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很重要,但你知道怎麼保護它嗎?#185

createyourownlives-how-you-proctect-your-attention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無意間看過的一段電視節目、一段文字或是跟朋友聊天的內容,都有可能會佔據大腦的思緒。而且很多時候這些想法一出現在腦海裡卻又無法避免的不去想它,而這樣的後果往往導致不停的分心、工作效率降低。

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如何保護我們的注意力,又要如何保持專注。

今天主要聚焦在這三點:

  1. 為何要保護注意力
  2. 如何主動使用注意力
  3. 如何幫助自己保持專注

為何要保護注意力?

人幾乎無時無刻都在從外界接收訊息。一開始我們接受到的是極大量的感官訊息(sensory input),這些訊息來自各種聲音、影像、觸覺、嗅覺等等,但是唯有那些我們花上心思去注意的訊息,才有可能轉成工作記憶,而在工作記憶中又僅有少數訊息能夠轉化為長期記憶。

關於接收訊息最終記錄在腦海裡的最好例子就是學習。老師每次在台上講得口沫橫飛、聲嘶力竭,同學們儘管用了洪荒之力認真聽講,但真正被我們吸收的訊息永遠是少數,對吧?

在我們每天接觸的大量感官訊息,只要我們放注意力在上面的東西就有可能被吸收、並被儲存在我們的腦海。所以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想了,我們平常都會接受哪些訊息?而我們又希望把哪些訊息放在我們的腦海裡?是有趣的訊息嗎?值得省思的訊息嗎?還是任何訊息都可以呢?

就像是看電視很快樂啊,但是花那麼多時間看電視到底為的是什麼?你希望你認真思考時,突然出現剛剛電視上看到的有趣畫面,讓自己噗哧一下打斷思緒嗎?肯定不願意吧。你會不會希望出現在腦海裡的是跟重要的人的相處,而不是來自媒體無腦的謾罵和無意義的訊息?

所以從今天開始,「主動」去選擇進入你大腦裡的訊息,並且盡量只挑選那些對你有用的。太過腥羶色、暴力、謾罵、沒有營養的就放一邊去吧。

如何主動使用注意力

「腦中意志的出現是無意識的,因此不能只是因一個人有反社會的衝動或念頭變認定他有罪;但是人對可能的行為是有意識控制力的,因而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心理學家李貝特

我們每天大腦出現的念頭,大多是建立在過往所接受和積累的訊息,而它們不定時、隨機的侵入我們的腦海裡。大多時候我們做不到不讓任何的念頭進入到腦海裡,但是我們卻可以「主動」選擇要吸收哪些訊息,而不是「被動」的選擇。意思就是說,即使無法控制念頭的出現,我們也可以選擇更好的品質還有更好的來源。

而判定如何選擇的方式也很簡單-只選擇對你來說當下或是未來有用的。就像很多中年人會看政論節目,但大多數政論節目真的對社會或是人類群體有什麼實質的意義嗎?或許有,但絕對有更好的選擇。而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看這樣充滿漫罵、立場偏頗、毫無建設性的節目呢?這大概只能說明,喜好跟對人生有益的事,有時根本毫無交集。

如何幫助自己保持專注

當外在刺激進入到我們腦海當中時,它們彼此會互相競爭,佔上風的就可以佔據腦海中的主要位置。就像是現在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可能把注意力放在閱讀、也可能是在聆聽音樂,或甚至是在思考,但是不論你做的是哪種選擇,只有你「主動」選擇並「專注」的訊息可以佔上風。因為專注能夠提升神經元的反應,並且降低競爭區域的活動。

為了要幫助自己專注,我們有以下三個步驟:

  1. 察覺自己的意識
  2. 管理吸收的資訊
  3. 控制自己的行為
察覺自己的意識

關於察覺自己的意識,可以參考三個幫助進入心流的方法。其實主要就是透過冥想(或是任何類似)、寫作等方法幫助自己確認、並思考哪些東西進入自己的意識。

管理吸收的資訊

就像上個段落提到的一樣,盡量選擇相對好的輸入源,過於腥羶色、暴力、謾罵這種,一進到你的腦海就會讓你分心、情緒受到影響、無法專注的東西能避免就避免;相反的,主動吸收相對好的資訊,像是家人的相處、實用的知識、緩和的音樂等等。

控制自己的行為

當你察覺某個念頭進入到你的腦海,並可能接管你現在的行為時,拒絕它、驅趕它,並專注在自己的手頭上更重要的事情。就像是當你看書看到一半,突然想要滑FB確認某件事,但是你一想到常常一滑FB就要花上10幾分鐘,而且跟確認事情比起來,執行手頭上的事情不被打斷似乎更重要。這種時候你就應該壓下開FB的想法、稍微記錄新的待辦事項等之後再做,繼續專注在手頭上的事情。

雖然一開始可能無法控制,但其實當你在控制自己的意念時,你就是在鍛鍊你的意志力。而意志力這種東西就像肌肉一樣,是會越鍛鍊越強壯的。

結論

「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

在《創作者的日常》這本書當中,記載了許多著名的畫家、作家、作曲家等等的每日的日常。他們大多數的人都有一個共通的特質-幫助自己進入專注狀態。這些方式有固定時間寫作、固定飲食、規律生活等等,他們有意識地選擇了參與和不參與某些生活中的事物,並且透過養成習慣幫助自己快速進入到工作狀態,不用花上大量的時間等待好的狀態來臨。

而習慣就是不費力的意志力,就像是你打開Youtube的音樂播放清單一樣-按了開始就會自己運作,不需耗費多餘力氣,省時又方便。所以,讓自己學著如何好好使用自己的注意力,並養成良好的習慣,讓自己的人生多點好東西,而不是被雜訊給佔據、搶奪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注意力。

你想要怎麼的人生,由你選擇的訊息,還有你養成的習慣決定。

搞不懂問題並不是學習者的錯,更可能是沒找到更好的學習方法#183

createyourownlives-dont-understand-is-not-your-fault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學習這個行為都是因為為了某足某個目的才存在,而我目前在自學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在課程結束之後能順利就職。但是我目前的學習目標,絕對不是希望能夠在這個課程上花上約15個月的時間完成課程,然後讓自己的程度超越95%從零開始的競爭者;而是希望自己能在9個月的時間內超越80、甚至85%的競爭者,因為我知道短短三個月的工作訓練,很有可能就超出半年的自學。就我來看,在相對短的時間擁有相對強的競爭力就變成了我的目標。

所以在自學的過程中,不斷的提高學習效率一直都是我致力解決的一件事,而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很多人在學習過程可能都會遇到的問題,那就是-卡死在一個觀念,因為無法理解所以無法繼續學習。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情況。當我們遇到問題沒辦法解決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痛苦、痛苦就讀不下去、讀不下去就無法吸收,整體來看就是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甚至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可能會開始責備自己不夠聰明,又進一步導致自信的喪失,但卻忘記了問題可能出在教材或是讀書方法上。

今天我想探討的是,撇除教材不夠好的情況下,我們要如何逃離卡死一個觀念,然後無法繼續學習的窘境?我的建議是,如果下次你在某個段落反覆看了幾次就是不得其解的話,那就直接繼續往下讀吧。因為會讓你卡死在那邊很可能根本就不是你的錯,而是其他因素造成的。

作者的講解順序

簡單來說就是作者在第一章第一頁提到的問題,答案可能不會在第一章的第三頁或是第一章的任何一頁找到,而是可能在第五章、或是這本書的最後一章的最後一頁才得到解答。大多數的作者會有自己為何如此編排的原因,不論是為了營造情緒、幫助理解或是其他各種理由都有可能,但是不論是何種方式都顯然不可能讓所有讀者得到滿足。

所以與其拘泥於無法解決當下的問題,不如耐心性子往下讀,因為可能你苦思很久的問題,答案就在幾頁之後。

人腦需要時間理解

在《夢的科學,解析睡夢中的大腦中》關於夢的一些研究和記錄當中,提到了一些有趣的例子。

第一個是他們記錄跳傘新手在接受訓練後的夢境,第一次出現夢到跳傘相關的場景的高峰期約是在訓練的三天後,第二次的高峰期約在十天後,科學家們的解釋是:我們儲存記憶的海馬迴逐漸把資訊傳遞到新皮質所需的處理時間,隨後在新皮質裡,這些資訊再度成為夢境的材料。

第二個研究則能解釋夢境如何幫助動物學習技能。鳥在睡覺時,會在夢中重現他們這個物種特有的求偶歌唱法,並且加以改進,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在睡覺時仍不斷地在運作,甚至我們可以說睡眠時大腦進一步地鞏固並強化先前學到的技能。

根據上述兩個研究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學習顯現出的最好成果不會是在當下,通常會是學習的幾天之後。所以你當下搞不懂,那很正常;而若是你在學習的幾天之後才出現豁然開朗的情況,那更正常不過了。

結論

其實人們的智商並不是造就人們學習成果差異最大的地方,長期且有效的刻意練習才是真正造成人與人之間能力差異的重點。刻意練習往往都是刻苦的,因為它讓我們發現我們最不擅長的地方,並逼迫我們去改善它們。

不過並不是在學習過程中感到痛苦,就表示我們正在刻意練習,然後讓自己一點一滴的進步。更可怕的是我們不是在刻意練習,而是在做效率差的、甚至是無效的練習。今天這篇文章就是希望透過分析教材的編排順序,還有一些科學的根據,讓大家找到更有效率的方式,也不要因為沮喪就怪罪自己。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有所收穫,也能更喜歡學習這件事。

如何鍛鍊思考能力#178

createyourownlives-train-your-brain

我個人鍛鍊思考能力的方式有以下三點:

  1. 吃得健康
  2. 持續鍛鍊
  3. 保持清晰
  4. 吃得健康:

    這裡指的是多看好的書和資訊。平常我們會花很多時間思考,但是其實很多事情的答案都寫在書裡,自己關起來思考反而效率更差。另外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是,我們看書就是為了要得到正確的觀念,如果因為看了不好的書讓自己被不斷的觀念混淆就得不償失。

    閱讀全文〈如何鍛鍊思考能力#178〉

重塑大腦,一本讓人驚艷、大開眼界的神書#177

1980年代科學家托柏陸續將9隻獼猴的單隻手臂或是雙臂的感覺神經切除,但是保持他們的運動神經,這些猴子無法再從手上感受到任何感覺,就像是忘了有這隻手一樣,但是實際上他們的手仍能自由運動。另外的8隻獼猴則成為實驗對照組,而這17隻獼猴,將成為改變整個神經科學界的關鍵。

在托柏的一個實驗當中,他將6隻猴子完好的手臂綁住,這讓猴子非常焦躁,牠們不是一在掙扎想要擺脫束縛,就是完全不肯動。但最後其中5隻搞懂了:如果牠們想要吃到籠子外的食物,就得使用傷臂。拖柏回憶他的研究結果說:「只要簡單地將完好的手臂束縛住,幾個小時後猴子就會開始使用傷臂。使用起來雖然有些笨拙,但是可以一直用下去。」

而這托柏其中的一項結果更顯示,有些猴子可以運用傷臂爬到八呎高的籠子的頂端,也可側爬與拿葡萄乾。

這本書的內容在在地顯示大腦的可塑性是相當驚人的,不論是猴子或著是人類的大腦,即使在成年後仍具有相當大的可塑性,所以那些認為人在成年之後就無法增長才智的可以洗洗睡了。

雖然還沒有完整的看完這本書,但是裡面有兩個讓我非常感興趣的內容

  1. 大量練習造成的學習效果
  2. 專注力的重要地位

大量練習造成的學習效果

在這本書中記載了各種科學家不斷破壞猴子的神經系統,然後再不斷訓練猴子讓他們重拾相同,或著準確一點說是類似的能力,因為猴子是用新的皮質取代被破壞的皮質。而大量重複練習其實也是一直以來人們學習的方法,就像是「熟能生巧」這個道理一樣。而既然猴子能夠透過大量練習「重新掌握」一項技能,那人類單純透過大量練習學習就更不足為奇

但是就像之前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一樣,我們可不可以不用理解力,而是先透過大量練習,在大腦建立一些架構之後,再補足剩下不足的地方,作為更有效的學習方式?

舉例來說,就像是今天我給你一大盒拼圖,其中一種拼圖方式是讓你閱讀一本記載了各式參考資料和拼法的書,接著讓你邊摸索邊拼圖;另外一種方法則是有高手直接帶你拼一遍,讓你可以直接用身體學習如何去拼拼圖。而這兩種方法哪種比較快速跟有效?我個人認為是第二種,因為你不必像個無頭蒼蠅一般亂衝亂撞,而是有一個參考標的幫你省下大量的時間。

但是我現在仍然比較困惑的是,大量練習要如何和理解有效結合?因為如果花太多時間在研讀教材而理解的話,可能會變成沒有效率的學習,因為你沒有透過練習把這些東西「刻」在你的腦還裡;另一方面,如果要讓大腦「自然」學會,而不是參考大量的教材找答案的話,那就要把整個大的架構拆成足夠小的架構,再透過不斷的練習找出自然的規律,幫助大腦自然理解。

而不論單純使用哪種方法都會造成效率的低落,所以大量練習和研讀教材如何抓取平衡就變成一件需要不斷測試的事。

專注力的重要地位

莫山尼奇同樣也在1980年代對猴子開啟了一系列關於專注力的實驗。實驗的內容是對猴子的單一手指進行震動刺激,並訓練猴子學習對其中特定的頻率做出反應,而能做出正確反應的猴子則會有食物作為獎勵。同時為了做為實驗對照,莫山尼奇針對另外一組猴子的進行手指震動刺激,但同時以聲音讓猴子分神,且為了有效分散猴子的注意力,每當猴子對聲音做出正確回應時,便可獲得食物。(雖然試驗中並沒有明確指出分神的猴子對震動刺激做出正確回應時能否拿到香蕉,但以分神的觀點來看,應該是兩項行為都能獲得食物。)。

而最終的結果顯現,單純接受震動刺激的猴子大腦出現了明顯的重組,而分神的猴子腦部並未出現明顯的重組,可見中重要的並不是震動刺激,而是專注力。

看到這邊讓我驚覺,這根本就是「刻意練習」這個名詞最好的註釋-若是你要得到更好的學習成果,有效的提升專注力絕對是重要的關鍵;同理,盡你一切可能的去除任何會減少你的專注的因素,也變得至關重要。

在刻意練習這個理論當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你不能讓一些行為變成單純的習慣,而必須刻意練習。意思也就是說若是你想針對某些技能更上一層樓,你就必須不斷地投注意識在上面。在書中的一項研究顯示,當人們起初學習一項行為時大腦的特定區域會顯得活躍,但是當這些行為慢慢成為單純機械性的動作時,活躍程度會慢慢降低;不過此時,只要重新把我們的專注放回到動作本身,原先大腦逐漸不活躍的區域又會重新活躍起來。

小結

這本書還有太多讓我感到驚艷的地方,我還必須花點時間才能慢慢拼湊跟有效運用其中的觀念,我之後有機會的話也會陸續補充更多的資料。

關於心流的補充和更多想法#175

createyourownlives-go-into-the-flow-zone

接續昨天討論到的心流的主題,今天我想花一點時間來整理一下新發現的資訊。

之所以會開始關注心流,是因為過往大家都在討論熱情的重要,畢竟我們普遍的認同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能夠有更高的專注。但其實我真正感興趣的是,如何在即使不是快樂或是熱情的狀態下也能進入心流,並且保有高強度的學習能力。因為我觀察到有很多學習能力強、執行能力高的人,似乎能夠隨時的進入類似心流的狀態,即使他們並不一定喜歡這些東西,而僅僅是「必須」學會這些東西。

如果真的隨時進入心流狀態,那真的對有志得到這項技能的人來說是一種福音。畢竟如果要建立在熱情或是喜愛才能進入心流的話,那顯然有資格進入心流的人只有:

  1. 對各種事情充滿熱愛及興趣的人
  2. 能洗腦自己讓自己對各種事情充滿興趣的人

然後剩下的人都無法進入心流狀態?但是我認爲並不是這樣。不過我怎麼認為一點都不重要,因為這個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想法,我想要的是事實和根據,好險,我在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書中找到了一些我要的答案。

所謂的心流定義

內心充滿相容、和諧的感受,感覺、希望與想法與此協調一致,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狀況截然不同,並經常有忘卻時間的感覺。

進入心流的主要要素

清晰的目標、立即的回饋、能力與挑戰難度相匹配、感覺一切都在掌握中,以及相當程度的專注力

情緒相關:

由以下的圖表可以看出,是否覺得快樂與動機強烈,與能否進入心流的狀態相關性有點兩極。像是工作或學習這種生產類活動,快樂與動機偏低,但卻能夠高度專注並進入心流;相反的,在嗜好和社交這種休閒類活動,快樂、動機都高,而且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e5%b1%8f%e5%b9%95%e6%88%aa%e5%9b%be-2016-12-23-23-14-18

小結

到目前為止其實還是對心流不夠熟悉,但是如果建立在已知的心流要素(1)清晰的目標(2)立即的回饋(3)能力與挑戰難度相匹配(4)相當程度的專注力,等等的話,要嘗試進入心流狀態似乎也是可以辦到的。而我之後也會再重新修正冥想的方式,畢竟冥想是有效鍛鍊元認知能力、並且保持專注力非常重要卻簡單的練習方式。

根據以上蒐集到的資訊,我也會試著學習讓自己進入心流的狀態,若是之後有進一步的資訊,我也會公佈在之後的文章當中。

心流狀態是什麼?又要如何進入心流狀態#174

心流
心流

這幾天花了一些時間研究「心流」到底是什麼,希望能夠幫助自己進入心流的狀態。關於心流體驗的定義,維基百科是這樣說的:

心流(英語:Flow),也有別名以化境(Zone)表示,亦有人翻譯為神馳狀態,定義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心流理論最早是由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所提出,他的著作《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也闡述了許多關於心流理論的例子。

為什麼要幫助自己進入心流狀態呢?因為據說這是個能夠讓自己大幅提高生產力、並維持高度專注的方式。在看過心流相關的書籍還有定義之後我發現,近年來我在心流上的體驗,大概只有在大二大三那段跳國標舞快樂的時光吧。而讓我感到困惑的是,如果心流這麼有效,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刻意”的進入心流?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部落格,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到這裡稍微瀏覽一下裡面的文章。

如何進入心流狀態?

在米哈里.契克森的著作中,提到了以下的心流經驗圖。

304317777_0cf4d98181_o

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白色的區域是所謂的心流區域。如果以一名剛學網球的小男孩艾利為例,對他來說一開始有趣的挑戰可能就是把球打過網去。但是這種愉快時光可能不會持續太久,因為在不久的練習之後把球打過網就變得非常的簡單,他就會慢慢從A1移動到A2區域;又或者他可能會遇到程度比他更好的對手,讓他發現在網球這條路上還有許多挑戰等著他,而此時他也有可能慢慢的從A1移到A3。

在這種情況下艾莉要回到心流的狀態就只有移動到A4這個方法。當艾利是在A2這個區域時,要移動到A4必須透過增加挑戰才能擺脫簡單帶來的無聊;而若是在A3,要移動到A4就要透過加強自己的技能才能打敗對手。如果從這個圖上的概念出發我們會發現,如果要維持在心流狀態的話,似乎必須透過不斷的設立更高標準的目標,並且不斷地達成它。

但是弔詭的是,這個心流經驗圖並不能完整的說明所謂的心流經驗,因為甚至一些低挑戰性如看電視、閱讀、家務這些的經驗都能夠進入心流狀態。不過相較來說,有挑戰和目的性的事務觸發心流狀態的機會更大。

自動進入心流狀態?

我一直都很喜歡Elon Musk,剛剛在看Y Combinator訪談Elon Musk和Mark Zuckerberg的影片時我開始思考一件事:「對這兩個人來說,他們根本就不存在於“刻意”進入心流狀態這回事。但是為什麼他們不需要“刻意”進入心流?」。

我個人的看法是,對需要刻意、或是極大心力進入心流狀態的人來說,可能還沒有掌握住某件事對自己的重要性、或是尚未真心喜歡某件事。對某些目標明確的人來說,他們在特定的時刻必然需要快速進入極度專注的狀態,因為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有效的解決問題,如果他們必須花一大堆時間幫助自己進入所謂的心流體驗的話,那這些人可能比較不善與管理自己、甚至產出較低。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一本有趣的書,書名叫做《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裡面談到了許多著名的作家、畫家、作曲家是如何規劃自己的日常、幫助自己的心流、甚至是逃避自己的工作。我在這本書裡面發現的是,那些能夠透過各種方式讓自己有效進入心流的創作者們,往往有著更多產的著作。

我到目前為止的見解是,如果一個人真的非常重視某件事,他必然會讓自己能夠迅速地投入,或是說讓自己能夠去除雜念、阻礙、優化流程,讓自己在整個努力的路徑上能夠事半功倍。

小結

我在2018/10/24的時候,更新了一篇「4個讓自己進入心流狀態的方法」的文章。裡面提到了幾個我自己嘗試後,認為能夠幫助進入心流狀態的方法,有興趣的話不仿點進去看看吧。

如何提高自學/補習班後的就業機會#197

createyourownlives-cheer-for-success

上一篇文章討論到為什麼我認為透過程式速成班找到工作並非不可能,甚至機會也不算低,因為機會高低一部分建立在教材好壞和實際訓練的時間上,若是能夠有效的提升這兩點的效率,自然能夠增加畢業不久直接就業的機會。而今天在這篇文章我會提到,如何透過額外的努力提高率取的機會:

  1. 直接練習真實世界的作品
  2. 盡可能提高學習效率
  3. 儘早研究理想職缺
  4. 找到高品質的教材
  5. 大量接觸相關資訊
  6. 閱讀全文〈如何提高自學/補習班後的就業機會#197〉

解決問題的能力顯然比熱情更重要#194

createyourownlives-have-useful-skill

想當矽谷新貴,程式速成班夢一場

「而失敗的學員,付了學費以及上速成班期間的生活開銷以後,背了一屁股債,卻四處碰壁,找不到程式工作,或是花了十幾個月的時間到處遞履歷吃閉門羹,才終於找到工作機會,卻還需要在企業中先重新實習。事實上,他們之中許多人也的確不具備程式工作的基本能力,少數願意面試程式速成班學員的公司常發現,他們甚至連許多最普遍的程式語言皮毛都不懂。」

今天看到這篇文章,跟我目前學習coding過程中的反思簡直不謀而合。當初很多人滿懷熱情的投入去做某些事情,對於未來的美好想像充斥著整個腦海,接著就是不顧一切的投入一個新領域當中開始學習,但是當晃了一圈打算開始找份工作時,卻發現無法解決問題,所學到的只是一些詞彙還有基本的能力,自然沒有辦法找到一份工作。

我並不是在說熱情不重要,而是不過我們對什麼事情有熱情、或是沒有熱情,社會、公司、組織、團體等等,很多時候仰賴的都是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並不是單純我們多麽熱愛一件事。熱情這個特質顯然是能夠作為成功的放大器,但這必須建立在你有培養出有效的解決問題、或是創造價值的能力,否則所有的努力都可以說是白費。

所以現在看到很多教材花了很多篇幅在解釋、鞏固觀念之後,才開始教授如何實用,甚至實際的練習機會甚至沒有太多時,我都會哀嘆這些教材的撰寫者雖然立意良好,但顯然這種方法沒有這麼有效率。我認為更好的作法應該是直接把整個大概念拆分成許多小概念,然後直接練習各個小項目並把觀念搞熟,等有了足夠的認知之後就可以開始上路解更大的題目了。而在這個練習的過程中務必把每個題目都練熟,並且知道邏輯是什麼。這個做法並不難,只要你記得在學完之後的連續幾天都有複習,然後定期複習就有很好的效果了。

而接下來我想分享,如何開始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1. 不要怕從零開始直接學習
  2. 儘早開始培養技能
  3. 一定要有耐心
  4. 不要怕從零開始直接學習

    舉例來說如果你現在完全不懂Ruby,我丟了一段Code給你,你要怎麼解?

    題目:

    Write a method that takes one argument in the form of an integer or a float; this argument may be ei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This method should check if a number is odd, returning true if its absolute value is odd. You may assume that only integers are passed in as arguments.

    解答:

    %e5%b1%8f%e5%b9%95%e6%88%aa%e5%9b%be-2016-12-14-00-44-22

    也許看起來很可怕,但是不用慌。在這邊我們可以看到幾個關鍵字:method、def、return true、%、==。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到Google搜尋 “what is def in ruby?” “what is method?” “what is double equal sign ruby”等等。大概半小時左右的時間你就可以知道如何建立Method、%和==代表什麼、argument又是什麼,而不用從頭看一大堆的文檔再開始練習。

    而還有一件很重要的問題值得詢問:「為什麼很多從學校、補習班、職業訓練所出來的人,依舊沒辦法找到一個工作?這些地方的功能(之一)不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嗎?」。這的確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問題,這就像是在問一個從小到大十幾年考英文都考高分卻說不出幾句話,跟到了國外用英文生活了一年的人比起來,還是只能不斷被啪啪啪打臉的份一樣。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自以為自己在解決問題,但是顯然並非像我們想像的這麼美好。

    儘早開始培養技能

    「想回到過去,試著抱妳在懷裡……」雖然回到過去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更想從這個角度給尚未畢業的年輕學或是朋友們一點建議。對於20歲左右的學生來說,在生活中顯然有很多的樂子要追隨,還有很多的事情去嘗試,但是往往在這個過程中寶貴的時間也會因此一點一點的流逝。我想要給學生們的建議是,如果你尚未找到願意長期投入的事物,建議各位可以花些時間在幾個複利效應比較大的領域,像是Coding、英文、寫作等等。

    而即使你已經找到了自己願意長期投入的領域了,我仍舊建議多花點時間在複利效應明顯的技能上。畢竟知識和技能會越學會越有用,而即使是知識和技能,顯然也有效益和價值之分。就像是幾十年前打字員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甚至需要專門的培訓,這的確是一樣技能,但是現在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是打字員、每個人的打字速度都不會慢到哪去,現在專心成為一個打字員的好處,顯然沒有那麼大。

    又或者你興趣多元,有很多領域都想專研,我也會建議你走複利效應大的,畢竟我們最終追求的不都是能盡可能地讓自己變得更好、讓社會變得更好、讓世界變得更好嗎?既然有一個東西能夠放大你的成果,那為什麼不去做呢?

    一定要有耐心

    耐心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擁有,但卻只有少數人精通的技能。之所以說僅有少數人擁有極佳的耐心,那是因為大多數的人們都傾向於速成,只要能越快達到目標越符合他們的期望。雖然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一個人能越快速得學會一件事情,表示他能夠有機會做更多事、創造更多價值。但是也正是因為快速上手一件事是如此美好,人們開始過度追求「表面上的快」,而並非「實際上的快」。

    就像是很多人會選擇速成班、找一些速成的方法,希望自己可以快速讓自己上手,讓所有的問題可以一勞永逸,而不用再煩惱。我並不是要質疑這些人或著這些教材的效果如何,我想特別提出來的一件事就是,當人們有某種傾向時,市面上就會自然地出現某些產品,藉以從中取得最大化的利益,而這些產品很多的最終目的往往不是服務使用者,而是搜刮。所以在挑選這種產品時務必要小心、有耐心。

    而在「速成」這個議題上,我的建議是應該放長遠一點來看。因為我們要比的不是一個月、三個月或是一年後,我們要比的是三年、五年甚至是十年後,因為往往走到最後的人才是真的贏家。你一開始營然後後面陣亡的別人走一點意義都沒有啊,不是嗎?所以一定要有耐心,相信自己絕對是慢慢在進步,也確實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結論

    對於面對如何培養解決問題這件事來說,在coding上我是這樣想的:一定要盡可能早的開始練習市場上需要的技能。如果不知道哪些技能要是先培養,我們可以到招募的文章上看看一般公司都要求什麼,然後從這些地方著手。就拿我現在很像應徵的英語流利說這間公司來說,他們對於Ruby工程師的要求是:

    %e5%b1%8f%e5%b9%95%e6%88%aa%e5%9b%be-2016-12-14-00-34-13

    所以對我來說為了有機會能夠面試這間公司,我必須要熟悉如何測試輔助開發(如Rspec)、熟悉如何開發RESTful API、熟悉系列行數據庫(如MySQL)、熟悉如何自動化部屬Ruby/Rails、熟悉使用Git。而當我足夠熟悉這些技能時,對流利說這間公司來說,我就是那個有可能替他們解決這些問題的人。

    所以接下來我要做的就是在這幾個技能上琢磨,盡快的讓自己集中升級這幾個能力,因為唯有真的為他人解決問題,才算真正創造了價值。

    而我認為有機會這個社會創造價值,就是對這個社會、還有每個個體來說最大的鼓勵。

開始從更完整的專案學習#192

createyourownlives-learn-from-well-structured-project

徹夜難眠的一晚

昨天半夜一點終於把文章寫完,然後躺上床,不過翻來覆去了好久都睡不著,因為我滿腦子在想的都是喬許.考夫曼(Josh Kaufman)的方法似乎真的能夠幫我大量的減少時間、而我似乎也真的能夠趕上本來當初的進度、而我又要多做哪些事情幫助自己累積作品集等等。我的大腦一直不停的高速運轉思考著這件事情,所以我根本沒辦法讓自己好好放鬆下來,在床上躺了一個小時之後我還是睡不著,所以我就決定起來練JavaScript。

在打code的過程中,我都會先看JS到底在幹麻、跟Ruby哪裡相似,而如果不懂的地方我就開始查資料,查完之後我就試圖理解。在完全理解之後我就會開始照著解答打一遍、接著開始根據印象打一遍,如果不熟就看一下解答然後再繼續默打,直到我可以完全從零開始解出來為止。雖然也就僅僅只是5-10行的code,但是每完成一題我對JS的理解又更加深了一點。

跟過去有了基礎觀念在開始做題目不同的地方在於,先花時間搞懂觀念再開始寫題目時往往相隔太久、複習的功課又沒有好好做,經常導致做題目還是不太會做、做了間隔太久又忘記。而基本上現在這個方法讓我能夠快速的學到新的重點,然後藉由不斷的複習讓整個推演的過程植入在我的腦海裡,讓我在未來需要用到時能夠馬上派上用場。

開始證明自己的理論

今天在往台中的路上,如果不是在睡覺我就是在coding,雖然身體很累但心裡想的完全都是如何加快速度這件事。而今天宗翰詢問了我一件事,他問我:「可不可以幫他做沙發客來上課的網站」。我腦海裡立刻想到喬許他在書中自己架網站的故事-如果他可以,為什麼我不可以?雖然我當下沒有馬上答應宗翰,但我覺得這確實是一個機會,因為如果我要證實自己的想法和理論卻沒有實作,那不是貽笑大方、整日出一張嘴嗎?

但是我依舊想要用新的方式(直接做題目、查重點、不斷複習)快速完成LS的課程,除了讓自己更紮實之外,也想驗證新的方法;但是同時我也想同步印證直接做成品的方式效果如何,所以接下來的這段時間除了LS的課程之外,我還打算同步學習用Rails或是Ruby直接建project。

目前的打算是可以學多少算多少,但是我知道一定會遇到很大的問題就是不懂的概念過多,所以我的要求是自己能把所有的流程背下來,並且重頭到尾打出來,然後不斷的複習,接著進入下一個project。雖然不確定這樣的效果如何,但是我想了解這樣實作的到底可不可行,而我第一個要開始練的是架一個能夠讓使用者登入並發文的Blog

最後,今天看到FaceBook上的一段影片,是Larry King 專訪 Neil deGrasse Tyson,裡面談到了很多關於生死的議題讓我深受啟發和感動,而我最喜歡的是以下幾句:

「如果我們能夠長生不老,那我們為何要在早上起床?因為我們知道永遠有明天」

「我害怕的是這一生無所成就,而不是死亡」

「當你們為人類贏得一些勝利時,死時才不會感到羞愧」

「『我終將一死』的認知,讓我對『活著』這件事產生專注」

 

讓我們好好的生活在當下的每一分每一刻,過一個不後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