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你一定要好好詢問自己的問題#146

createyourownlives-what-is-the-most-importatn-question-in-your-lives
在地球上大約有70億個人,也就是說這70億人有不同的觀念、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價值觀,而這70億個人當中沒有兩個人會是完全一模一樣的。我一直在思考的是究竟有沒有什麼原則或問題,對所有人來說都是重要的?而在這些問題中,最重要的又是什麼?

 

而就在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似乎我也同時回答了自己的問題。或許對世界上所有人來說都相同重要的問題就是-「在自己的人生當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你認為在你的生命中,有什麼是極度重要不能捨棄的?而又有哪些事情在這件事的面前又可以說是不重要?又或是可以輕易捨棄的?如果我們能夠試圖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似乎就能幫助自己找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到底是什麼。

閱讀全文〈這是一個你一定要好好詢問自己的問題#146〉

持續主動升級你的系統#145

createyourownlives-upgrade-yourself

升級是什麼意思?

如果你知道壓力其實對健康無害,而是單純對“相信”它有害健康的人有害,你就不會如此懼怕壓力;你還記得國中曾經有學過機率統計,你就不應該期望透過買彩券來賺錢,因為你知道你基本上毫無勝算;如果你知道要在一個領域成為大師級人物,先決條件是可能必須花上一萬個小時,你還會相信一夜成功嗎?

 

其實我們的大腦就像是電腦的操作系統一樣,一個充滿了無限可能的“超級電腦”。很多人在一開始出廠的時候可能是Windows 98或著是Mac 10.2 “Jaguar”,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卻一直沒有升級。當社會不斷的在進化的時候,有人開始升級到Windows 10 或是macOS Sierra的時候,卻還有很多人只升級到Windows 2000甚至從來都沒有升級過。一般來說電腦不升級的後果是什麼?最常見的就是處理速度緩慢、跟其他系統不相容、甚至是更容易中毒等等(Windows在2010年的時候就不支援Windows 2000了啊。)。所以可想而知無法提升系統在現實生活中會發生什麼奇妙的事件……。

 

而升級自己的操作系統,就相當於讓自己能夠用更正確的、更有效率的方式去解決真實社會的問題。

如何更新

我們曾經說過,所謂的聰明就是在腦海中擁有足夠的正確、清晰的概念。而升級自己操做系統的方式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不斷的更新(學習)還有除錯(摒棄錯誤和陳舊的觀念)。雖然就像是在軟體中永遠都會有bug、永遠清不完它的,但是你可以學習如何debug(除錯)只要你願意去處理它,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而久而久之,我們debug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就像是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操作系統一樣,我們不可能因為怕犯錯而不去做嘗試還有讓自己變得更好。IKEA創辦人英格瓦坎普拉先生曾說過一句話:「只有睡覺的人不會犯錯。」 。而或許英格瓦坎普拉先生可能也忽略掉了一些事,那就是很多人連睡覺的時候也會犯錯。有些人睡覺時會夢遊到處遊蕩,有些人甚至還會不小心喊出小三的名字呢。

升級為何重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類似的一些問題:「為什麼“小天才”很少是被學校“教”出來的?」、「為什麼考試狀元常常不是社會狀元?」、「我們的教育制度到底是在教育我們如何思考,還是如何執行機器?」

 

也許我這樣說還是很模糊,不如來讓我們看看下列的影片吧(順便鼓勵大家多練英文><)

看完了這部影片你有什麼感覺呢?在長年經過學校的教育洗禮之後,我們似乎只學到了被動的接受知識、學到的是乖乖聽話、上課不要搗蛋,為什麼?因為你會打亂其他人的學習進度、你會害其他人沒辦法拿到100分、你會讓老師們沒有面子,而我們早就已經忘記了什麼是真正的“學習”。

 

現在的社會變化如此之快,科技進步機器人、人工智慧崛起,各式大量的工作被替代,未來誰都不敢保證自己會不會失業。如果我們的所學奠基在數十年都未大幅更新的學業知識,而且在出了社會之後竟然也沒有學會“主動”升級自己的系統、或是自學的能力,那我們究竟該何去何從?

活在未來#144

createyourownlives-the-next-big-thing-in-your-lives
長期以來我一直都是一個缺乏自信的人,但在不斷地透過生活每個事件反思,並且不斷地做出主動的選擇之後,我也開始慢慢地建立自信。說起來這個方法或許也沒有這麼難,也就是四個字-活在未來。

我猜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曾經在某些時刻感知道自己的不足、掙扎於自己的現狀,但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更有很多時候,但我們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才在懊悔這些當初就應該好好準備的事,為什麼拖到現在還沒做呢?

很多學生們總是直到手上拿著怎麼看也搞不懂要怎麼解題的考卷時,才會懊悔沒有及早準備考試;剛出社會的新鮮人,總是當要面對職場的壓力襲來時,才會深切感受到技能的不足;員工在職場中掙扎於沒有意義的工作,或是無良老闆的壓榨時,才會思考究竟要如何才能擺脫現況。而這樣的現象,確實是人類的常態。

而這種情況最讓人情緒崩潰的點在於,生活中總是有許多人對各種情況遊刃有餘,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而這些人就是我認知的活在未來的人。

活在未來是什麼意思?

我定義的活在未來是針對自身的立場出發,確切的思考未來自己短、中、長期會面對到的問題,並實際做出行動的生活方式。而活在未來的人並不會因此而失去體驗當下的能力,他們反而更注意當下的每個感知,因為他們知道當下的每個反饋,反過頭來都更加修正了他們對未來的認知。而他們總顯得自信滿滿,那是因為他們總是為了未來的挑戰做出了充足的準備,即使困難一來,他們也不會因此而驚慌失措。

未來不是不可預測的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陸客來台灣旅遊的人數開始減少,以陸客為主要收入的旅行團們紛紛大感吃不消,甚至到街頭抗議政府的不作為還有政策錯誤。」看到類似這樣的新聞之後,我突然體悟到了一件事,原來有這麼多人總是認為生活是靜態,而非動態。而關於類似的產業,不論是樂觀還是悲觀,一個產業單純只依賴單一的客戶來源,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卻仍然沒有做出任何預防措施,直到問題發生時才在煩惱該怎麼辦的人,卻也不在少數,甚至是一種常態。

在近代科學開始發展之前,人們預測天氣主要是看天空雲雨的變化、動物的反應、還有空氣濕度等等各種方式來判斷。而大多人們可以有效預測的情況,大部分都是在氣候正式發生變化前不久大約一兩天之內;但是在現在科學迅速進展的情況下,人們已經可以將天氣預測的時間拉長到提早數週,甚至是雨量、風速都是能夠準確預測的。

而同理,隨著知識的增加和科技的進展,能協助人們預測的東西也越來越多。舉例來說,如果看過了這部影片(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之後我們就可以了解,一般來說5-7年的經濟榮景之後,通常會伴隨著另外5-7年的經濟衰退(影片中是用long-term 和 short-term debt cycle)。所以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天天過年的」,還有「爽完了總是要還」。

從未來回推現在

活在未來的具體作法就是,思考未來的你會遇到些什麼?你會像要過上怎樣的生活?而在根據這些情況,一步一步的回推該怎麼做才能完成這些目標。

舉例來說,在每個人可見的未來,勢必都可能會面對到父母的健康衰退至無法自理的一天。而不論是自己照顧或是聘請看護來分攤,每個人依舊必然會面對到一個問題-長期照護的支出該如何處理。所以當人們預見這個問題會發生,又怎麼能不提早準備?或著又讓我們再舉另外的例子來看,若是未來的你/妳要找的一個能互許終生的對象,你又怎麼可能不讓自己能在經濟、心靈上給對方安定感。又或者怎麼能不思考哪些對象適合自己、不適合自己,畢竟每個人生命有限,我們不可能在認識全世界的人之後才做出決定。

又或者像我想要擁有跨國的工作能力,我必然就需要培養不受國界影響的技能,像是coding、寫作等等,而未來提高不同國家移動的能力,英文能力的重要性自然提高了很多。而既然我預見了要過上想要的人生,必然需要做出以上的選擇,那判斷自己該做些什麼、不該做些什麼自然也變得重要很多。

既然知道未來的自己必然會面對某些人生的問題,而人生又是一個不斷解決的過程,如果現在的自己就可以開始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確信自己能做得到。即使現在的能力還不足,而一旦意識到現在的努力能累積力量解決未來的問題,人們又怎麼能不對自己的未來產生自信?

如何提升個人的預測能力

1.試錯2.依據個人情況出發3.根據現況調整
提升個人能力最好的或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實踐」,而人們總是可以在錯誤、學習、更正的過程中學到最多。而在試錯的過程中,我們必然要依據個人的情況訂定適合的目標,並根據現在動態的發展,不斷的調整自己的作法還有目標。

結論

我們每個人都想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如果現在就可以提早開始預測、提早開始準備,為什麼我們不開始努力,讓未來的自己能夠遊刃有餘的面對人生的挑戰呢?

工作上的熱情到底重不重要?#143

createyourownlives-what-is-your-passion
這是我持續的在思考的一這件事,也許是因為我不是一個對什麼都特別有熱情的人吧(誤)。不過呢,我一直對所謂的熱情論有點反彈,換個角度想,難道生活沒有熱情的人就要回家吃土嗎?而另一方面,也許部份的原因是熱情論給人的是一種「我對XX有熱情,所以我的人生就再也沒煩惱了。」,但是若是當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好好省思現況,我們就會知道未知、煩惱、困難總是不時的在人生上演,就算是比爾蓋茲,可能也會煩惱怎麼賺更多錢啊!

回到所謂的熱情論來說,熱情論最常被運用在的領域是工作或是所謂的事業上。而大家為什麼始終認為對工作有熱情很重要,或許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數的人做著自己沒興趣的工作。而當大多數的人無法感受到工作上的喜悅,變得只是在為生存而努力,卻又不知明確地在為何而努力的時候,會不會就是因此如此而「集體」創造了得熱情者得永生的「幻覺」?

其實我們每個人想要的東西很多,不只是工作上的熱情,更可能還有生活上的協調、金錢上的充裕,還有精神上的富足。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當然擁有工作上的熱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是如果當你結束工作回到家之後,卻必須要面對的是金錢的不足、家庭的不和睦、精神的空虛,那這樣的話工作上的熱情,會不會也只能解決部分的問題?

我猜對我們大多數的人來說,我們希望的不是只有在人生某幾個維度有相當傑出的分數,但其他維度的分數卻極為慘淡。我們可能更偏好的是一種平衡,更或者像是在玩雜耍一樣,手上丟著健康、家庭、事業、友情、財富,等等的玻璃球,盡力不讓任何一顆球落到地上。而不是為了丟好事業和財富兩顆球,而必須把剩下的家庭、健康、友情都摔碎在地上。

工作之所以對幾乎所有“出社會”的人重要,那就是因為向社會提供價值,是取得讓自己生存資源的唯一方式。打個比方,今天如果你是個農人,而你不透過化肥或是自然農法等任何方式為你的作物提供養分,僅僅只是不斷的採集和收割,你的農作是否能夠永續的發展下去?而當我們能夠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我們就更有可能讓一家老小過上較有品質的生活(無論是物質或精神)。所以基本上,我們總是盡可能地希望自己能有效的提高工作的生產力,用我們創造的價值去回收相對應的價值。而熱情對部分的人來說,正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催化劑、又或是增加幸福感的腦內啡,他們總以為有了熱情一切問題就解決了。但是很顯然的,比起有了熱情就能解決問題,在眼前更大的問題可能是-究竟如何找到熱情?

在正式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每個人可能還要認真的先思考一件事-我們到底想要過上怎麼樣的生活?因為如果工作僅僅只是生活的一部份,那討論想要的生活形式,是不是顯然比單純只討論熱情更重要?如果我想要過的是能找到相知、相惜、相愛且相守一輩子的伴侶,我就不可能不好好的挑選、睜大眼睛、甚至是提升自己的才華;如果我想要老年能活得健康並擁有良好體態,我又怎麼可能每天暴飲暴食、熬夜喝酒、完全不運動呢?一般來說悲劇的是,嘴上說著要做某件事,但是行動卻完全沒跟上;但其實另外更悲劇的事是,完全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每天卻汲汲營營的忙碌生活,而這種類型的人卻往往都有相同的目標,那就是-得到財富自由,然後就不用再為生活忙碌。

首先我要先定義一下我認為的財富自由是「我們再也不用為了生計,而必須出售自己的時間。」,而我還必須要說一件很殘酷的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達不到財富自由,這是事實,而且是不爭且無法更改的事實。要達到財富自由一般最常見的有兩種方式,1.增加自己的收入到超過自己生計所需2.有效的降低自己的生活所需或支出。所以你要不是讓自己多賺點錢,要不然就是減低自己的物質慾望,不過大部分的人的現況卻是-無法提高自己創造金錢的能力,卻又無法放棄對物質的慾望。

而在文章要繼續下去之前,可能必須要暫時在此打住,之後再繼續討論熱情相關的問題。因為我認為我們可能需要留點時間要好好地思考一下,我們每個人到底想過上的是怎樣的生活?

待續…

如何建立多維度的競爭能力組合#142

createyourownlives-create-your-zone
註:這篇文章是我《如何突破收入的天花板?》還有《從平庸走向卓越最佳的策略是什麼?》這兩篇文章的相關文章,如果有興趣的人也可以稍微看一下裡面的內容。

 

《Science of Hitting》這篇文章當中,世界上最好的棒球打者之一-泰德威廉斯(Ted Willams)公開了他如何保持極高打擊率的方式。他將打擊區劃分成七十七個棒球大小的格子,只有當球落在「最佳」的格子時才會揮棒,即使因為放棄其他打擊區有三振的可能,但卻也好過揮棒去打那些「最差」的格子所增加的出局率。

 

在這段文字當中至少有兩件值得我們琢磨的事,1.有些事情還真是只有精通了、看透了的人才能領悟得出來。2.永遠只在自己的能力圈打擊。而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如何在自己的能力圈打擊,而我們又要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能力圈。

什麼是能力圈?

我個人所定義的能力圈是-一個你所擅長而且可以發揮最大個人能力的領域,但它並非不可改變,我們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增強能力圈的能力、或是擴大能力圈的範圍。

 

要想像能力圈大概是怎麼一回事,我們可以研究一下世界首富比爾蓋茲如何賺錢。假使比爾蓋茲想要在現在的年紀突然放棄他最擅長的科技和商業領域,硬是要跑到運動界來當運動員賺錢的話,究竟會發生什麼悲慘的下場。我並不是要說比爾蓋茲沒有機會從此刻開始成為一名傑出的運動員,但就客觀的事實上來說,他很難透過他不擅長的“運動”能力,在“賺錢”這件事上有更好的表現。而從賺錢這件事來說,他最強的能力圈應該是落在科技和商業領域。

為什麼我們需要建立自己的能力圈?

其實我們可以把我們每個人都當做一間公司。每個人的這間公司為了各種不同的原因努力的運作著,而這是這種各式各樣的公司彼此互動、各自活躍的存在,維持了社會的目前的運作。就像是遠古時代的人們一樣,我們都必須要採集、狩獵、漁牧或是農耕,不論我們做的是什麼,我們都必須有所貢獻才能維持生計,而當你能夠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相較來說你就有可能活得相對有品質。想像一下善獵的獵人、專業的農人、精明的商人等等。

 

但是今天如果你是一個善獵的獵人,你並不需要刻意逼迫自己去農耕、做生意,你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有效的創造更多價值。

為何要多維度的建立自己的能力圈?

這部分我想直接借用笑來老師的一段話:「在一個維度上,最多100分;兩個維度上,哪怕各自都只有50分,面積已經是2500了;若是三個維度各自都只有50分呢,那是多少?125,000……注意:這些數字只是個“意象”,並不一定能代表事實,但足夠說明事實了。」

 

只講一個例子,周杰倫在音樂上的成就有目共賭,但是出名後他開餐廳、拍電影和MV、接廣告、投資事業、建立遊戲戰隊,他今日的影響力已經不只是音樂界而已了。

如何強化自己的能力圈

1.刻意練習。2.從其他領域擷取知識。
刻意練習的部分我就不多談,我想花更多時間談談如何從其他領域擷取知識這件事。如果大家從我的角度來思考的話,當我在寫作的時候,我應該如何提高我的寫作質量,讓更多人願意讀我的文章,進而使人們有機會受益(前提是我的內容足夠好)?當我開始寫作之後我就不停地在著墨這件事-到底要如何提高寫作的能力?

 

而除了刻意練習外,我覺得從其他領域擷取知識是另外一個提升能力做好的方法。想像一下,為了提高文字的易讀性,我可能可以去研究音韻學,讓文章更有韻律感;我可能可以研究小說家或是電影如何編排劇情,在我的文章中加入更多戲劇性;我可能必須去研究心理學,看看哪些方式最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而這些我做的事情,並不是單純的強化我的寫作能力,而是透過習得不同領域的知識,讓我的文字有可能超越一般的寫作者。

 

如果我從不思考如何從其他領域習得更多知識,我的文字想必無法變得更加吸引人,終究只會維持水準、甚至更加乏味。

如何擴大自己的能力圈

擴大能力圈最好的方式就是跨界,但這個策略最有效力的時候是,當你至少有一個能力圈有水準以上的程度。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間賣食物的餐廳,當他的食物難吃的時候,不論造型有多美、主題有多特殊、價格有多吸引人,顯然很難會有人因為想吃他們的食物而上門,這些客人僅僅是因為有其他的利益可圖的時候才會上門消費。

 

而如何強化自己的能力圈的具體方法就不多談,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兩種“跨界”的方式
1.選擇從現在的領域開始,另一個你最有可能跨越的領域
就像我在《如何突破收入的天花板》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一樣,當小說家足夠傑出的時候他可能可以跨到電影劇本;有很多大學教授不只教學做研究,甚至會把研究的主題寫成著作;演藝人員運用自己的名聲建立自己的品牌販售商品。還有其他太多太多的例子,在此我就不一一列舉。對大多數人來說,做出相當結果容易預測、或是大家都在做的事情,顯然是合情合理且風險“看似”較低的選擇。為什麼我會說“看似”風險較低,因為我壓跟就不相信“大多數人”的判斷能力,我甚至開始篤信一件事-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你看看台灣有多少人只想抱鐵飯碗、有多少人只是因為大家都讀研究所也跟著讀,甚至有很多人沒有自主判斷的能力,僅僅只是因為爸媽這麼說。更何況當你想到一件事是重要的,那其他人很有可能想到了不是嗎?當然,我並不是說找尋容易跨越的領域不好,但是我們的重點會放在-如何有效地建立有競爭力的能力圈。
2.選擇在長遠未來有巨大影響力的領域
對於一個自由業的藝術領域工作者來說,他可能最需要加強的領域知識,就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個人網站以及如何建立個人品牌。而老實說建立一個個人網站可能少則只需要數十個小時,最多也就是幾百個小時(一天兩小時也不過就一年之內)就能辦到的事;而建立個人品牌就是邊做邊學就有機會辦到的事。至於建立個人網站重不重要,你想像一下輸入你的名字“XXX”之後,馬上就能跳出你個人的網頁,讓訪客瀏覽你所有的作品來下訂、或是進一步跟你洽談合作,你可能就會發現這件事情有多重要了(當然社群媒體有也有它的效用,但我仍然認為個人網站不可或缺。)

 

再舉我個人的例子來說,我目前花上最多時間的領域就是programing。因為在未來的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崛起,大量的工作即將被取代,唯有那些不容易被取代的人們有機會保全自己的工作,而programing這種能與機器有效溝通、幫助減少重複性事務的技能,在未來的世界更顯珍貴(當然,時間軸在拉長一點來看,programing這技能可能再過十幾二十年後也不需要了)。

 

或者說像是我現在在培養的寫作技能,我之所以認為寫作技能重要,就是因為寫作這種“創作”,是有辦法單一時間多次出售、甚至是長時間出售的。單一時間多次出售的例子是,像是你知道一篇好的文章的高瀏覽量的廣告點擊、打賞(微信和微博可以)、集結成冊出售,甚至是被翻譯成不同的語言在各地發行;而一本好書更是可能可以賣上數年、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你可以看看富蘭克林的自傳已經賣了多久,這種賺錢方法還真的是超越了時間啊(麥可傑克森的音樂,在他過世之後能就不停地為公司賺進大把的鈔票。)

 

所以我衷心的建議就是,挑選那些長遠來看對你有巨大影響力的領域。不要因為難就不做,因為我們從來不應該是在困難和簡單中做抉擇,而是選擇正確的抉擇。

結論

今天稍微提了一下如何為了未來做出最佳的選擇,以打造效力最好的能力圈。雖然沒有提到更多實際的例子,但是我想瞭解自己身處什麼領域的人,應該很容易就能找出最能跨越的能力圈,而不過長遠來看最有影響力的領域,可能就需要花上更多的時間來琢磨和思考。不過沒關係,越是重要的事情往往需要花上我們更多的時間,而很多事情可能就像是母親一定要懷胎十月才能生下一個小嬰兒-急不得的。

 

一切都要靠積累、凡事都要有耐心。

聰明的真相是什麼?#141

createyourownlives-what-is-smart

到底什麼是聰明?

當我們想到聰明的時候我們會想到些什麼?或是什麼情況我們會說別人是聰明的?
我猜最常見的情況有
1.某人的學習速度很快
2.某人可以輕易使用某些看似非常困難的技能
3.對很多問題有深刻且正確的見解

 

但是這些都只是「聰明人」所表現出來的樣子,那有沒有什麼更本質上能夠形容「聰明」的文字?

閱讀全文〈聰明的真相是什麼?#141〉

重讀刻意練習I#140

最近又重新拾起了《我比別人更認真,刻意練習讓自己發光一書》,裡面有太多值得讓人好好省思的文字和重點,讓目前不斷精進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我,又再次得到了啟發。

天賦真的重要嗎?

在柏林,有一群研究人員為了找出小提琴家優於同儕的原因,所以來到了當時的西柏林音樂學院,挑出了一群小提琴家作為研究的樣本。研究人員將他們依照能力分成良、佳、優三個組別,並依照各個指標來衡量他們的能力。研究結果顯示,在許多層面上三組小提琴家的差異並沒有太多,像是三組學生在音樂相關的活動(習琴、練琴、上課等),投入總時數都大約是一週五十一小時。但是其中有一個讓研究人員最感興趣的數據就是,他們在自發練習上所花的時間有顯著的差異。

 

一般來說,優組和佳組的學生一週平均獨自練琴二十四小時,而良組的小提琴家獨練的時間一週平均僅有九小時。而在估計了這群小提琴家們生涯的練習總時數後,得到了一個結果。到了十八歲時,優組的小提琴家平均總練琴時數是七千四百一十小時,佳組則是五千三百零一個小時,良組則是三千兩百二十小時。

而再讓我們看看另外一組在英國所做的研究,一群研究人員為了研究天賦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他們選定了音樂領域並找了257位學習音樂的年輕人作為研究對象,並將它們依照能力分成五組,包括經過激烈學科成為音樂學校的學生(頂尖組),和學習樂器至少六個月但最後放棄的人。

 

其中有一項結果顯示進入頂尖音樂學校的學生(頂尖組)和只是為了樂趣而隨意演奏的學生,到達第五級的平均時數都是一千兩百小時。音樂學校的學生達成某級數的年齡比其他學生早,純粹只是因為他們每天練習時間較長。

 

而我們也可以由此推敲一個結論-總練習時數與卓越表現極度強烈相關

 

而單純從以上兩個的實驗來看,我們無法直接找出「天賦」所帶來的顯著差異,更多的是在練習的時數。
親身實例
我曾經在大三時為了爭取去日本留學的機會,所以從零開始學日文並在一年後通過了日檢N2,而日檢N2也是很多日語學系的畢業門檻。當時有很多人聽到我只花了一年就通過日檢N2表示佩服,但是我當下只是覺得我每天都很拼命,通過檢定除了運氣好還有一點點的實力。而過了幾年當我看到總練習時數這個概念覺得很有趣,所以我就把日檢N2的一些通過指標拿出來看。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10-02-22-32-59

「漢字圈學生通過N2的總學習時數約1150~1800個小時。」
在那一年我暑假每天至少讀五個小時,開學後每天早上會聽一個小時左右的NHK+看雜誌+上學校日文課等等,一天累積兩個小時以上不是難事。所以我掐指一算一整年下來我的總學習時數絕對超過1000個小時,離1150這個數字絕對不會太遠。所以我能通過N2,應該絕對不只是幸運。

什麼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有幾項特點
1.刻意練習是專為提升表現而設計的活動,通常有指導者從旁協助
2.能多次反覆進行
3.對練習成果持續提出反饋
4.不管是下棋、商業或是運動等的活動,都是心智層面高難度的挑戰。
5.它沒有什麼樂趣可言

 

接下來我想用我個人練習提升效率的方法來當作刻意練習的例子。

 

在一開始接觸目前的課程時,可能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需要認真看這麼多的英文文件(我大學都在幹麻@@),難免覺得有點不適應,加上我希望能夠越快通過課程越好,所以我幾乎是用囫圇吞棗的方式把第一階段的所有教材看過0.8遍(因為後面有些我根本就沒看)。接著就直接跳入後面的章節和做練習題,結果下場就是不斷地卡關,測驗的時候有些課本都有寫的東西我竟然毫無印象,即使open book也差了幾分而沒通過第一次評鑑

 

在下一階段的課程也是同樣需要事前閱讀文件,這次我就參考了“如何閱讀一本書”這篇文章的讀書技巧-讀三遍。我的個人做法是,第一遍了解概況、第二遍關注細解理解內容、第三遍回頭把所有需要背誦的內容記起來。而這次的效果似乎好多了,我對內容的掌握度也提高了不少,背誦內容也提高了我對試題和觀念的反應速度。

 

但是我對這樣的成果還是不滿意,我猜應該還有更快的方法。所以這次我調整了我的閱讀方式,這次我改成讀四遍,第一遍也一樣是了解概況,但是我的第二遍是直接把所有的重點先背起來、第三遍是關注細解理解內容、最後一遍是用自己的話把重點解釋一遍。
(註:第一遍先閱讀了解概況是讓潛意識幫忙處理資訊。第二遍直接背誦重點是因為,習得一個技能的關鍵就是能夠熟練地運用核心概念,而既然核心概念需要牢記在心,先背起來鐵定不會錯。而且一但你背熟了,你每複習一次就是在強化一次。)

 

在這個提高學習效率的練習當中,雖然沒有指導者,但是我認爲刻意練習同樣也是一種可以習得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一但習得可以複製在自己的其他領域上,所以即使沒有指導者,但既然是重要的事情就得做,不論有沒有人教都該如此。

 

我在最近開始記錄每次完整學習一套資料所需要的時間,用作改進各個不同練習方法的基準。舉例來說,目前這份55頁的資料大約花上我10個小時的閱讀時間,所以如果下份有125頁的資料話的時間就應該少於23個小時,否則效率就是沒有提升(雖然會有資料難度不同的問題,但依我的觀察並沒有差異太大。)。而刻意練習的“過程”我倒是覺得滿有樂趣的,因為每當我發現我習得了新方法、學習的效率提升,就等於我有更多的時間學更多的東西、做更多的事,一想到這我就開心的不得了!

 

礙於篇幅,今天只稍微介紹了什麼是刻意鍊習、天賦是否麼重要還有個人操作的一些實例,之後更多的內容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跟大家一起探討。

論自學能力的重要#139

createyourownlives-how-fast-can-you-learn
自學Coding的時間已經經過了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以來我不斷的思考要如何提高學習的質量還有效率,以節省更多的時間。而如何更快掌握所學,就成了我每天基本上一定會思考的問題。

 

「自學」這兩個字不知道為什麼,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很有距離感,我猜一來可能是大家對自學的定義不同,二來是因為過往教育體制的戕害,讓人們漸漸喪失學習的技巧和熱情。

自學是什麼?

我認為所謂的自學,應該是「自主學習」-自己主動做出學習的選擇,而不是時時刻刻都等別人來教你。而這樣一定義之後,我們就能夠更清楚地瞭解自學應該是什麼、不是什麼。

 

所以自學不一定是“自己學習”,我想這是卡死最多學習者的原因。因為讓我們回頭來看,學習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習得知識,並且讓知識為我們所用。因此不論你採取任何的學習方式,基本上只要長遠來看能幫助你提升學習效率和成果的,就應該去做。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請教、上課、交流甚至是教其他人等等,只要任何能夠幫助你成長的事情,都算是自學的一部份。如果你說要自學,就拘泥於“自己”學習,其實很大的一部份你就喪失了其他可能提升自我能力的管道。

 

對台灣大部分的學生來說,在大學畢業以前的學習,似乎都不是為了自己的未來所作出的努力,而僅僅只是為了配合教育制度,而不得不出售自己寶貴的時間,以填補父母和社會的期望。而在出了社會才發現,自己竟然沒有足夠的能力面對社會的挑戰。而過往的學習大多是為了配合考試,不曾真正掌握好一項技能,更不用說掌握主動的學習能力。

 

所以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進入職場數年之後,技能既然沒有比當初成長的太多;而另一方面,我們又可以看到有些人的能力突飛猛進,遠遠地把許多人甩在後頭。而我想這之間最大的差異,就來自於自學能力的不同。

自學能力的好與壞

自學能力好的人,相對來說就是有個開掛的人生。想像一下,一個人學什麼都快,就證明了他可以用比大部分人更短的時間掌握一項技能、更短的時間完成一項作品;相對來說,他就有更多的時間體驗人生、更多的時間學習新技能。而最終不管怎麼看,他在看似與我們相同的人生中,“多活了”好幾輩子,因為他能體會的可能比我們多太多太多。

 

自學能力差的人,相較來說最明顯的就是生產力不佳。出社會之後,基本上就不會有人手把手教你,而既然一個人的自學能力不強,在沒有人手把手教學之後,還要靠自己精熟甚至是學會一項新技能,根本就是難上加難。既然一個人的技能進步緩慢,相較來說他就只能用過往所學來面對新的挑戰。

 

就讓我們用電腦的操作版本來打個比方,我們的人腦基本上跟電腦非常類似,很多人在一開始出廠的時候可能是Windows 98或著是Mac 10.2 “Jaguar”,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卻一直沒有升級。當社會不斷的在進化的時候,有人開始升級到Windows 10 或是macOS Sierra的時候,卻還有很多人只升級到Windows 2000甚至從來都沒有升級過。一般來說電腦不升級的後果是什麼?最常見的就是處理速度緩慢、跟其他系統不相容、甚至是更容易中毒等等(Windows在2010年的時候就不支援Windows 2000了啊。)。所以可想而知無法提升系統在現實生活中會發生什麼奇妙的事件……。

學習是能夠越學越快的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這種朋友,如果他除了母語之外還能使用其他外語,而且還能使用的足夠好。基本上他有機會或甚至可以說有能耐,比不會說外語的人更快的學習其他外語。就拿學習日語這件事來看,對一般的學習者來說,光是看你的出生地在哪,就可以決定你未來學習日語是否會比其他人花上更多的時間。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10-02-22-32-59
讓我們參考這張由JLPT官方所提供的資料,要通過日檢最難的N1考試,漢字圈的學生需要花上1700-2600小時,而非漢字圈學生則至少要花上3000-4800個小時,雙方的差距足足接近兩倍。而會造成這樣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原因之一是,我們使用的文字與日本的漢字有大量的相似,也就是說,我們小時候學習中文的同時,一方面也幫助了我們更容易了解日本的文字;但是另一方面,對非漢字圈如歐美語系的國家,漢字對他們來說就像一團扭在一起意義不明的線條,光想就覺得頭痛。所以今天如果你是歐美國家的人,當你能使用中文後,你學習日文的速度會比跟你同母語的人快很多;而其他類似的例子還有歐洲的語言絕大部分屬於印歐語系,你如果會說西班牙文或甚至是英文,要上手其他歐洲語言也會比一般亞洲人快上很多。

結論

其實最終說到底,一個人的自學能力有多好,他解決問題的速度就有多快。回顧一個人的一生,基本上就是不斷地試圖解決出現在我們面前問題的過程。我們試圖解決生存的問題、試圖解決如何與伴侶相處更和睦的問題、試圖解決人際交流的問題、試圖解決教養子女的問題等等,各式各樣的問題。

 

既然人生就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是不是甚至可以大膽地說:「如果一個人的自學能力越好,他擁有良好生活品質的機率都比別人高上很多。」呢?

Ray Dalio “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絕對值得你投資30分鐘的影片#138

今天想跟大家推薦一個影片,影片名稱叫做《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原文是: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這個影片的文字來源是美國橋水資本的創辦人-Ray Dalio(剛剛又瞄了一下,目前是世界第48有錢的人,管理的資產以千億美元計算。

越是這樣的人,越是能把一些問題看得透徹、講得明白。)所寫,目的是希望能夠讓大眾更瞭解經濟如何運作。這幾天重看了幾次,有點感觸,我強烈建議大家有空一定要看看這部影片。因為這影片不只是在講經濟如何運作,更是在教導人們該如何在社會中應對和自處。

就像比爾蓋茲說的,這部影片絕對值得你投資30分鐘啊!
”This knowledge will help everyone as inventors and citizens.Watching is a worthwhile 30 minutes investment.”

在看過影片之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想法。

Everything is transaction!

這影片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重點,那就是-一切都是交易。

我先說這部影片最後給的三個建議

  1. Don’t have debt rise faster than income:Because you debt burden will eventually crush you.
    (別讓你的債務成長得比你的收入還快,因為有一天你的債務“粉碎”你!)
  2. Don’t have income rise faster than productivity:Because you will eventually become uncompetitive.
    (別讓收入成長得比你的收入還快,因為你最終會變得沒有競爭力。)
  3. Do all that you can to raise your productivity:Because in long run,that’s what matter most.
    (盡你所有的可能提升你的生產力,因為長遠來看這是最至關重要的。)

盡你所有的可能提升你的生產力

第三條其實在本質上是最重要的建議-盡一切可能的提高生產力(不斷成長)。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充斥了各式各樣的交易,不論是車市、房市、股市或是生活起居中的大小買賣,都是用成千上萬的交易所組成。

而交易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拿你值錢的東西,去換其他人值錢的東西;而你能拿出多值錢的東西,別人就會用他值錢的東西來換。這原理看似很間單,而其實這實實在在地說明了一件事-宏觀來看,個體價值等於社會貢獻率。白話一點說就是-你能賺多少錢,取決於你為社會做了多少貢獻。

不過當然這樣說似乎並不完善,甚至並不良善,因為這樣說根本上就是在否定很多默默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因為這些人的選擇跟付出的代價,基本上就不是以獲得金錢為導向。

但而若是他們對社會幫助這麼大,為什麼他們不無法獲得更多的錢呢?這時,我們可能需要問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家不願意付給做社會公益的人更多錢?」,又或者是另外一個問題:「什麼才是真正值錢的?這又要如何衡量?」。

這些問題可能會直觸人們的內心深處,而這顯然可以開啟更多的討論和話題,但是在此我沒辦法多做討論。不過我們可以把目光放在一般社會上的交易,因為對大部分的人們來說,我們總是願意用金錢、甚至是很多很多的金錢去換取我們覺得有價值的事。

所以,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生產力,為社會創造更多正面的價值。

別讓收入成長得比你的收入還快

第二條其實可以簡單的翻譯成-重視價值忽略估值。然後我想再引用一段李笑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這本書的文字:

「因為當我們在意估值的時候,我們就會忘記你的價值,你就會不由自主地做那些提高你估值的事。長期來看,估值是虛幻的,雖有波動,卻實際上錨定在價值上,價值不增長,長期來看估值一定長不上去,而且既然有極度高估,那麼就不但隨時有低估,還隨時會有極度低估。從另一外一個層面來看,我還有個理解:只有這樣,你才真正有尊嚴。因為不顧價值地追求估值,本質上就是選擇做騙子。」

一開始我並不太懂Ray Dalio這條建議的意思,但是回頭翻翻看看上段話之後我就豁然開朗了-「不要虛有其表、要腳踏實地」。如果我們拿的比自己貢獻的多,我們就會真的認為自己真是這一回事。而這一回事還不是真的自己創造的,而是別人誤以為你有價值給予的,所以過度的膨脹自己,很可能就變得無法避免。而最終長遠來看,依舊要把成長視為最重要的事。

別讓你的債務成長得比你的收入還快

第一條其實還滿好理解的,因為其實借貸,就是向未來的你借錢消費。而一但建立了這個週期,也許借貸後你手頭上的現金很充裕,但是未來當你面對還款的時候,你有沒有辦法如期的付出本金加上利息就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借貸其實說到底就是一個兩面刃,它既有可能幫助你度過眼前的難過,也有可能在未來的時刻徹底摧毀你。摧毀的具體例子只要去網路上搜尋「“欠債+自殺”或是“欠債+輕生”」就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答案。

而其實我們可以有一個判斷借貸到底值不值得,就是省視一下你拿這些錢來做什麼。如果你拿這些錢投資提高生產力的事情,如上課、買書或是投資等等,都是相對有機會回收的行為;但如果這些錢是拿來做單純的消費或是娛樂支出,那顯然就有點危險了。

但是說是這樣說,人們總是樂觀地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正確的。因為我們總是認為知道自己在幹麻,但是顯然大部分、甚至是極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幹麻。

去看看在股市裡進出的股民就知道,在裡面投資的人基本上都深信自己賺得到錢、自己是聰明人,但是顯然在股市中賺到錢的永遠都是少數中的少數。這裡有篇有趣的新聞可以參考一下,文章的標題是「慘!大陸逾半股民從外賺錢」,調查報告指出:「投資者盈虧情況,50.4%投資者自開戶以來是虧損的,44.83%的投資者是有盈餘的。

事實上,行為金融學相關研究指出,大概僅5%的散戶投資者可以在相對較長的時間裡,有持續跑贏市場的優異表現。所以意思就是,有95%的散戶投資者,在相對較長的時間裡,沒有辦法持續跑贏市場。」

所以關於是否該借貸、何時又該借貸,我持保留的立場。

結論

這部影片雖然討論的是經濟,但我覺得它討論的重點其實是人性,經濟的興衰、政府的作為、人民的行為,其實都是人性所引起的。人類過度消費、過度借貸,推動了經濟成長,但卻也進一步埋下了經濟衰退的後果;而一但人們開始收斂自己的消費和檢視自己的心態(或是不得不面對的時候),經濟和自己的生活才又漸漸地走上正軌。

要求自己、看清現實,甚至是洞悉時事永遠是困難的,而真正做到的人總是少之又少。而對大多數的我們來說,這顯然是一輩子不得不修煉的課題。

坪林街左邊系列IV:挫折是什麽?能吃嗎?你是成長型心態或固化型心態?#136

createyourownlives-which-mind-set-you-have
在Mindset : How We Can Learn to Fulfill (中譯:心態致勝,小小抱怨一下,這種神書竟然已經絕版了!?)這本書當中,作者把人們劃分成兩種心態,一種是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而另外一種是固化型心態(Fixed Mindeset)。

這兩種心態有什麼樣的特徵?

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他們認為挫折是成長的機會;相信能力可以透過努力成長,智慧並不是固定的;認為只要他們願意,他們可以學會任何的事情;挑戰幫助他們成長

 

固化型心態(Fixed Mindeset):他們認為挫折是他們能力的極限;喜歡被認為聰明,而不願意犯錯;認為他們的能力、聰明才智,都是固定無法更改的;相信才華創造了成功,而不是努力。

 

有興趣知道自己是哪種心態的人,可以試著做看看以下的測驗(不想看我的破翻譯,可以到以下連結
1.你無法改變太多你的智慧
2.你可以學習新的東西,但是你並沒有辦法改變你的智慧
3.不論你多有智慧,你總是可以多多少少改變它
4.你整體上總是可以改變你有多聰明
5.你是某種類型的人,而且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變自己
6.你可以做不同的事情,但是你無法改變你自己
7.不論你是哪種類型的人,你本質上總是可以改變自己
8.你總是可以從不同的事情上改變自己
其中認同1、2、5、6題的人偏向固化型心態,3、4、7、8則是成長型心態。

 

試著回想一下,你身邊一定有這種人:不論何時總是默默的在努力,遇到別人訕笑或是挫折,總是稍加回應便繼續動身朝自己的目標邁進。似乎不管外界發生什麼事他都無所謂,他總是默默的在前行;又或者這類型的人還有另外一種面貌,他們熱愛挑戰、習慣挫折,總是在人群面前顯得神采奕奕,而當你對他們說:「你運氣真好,這種事也能讓你碰上。』,他們只會笑了笑,拉開衣服讓你看看他全身上上下下長年來留下的傷疤,什麼話也不多說。這些類型的人可能有各式各樣的性格,但他們基本上都篤信自己正在成長-他們是成長型心態。

 

而你的身邊一定也還有另外一種人:總是汲汲營營的證明自己的能力,生怕別人沒有注意到他們一樣;他們總是拒絕一切可能讓他們出糗、看起來不完美的挑戰,有些更嚴重的甚至會嘲笑別人、打擊別人,見不得別人好。因為他們可能覺得既然自己無法成長也比不上別人,不如盡一切的可能摧毀別人…….畢竟這是讓自己看起來聰明或傑出的唯一方法-「對手都消失了,我當然是第一名!」。這些類型的人可能有各式各樣的性格,但他們基本上都篤信自己無法成長-他們是固化型心態。

要如何成為成長型心態

其實就三個字,「做」和「積累」,就像是之前文章提到的一樣,要做出任何改變一定得行動,而在行動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大量的挫折。不過挫折往往就是最好的學習機會,而習慣挫折,正是進化成成長型心態不可或缺的一件事。如果想知道作者Carol Dweck解釋如何成為成長型心態的具體做法,可以參考這個網站

 

其實我們早期的心態,或多或少都被環境影響到,不論是在家庭、學校或是朋友之間。但是這些都已經過去了,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也沒有必要改變過去。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不論是固化型心態或是成長型心態,他們都是被培養出來的(cultivated)。意思也就是說,你有改變自己思維的能力,而思維一但改變,很多事情將就此不同。就像我在這篇文章中所寫的一樣,有些事情你一但知道了,你的生活將從此改變。

拿回自己生命的主導權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固化型心態和成長型心態的混合體,要在每個方面成為成長型心態,都必須伴隨著許許多多的掙扎,更不用說是全面進化成成長型心態了。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如果智慧、能力都是能透過努力培養的,那不也就代表著隨著我們的努力,我們可以解決更多人生的問題、創造更多價值和保護重要的人事物,不是嗎?如果讓自己改變的鑰匙就在自己手上,為什麼要把它丟掉?而更離譜的情況甚至是-把它緊緊的抓在手上,卻從不好好善用它。

 

在這本書中還特別引用了一個七歲小女孩的話,讓我特別有感觸,她說:「我認為智慧是某種你必須去努力…….而不僅僅是天生被給予……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如果他們不確定答案,他們就不會舉手回答問題。但我平常做的是把手舉起來,因為如果我錯了,我的錯誤就會被糾正。或者我會舉手說:『這個題目要如何解答?』或是『我不太了解這部分,你可以幫幫我嗎?』。透過做這些事情,我的智慧漸漸地在增長。」。回想起台灣的教育還有環境,只能說是可惜了。

 

每當我遇到挫折之後,我總是會短暫的失落,必且開始苦思該如何是好。雖然這個過程並不好受,但是我總會漸漸地找到解決的方法,甚至愛上挫折,因為挫折總是能讓我停下來檢視我自己。而就像是所有的能力一樣,不論面對挫折、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能夠培養甚至透過「刻意練習」不斷精進。

 

之後的文章,有機會會好好討論一下什麼是「刻意練習」,而這幾天的功課,就是先好好研究自己到底是哪種心態,並且找出成為或是更精進成長型心態的方法。很期待能看到我們共同的成長。:)

 

註:圖片已獲作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