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要研究「區塊鏈」這個技術? #227

第一次知道區塊鏈大概是在去年的某個時刻,那時候開始關注李笑來的文章,陸陸續續地接觸到了不少比特幣的訊息,所以當時就知道了有這樣一個「虛擬貨幣」的存在。之後,不時的會在科技媒體或是新聞上看到各種關於比特幣暴漲、大跌,或甚至被拿來做勒索交易的貨幣,但是我一直都沒有深入去瞭解它。

直到最近比特幣真的狂漲到了一個極致,加上終於聽了李笑來在一塊聽聽上開了門《區塊鏈世界簡明生存指南》的講座,我才開始真正思考研究區塊鏈這個領域。

閱讀全文〈我為什麼要研究「區塊鏈」這個技術? #227〉

關於寫作和知識變現 #224

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這是一個不論我們在做任何事、或是進入一個新領域前(甚至是隨時)都該持續問的問題,當我們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我們就不會偏離方向,即使速度慢了一點,也會離目標越來越近。

怎樣才算是一篇好的文章?

所以對寫作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我想是寫出

對人們「有用」的文章

閱讀全文〈關於寫作和知識變現 #224〉

用財務知識解釋人生#196

最近花了點時間研究財務相關的知識,發現其實很多觀點和知識其實在很多領域都是相關的,今天我想借用一些財務相關的知識來類比人生的一些情況,還有我們該怎麼做比較好。

找尋讓投資翻倍的方式

「能讓你的投資翻倍的時間,相當於中期;能讓你的投資翻倍再翻倍的時間,相當於長期」-李笑來

公司:

從投資理財的角度上來說,當你透過自己的能力,找到一個好的投資標的的時候,你可以用相對短的時間賺取較高的回報;而相反的,一個不好的標的除了翻倍時間慢,更可能讓你得不償失,而選擇和投資的能力,顯然也是一個可以、也需要透過刻意練習培養出的技能。就像是股神巴菲特長年來投資報酬率都高達20%以上,這絕對不是靠運氣就能做到的事。

舉例來說,大立光是台灣目前的股王,如果你在2012年的2/24(639元)買進了大立光的一張股票,你到五年後的今天(4560元),你的股票已經漲了快八倍;另一方面,台積電絕對是台灣、甚至是世界上非常優秀的公司,但如果你在2012年的2/17(80元)買進台積電的一張股票,到五年後的今天(190元)你的股票只漲了2倍多。而非常明顯的,大立光的股票讓你翻倍、甚至是翻倍再翻倍的速度比台積電快上很多,因為大立光大概只花了兩年左右就讓你的股票翻倍,而台積電要花上四年左右。

個人:

對能力越強的人來說,“長期”越短。一個新手廚師,做五菜一湯的菜可能需要花上45-60分鐘;另外一個資深廚師卻可能只需要20-30分鐘,甚至還更好吃;而如果是一個剛學煮菜不久的人,大概就只能在廚房做點簡單的事,而不是做出會打壞名聲的菜。對於一間需要消化大量客人的餐廳來說,一個做菜快速、口味好吃的廚師,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人物,而他長遠下來創造的價值,絕對遠遠超出普通的廚師。

所以不論你是在什麼領域,盡可能地持續提高自己的能力絕對是必要的,因為你可以比別人解決更多問題、創造更多價值,而不是沒辦法解決問題反而看起來在搗亂。

增加資產流動性

公司:

「流動性越高的科目,折價率越低;流動性越低,折價率越高」

在公司的資產當中,我們會希望流動性高的資產要足夠多,因為當遇到緊急狀況的時候,流動性高的資產越能保你一命。

舉例來說今天台灣被外星人攻擊了,因此你必須流亡海外,在臨走之前你可以攜帶等值的黃金、台幣、地契,讓你能夠拿到國外兌換當作生活費。在不考慮重量、安全性等等的條件下,你最應該帶的是什麼?答案絕對是黃金,因為黃金流動性很高,幾乎在全世界各地都可以兌換;台幣則是在陷入動亂之後就開始貶值、甚至跟個廢紙一樣;地契則是跟台幣的情況類似,雖然土地在戰後(有贏的話)還是有相當的價值,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絕對沒有多少人會跟你用原價或是稍低的價錢跟你收購。

個人:

如果我們把公司當成人,同樣的在台灣發生動亂(或是你只是想到國外工作),擁有較高流動性的技能/人才,絕對會更容易受到其他國家的青睞。雖然現在亞洲的局勢尚稱和平,但是會發生什麼事真的都沒人知道,像是敘利亞的人們本來都活得好好的,但是一場內戰讓數十萬人死亡、大量的人們流離失所。如果真的發生了這種事,我們又有機會能夠逃到海外,擁有一個流動性高的技能/成為一個流動性高的人才,絕對能夠讓你更有機會活得有尊嚴一些。

其實財務相關的知識似乎還有很多可以應用到人生範疇上,之後有機會再陸陸續續紀錄一些我的看法

不要高估短期收益,不要低估長期收益

今天看到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到關於笑來老師每天都會做的事

1.主動閱讀兩個小時
2.26歲開始,每晚10分鐘覆盤當天的事情
3.30歲開始,每天看一部電影
4.31歲開始,每天寫300字
5.35歲開始,每半年整理一次通訊錄
6.40歲開始,某週至少3次30分鐘以上的作響
閱讀全文〈不要高估短期收益,不要低估長期收益〉

不只是投資,試著思考如何壟斷市場#182

createyourownlives-invest-stock

今天在得到專欄看到一些關於機會和投資的觀點,我覺得很有趣,所以想要稍微討論一下這個議題。

就投資股票這個角度來看,盡量投資在那些長期看漲、收益相對高而且風險相對低的股票上,是個非常值得考慮的選項。雖然我沒有特別研究股票,但就我有限的認知來說,若是我現在要投入股票的話,我會盡量購入那些長期來看絕對會持續上漲的股票-即使不一定能在短期內套現,這樣的公司可能像是Amazon、Tesla、Alphabet,或是像鴻海、台積電之類的公司。

這個邏輯看來相較簡單,或者換個比較好懂的說好,投資那些期望值最高的選項。這個邏輯不只適用在投資財富上,在生活中的任一個領域都適用,像是現在自動駕駛技術越來越成熟,以工作賺取收入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立志成為長途駕駛的司機顯然就是相當不理智。因為這個選擇長期來看跌勢明顯、收益相對低而且風險相對高。

而在我先前的一些文章也討論過如何建立多維度能力組合也談過類似的觀念。不過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我想要討論的是比起單純投資,我們可以試著:

提前投入一個領域,並且壟斷市場。

什麼是壟斷?

在討論開始之前,我想要先定義壟斷這個詞

獨占,或稱賣者獨占、獨賣、獨佔,一般指唯一的賣者在一個或多個市場,通過一個或多個階段,面對競爭性的消費者;與買方獨占相反。獨占者在市場上,能夠隨意調節價格與產量(不能同時調節)。獨占能夠藉由在法律上獨享的特權、對供應來源的控制、或是企業間的聯手或協力行為來達成。-取自維基百科

也許有人認為壟斷這件事是壞的,但是我並不全然這麼認為。我們應該把它看成,讓自己在這個領域做到卓越,並且讓最多人能夠受益。就像是Amazon橫掃了很多電商市場、是大大小小的實體零售商店,甚至造成了很多商店失業;但是換個角度來看,人們選擇Amazon正是因為他們提供了最好的服務,而且Amazon也同時提供了不少的工作崗位。所以壟斷這件事真的是壞的嗎?不盡然,但如果像很多早期的國營事業壟斷之後就想擺爛那當然不好。

所以關於壟斷這件事,如果這個市場上只有你能夠做到最好,那你就接著做、造福更多人;如果一群人進來可以把整個餅做大,那當然歡迎大家加入;如果你在這個領域把品質搞得很差,那你就該知所進退趕快退出。

所以重點永遠是把自己做到卓越,而壟斷只是要求自己保持頂尖。

為什麼需要壟斷市場?

  1. 整體來看收益最大
  2. 能夠最有效的利用資源

整體來看收益最大

如果我們從收益上的角度來看,壟斷會有最大的收益基本上無庸質疑,因為你擁有調節價格還有產量的能力,而既然是投資,你本就應該採取收益最大的方式,而壟斷顯然符合這個條件。

能夠最有效的利用資源

如果我們要進入一個領域並做到卓越,那能否有效利用資源就變得相當重要,因為你有了好的支點和槓桿,你才能把效果最大化。就像是今天如果你的目標是把自己的公司打造成世界頂尖的公司,那你理所當然就要爭取最好的人才、全世界的人才,而不是侷限在只用台灣的人才。

如何選擇市場?

既然是投資,那顯然就是要賺取最大收益,至於喜歡與否是選項但並非必要選項。在現階段我能想出最好的答案,就是選擇那些除了長期看漲、收益相對高而且風險相對低之外,即使沒有成功壟斷市場也能讓你有所收穫的領域。像是如果你認為攝影對你的人生有所幫助,那除了單純學習之外,那你可以同時構思如何壟斷攝影相關的市場;而即使失敗了也無所謂,因為無論如何你都會有所收穫。

如何做到壟斷市場?

做到卓越

這永遠都是最重要的前提,沒有做到這點的話別人沒有選擇你的意願。

將資源導向自己(擴大影響力)

儘早開始:所有的事情都是需要積累,你越早開始做就能夠讓自己更快變好,也能夠越多人知道你。

分享資訊:現在很多方式可以在世界(網路)上留下紀錄,不論是文字、影片、課程等等形式都有辦法,而每個紀錄都會一點一滴的幫助你建立屬於你的威望。

幫助別人:透過幫助別人讓大家變得更好,你才知道你有沒有真正在創造價值,而當你有在創造價值才代表你做的是對的事;同時,你也可以透過別人給你的反饋讓自己隨時校正。

結論

上面討論了很多關於如何壟斷這件事,雖然我自己對如何做到還是不太確定,但我知道這是個可以、也應該去執行的方向,之後若是有更近一步的想法,再跟大家分享。

用錢的力量改變社會#166

createyourownlives-money-has-no-fault-your-have-the-fault

Let’s talk about the money!

對!我今天就是要來談錢!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人們就羞於談論錢,同時有多少人覺得它臭不可聞,但同時這些人當中又不少人極度渴望金錢(很有趣的心態,是吧?)。我曾經也對於「擁有錢」這件事有很多牴觸,甚至覺得有錢是不好的。但是仔細想想,這樣的想法真的也是滿奇怪的,那到底錢應該是怎麼回事?

首先我想提出幾個我認為大家對錢的負面看法

  1. 錢賺得多就是在掠奪其他人的資源
  2. 有錢也買不到幸福
  3. 有錢人都是壞人
  4. 富有就要會揮霍無度、浪費資源

而我會把這些疑問混合在以下的內容中一一回答

重點是你如何使用金錢(資本)

「金錢就像是糞便一樣,把它撒出去,你就能做好很多事;但如果你整天只想把它留在身邊,它就會變得臭不可聞」-洛克斐勒

伊隆馬斯克所打造的SpaceX火箭成本,有機會僅僅只是NASA的太空梭成本的百分之一,這意味著什麼?我們可以用更少的資源去做我們想做、該做、應該做的事,而不是浪費了一大堆錢沒達到什麼效果;同樣的Elon Musk不斷的試圖全面性的推廣潔淨能源的利用已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就像是他所擁有的企業-Tesla、Solarcity兩間公司一直在做的一樣。在現在大量耗能、大量浪費,但卻依舊需要這些科技輔助我們的生活的型態下,減少浪費、追求永續是不是也非常重要?那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可不可以用「萬惡」的金錢來幫助實現這個目標?你願意讓伊隆馬斯克多拿點錢,讓它為地球減少更多資源的浪費嗎?

比爾蓋茲是世界首富、坐擁750億美金的資產,但他同時也是全球最大慈善基金會的創立者-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自從2000年以來,這個基金會已經支出數百億的美金,分別在全球的疾病、教育、基礎建設及賑災上有卓越的貢獻(當然也不免招致些批評)。或許有人會說比爾蓋茲的財富是掠奪他人的資源、或是他僅僅只是個可恥的商人,但我想說的有三點

1.至少他沒有用槍指著別人請別人買微軟的軟體2.就算是做做樣子,但有些人連做都懶得做啊3.比爾蓋茲很有錢,但我覺得他的錢花得很漂亮

而如果給我一筆錢讓我去自由投資,我會把這些錢,交給那些能夠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人。

金錢是用來評估個人價值的「一種」方式

所謂的交易就是你拿出一個東西,我拿出另外一個東西跟你交換,而雙方要如何衡量、評價、決定自己想要什麼,或是對方給你什麼都是兩個人自己的事。金錢作為交換價值的「其中一種」貨幣(其他貨幣還有信用、互助、實質物體等等),本身的目的就是為了取代交易之間的不便性而存在。今天一個人拿出了一個有價值的物品(服務或互動),我們有些人「選擇」用金錢做為與對方交換的「物品」似乎也算合情合理,因為交易者間本身就有權決定拿什麼交換,不是嗎?(如果對方需要的是你的微笑、打氣、協助、或僅僅只是個擁抱,那金錢此時可能就派不上任何用場。)

我很喜歡柯文哲提出的a的n次方的理論:「當a小於1,a的n次方值趨於零;而a大於1的時候,則a的n次方值趨近無限大。這個理論反映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當每個人願意付出多於你從社會擷取的,這個社會就變得更好;反之人人都想要比付出的拿得更多,這個社會就會崩壞。」

我單純卻也堅信,每個人都應該試圖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因為如果我們沒有對社會做出貢獻,相反的就是單向的從社會拿走資源,不久後社會大概就崩壞了。

當然,相對弱勢者有他的難處,但我認為真正的弱勢者是身心不便(如果身心不便但不自認為弱勢的朋友,容我在此說聲抱歉,我僅想用這種方式簡單劃分。)、出生就繼承大量負資產、生存在環境惡劣的人們,而不是身心健全但卻搶著當「弱者」的人,因為我們當下的人生都是過往生活的產物,不是嗎?(平常沒運動的朋友可以每天快走、甚至是30分鐘,大概30天內就可以感受到身體的變化,體驗過後大概就能夠理解我所說的是什麼了。)

為這個社會創造更多價值,那世界就絕對不會虧待你。

把金錢做為槓桿

「人之所以願意用金錢換取其他物品,就是因為根本上有比金錢更重要的事。」

人用金錢購買食物,填飽自己的肚子;人用金錢交易房子,為親人提供棲身之所;人用金錢支付醫療費用,讓家人恢復健康;人用金錢建造污水處理廠,讓更多人可以避免死於不乾淨的水源之下。不要把金錢看成什麼壞事,而是應該去思考你想達成什麼目標,而金錢僅僅只是你能使用的工具之一。

當我們仔細省視之後我們會發現,錢其實真的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我們有太多想要追求的事、想達成的目標,而金錢恰巧是一個通用的貨幣,能夠作為價值跟價值之間的交換,甚至是作為工具來達成目標。而我想跟大家說的是,我們應該把金錢想像成一根槓桿,讓它有效地舉起你想要舉起的重物、達到你想要的目標。

而其實除了金錢之外,能夠達到實現目標的東西還有很多,像是:權力、知識、技能、群眾等等。金錢,僅僅只是工具之一,所以沒有必要看輕他,只要思考為了去做有意義的事,你有沒有必要使用金錢這個工具。如果有需要,那就好好使用它;如果不用,那也很好,找尋其他的方式好好做也行。

結論

如果你真的還是覺得金錢臭不可聞,請把你的想法跟我分享(或是打我臉)。因為就像查理蒙格說的一樣:「除非我能比我的對手更有力反駁自己的立場,否則我沒有資格擁有一種觀點。」

Ray Dalio “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絕對值得你投資30分鐘的影片#138

今天想跟大家推薦一個影片,影片名稱叫做《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原文是: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這個影片的文字來源是美國橋水資本的創辦人-Ray Dalio(剛剛又瞄了一下,目前是世界第48有錢的人,管理的資產以千億美元計算。

越是這樣的人,越是能把一些問題看得透徹、講得明白。)所寫,目的是希望能夠讓大眾更瞭解經濟如何運作。這幾天重看了幾次,有點感觸,我強烈建議大家有空一定要看看這部影片。因為這影片不只是在講經濟如何運作,更是在教導人們該如何在社會中應對和自處。

就像比爾蓋茲說的,這部影片絕對值得你投資30分鐘啊!
”This knowledge will help everyone as inventors and citizens.Watching is a worthwhile 30 minutes investment.”

在看過影片之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想法。

Everything is transaction!

這影片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重點,那就是-一切都是交易。

我先說這部影片最後給的三個建議

  1. Don’t have debt rise faster than income:Because you debt burden will eventually crush you.
    (別讓你的債務成長得比你的收入還快,因為有一天你的債務“粉碎”你!)
  2. Don’t have income rise faster than productivity:Because you will eventually become uncompetitive.
    (別讓收入成長得比你的收入還快,因為你最終會變得沒有競爭力。)
  3. Do all that you can to raise your productivity:Because in long run,that’s what matter most.
    (盡你所有的可能提升你的生產力,因為長遠來看這是最至關重要的。)

盡你所有的可能提升你的生產力

第三條其實在本質上是最重要的建議-盡一切可能的提高生產力(不斷成長)。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充斥了各式各樣的交易,不論是車市、房市、股市或是生活起居中的大小買賣,都是用成千上萬的交易所組成。

而交易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拿你值錢的東西,去換其他人值錢的東西;而你能拿出多值錢的東西,別人就會用他值錢的東西來換。這原理看似很間單,而其實這實實在在地說明了一件事-宏觀來看,個體價值等於社會貢獻率。白話一點說就是-你能賺多少錢,取決於你為社會做了多少貢獻。

不過當然這樣說似乎並不完善,甚至並不良善,因為這樣說根本上就是在否定很多默默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因為這些人的選擇跟付出的代價,基本上就不是以獲得金錢為導向。

但而若是他們對社會幫助這麼大,為什麼他們不無法獲得更多的錢呢?這時,我們可能需要問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家不願意付給做社會公益的人更多錢?」,又或者是另外一個問題:「什麼才是真正值錢的?這又要如何衡量?」。

這些問題可能會直觸人們的內心深處,而這顯然可以開啟更多的討論和話題,但是在此我沒辦法多做討論。不過我們可以把目光放在一般社會上的交易,因為對大部分的人們來說,我們總是願意用金錢、甚至是很多很多的金錢去換取我們覺得有價值的事。

所以,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生產力,為社會創造更多正面的價值。

別讓收入成長得比你的收入還快

第二條其實可以簡單的翻譯成-重視價值忽略估值。然後我想再引用一段李笑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這本書的文字:

「因為當我們在意估值的時候,我們就會忘記你的價值,你就會不由自主地做那些提高你估值的事。長期來看,估值是虛幻的,雖有波動,卻實際上錨定在價值上,價值不增長,長期來看估值一定長不上去,而且既然有極度高估,那麼就不但隨時有低估,還隨時會有極度低估。從另一外一個層面來看,我還有個理解:只有這樣,你才真正有尊嚴。因為不顧價值地追求估值,本質上就是選擇做騙子。」

一開始我並不太懂Ray Dalio這條建議的意思,但是回頭翻翻看看上段話之後我就豁然開朗了-「不要虛有其表、要腳踏實地」。如果我們拿的比自己貢獻的多,我們就會真的認為自己真是這一回事。而這一回事還不是真的自己創造的,而是別人誤以為你有價值給予的,所以過度的膨脹自己,很可能就變得無法避免。而最終長遠來看,依舊要把成長視為最重要的事。

別讓你的債務成長得比你的收入還快

第一條其實還滿好理解的,因為其實借貸,就是向未來的你借錢消費。而一但建立了這個週期,也許借貸後你手頭上的現金很充裕,但是未來當你面對還款的時候,你有沒有辦法如期的付出本金加上利息就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借貸其實說到底就是一個兩面刃,它既有可能幫助你度過眼前的難過,也有可能在未來的時刻徹底摧毀你。摧毀的具體例子只要去網路上搜尋「“欠債+自殺”或是“欠債+輕生”」就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答案。

而其實我們可以有一個判斷借貸到底值不值得,就是省視一下你拿這些錢來做什麼。如果你拿這些錢投資提高生產力的事情,如上課、買書或是投資等等,都是相對有機會回收的行為;但如果這些錢是拿來做單純的消費或是娛樂支出,那顯然就有點危險了。

但是說是這樣說,人們總是樂觀地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正確的。因為我們總是認為知道自己在幹麻,但是顯然大部分、甚至是極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幹麻。

去看看在股市裡進出的股民就知道,在裡面投資的人基本上都深信自己賺得到錢、自己是聰明人,但是顯然在股市中賺到錢的永遠都是少數中的少數。這裡有篇有趣的新聞可以參考一下,文章的標題是「慘!大陸逾半股民從外賺錢」,調查報告指出:「投資者盈虧情況,50.4%投資者自開戶以來是虧損的,44.83%的投資者是有盈餘的。

事實上,行為金融學相關研究指出,大概僅5%的散戶投資者可以在相對較長的時間裡,有持續跑贏市場的優異表現。所以意思就是,有95%的散戶投資者,在相對較長的時間裡,沒有辦法持續跑贏市場。」

所以關於是否該借貸、何時又該借貸,我持保留的立場。

結論

這部影片雖然討論的是經濟,但我覺得它討論的重點其實是人性,經濟的興衰、政府的作為、人民的行為,其實都是人性所引起的。人類過度消費、過度借貸,推動了經濟成長,但卻也進一步埋下了經濟衰退的後果;而一但人們開始收斂自己的消費和檢視自己的心態(或是不得不面對的時候),經濟和自己的生活才又漸漸地走上正軌。

要求自己、看清現實,甚至是洞悉時事永遠是困難的,而真正做到的人總是少之又少。而對大多數的我們來說,這顯然是一輩子不得不修煉的課題。

【每日寫作】如何突破收入的天花板#114

createyourownlives-break-the-rooftop

雖然我不是一個特別物質的人,但我對於著墨如何創造更多收入倒是滿有興趣的。有時候我會觀察人們的從事的工作、人們的作為還有人們的想法,還有他們的收入。我後來發現到,雖然很多時候人們想要財富自由,但其實很多時候在選擇職業的當下,這個人的收入上限基本上就固定了,而財富自由顯然不這麼簡單就能夠達成的目標。所以當我們努力的試圖得把事情做對的時候(do things right),也需要花上時間思考,如何做對的事(do the right things)。建議搭配如何建立多維度的競爭能力組合這篇文章。

得到回報的正確方式

【每日寫作】為何快速成長,是邁向財富自由的唯一捷徑?#100

createyourownlives-launching-rocket
在閱讀得到專欄時,笑來老師反覆提到:『若是要邁向財富自由,必然要將注意力投資在成長上。』,但是這又讓我想到,過往笑來老師在《我是如何獲得財務自由的?》的這篇文章中提到:『賺錢的速度一定要快。』。如果照笑來老師所說,要邁向財富自由要把注意力投資在成長,但是卻同時又要滿足快速賺錢這件事,這兩件事看起來雖沒有互相抵觸,但卻讓我無法仔細的連結,所以我特地重看了幾遍笑來老師的文章,得到了以下一些體悟。

 

在笑來老師過往的人生經歷當中,他曾經就在一週之內賺進了10萬台幣;在成為金鷹闆卡的東北區總代的期間,他也賺進了百萬級別的現金。而這樣的賺錢速度,已經非常非常之快了。在後來雖然因為一些人生的轉折,他進到了新東方“為人打工”,而在離開新東方之後,他並沒有回去繼續操先前“賺很多”的銷售老本行。而是選擇出書,還有搞其他所謂不務正業的副業。笑來老師是個聰明人,沒有回去重操舊業一定有它的道理,想必是因為找到了更快速賺錢的方法。

 

而我們可以在文章中一窺笑來老師的想法。他說:『你在籌劃自己的賺錢計畫時,必須要有以下兩個標準來幫助你判別:1.你可能賺到多少錢?2.你最快多久可能賺到那麼多錢?』。
『Peter Thiel 當年做Paypal 的商業計劃的時候,清楚地知道,按照計劃,Paypal 的90% 以上的收入來自於第19 年…… 也是一樣的道理,他們尋找的是遵循這樣模式的、複利曲線式的增長。』。

 

所以對於Peter Thiel來說,他所著眼的是在第19年之後,那90%以上的收入。這是一個橫跨了19年的時間維度,但他在金錢的維度上卻是有巨大的突破(Paypal於2002年已15億美元賣給ebay)。讓我們再打個比方,單純就賺錢來說,讓你選擇一個一年可以幫你賺進一台賓士,然後同意的讓你連賺十年;還有另外一個是前十年,每一個月賺不到2萬,但在第十年卻可以一年讓你賺進一台私人噴射機,你要選哪一個?

 

而在這裡我們又看到了另外一個重要的名詞,那就是複利。

複利的威力

createyourownlives-compund-effect
先前在網路上流傳了一張很有趣也很勵志的圖片。意思就是如果你每天比前一天成長1%,在一年之後,你會成長1.01 365,也就是37.78倍,很勵志對吧。但是讓我們來代換一下其中的數字,如果你維持這個成長速度,經過2年之後,你會成長1.01730,也就是1427倍,那如果經過10年呢?根據我按Casio得到的答案是5.29X10的15次方。很驚人的數字,對吧。

 

笑來老師說:『愛因斯坦說過這麼一句:“Compound interest is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He who understands it, earns it … he who doesn’t … pays it.” 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知之者賺、不知之者被賺。』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選擇我們的賺錢方式,絕對是選擇能夠用複利去賺,這樣才能賺得又快又多。

賺錢和成長間的關係

如果我們要每一天都能夠比前一天多賺1%(或是任何比例都行,只要大於零都可),那我們必然要比前一天創造出大於0%的價值(這道理很樸實,你拿出有價值的東西,別人才會買單。),而你能比前一天創造出更多價值的方式,就是成長。唯有造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成長,你才有可能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而成長也有屬於它的複利成長方式,那就是透過踐行還有積累,而最明顯例子的就是透過對自己的操作系統的升級。(之後有時間會詳細討論踐行、積累,還有操作系統的升級。)。

 

最後讓我們來複習一下
  1. 我們賺錢的速度一定要快,就像是火箭要飛離地球,你的成長速度就是飛離速度
  2. 判斷賺錢計畫是否靠譜的兩個標準
  3. 試著了解複利的威力,它會把你的生活提升到另外一個層次

而其實,寫作對我來說,也算是一種複利等級的成長,有機會的話,我也會就這個主題來好好討論一下。

【每日寫作】邁向財富自由之前,先搞懂它的定義#99

createyourownlives-the-concept-of-finacial-freedom

在邁向財務自由這個專欄的第二篇文章當中,笑來老師就用了很大的篇幅來說明“定義”對一個領域的重要性,甚至是對一個單詞定義上的偏差,都有可能對一件事情的認知帶來重大的影響。

在專欄中,笑來老師提到,所謂的財富自由應該是:『某個人再也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了。』。而當我們能夠清楚的定義一件事情之後,我們便能針對這件事情,做出相對應的行為。而財富自由其實重點不是在於我們最終能擁有多少收入,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擁有自由-時間上的自由、選擇上的自由,甚至是注意力上的自由。

盡可能用價值低的換取高的

而在接下來幾天的數篇文章當中,笑來老師又進一步的定義了我們所“擁有”的資產的優先順序,他們的順序分別是:注意力>時間>金錢。當我們對優先順序有了進一步認知之後,我們就能夠知道,用低順序的東西換取高順序的東西,是非常超值也是最優先要去做的事情。讓我們打個比方好了,今天銀行開放讓你拿一百紙鈔(真鈔)換一千元紙鈔(真鈔)你換不換?而用金錢換取時間甚至是注意力,就是類似的概念。

而其實單純一個用低換高的行為,就能讓人的認知感到無比的震撼,但其實如果讓我們來看貨品或是服務的買賣上來看,你就會覺得再正常也不過。你覺得一本原文參考書值得買,所以你花了上千塊台幣;你覺得坐商務艙舒服多了,所以你多花了幾萬塊升級;你認為買車就要買安全的車,所以雙B以下的車你絕不考慮。因此基本上,大部分的交易,都是在我們認為物超所值的情況下才會成立。

交易的成立是你情我願

當平常人們討論到財富自由的時候,人們都喜歡說些什麼?最常見的應該就是:『如果等我有錢的話,我就要XXX』。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人們在達到財富自由這個“里程碑”之後,他們其實真正想要的是選擇上的自由,也就是他們能夠把自己的注意力投注在哪的自由。因此,對於“財富自由”來說,你擁有多少錢根本就不會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辦法擁有,決定自己要投注注意力在哪的自由。

最徹底的財富自由方式?

因此,我們究竟要如何不用再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一開始,大家可能會想到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單位時間能做的錢給提高,最終在存了一大筆錢之後,能夠安穩地享受生活。又或者是把自己的時間賣成多份,像是寫書、長期持有股票都是類似的做法。但其實更厲害的做法應該是創造可以“長期”有持續收入的方法,像是寫長銷書、創造可口可樂等等。而若是可以把這些事情做得更極致,時間創造的成果可以超越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你知道Bemjamin Framklin的自傳已經賣了多久了嗎?),這些時間創造出來的成果,仍舊可以不停的販賣。

所以這種能夠接受時間考驗,但卻還能持續創造收入的方式,應該才是最徹底的財富自由的方式。(請注意,財富自由的定義跟賺大錢的定義,切記不要混為一談。有很多人即使沒有我們認知中很高的收入,但他們早已找到屬於自己財富自由的方式了,像是我崇拜的宗翰。)

如何達到財富自由?

而當我們回頭來看,如果創造財富自由的方式,不外乎就是提高自己單位時間的收入,或者是把單位時間賣出多份。但在我們達到這些目標前,我們都還需要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能夠創造足夠的價值。』。而沒有價值的東西沒人要,就像是如果我們沒有特殊的技能,想必是無法創造太多價值。所以在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創造足夠的價值之前,我們很不幸的必須去出售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來換取金錢滿足生活必需。

不過在我們真正意識到,擁有能力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方法之後,我們就必然要把我們的金錢、時間還有注意力投注在成長之上,因為只有成長,才能幫助你解決你所遇到的難題。

成長才是至關重要的事

如果努力成長,讓自己能創造更多價值來達到財富自由是我們的目標,那成長就是我們重要的標的。而在這裡,我要進一步闡述為什麼資源的優先順序,分別為注意力>時間>金錢。讓我們回想一下,你有錢之後花錢買書就會撥出時間好好看書嗎?你有時間閱讀之後會在讀書時間內專心致志,並且勤做筆記然後實踐嗎?看看我們書櫃上那些沒看完的書,或是空空如也的書架就知道了:『重要的從來不是我們買了多少書,而是我們投注多少注意力去試圖理解和實踐一個知識。』,但是很明顯的很多人連好好的把書看完都做不到,更不用說投注資源讓自己成長了。

而成長這件事,說來簡單卻也不簡單。成長所依靠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就是積累,但是世上能好好長時間持續把事做好的人永遠都是少數。

總結

最後總結一下,在我們正式走上財富自由這條道路之前,我們必須試圖理解它的核心概念是什麼。而即使我們對它的定義有了錯誤的認知,我們也應該透過各種方式,來為自己“洗腦”,釐清最正確的觀念。因為一但當我們能夠瞭解正確的定義,就能夠幫我們少走很多彎路,進而更早的達到我們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