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足夠的使用,說想要進步可能只是想太多 #225

Spread the love

在1980年代科學家托柏開啟了一連串的實驗,也是這場實驗註定讓他在神經科學界的聲名大噪。

托柏陸續將9隻獼猴的單隻手臂或是雙臂的感覺神經切除,但是保持他們的運動神經,這些猴子無法再從手上感受到任何感覺,就像是忘了有這隻手一樣,但是實際上他們的手仍能自由運動。另外的8隻獼猴則成為實驗對照組,而這17隻獼猴,將成為改變整個神經科學界的關鍵。

在托柏的一個實驗當中,他將6隻猴子完好的手臂綁住,這讓猴子非常焦躁,牠們不是掙扎想要擺脫束縛,就是完全不肯動。但最後其中5隻搞懂了:如果牠們想要吃到籠子外的食物,就得使用傷臂。

托柏回憶他的研究結果說:「只要簡單地將完好的手臂束縛住,幾個小時後猴子就會開始使用傷臂。使用起來雖然有些笨拙,但是可以一直用下去。」

而其中的一項結果更顯示,有些猴子可以運用傷臂爬到八呎高的籠子的頂端,也可側爬與拿葡萄乾。

神奇的大腦

大腦奇妙的地方在於它可以利用未受損的部分去習得已經受損部位的功能。當托柏將猴子的手臂綁起來時,事實上是逼迫他們去移動沒有被束縛的手臂,即使大腦已經受損的地方也許已經不能再回復了,但是大腦新的一塊區域卻習得了能夠完美承接原本受損區域本來的功能。

但是今天如果實驗中並沒有把猴子功能正常的手臂綁起來的話,猴子就不會主動去使用傷臂,大腦就沒有機會讓其他部位去學習受損區域的功能,傷臂就再也沒有機會能夠重新得到活動的能力。

而後來這些研究的結果,也被大量的使用於人體上

藉由束縛正常的部位、強迫使用受傷的部位,讓大腦習得受損部分的功能。

取自UAB網站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一句成語或許可以貼切的形容托柏的實驗結果,那就是:

用進廢退

當我們能夠刻意、且持續的使用一個能力的時候,逐漸地進步絕對是可以預期的結果,差別僅僅是快與慢的問題。其實很多情況下人們常常花了大錢、學了很久卻無法掌握某些技能的原因就是,

花了太多時間學,用得太少。

不成功的英語教育

而台灣的英文教育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台灣我們從小學、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該上的英文課一堂都沒有少過,但是為什麼花了10幾年在教育體制中「學習」,卻依舊僅有極少比例的人能夠流暢的使用英語?

從托柏的實驗我們可以思考的是,如果我們沒有刻意的鎖住說中文的行為改說英文,學習再多英文根本沒用,因為我們使用的根本就不夠多。如果把一個學習者丟到只能使用外語的環境,不說外語就沒辦法活下去的話,我猜不出三個月學習者就能足夠流暢得使用這個語言。

一定要有足夠的「刻意練習」

最近我正在訓練自己的「左手」用標準的方式拿筷子。

過去的20多年來的我一直用了比較不標準、甚至可以說是不美觀的方式拿筷子,曾經有幾次想要好好的改正一下自己的姿勢,也找了教學文來研究,但總是沒有完成這個目標。

所以前幾天我先大概花了約10分鐘重新研究了一下如何使用,接著就開始實用了。前一兩天拿筷子的時候真的很彆扭,看起來就像是無法靈活移動自己身體的患者,但是隨著幾天的時間過去,我已經漸漸地能夠用標準的姿勢拿筷子了。

而接下來我開始鍛鍊左手,而左手一開始的狀況更糟糕,因為比起我的慣用手右手,左手更不靈活、肌肉更無力,導致我前幾天吃麵時湯汁都噴得到處都是。但是我知道只要我的右手能夠靈活的使用筷子之後,我的左手應該可以學得很快。果不其然,在我同樣用左手開始使用之後的2-3天,我也漸漸地能夠用左手使用筷子。

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我是運用了「刻意練習」和「遷移學習」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刻意不使用右手,讓左手可以充分練習,也因為左手跟右手使用筷子的情境有極大的相似,所以我可以把在右手上習得的知識「遷移」到左手去,兩者的差別大概只在於方向以及左手的肌肉比較不靈活。因此當我左手拿筷子有什麼不順的地方的話,我可以立刻換到右手參考正確的運動方式,接著在切換回左手複製右手的情況。

小結

當我們說學習的時候我們談論的是什麼?無非就是最終希望能夠流暢的使用學習的技能,但是真正重要的關鍵並不是「學」,而是要真的大量的用。當我們使用身體的某個部位時,其實都是在改變我們大腦的迴路,當我們使用的越多、迴路本身就越流暢,我們就越能順利地使用某個部位,而任何技能的習得其實都是需要足夠的使用。

太多人都輕忽了學習一項技能所需要的時間,並且沒有搭配足夠的實際練習,所以我們常常都是不斷的在各個領域「從入門到放棄」,最後乾脆全面放棄。但是不要這麼早就放棄,從今天開始堅決持續的鍛鍊、使用那些你不順手的技能,因為每次練習都會幫助你更能夠熟練地使用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