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似乎找到加速學習的方法了!《學得快才會想學!黃金20小時學習法》讀後感#191

createyourownlives-the-first-20-hours-how-to-learn-anything-fast
今天在喬許考夫曼所寫的書《學得快才會想學!黃金20小時學習法》中,提到他雖然只花了90多個小時學Ruby幫助自己架站,而且效果很像還不錯。看到他學得那麼快我真的很為他開心,但是尷尬的是,我花了數百個小時學Ruby,不過至今還沒有辦法有效的建出一個網站,而且學習效率似乎遠遠輸他太多太多。換句話說,跟他比起來我花了太多時間在「無效學習」上。

因此就在剛剛,我花了大概15分鐘邊寫習題邊查資料自學了一下JavaScript。也許是因為有Ruby的底子,所以我很快就搞懂了一些JS的觀念,而在我直接寫題目自學的過程我驚訝地發現了幾件事情:

  1. 直接實戰能迅速抓出重點
  2. 瞭解重點後再看全文

直接實戰能迅速抓出重點

一般來說我們看一本書或是文章時,往往重點其實只需要幾個字或幾句話就能表達完畢,而剩下「大量」的內容都是為了幫助讀者更加理解觀念。也就是說如果你能夠了解重點,某些情況下剩下的文字根本就不重要,除非你是一個非常著墨文字,並且不斷鍛鍊自己文字技巧的作者,否則真的其他文字不看也罷。換個角度說,一篇文章可能花了90%篇幅解釋重點,僅僅只是為了搞懂佔了10%篇幅的知識。

而也就是如此,如果直接把要學習的東西切成一小塊一小塊,並且有針對性地搞懂,我們可以很快的找出要學的東西,並且直接找到重點,避免浪費大量的時間。也許你會說事前的打底很重要,我不否認,但是以舉游泳來說,如果你花了一大堆相關和不相關的知識但遲遲不下水,不如看了一點之後就下水體驗,接著再看影片或文章找到自己遇到的問題,直接修正。

瞭解重點後再看全文

前面提過,一般來說文章中的大部分的內容都是為了補充敘述重點。所以以LS的教材來說,我現在不建議直接從全文找內容,而是透過搜尋或是其他方式瞭解重點之後,在看剩下的文字瞭解更多次要的內容。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同時避免因為補充內容敘述的不精確阻礙了你學習的速度,進一步扼殺你的動機。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在學習一個新的領域時,也常常會透過購買數本類似主題的書然後快速略讀,先藉由大量攝取資訊找出重疊度最高、或是看起來相對重要的觀念,然後挑出這些觀念瞭解之後再回頭補足剩下的知識。

關於LS的課程

其實今天在發現這樣做有多快速之後,其實我還滿想拋棄LS的課程,畢竟要好的教材的話網路上俯拾皆是、練習題也一樣,而我更可以透過直接的實戰學到更多東西,而不用為了通過考試被大量的重點。但是我覺得上課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有助教為了指導解惑,甚至透過跟其他人的互動得到寶貴的知識,所以目前的我還是以透過LS的教材“習得”為主,但我會大幅度調整我的學習方式,以求更快速的完成課程。

結論

今天實際測試之後發現以終為始、直接從解決問題實作的方法有多快速,讓我整個人都驚呆了,也對過去被我浪費的時間感到難過。不過往好處想,我似乎真的找到能夠快速搞定LS課程的方法了,接下來只需要更多的實作、測試、還有修正。看來我越來越有機會在2月左右完成LS所有的課程,甚至有更多的時間來準備理想公司的面試。

之後若是有更多理論實踐的結果,我也會記錄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學習方法的反思,《關於考試,你用的方法都是錯的》讀後感#188

createyourownlives-dont-use-wrong-way-to-study

這個標題根本就是為我設計的Q

有看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這段時間的我每天的生活幾乎就是coding。而面對LS大量而且難度極高的課程(對我這個新手來說),我當初對自己完成日程的評估完全無效,因為基本上就是不斷的在落後。雖然我已經盡力的在提高我的效率、增加讀書的時間、開始每天記錄筆記在網站上,但是進步的幅度還是很緩慢。尤其在看過《狡猾的讀書法》還有笑來老師、XDite的一些方法後,我覺得目前採取的方法應該是有效的,所以一定是哪出了一些問題。

恰巧今天深感讀書效率的低落而去翻圖書館的書架,無意間發現了一本叫做《關於考試,你用的方法都是錯的》。這本書的內容基本上跟《狡猾的讀書法》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但是我覺得這本書寫得更嚴謹、更好。有鑒於書中的內容跟狡猾的讀書法多有重複,所以我不深入分享書中的內容,但如果兩本擇其一的話我會選擇《關於考試,你用的方法都是錯的》這本書。

在快速看過了這本書後,我對於目前的讀書方法有以下的反思:

  1. 並未徹底地做過、背誦習題
  2. 複習的時間掌握的不夠好
  3. 快速提取的複習做得太少

並未徹底地做過、背誦習題

雖然我現在在進入新的章節時我都會練試題幾遍,但是我的做法僅僅只是把code打過幾遍,大概看過題目以為大腦會在後台自動幫我處理,但是這樣想真是大錯特錯!因為如果沒有把過程刻在腦海裡、或是沒有達到理解的程度,那根本就等於沒有看,而且你會用非常快的速度就把一切的東西都忘掉。

我之後的做法會是:在正式開始一個章節之前,(1)先翻到試題的部分把試題背下來(2)根據refactor後的code搞懂每個步驟在幹麻(3)把新學到的method、知識記錄下來並搞懂(4)翻閱課本找到相對應的觀念並記下來(5)晚上的時候記錄在medium上(6)定期複習。

而根據我今天用類似的方法去複習前個禮拜學過但基本上已經忘掉的習題,效果似乎還不錯。之後我會持續測試這個方法,如果效果好會再跟大家分享。

複習的時間掌握的不夠好

在這本書中作者問到自己的學生坊田一個問題:「你都何時複習練習完的習題或是知識?」,坊田的回答是:「我都等我差不多忘掉的時候才複習。」。雖然我早已經知道有艾賓豪斯遺忘曲線這件事情,但我還是犯了跟坊田一樣的錯-等到已經忘記的時候才開始複習,而這種複習方法的效率是最差的,因為你必須重新的再把東西回顧、理解、記憶一次。最好的複習方法就是趁忘記之前定時複習,而隨著複習次數以及記憶強度的增加,複習所花的時間可以漸漸減少。

而之後我會採取的方法就是每天早上會晚上固定撥出一段時間,把前一天學過的習題、重點在腦海裡複習一次,而且必須做到能夠清楚的背出、解釋還有能夠在大腦裡演繹一遍,因為這樣才算是真正的有效學習。

快速提取的複習做得太少

其實這部分的概念跟前一個段落的內容有點像,但是在這邊我想稍微介紹一下艾賓豪斯遺忘曲線

根據維基百科上的介紹,艾賓豪斯曲線的概念是:記憶過程記憶的保持在時間上是不同的,有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兩種。平時的記憶的過程是:輸入的信息在經過人的注意過程的學習後,便成為了人的短時的記憶,但是如果不經過及時的複習,這些記住過的東西就會遺忘,而經過了及時的複習,這些短時的記憶就會成為了人的一種長時的記憶,從而在大腦中保持著很長的時間。

250px-forgettingcurve-svg

所以簡單的來說人在學習之後會遺忘是非常正常的,但是透過即時的複習還有不斷的提取,這些短期的記憶就會成為長期的記憶。

這項實驗當中還有一些比較明確的結果。受測者背誦「沒有意義的音節」之後,遺忘跟記住的比率分別為:20分後,42%被遺忘掉,58%被記住。1小時後,56%被遺忘掉,44%被記住。1天後,74%被遺忘掉,26%被記住。1周後,77%被遺忘掉,23%被記住。 1個月後,79%被遺忘掉,21%被記住。

雖然在這項實驗中並非使用有意義的圖像或是文字,但是我想這項實驗結果仍然有一定的參考性質,那就是-不複習,就等著忘記。

所以我之後的做法是會每天複習,而每次複習的方式就是把學到的東西在腦海中跑一遍,最後需要練到一看題目就可以反射性地回答所有答案,而這個提取過程會持續到新的章節結束為主。

致逝去的時間

我真的對於自己無法趕上進度感到痛心、又對無法加快進度感到失落、更對被浪費掉的時間感到抱歉,但是這些情緒完完全全無法幫我解決問題,我能做的就是不斷的改良自己的方法,讓自己學得更快速。

小小的收穫

自學coding的這段時間以來,最大的收穫應該就是英文能力的進步。我除了閱讀速度變快了之外,我現在看LS上的教學、或是一般的英文影片都能用兩倍的速度。像是我最近在練習weekly challenge,一天大概要看到三部各一小時的影片總計三小時,但是我現在只需要1.5個小時就解決。未來如果我還有1000個小時看英文影片的需求,那我可能就多出了500個小時,而500個小時我可以多做多少事情啊。

雖然進度還是落後很多,但是我絕對不會放棄之前的進度還有提升效率這件事,就像是Elon Musk說的一樣”For my part, I will never give up, and I mean never.”

最後,推薦這本「關於考試,你用的方法都是錯的:日本考試之神的私家祕技
給大家,希望你們會喜歡

 

優秀是一種習慣#187

createyourownlives-excellent-is-a-habit

優秀是一種習慣

這段話是在通往財富自由的專欄上提到的一段話,而後來我查了一下,這句話的原意應該出自於亞里斯多德,他說:

重複的行為造就了我們。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一種習慣。

笑來老師用一個人是否對一件事情有「剛需」來說明一個人的自我驅動力是否夠強,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一件是針對你有這麼重要你早就去做了、甚至會把它做好;而你若是老想著一件事但卻不去做,那就僅僅只是說明這件事對你來說沒有這麼重要。

習慣的力量

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大量的提到習慣的力量、還有習慣如何養成。就科學的角度上來看,每當我們執行一項行為時我們便會驅動大腦,並且使得大腦中的髓鞘開始包覆我們的神經元。隨著越多的髓鞘包覆在神經元上,在神經跟神經之間傳遞的電流就更不易散失,一個人就能夠養成習慣,因此熟練地執行某些行為。

習慣對人們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我們能夠在必要的時刻,熟練的操作許多的行為。就像是那些開車技巧熟練的人,當初大多都至少花上數十個小時在駕訓班,接著在大街上跟台灣險惡的交通搏鬥了好長一段時間,才能像今日一樣輕鬆的開車;在許多像我20出頭歲甚至年紀更小的人來說,因為我們從小就是在需要不斷地用電腦的環境下成長,用電腦根本就像是天生的技能一樣。

而讓我們用這個角度來出發看一些厲害的高手,我們似乎也能夠察覺一些他們之所以傑出的端倪,對他們來說能夠熟練的使用一些我們看似極其困難的技能,就像是輕而易舉一般。

如果成為一名高手

雖然讓我來談這個主題似乎有點太自己為是,但是我想根據先前看過的資料還有一些經歷來解釋這個問題。先前有提到若是要讓自己上手一件事情,重要的就是不斷地執行某項行為。所以同理,若是你要讓自己能夠學會一個技能,基本上你要做的就是不斷的去使用它,直到你能夠熟練地運用為止。但是這還不是讓一個人成為高手的關鍵,還有另外一個關鍵就是你要不斷的「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之所以重要,就是如果我們只是重複的執行一些我們會做的事情,表示我們就已經停止進步了。簡單來說就像是:「學你不會的才叫學習,學你會的那叫複習。」。一個更生動一點的例子就是,如果你想打好籃球,當你學會了右手運球之後,你總不可能一輩子用右手運球,否則你會被守得死死的;所以你會開始學左手運球、crossover等等;接下來你要學會上籃還有進攻籃框,否則你是在場上玩帶球跑的遊戲嗎?;更進一步你要開始投籃,這樣才能有效的讓對手貼近你,你的切入才會更有威力。這樣刻意練習的過程基本上是永無止盡的,而每一次當你學會了新的技能、或是強化了原有的能力,你就更加鞏固了你大腦中的髓鞘,下一次你就更能夠輕鬆自如地使用這些行為。

而真正的高手,絕對是不斷的鍛鍊自己、讓自己能夠不停的進步。講到這裡一定要分享一下NBA球員們的訓練菜單。這些高手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表現相對傑出就停止練習,反而他們的練習量甚至超過程度一般的球員,若是要說因為他們的刻苦練習造就了他們今日的成就,我想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你的剛需是什麼?

對某些人來說,優秀(把事情做到能力所及的最好)就是一種剛需。他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讓自己變得更好、試圖學透一些道理、甚至在領域中成為頂尖或是第一,這些事情就是他們的剛需,而這些需求也漸漸地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份,成了一種習慣。

當然這些行為對外人來說可能看起來很難理解,他們可能會說:「你把自己逼得這麼緊幹嘛?」、「你這樣太累了,生活沒一點樂趣嗎?」、「你這個人太功利了吧?」等等的各種意見,但是從當事人的角度來看可能根本就完全不是這一回事。舉我的例子來說(我不是自以為是的說自己優秀哈,我只是個魯蛇),我現在每天主要的活動就是Coding、看書、寫文章、休息、吃飯、運動,每天7點多起來,有時候還寫文章寫到快一點。我媽都會說:「不要這麼拼命,一個禮拜要留個2、3天休息,有空也要出去走走啊。」,我媽說得有道理,但是對我來說我做的僅僅只是愛惜自己的時間,還有去做那些我真正覺得有趣的事情罷了。

我把玩手機、看電視的時間省下來看書、寫文章、思考,對我來說這些活動遠比看一些無腦的節目或玩好幾個小時手遊有意義的多。而且我每天都能感覺到自己一點一點的進步(當然也有可能是自我感覺良好),這種感覺說有多美妙就多美妙,這不是單純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到的快樂。但是對很多人來說他們可能不能理解這種感覺,就像是我每天都一定要看書,我覺得我沒從書中攝取到一點知識就會死掉;而同理,很多人每天都要運動、都要跟愛人相處,不做這些事情就會要了他們的命。而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僅僅只是每個人的「剛需」不同,而不同的剛需就造就了不同的體驗還有結果罷了。

把剛需融入生活當中

當你真的想要開始習得一個技能之時,你必然要想方法讓自己可以有機會不斷地使用這個技能,因為這是讓一個人學會一件事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否則在台灣過往這麼多年的英語教育,為什麼大家還是連幾句簡單的英文都說不出來?為什麼連簡單的書信都沒辦法書寫?就是因為對很多人來說這些事情都不是剛需,而人們也從來沒有把使用這些需求融入生活當中。所以,從今天就開始去做那些你認為重要的事,讓自己養成習慣,讓自己一點一點地變得更好。

而之後有機會的話,我也會進一步分享如何養成習慣。

你的時間跟我的時間不一樣,「我的」比你精彩太多#179

createyourwonlives_fei_fei_li

這個標題是我看完這篇關於李飛飛這個傑出科學家的文章後的讀後感,而這個念頭今天一直在腦海裡一直迴盪不去-到底這些強者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他們可以在短時間完成這麼多事?我們又要如何才能跟他們一樣?

為了得出答案,今天我一直把我自己假想成李飛飛本人,並用她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她的處境思考她如何在短時間完成這麼多目標。而經過了一些模仿跟思考,我似乎也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答案。

我認為其中的關鍵是

  1. 單位時間的密度不同
  2. 能夠迅速在不同的事物切換
  3. 成功有時候是被逼出來的

單位時間的密度不同

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一樣,而為什麼強者可以做到那麼多事情?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在每單位時間做的事比一般人多太多。簡單想像一下,很多人常常會在讀書讀到一半的時候感到疲累,然後就開始滑FB,接著可能幾十分鐘就過去了;又或著是明明就坐在書桌前,但卻無法有效的吸收眼前的知識。而這種時候,強者們卻是全神貫注地在自己的目標上,平平時間都一樣,他們能夠完成的事情卻是多了太多太多。

實際操作:簡單計算你平常完成某件事情要花多少時間,下次要求自己僅用80%的時間完成,在這個期間不要分心、不要玩FB,讓自己全神貫注在眼前的事物上。基本上只要把分心的因素還有無法保持專注的因素去除,大幅提升完成事情的效率是完全有可能的。(砍掉20%成功後下次試試砍掉30或40%)

能夠迅速在不同的事物切換

對很多強者來說,他們都是不是只在一方面傑出,而是在很多方面都很傑出。他們也常常需要同時面臨不同的工作事項,因此能夠迅速在事項中切換並保持專注就變得非常重要,就像是李飛飛每天必須在學業還有打工之間徘徊,而且相信我,若是再細分下去他每天的工作事項一定多到不行。

他們必須考量每天的工作事項並且思考有多少可支配時間,並且嚴格的要求自己迅速進入新的工作狀態,以及在時間內完成任務。如果無法迅速進入狀況的話,就很容易受到注意力殘留的影響,使得工作效率下降。

註:在這邊我並不想討論多任務處理(multi-tasking),因為多任務處理偏向於單一時間內試圖進行多項工作,而資料顯示絕大多數的人這種情況下會受注意力殘留的影響,導致工作效率下降,僅有2%的人能夠依舊保持相同的效率。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考一下這篇

成功有時候是被逼出來的

在許多相對極端但卻又常見的情況下我們會發現,很多傑出人士之所以傑出,最大的原因是他們生長的環境相對比較艱困,自然而然迫使他們想盡一切辦法生存,而表現優異似乎僅僅只是為了生存的副產物。最明顯的就是向大陸人口那麼多、機會那麼少,演化出所謂的狼性似乎一點也不奇怪;而很多生活較為優渥的地方似乎更容易培養出小確幸(不過北歐各國即使生活環境優渥,但是競爭力卻一點也不輸人,真不簡單。)。

不過不論是生活較為艱困或是優渥的傑出人生,即使他們的過往那麼的不同,但有一個特質卻是幾乎所有人都擁有的,那就是「信念」。他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著一種「do something」的信念,不論是浸淫自己的興趣、成就一些事物、改變人生等等,都會不斷使他們有效的利用自己的時間,而「殺時間」絕對不會是他們的選項。

結論

今天試圖用李飛飛的方式生活之後發現,我的問題就是-過得太爽。其實我根本就只是感覺很忙,實際上卻沒有那麼忙。如果我的時間密度能跟她一樣,我只要花6個小時就能做完我每天所有的事情了,而這也表示現在的我有太多時間被浪費掉了。想想一天滑的手機、午飯看著沒營養的電視、花太多時間想一些有的沒的,還不如像飛飛姐一樣全神貫注投入在自己的目標上。

期許之後我也能像他/她們一樣,更高效的使用自己的時間,完成更多有意義的事。

最後,讓我們看看她在Ted上的影片吧。

當日心得隨筆#171

之後會暫時改變每天文章的走向,今天算是過渡期所以只暫時記錄了一些我在思考的事情,之後有機會會再重新探討

1.批量處理事件:

過去每天都會撥出幾段各約15分鐘的時間處理事情,時間久了之後發現效果很像也還不錯,簡單記錄一下每天批量處理的事情

(1)冥想:15分鐘
(2)朗讀英文:15分鐘
(3)閱讀:20-30分鐘(主要看吃飯時間有多長)

2.阻力會越變越大:

似乎人只要成長越多就換相對應遇到更高強度的挑戰,所以增長能力的同時要訓練抗壓力。

3.兩倍速影片學習法:

之前因為看有些影片很不耐煩,加上聽到學霸Scott Young提到他如何在一年內學完MIT Computer Science的影片中提到,他的其中一個秘訣就是把影片調成兩倍快,所以我也開始這麼做了。一開始的時候真的會覺得很痛苦也聽不太懂,但是到目前為止大約一兩個月過去了,我現在聽到原速的影片就會覺得不耐煩,至少要調到1.25倍我才能接受,現在聽一般的英文影片或會話就感覺像慢速播放一樣…….。雖然不敢說變得多厲害,但是習慣了較高速的語速之後,聽力跟理解力確實有提升。

4.如何提升自己的抗壓性和完成挑戰的能力:

我目前的做法是先為自己設立一個約七天的目標,因為這是一個相對可以全力衝刺卻不那麼短的時間。這樣做的話可以檢視(1)目標是否設定太高(2)是否全力以赴(3)是否屏除不必要的事物(4)如何更有效率的做事。

我的想法是,一但能夠在每次的七天內設定一個足夠強度的目標並且達成,接著再透過一次次的提高強度,可以同時提高克壓性和完成挑戰的能力;而更之後也可以換成拉長時間的區間(如先一個月、接著一季、一年、三年等等),讓自己能夠用高效率處理更複雜、更長遠的目標。

5.人生最值得投資的興趣-學習:

真心覺得學習是人生中最有價值而且最好玩的興趣,優點如下(1)投資報酬率極高:如果正確的投資的話報酬遠高於其他投資方式(2)讓生活變得更高品質:更高品質的生活其實就是品味和品位,這些都需要深厚的知識和思考(3)妙趣橫生:可以在書中找到有趣的事情太多了,在此不多提。(4)相對便宜:一本好書可能也就幾百塊,可以讓你耗上好幾個小時甚至數天,比逛街、看電影、遊樂園、吃美食的開銷便宜多了。

6.更有效率的學習方法-狂練和狂背

今天在Udemy的大特價中搶到了一門不錯的課程,而且只花了我300塊,原價可是5600啊!在我今天改變讀書方法還有稍微聽過影片之後,我真的認為在「非創造性」的領域當中,最重要的就是狂練和狂背。

狂練:練習之所以有用就是我們可以在每次的挫折、不順暢中找到自己不熟悉的地方。你練習的範圍越廣泛、越細微,你就越能改善越多你以為你知道的事情。而且比起單純用眼睛看,很多事情是要靠身體去記憶,才能在大腦裡形成迴路並成為長期記憶。

狂背:很多時候一整本書或是一長串文字,最終目的就是要解釋一個概念的定義、如何使用它、不能怎麼用、常常搞混的地方在哪、跟其他概念相似在哪等等。基本上所有的東西就是圍繞著這個重點。所以與其看了一大堆文字但卻要花上很長的時間看了一遍又一遍才能記住,不如直接把重點死背起來,讓自己在每次閱讀到相關重點、或是有需要用時直接從大腦調用,效果應該會好上不少。

7.川普的特質:

最近在看川普的書,發現他在書中「呈現」的樣貌是:衷心感謝或是稱讚周邊的人、幫助過他的人、有才華的人;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也不會用太嚴厲的語氣指責,而會委婉地表達並同時稱讚對方其他特點;對於敵人和對他不敬或是不忠於事實的人,則是強烈批判甚至打擊。

【狡猾的讀書法】讓你學習速度加倍、效果更好!#165

createyourownlives-the-cunning-way-to-study

前幾篇文章談了很多我自己對學習方法的一些疑問,恰巧今天看了一本很有趣的書,書名叫做《狡猾的讀書法-改變讀書順序,我從大學落榜生變王牌律師》。裡面闡述了作者如何利用其中的讀書技巧,利用極少的時間通過難度極高的考試。這裡面的一些概念讓我覺得很有趣,之後也會開始嘗試這個方法,以下我節錄內容的一部份並分享我的一些看法。

如何採用「狡猾的讀書法」?

作者的讀書方法主要由下列三個階段組成
一、先從考古題著手
二、排序分類,決定「不做」的事
三、開始看參考書

閱讀全文〈【狡猾的讀書法】讓你學習速度加倍、效果更好!#165〉

更快速的學習方式-不靠「理解」有搞頭嗎?#163

right_brain

在前幾篇文章我有提到,目前的我正在測試新的學習法-屏棄要求理解,而是先靠練習或是模仿先將資訊放在腦海中。根據目前採行的心得發現效率提高很多,但不免也讓我思考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僅僅在背答案,而不是真正的理解?而這樣的作法到底好不好?有鑒於心中的一些懷疑還有不夠理解,特地將最近的資訊整理一下,佐證這個原理還有解釋心中的疑慮。

左右半腦如何運作

人類的大腦擁有左半腦和右半腦是眾所皆知的一件事,但是兩個大腦實際上到底怎麼作用卻還是個未解之謎。

在1960年代的科學家亟欲想要了解左右腦運作的規律和原理,所以他們挑上了一群因患有精神分裂症,為了治療因疾病而起的癲癇,而不得不被切斷了連接左右半腦的胼胝體和連接纖維的病人。而由於左右半腦之間無法繼續靠胼胝體傳遞資訊,兩個半腦的運作也各自獨立了起來。

在實驗中病人們被要求做以下的實驗。實驗人員在他們的眼前的左右方各放了一個圖片(左為湯匙,右為小刀),當實驗人員要求病人說出看到的圖片物品時,主管語言的左腦(右眼看到圖片)很自然地說出了「小刀」;接下來研究人員要求病人用左手(左眼看圖片,右腦接受訊息,)拿起所看到的物品並說出名稱,病人此時挑選的物品卻是「湯匙」,並且充滿困惑地說出「一把小刀」。於此同時無法用詞彙去更正左腦的右腦只能無奈地開始搖頭,這時語言的左腦卻又驚愕地大喊:「我搖頭幹嘛?」

這個實驗中闡述了一件我們過往一直忽略的一件事情,我們一直認為我們的左右腦是均衡運作的,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讓佔上風的半腦接管來處理問題。而在大部分我們學習的時候,我們都是讓掌管語言和邏輯分析的左腦佔了上風。因此讓左腦佔了上風在學習上到底是不是真正較有效的,就是這篇文章想討論的目標。

現代的教育體制與左右腦運作

基本上左右腦處理的資訊非常不同,左腦主要掌控的是語言、分析、抽象、邏輯;右腦主要掌控的是非語言、綜合、空間立體、直覺。而在學校的體制當中,我們基本上都是依靠左腦在學習,也就是注重理解為主(想想不管學什麼一定都要看完一大堆的解釋才講公式或練習),鮮少依靠著右腦幫助學習。

雖然學校體制如此,但是在學校之外,又或著說是學校出現之前,人類學習依靠更多的是模仿(《像藝術家一樣思考》書中所說的R模式學習),而不是一條一條仔細的去解構每個知識(L模式)。現在的我對於教育體制下的教學有越來越多的質疑,也因此我也開始測試不同的學習法,我會在接下來的文章闡述我如何用R模式學習,以及一些資料和想法的佐證。

註:以下不用左右腦,而用L模式、R模式說明。

怎麼用R模式學習?

我個人認為R模式跟L模式所需要的理解不一樣,而是需要靠著大量的接觸和模仿,讓大腦和身體自動找出規律。

曾經在這樣的一篇報導裡看到IBM的超級電腦「Watson」自動創作了一段電影預告片。創作的方法是研究人員們把100多部的電影預告片「喂」給了Watson,而Watson就依靠得到的資料不斷的進行分析、並自動創造,最後做出了一部電影預告片。

這些電腦運用到的都是「深度學習」的理論,「簡單說,深度學習就是一個函數集,如此而已。」李宏毅說,類神經網路就是一堆函數的集合,我們丟進去一堆數值,整個網路就輸出一堆數值,從這裡面找出一個最好的結果,也就是機器運算出來的最佳解,機器可以依此決定要在棋盤上哪一點下手,人類也可以按照這個建議作決策。

關於深度學習是否完全仿照大腦模式這部分的資料還需要查證,但這樣的深度學習似乎跟我目前採行的方式有點相近-大量的餵養訊息,讓大腦自動找出規律。(以上有錯請指正)

而大量餵養資訊為什麼有效,或許就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可以在無意識(未察覺)的情況下處理有意義或規律的事件。我們的大腦在REM睡眠的時候會有自動校正的功能,在這個睡眠階段時去調整我們一些日常的作為,讓它符合「想像」中的模樣。舉例來說有些雄鳥會在REM睡眠期間,在腦海裡演練唱歌的聲音讓自己唱得更好,以便在求偶時能夠唱出動人的歌聲吸引雌鳥的注意。

而這似乎也能夠說明不透過理解直接靠「身體」去學會一件事情是有可能的(但是有沒有比較快還不確定)。

創意是憑空而來的嗎?

我現在基本上已經不相信什麼創意是憑空而來的,我更相信的是因為一個人在腦海裡奠基了足夠的知識,並且在知識不斷的碰撞、重組之下,創意才被創造出來。這種感覺就像是在爬一棟大樓,你想爬到50層樓,你一定要先爬到49樓在往上,不可能直接從1樓直接跳到50樓,而不斷地補充知識和思考就是在幫助自己往上爬。

同樣在《像藝術家一樣思考》一書中,作者Betty Edwards透過了以下的方式幫助學生更了解人腦如何作畫。她先要求學生畫出以下兩種畫像1.自畫像2.記憶中的某位人物。而學生們會在畫完之後發現,雖然自畫像是有參考目標、記憶畫沒有,但是當學生對照兩幅畫像時卻會發現,兩組圖畫中使用的繪畫技巧是極其相像的,因為他們都來自在此之前所擁有的繪畫技能,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只能調動我們過往的技能或是知識。

而這跟我一直想要表達的「人無法用已知推理出未知」類似,我們基本上都是在調用過往的知識和技能,幾乎不可能去做一件我們完全不會的事(如果會就不會說不會了吧)。而這個掌握甚至是創造的過程,通常都需要伴隨大量的練習和學習才有可能在大腦裡漸漸生根。

雖然還有點疑惑,但是目前看來先藉由大量的了解題目,並在不斷的學習、整合之後重新回頭看問題或是挑戰其他問題,似乎也是個合理的選項。畢竟人是如何解出一個完全不會的問題也是滿詭異的,我們通常都是不停的解決一點一點,並最終解決整件事。

除了coding外的R模式採用心得

而其實我目前的看書也是類似的方式,我暫時棄用過往仔細閱讀的方式,而是在確保相對理解的情況下快速閱讀的方式,藉由大量的攝取資訊讓大腦自動找出規律和重要的資訊。

目前讀書的速度大約是兩小時內就能看完一本中文書,而前幾天我也用同樣的方法看完了兩本書,這兩本書都是相對比較晦澀的書籍,但是那些重要的詞彙和知識仍停留在我的腦海中(如REM、非REM),並且我可以透過回溯、書寫、思考進一步強化記憶。我並不是要說這種速讀法能夠超越精讀的理解度,我想要說的是靠著大量的接觸其實是可以抓到那些最重要的規律,而隨著你不停地閱讀相關的書籍,重要的知識將不斷的出現;而在你大量閱讀的同時,你應該可以找出在同類的書中最好的書是哪幾本,而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去精讀那些「經典」。這樣的做法有點類似8020法則-先找出最重要的知識還最重要的書籍,然後先搞懂那些最重要的東西。

結論

目前的我還無法斷言採用R模式的學習法到底有沒有比較有效,但是接下來我還會做更多的實驗來幫助自己判斷,如果之後有進一步的心得和結論會再放上來供大家參閱。

 

關於多相睡眠法-一種讓你每天增加6小時的睡眠方式#162

cretateyourownlives-get-some-sleep
最近在看大腦和睡眠相關的書籍時,大腦中又跳出了不少關於多相睡眠的一些資訊:

多階段睡眠(Polyphasic sleep),亦作多相睡眠或達文西睡眠,是一種將人類習慣的單次睡眠過程分散成多個睡眠周期進行,以達成減少睡眠時間的睡眠方式。這種睡眠方式是由德意志帝國科學家J.S.西曼斯基在1918年研究動物的睡眠行為時發現,並發現人類亦有這種睡眠方式[1]。一般來說,成年人在24小時的日常生活階段可以分為工作和睡眠(包括午睡)兩部份,這種生活方式亦被稱為「二次式睡眠」(Biphasic sleep)。
閱讀全文〈關於多相睡眠法-一種讓你每天增加6小時的睡眠方式#162〉

學習事物時,理解力是干擾還是幫助?#160

createyourownlives-how-brain-works

我個人的論點是-能夠理解、甚至是拆解概念和技能,絕對是進入更高階段的必備能力。但是重點是,在初階入門到中階之前,理解到底有多重要?

而在這邊我更想了解一件事,理解能不能加速學習?又或者是說理解在哪個階段較能夠幫助學習?Xdite本人時常在一些學習相關的文章中分享不要用理解力,而是先用大腦或是肌肉記憶直接將這些習慣刻在骨子裡,今天我想稍微整理一下腦海裡的思緒。

可以單純用「身體」學習嗎?

大腦記憶某項行為時似乎不牽涉到記憶力,甚至可能是理解力(這部分待求證)。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一書中曾經提到一名腦神經受損的病患無法保有短期記憶(也就是你10秒前跟他說的話他可能馬上就忘了),所以對這樣的患者來說基本上每天都是嶄新的一天,只有發病前的那些記憶有可能被存在大腦中。但是奇妙的是即使這個病患的記憶如此短暫,但他卻能夠學會新的技能和習慣,這是非常弔詭的一件事。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今天我們單純使用「身體的記憶」來幫助學習,效果究竟如何?

如果今天我想要學如何架一個網站,理解力在這個階段的用處有多少?而單純要「快速學會」怎麼做,依靠理解力的輔助會不會比較快?照傳統的教學理念,我們學習的時候要一個一個拆解每個步驟,並且同時理解這個步驟為何這麼做、這些名詞的意思又是什麼;而如果今天我們把理解力從這個範疇移開,單純用身體學習,那又會發生什麼事?

不靠「理解」,單純「學會做某事」?

舉例來說,在過往駕訓班的教練在教學時,大多是快速的帶過汽車的一些原理或是概念,接著就是搭配的大量實作。他們可能不會告訴你轉彎的時候應該精確地轉幾度、用多少力度踩剎車、甚至是整個汽車的機構原理是什麼,但他們卻會跟你說你只要方向盤轉幾圈、車燈對到轉角的時候就轉彎、車身記得在車道中間偏右等等。

我是不知道理解精準地轉幾度、用多少力度踩剎車和了解汽車的機構,到底對於學習有多大的助益。我只知道我靠著大量練習和身體的記憶,就能夠幫助自己順利的在駕訓班開車並且通過考試。

如果我今天在學習架網站,我是不是只要不停地練習直到能夠建起一個網站就足夠了?而接下來我再用同樣的方式學習其他的功能,接著再用同樣的方式學習把這些功能和網站拼湊起來,我是不是就知道如何建立一個功能豐富的網站了?而如果今天已知的bug都可以對應到已知的解法,我們是不是只要根據指南找到解決方法就可以了?

難度提高,「記憶」開始無法解決問題

但是用身體記憶似乎僅僅適用於相對初階的階段,因為隨著學習難度提升,找到相應解方的困難也隨之增加-會的人少了,提供解決答案的人也少了。也因此單純調用身體記憶解決問題的方式漸漸派不上用場,因為我們基本上無法用已知推論未知,這種時刻只能靠不斷嘗試、不斷思考,而良好的基礎知識就成為了一切的基石。

這個時刻如果只有記憶不了解原理,往往會不斷地犯下低級的錯誤。就像是一名建築工人可能可以依照建築草圖蓋出一棟房子,但是他基本上很難靠自己的能力畫出台中歌劇院的草圖再把它蓋出來-因為這牽涉到了許多他不曾接觸過的力學還有結構原理。

結論

雖然目前整體文章還有點亂,但是根據看到的一些知識,我可能會開始嘗試不同的學習方法。舉例來說Launch School的課程有些部分會講解完內容之後,在要求學生做習題熟練概念;我要嘗試的是直接跳到習題的部分練個3-5遍,接著再看教材如何解釋這個觀念。而事實上我之前就有嘗試類似的作法,效果似乎還不錯,也節省了不少時間。

之後如果得到更多相關的理論證實或是推倒更好的學習方式,我也會公布在網站上,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共同成長。

 

自己學或上課,哪個更有效?#159

createyourownlives-what-is-the-better-way-to-learn
所謂的自學是?

我個人認為所謂的自學應該是「自主學習的能力」,而細分自學能力還包含了挑選教材(課程)、保持學習頻率、有效學習等等的能力。所以所謂的自學絕對不是把自己關起來學習,而應該是在判斷自己學習、同儕共讀研讀或是參加課程這幾個選項中,挑選其一或是組合對達成目標最有效的方式。

在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學習大多是為了解決特定的目標,而基於解決目標的前提之下,我們必須考慮多方條件之後,做出最好的抉擇。但是在此之前,我們需要挑出人們最重要的資產並好好比較一番幫助自己下判斷。

你所擁有最珍貴的財富是什麼?

我認為所謂的財富自由是-「再也不用為了生活所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大多數想要追求財富自由的人想要的是什麼?無非的是想要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的事,所以人們會花錢買時間,並把得來的時間投注在想要的時間上。我個人認為能拿來投資在人生中以換取美好回報的東西有-時間、金錢和注意力三者,而金錢、時間和注意力三者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我認為並不是金錢,而是注意力。

錢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基本上我們能夠使它再生;時間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們並不擁有它,只能讓它為我們所用;而我們真正擁有、並且能夠有效運用的是注意力。舉例來說有些人會花錢坐高鐵而不是台鐵,就是因為可以省下大量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省下了時間卻不能投注精力在想做的事情上(想像一下你今天好不容易擠出了時間,但卻有人把你手腳都綁著甚至不讓你思考,怎麼能不崩潰……),那花錢買時間的意義就蕩然無存。

如何找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回到有時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這件事來看,短期我們首先要考慮能夠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案;長期來看則是要把注意力、時間和金錢的關係一併考慮進去。

舉例來說,我曾經看到有人花了大錢報名程式語言的課程(2個月40天要價30萬台幣),這個課程的(短期)目標是幫助學員快速培養coding能力達到足以就職的競爭力。我曾經很懷疑為什麼有人會花上大錢上這些課程,畢竟如果透過其他方式,大月4-8個月花上數萬元也能達到相似的效果。但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時間和金錢彼此的關係一併納入計算,這樣的抉擇就不會顯得突兀,甚至顯得合理。基本上隨著年紀的提升,大多數的人單位時間所能賺取的金錢上升(照理說人們的能力應會隨著工作經驗提升,如果個人能力沒有提升,考慮新的出路吧。),而其他的各式時間成本也同時上升(照料家庭、身體機能下降等等)。簡單來說,隨著年紀的提升,我們的時間變得越來越貴。

而如果今天大量的金錢投入能夠買到許多時間甚至是注意力,即使當下看起來金額是大的,但是在考慮未來時間和注意力能夠變現的金額(比如說還是小魯蛇的Mark Zuckerbug的兩個月和FB的CEO的兩個月),即使會需要承受較重的負擔,這樣的投資仍然是值得考慮的。因為我們知道金錢可以再生、時間只能善用、真正擁有的只有注意力。

自學能力為何重要

在我們了解了注意力是最寶貴的財富之後,我們就應該以有效的增加並使用注意力為目標邁進。想像一下,今天如果你能夠用比大多數人有效的方式學習,相較之下你就比別人多出了更多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是不是就等同於你有了一個開掛的人生,能夠體驗比其他人更多美好、新奇、有趣的事物,更可以說是比別人「多活了好幾輩子」,那不是一件很快活的一件事嗎?

除此之外,在人生中總是有不少的課題和挑戰會出現在我們面前,如果能夠快速的找出問題、學習解決方法。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是不是也能夠過上一個更幸福的人生呢?

學習是會越學越快的

其實知識往往是相通的,而且能夠同時被使用在多個領域上。舉例來說當我為了提高學習效果的時候,恰巧發現了兩個能夠提高注意力的效應,分別是「序列效應」和「馮雷斯托夫效應」。而在一段時間之後當我在準備演講,苦惱於該如何讓人們有效吸收內容時,赫然發現提高自己注意力的方式,同樣也可以使用在演講中提高觀眾的注意力。

其他更常見的例子還有,會說日語的人學習韓語的速度會快上不會日語的人許多,因為韓語的文法跟使用時機與日語有高度相似;同是以中文為母語者,會說日語的人學習台語的速度基本上比不會日語的人學得稍快,因為台語中有不少單字來自於日語。

一開始如何培養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不強的人該如何強化自己的自學能力,我認為可以先透過以下的方式幫助自己提升學習效率:

  1. 報名去上好的課程
  2. 研究老師如何教學
  3. 提升自己的學習技巧
1.報名去上好的課程

該花的錢千萬不要省,便宜甚至免費的課程通常程度跟他的價錢相符合,為了省錢有可能耗費大量的時間和注意力,這樣反而更得不償失。所以我的建議是找好的課程、好的老師,因為這些人才是真正能夠幫助你完成目標的人。既然我們的目標是解決問題,能夠花錢解決問題的方式,絕對遠遠好過不能解決問題的方式-畢竟為了省錢最後卻什麼都沒做成也滿弔詭的。

2.研究老師如何教學

一名好的教師應該精通於如何讓學生有效學習知識,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好老師了解學生會犯哪些錯、哪些概念是學習重點、其他好的學習技巧是什麼。在報名上好的課程之後,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去學習老師如何解構知識?用了哪些技巧解釋?如何幫助學生有效吸收?徹徹底底的把他的教學技巧給學起來,接著進一步思考甚至是應用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看看哪些是有效的、無效的、或是如何做更有效。(但切記一定要先好好相信教學者,程度不夠之前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比眼前的教學者厲害啊……)

3.提升自己的學習技巧

不論是上課或是自己學,我們勢必得經過消化的過程,而這部分的工作沒能可以幫你代勞。就像是你不論是買飯或自己下廚,總得靠自己咀嚼然後消化吧。當你有好的學習技巧,老師上課時你學得快;同理,當你自己學一項技能時,這樣的能力同樣彌足珍貴。

而在未來當我們越學越多時,勢必會面臨到另外一個問題-無人可教這個領域,或是沒有好的教學者。這種時候當我們要學習相關知識的時候,就只能自力更生,而過往所培養的自學技巧在此時此刻就完全派上用場。

總結

當我們選擇學習方式時,並不需要拘泥於特定的方式,重點是看哪種方式(或組合)能幫助自己達成目標。就像是創業、受僱於人或是當自由工作者本質上相同的都是,以自己選擇的創造價值方式過活,並不是創業或是自由工作者就比較高尚,而這一切僅僅取決於自我的目的。而關於學習能力,擁有良好的「自學能力」永遠是最重要的,因為好的自學能力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地創造出更多注意力-我們所擁有最珍貴的財富。而當我們能夠有效的去使用注意力,創造更多的價值或是金錢回報的難度就會逐漸降低,甚至有可能輕而易舉。看看歷史上那些依靠投資注意力在學識和技能上的先驅和傑出人士們,這些成就可不是單純的靠金錢就能達成的,而是大量的注意力。

學習其實是一件很愉快的一件事,因為每當你了解了一個重要的概念,甚至是真的實踐這個概念到生活中,你的生命從那一刻開始就完全的徹底改觀。這種感覺對我來說比很多的“快感”都還要強烈,因為每當一進入了這種狀況,你就會發現你人生前進的速度又快了一些、人生又重新被塑造了一遍。

“Reading is better than sex.”先前在文章中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會心一笑,更跑去搜索在google上搜尋了“The reason why reading is better than sex.”出現各式各樣奇耙的答案,像是”you can do it with as many people as you want.”還有”you can do it in public”……不得不說很佩服這些人的幽默感XD,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