一些提高效率的方法小結#150

Spread the love
createyourownlives-how-to-learn-efficiently

今天陸陸續續地看了Scott Young的MIT Challenge還有另一系列的How to learn most out of studying,想要試圖找出有效學習的規律。在不斷的思索和研究中我發現,有一個詞不停地反覆提起,這個詞就是「類比」。

以下是維基百科上類比的資訊

類比(英語:Analogy,源自古希臘語:ἀναλογία,analogia,意為等比例的),或類推,是一種認知過程,將某個特定事物所附帶的訊息轉移到其他特定事物之上。類比通過比較兩件事情,清楚揭示二者之間的相似點,並將已知事物的特點,推衍到未知事物中,但兩者不一定有實質上的同源性,其類比也不見得「合理」。在記憶、溝通與問題解決等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於不同學科中也有各自的定義。

舉例而言,原子中的原子核以及由電子組成的軌域,可類比成太陽系中行星環繞太陽的樣子。簡單來說,類比幫助我們更快的理解一件事。

費曼技巧的理論和應用

在Scott Young的影片當中,他不斷反覆地提起他是如何用費曼技巧快速的學習各式各樣的知識。一般來說,費曼技巧會經歷以下的階段:

  • 第一步:選擇要學習的概念,拿一張空白紙,在最上方寫下概念的名稱。
  • 第二步:設想你是老師,正在試圖教會一名新生這個知識點。在自我解釋那些你理解或不理解的知識過程中,你會理解得更好,而原先不明白的地方也得以理清。
  • 第三步:當你感到疑惑時,回過頭來,重新閱讀參考材料、聽講座或找老師解答,直到你覺得搞懂了為止,然後把解釋記到紙上。
  • 第四步:簡單化和比喻。如果你的解釋很啰唆或者艱澀,盡量用簡單直白的語言重新表述。

我突然驚覺,所謂的利用費曼技巧,不過就是先清楚定義和理解這個概念的相互關係,接著再把所有的知識轉換成有意義的故事情節。

而要理解一個概念,基本上如果你能回答出以下的問題,那就表示你已經足夠瞭解它了

  1. 這個概念是什麼、不是什麼?
  2. 它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
  3. 它跟其他類似的東西哪裡不一樣?
  4. 生活中要如何用它?
  5. 它的重要性在哪?

當你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就能夠知道這個概念真正的內涵是什麼,又要如何運用,在這個時候基本上你的大腦裡已經有相對較完整的架構。不過做到這裡還不夠,因為你也只是了解這些概念的意義,這種感覺就像是你終於把一大堆零碎的拼圖拼湊成一塊一塊的圖樣,但是你最後要做的就是-把它們完整的拼湊起來。

將知識轉化成有意義的概念

而我認為我們可以把知識組合成一個有意義的金字塔。首先把所有的重點濃縮成一句話成為頂點;接著再把大概念打散變成金字塔的中間部分;最後把所有的概念打碎成為支撐金字塔的底部。而當你能夠把所有的資訊從底部開始總結到頂點,或是從頂點細分到底部,基本上這些知識就已經在你的腦海中形成了一套合理的故事,成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舉例來說,我今天在學的SQL(Structural Query Language),其實就是一種「用來跟資料溝通的程式語言,主要的功用就是快速讀取資料」(頂點);書中花了不少篇幅介紹要如何建立、更新、叫出、刪除資料,還有不同的資料間的差異是什麼、如何作用,以及常見的資料類型有哪些、又要如何分析(中間);在一般網頁開發的過程中,CRUD分別代表了create、read、update、delete。但是我們在SQL中用的是insert、select、update、delete,但是兩者基本上是互相對應的,而如果進一步細分又可以把動作指令分成資料庫或是資料指令等等(底部,還可以細寫但是就此打住)。

所以當別人以後問我(我是我自己在回想的時候),我就沒有必要把所有的定義背出來,而是用人們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解釋。甚至我還可以進一步簡化或是圖像化概念,像是把SQL解釋成圖書館館長下給圖書館員的指令,告訴他們要如何建立讀者資料、哪些過時的資料要刪除、要更新哪些東西等等。這種進一步把概念生活化的方式,會讓人更容易感同身受,也進一步的增加了知識在腦海中留存的機會。

總結

不過在研究學習方法之間發現了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這些傳授高效學習法的人,並沒有幾個人真正是在當領域是前1%,甚至是0.1%的專家。似乎是即使提高了學習效率,但是終究要成為專家中的專家,還是要面臨「一萬個小時」定律的挑戰。不過我還是十分好奇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縮短達成一萬小時的里程碑,希望可以早日找出答案。

話說,之後想要試一下多相式睡眠法,有人想陪我一起試試看嗎?似乎可以每天撥出更多時間啊X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