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快速的學習方式-不靠「理解」有搞頭嗎?#163

Spread the love

right_brain

在前幾篇文章我有提到,目前的我正在測試新的學習法-屏棄要求理解,而是先靠練習或是模仿先將資訊放在腦海中。根據目前採行的心得發現效率提高很多,但不免也讓我思考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僅僅在背答案,而不是真正的理解?而這樣的作法到底好不好?有鑒於心中的一些懷疑還有不夠理解,特地將最近的資訊整理一下,佐證這個原理還有解釋心中的疑慮。

左右半腦如何運作

人類的大腦擁有左半腦和右半腦是眾所皆知的一件事,但是兩個大腦實際上到底怎麼作用卻還是個未解之謎。

在1960年代的科學家亟欲想要了解左右腦運作的規律和原理,所以他們挑上了一群因患有精神分裂症,為了治療因疾病而起的癲癇,而不得不被切斷了連接左右半腦的胼胝體和連接纖維的病人。而由於左右半腦之間無法繼續靠胼胝體傳遞資訊,兩個半腦的運作也各自獨立了起來。

在實驗中病人們被要求做以下的實驗。實驗人員在他們的眼前的左右方各放了一個圖片(左為湯匙,右為小刀),當實驗人員要求病人說出看到的圖片物品時,主管語言的左腦(右眼看到圖片)很自然地說出了「小刀」;接下來研究人員要求病人用左手(左眼看圖片,右腦接受訊息,)拿起所看到的物品並說出名稱,病人此時挑選的物品卻是「湯匙」,並且充滿困惑地說出「一把小刀」。於此同時無法用詞彙去更正左腦的右腦只能無奈地開始搖頭,這時語言的左腦卻又驚愕地大喊:「我搖頭幹嘛?」

這個實驗中闡述了一件我們過往一直忽略的一件事情,我們一直認為我們的左右腦是均衡運作的,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讓佔上風的半腦接管來處理問題。而在大部分我們學習的時候,我們都是讓掌管語言和邏輯分析的左腦佔了上風。因此讓左腦佔了上風在學習上到底是不是真正較有效的,就是這篇文章想討論的目標。

現代的教育體制與左右腦運作

基本上左右腦處理的資訊非常不同,左腦主要掌控的是語言、分析、抽象、邏輯;右腦主要掌控的是非語言、綜合、空間立體、直覺。而在學校的體制當中,我們基本上都是依靠左腦在學習,也就是注重理解為主(想想不管學什麼一定都要看完一大堆的解釋才講公式或練習),鮮少依靠著右腦幫助學習。

雖然學校體制如此,但是在學校之外,又或著說是學校出現之前,人類學習依靠更多的是模仿(《像藝術家一樣思考》書中所說的R模式學習),而不是一條一條仔細的去解構每個知識(L模式)。現在的我對於教育體制下的教學有越來越多的質疑,也因此我也開始測試不同的學習法,我會在接下來的文章闡述我如何用R模式學習,以及一些資料和想法的佐證。

註:以下不用左右腦,而用L模式、R模式說明。

怎麼用R模式學習?

我個人認為R模式跟L模式所需要的理解不一樣,而是需要靠著大量的接觸和模仿,讓大腦和身體自動找出規律。

曾經在這樣的一篇報導裡看到IBM的超級電腦「Watson」自動創作了一段電影預告片。創作的方法是研究人員們把100多部的電影預告片「喂」給了Watson,而Watson就依靠得到的資料不斷的進行分析、並自動創造,最後做出了一部電影預告片。

這些電腦運用到的都是「深度學習」的理論,「簡單說,深度學習就是一個函數集,如此而已。」李宏毅說,類神經網路就是一堆函數的集合,我們丟進去一堆數值,整個網路就輸出一堆數值,從這裡面找出一個最好的結果,也就是機器運算出來的最佳解,機器可以依此決定要在棋盤上哪一點下手,人類也可以按照這個建議作決策。

關於深度學習是否完全仿照大腦模式這部分的資料還需要查證,但這樣的深度學習似乎跟我目前採行的方式有點相近-大量的餵養訊息,讓大腦自動找出規律。(以上有錯請指正)

而大量餵養資訊為什麼有效,或許就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可以在無意識(未察覺)的情況下處理有意義或規律的事件。我們的大腦在REM睡眠的時候會有自動校正的功能,在這個睡眠階段時去調整我們一些日常的作為,讓它符合「想像」中的模樣。舉例來說有些雄鳥會在REM睡眠期間,在腦海裡演練唱歌的聲音讓自己唱得更好,以便在求偶時能夠唱出動人的歌聲吸引雌鳥的注意。

而這似乎也能夠說明不透過理解直接靠「身體」去學會一件事情是有可能的(但是有沒有比較快還不確定)。

創意是憑空而來的嗎?

我現在基本上已經不相信什麼創意是憑空而來的,我更相信的是因為一個人在腦海裡奠基了足夠的知識,並且在知識不斷的碰撞、重組之下,創意才被創造出來。這種感覺就像是在爬一棟大樓,你想爬到50層樓,你一定要先爬到49樓在往上,不可能直接從1樓直接跳到50樓,而不斷地補充知識和思考就是在幫助自己往上爬。

同樣在《像藝術家一樣思考》一書中,作者Betty Edwards透過了以下的方式幫助學生更了解人腦如何作畫。她先要求學生畫出以下兩種畫像1.自畫像2.記憶中的某位人物。而學生們會在畫完之後發現,雖然自畫像是有參考目標、記憶畫沒有,但是當學生對照兩幅畫像時卻會發現,兩組圖畫中使用的繪畫技巧是極其相像的,因為他們都來自在此之前所擁有的繪畫技能,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只能調動我們過往的技能或是知識。

而這跟我一直想要表達的「人無法用已知推理出未知」類似,我們基本上都是在調用過往的知識和技能,幾乎不可能去做一件我們完全不會的事(如果會就不會說不會了吧)。而這個掌握甚至是創造的過程,通常都需要伴隨大量的練習和學習才有可能在大腦裡漸漸生根。

雖然還有點疑惑,但是目前看來先藉由大量的了解題目,並在不斷的學習、整合之後重新回頭看問題或是挑戰其他問題,似乎也是個合理的選項。畢竟人是如何解出一個完全不會的問題也是滿詭異的,我們通常都是不停的解決一點一點,並最終解決整件事。

除了coding外的R模式採用心得

而其實我目前的看書也是類似的方式,我暫時棄用過往仔細閱讀的方式,而是在確保相對理解的情況下快速閱讀的方式,藉由大量的攝取資訊讓大腦自動找出規律和重要的資訊。

目前讀書的速度大約是兩小時內就能看完一本中文書,而前幾天我也用同樣的方法看完了兩本書,這兩本書都是相對比較晦澀的書籍,但是那些重要的詞彙和知識仍停留在我的腦海中(如REM、非REM),並且我可以透過回溯、書寫、思考進一步強化記憶。我並不是要說這種速讀法能夠超越精讀的理解度,我想要說的是靠著大量的接觸其實是可以抓到那些最重要的規律,而隨著你不停地閱讀相關的書籍,重要的知識將不斷的出現;而在你大量閱讀的同時,你應該可以找出在同類的書中最好的書是哪幾本,而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去精讀那些「經典」。這樣的做法有點類似8020法則-先找出最重要的知識還最重要的書籍,然後先搞懂那些最重要的東西。

結論

目前的我還無法斷言採用R模式的學習法到底有沒有比較有效,但是接下來我還會做更多的實驗來幫助自己判斷,如果之後有進一步的心得和結論會再放上來供大家參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