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寫作】 遙想未來,你知道你的好日子不多了嗎?。#34

在這裡,我們專注於如何創造人生,並包括寫作、思考、程式、開創財富等技能提升
先問一個問題,要每個員工都喜歡公司是不是件很智障的事?
答案是對但也不對。 從老闆的角度出發,開公司就是要賺錢(當然也要自己要實現的目標),而請員工就是希望員工能為他分擔工作量,然後幫公司賺更多錢(或是省更多錢)。 從員工的角度出發,我來上班可能是為了糊口、追求個人發展、想做喜歡的事情等等。
老闆跟員工的想法有可能一致,也非常可能不一致。所以我們該思考的是,我們何必強求員工跟老闆想法一致呢。畢竟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最難改變的事情之一,就是人的性格。 不過讓我們再退回老闆開公司的角度,除了實現個人目標之外,公司盈利是非常重要的目的,老闆必定要找到與自己思想、目標一致的人,才有辦法讓公司快速的成長。
而既然改變別人想法是不切實際的行為,那老闆們該怎麼做?
答案是:一開始就找到對的人。 這才是最重要,而且最一勞永逸的方法
關於老闆挑選適合的員工,我們或許可以參考李笑來的讀書筆記當中,提出他對於挑選合夥人的看法:當你在挑選合夥人的時候,你需要好好審視這幾點:
仔細看過這幾點你會發現,這些選擇的標準,只不過是試著從最基本的地方開始審視,那就是:這個人值不值得你花大量的時間相處、你們能不能一起努力、你有沒有辦法好好信任彼此。畢竟合夥做生意就像是婚姻一般,你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在你的心血結晶、還有對方身上。
當找工作時,每個應聘者都該好好問自己幾個問題:
當老闆找員工時,都應該好好問自己幾個問題
一旦你能夠明確地知道自己要什麼,就能夠少走一點彎路。 所以,下次當你開始對老闆心生怨恨時,不要都只從自己的角度去責怪老闆,試著想想老闆為什麼會這樣想,你就可以釋懷很多。但這並不代表你應該繼續接受這個環境,然後成為一個奴員工。你只是要試著從對方的角度去體諒對方,然後試著做出對彼此最好的決定。
在討論是否應該追求公平,我們可以先換個角度想想:為了追求公平,我們失去了些什麼?就教育的體系上來看,為了讓每個小孩受到公平的教育,所以同個年級的小朋友上著相同結束的課程、看著同樣的課本、寫著同樣的考卷。看似“公平”的教育機制,是否扼殺了每個獨立個體發展自我的機會?
一個民主國家最公正的指標之一,應該就是歷經數十年、甚至百年所制訂出來的法律。根據中華民國刑法第一條所提到的罪刑法定原則提到:「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亦同。」所有刑法上的判定,都需有法條作為依歸,而一切的判決均由法條上的規定作為判斷。但是我們所有人都知道,在台灣的一場判決下來,可能會牽涉到檢察官、證人、原被告雙方、雙方辯護律師、法官等人,看似公平的法律,在過程中牽涉到了多少的外在因素和個人的主觀判斷,更不用說有錢人和窮人能動用多少資金請到一個頂尖律師了。
讓我們看看兩點關於時間運用的議題:
1.可支配時間是否相同:每天都在為生計掙扎的人和財務自由的人,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不同。
2.平均壽命是否相同:收入較高的人,在面對病痛時,更有機會接受好的治療,延長壽命
關於物理學上的時間:
根據時間膨脹效應,人們在以極高速運動的飛船時,儘管外界已經經歷了很長的歲月,自己卻沒什麽老化,因爲極大的速度會使飛船(和裏面的所有物體)的時間減慢。比方説,旅行者似乎只航行了一年,對地球上的人來説卻有十年之久。-取自維基百科
以上的例子僅是關於時間是公平的幾個反例,所以時間是否對每個人都公平?而我們又要追求此方面的公平嗎?
所以我認為,與其追求公平,我們必須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很多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公平,而我們也不見得需要追求公平。
假設現在有兩個同齡同班孩子,一個想成為頂尖的西洋棋大師,另一個想成為頂尖的科學家,讓他們同時在教室裡接受國民的九年義務教育,看似公平的制度,對他們公平嗎?我想答案很明顯的是否定的。
因此,在我們大喊著追求公平、並高舉公平旗幟的同時,我們是否應該想想,追求公平是否有其必要。而在試著追求公平之前,我們更應該接受很多事情的不公平,才有辦法真正的解決問題。
-我接受了自己現在很多能力還不足,所以我試著讓自己的能力增強,才能創造我想要的人生。(人生的不公平)
-我接受了每個人可支配的時間不同,所以我更加努力創造出更多能支配的時間。(時間的不公平)
-我接受了台灣提供的教育不適合我,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自學,以解決自己的問題。(教育的不公平)
對有自主能力的人來說,努力為自己的人生找尋出路,比追求公平更重要。因為比起追求公平,我們更應該追尋最適合每個人的生命軌跡的生活方式,因為根本就沒有絕對的公平,而絕對的公平,可能正是不公平的起點。
從今以後,不要再嚷嚷著誰對你不公平,沒有誰應該為你的生命負責。因為,能為你生命負責的人,只有你自己。
P.S.這個議題還有很多可以琢磨的地方,未來有機會再繼續好好地探討吧。
剛剛在翻由范冰所著的成長黑客這本書時,突然有很多體悟,“成長黑客”這個詞,在國外早就已經被討論到翻掉(當然還是有很多新的手法持續出現),但是國內大致上在今年才是整個蓬勃發展,被人們樂怯地討論著。看到這種現象,我心裡不免浮出了幾個疑問:
1.這種大家現在不停在探討的東西,我現在切入有勝算嗎?
2.我以為自己懂成長黑客,但我是不是根本就是個草包?
3.當一群人一窩蜂地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我該一起進去做嗎?
4.當一群人在研究國外五年前的東西時,是否該直接屏棄台灣的訊息來源?
初非我比別人做得更好,否則我切入沒有勝算。所以對我來說正確的做法是,該學、想學的東西還是要學,但是絕對不能拿別人擅長的武器跟人對決,否則只是自尋死路。你應該不斷地加強自己的實力,然後找尋契機,並從中突破、奪得第一。
常常你認為自己懂的東西,但你其實根本就不懂。其實人生上很像很多事都是依照此定律,當你認為你對某件事寥落職掌時,事實上你並沒有真的這麼懂,而自以為是的態度更往往是阻礙自己前進的障礙。
絕對不要,因為你要是不夠強,你也只是一起當陪葬品。1.這點的回答跟第一點有點類似,因為大家都在做了,除非你比別人強,不然根本就不要鬧了。2.當人們都認為某件事重要or簡單而跳進去做時,你就該注意了。因為人一般都是很無知、貪求捷徑、不思進取,當一群人一窩蜂地在做某件事,必然是認為這件事簡單,而他們有勝算。不過事實上時,他們已經成為待宰的肥羊,等著被人坑殺或是欺騙。無論如何,你只要走自己的路就對了。
台灣的資料,永遠都只能當參考。台灣的資料大多是二手甚至是三手的資料,更不用說有很多沒有營養的水貨。舉例來說,看翻譯的文章幾乎不可能像讀原文般一樣好理解,因為常會出現1.譯者水準不夠2.憑自己的理解做事等等各式不同的原因。更不用說很多沒有實戰經驗的人,讀了一堆文獻資料就開始跳出來當導師、當大師,而他們所創造出來的二手內容,更是不堪入目。
人是群居的動物,當一群人聚在一起時,自然會有安心的感覺。但同時我們該小心的事,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清晰的思想、宏觀的視野,所以一般情況下,當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時,可能不會為彼此帶來什麼有意義的改變,大致上就是彼此互相殺時間的小遊戲罷了。
所以,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尤其是一群你深信可能是民智尚未啟迪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你要走自己的路,不論其熱門或是不熱門,選擇走自己覺得最重要的路就對了。
從前年開始,我自己建了一個網站,記錄我自己的想法還有心得,所圍繞的主題就是“Create your own lives”。因為我一直相信人們有能力打造出自己想要、熱愛的人生。
看完這本書讓我有很多的感觸,也讓我更加深信-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
今天快速翻閱了“記事本圓夢計畫”這本書,在字裡行間得到了很多的啟發,也找回了更多自信和熱情。
熊谷正壽,一個在21歲時找不到自己人生的目標,但又同時被工作、家庭的壓力喘不過氣的年輕人,透過記事本記錄自己的想法、透過記事本勾勒自己的理想、透過記事本督促自己前進。而拜他的筆記還有決心所賜,現在的他一步一步的往自己的夢想所邁進,不僅在35歲時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而他所擁有的GMO在2004年時擁有15個子公司,總計員工800多人。而現在的熊谷正壽,依舊不停地朝向自己人生所設定的目標前進。
從前年開始,我自己建了一個網站,記錄我自己的想法還有心得,所圍繞的主題就是“Create your own lives”。因為我一直相信人們有能力打造出自己想要、熱愛的人生。
看完這本書讓我有很多的感觸,也讓我更加深信-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
讀書心得:影響力第二章,知恩豈能不報?-互惠原理
互惠體系是構築社會運作中很重要的一環,而這也是人類交際最基本的原則。當你有求於人時,對方慷慨地幫助你,而在下次對方有需求時,你必然要知恩圖報,這就是最基本的互動。 但是可怕的是,當你被迫接受別人的善行時,互惠原則依舊可以成立。
互惠式讓步,是互惠原則和對比原則的完美結合。
讀了Robert C. Pozen的書“Extreme Productivity:Boost Your Results,Reduce Your Hours”後,讓我對文章寫作的方法,有了更進一步的認知。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會記錄我個人所學習到的心得,以及如何根據書中的方法,寫出一篇論述完整、結構嚴謹的文章。
讀了Robert C. Pozen的書“Extreme Productivity:Boost Your Results,Reduce Your Hours”後,讓我對文章寫作的方法,有了更進一步的認知。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會記錄我個人所學習到的心得,以及如何根據書中的方法,寫出一篇論述完整、結構嚴謹的文章。
卓越之路不是保留給少數命定幸運兒的特權,它是你、也是人人都能走的路。
小時候你也許從大人那裡聽過,如果要出人頭地,成為各行各業的頂尖人物,像是邱吉爾、莫扎特、巴菲特,甚至是老虎伍茲這樣的人,你從小就必須埋頭苦幹。
不過事實還不僅如此,所有我們看得到的天才人物其實必定經過「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的洗禮,對練習結果進行分析,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以科學的方法進行苦練,才有可能斬露頭角,讓所有人刮目相看。
這次想要跟大家介紹這本書“我比別人更認真:刻意練習讓自發光”,在這本書中作者試圖為讀者們解答,卓越並不是“天才”們的專利,我們的成就應是來自於信念和練習的方法。
我在這本書中學到了很多珍貴的知識,尤其是如何藉由刻意練習,讓人們不斷地成長,進而邁向卓越。我在這裡記錄了一點我自己的心得並結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在本書中,作者提出了大量的數據試圖解釋,究竟什麼才是使人們擁有卓越成就的關鍵,而他試圖推翻天賦決定一切最好的例子,就是書中提到一名叫做波嘉的心理學家,提出了一個觀點,認為卓越者並非得自先天遺傳,而是出於後天塑造。因此他找了一名自願與他結婚的女子-克拉拉,共同執行了一個將自己的子女,鍛鍊成為卓越人士的實驗。波嘉與克拉拉結婚之後,總共生了三名女兒,而在波嘉的訓練及教養之下,他的三名女兒蘇珊、蘇菲亞、茱蒂皆被他培養成世界頂尖的女子西洋棋好手(蘇菲亞曾經排名全球第六、茱蒂曾排名成為全球第一),培養成世界頂尖的西洋棋棋士。如果天賦是一個人成功或是卓越的唯一解釋,那這個故事又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啟發?
老虎伍茲是世界傑出的高球好手,也是公認的神童, 但根據他父親的說法,他讓七個月大的伍茲開始看他打高爾夫球,從兩歲開始訓練他,從四歲開始接受專業教練指導,到了十九歲老虎伍茲開始在全美展露頭角。而在書中其他的例子當中,也大量提到了許多我們認為的神童或是天才,都是接受了大量刻苦、艱辛以及長時間的訓練,才達到今日傑出的成就。
但是很多的人這一生也很努力,但為什麼有人努力了十幾年還只是個課長,有人卻早已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了?努力似乎沒辦法完整的解釋成功的關鍵,而刻意練習或許才是解答。
刻意練習是一種有意識、為了提升自我技能的一種練習。以開車為例,當我們起初學開車的時候,我們必須仔細地學習如何打檔、油門的收放、方向盤旋轉的角度,而一開始往往是錯誤百出,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才能適應,而當我們漸漸地熟悉之後,我們開車時就會進入自動階段,因為我們早已習慣開車的節奏,但也是從這一刻開始,我們不再成長。
而刻意練習,就是讓人們不要落入自動模式,而是有意識地觀察自我的行為,並且不斷強化需要改善的技能。
在這邊不提作者的論點,書中有很詳細的解釋以及晚整的論點,有興趣的人可以好好研究一下書中的內容。我個人刻意練習的做法是,訂出你要達成的目標,然後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然後去進行可以幫助你達到目標的行為,而一旦習慣了當下,立刻找新的練習方式繼續優化。
說來慚愧,雖然我學習英日文都有一段時間,但是真的還說不上能流利地使用這兩個語言。但是最近我發現我的英文能力開始有顯著的提升,除了閱讀能力進步外,連聽力也變好了。這些神奇的轉變讓我不免思考,我到底做了哪些事情,才導致我有這麼大幅度進步的。
先說我做了什麼再來分析
“做了什麼”
(1)逼自己硬看困難的內容(2)仔細拆解句子(3)增加單字量
“分析”
1.逼自己看困難的內容:我發現當我們讀外文資料的時候,一發現困難度太高我們就會想逃避,而一逃避就沒辦法進步,所以第一步要逼自己去習慣困難的內容(刻意練習),這樣才有辦法往下推進。
2.仔細拆解句子:我覺得這是讓我英文進步最大的關鍵。早期的我常常都喜歡快速看過文章,利用已有的單字量去判斷整個句子的意思。但是我深深地發現我錯了!首先你必須要仔細拆解句子,再去了解一個句子裡是由各個小段落是什麼意思,最後組合整個句子,了解它最完整的原意。
3.增加單字量:沒什麼好說的。
“結論”
1.不要怕。2.學習拆解句子。3.要多下功夫背單字。
而但當我發我開始比較習慣,並開始自滿的時候,我立刻找了新的方法來練習,我必須在看完文章之後的五分鐘內,對於剛看完的文章發表自己的論點。而也許未來我會開始鍛鍊自己用英文來表達。
以上就是我刻意練習的方法,簡單拆解一下的話,步驟應該是:1.正視自己的問題2.找出適合的練習方法3.克服了問題之後,立刻繼續改善其他環節4.重複循環1、2、3。
我們都知道,為了要在某個領域傑出,需要付出大量的心力。而當你選擇要擁有卓越的能力的時候,你就做出了一個選擇,你必須犧牲大量的玩樂時間,已投注在某個領域的大量練習上,你可能必須犧牲玩樂時間、看電視的時間、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等等都有可能;而同樣的,當你選擇要享受人生快樂的時光時,很可能就無法在某個領域擁有傑出的表現,除非你在玩樂的時候就在鍛鍊、而鍛鍊時就是你的玩樂時光。
雖然要成為傑出人士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刻苦訓練,但這並不代表你必須犧牲生命中許多重要的時光,你只需要做一件事-珍惜你的每分每秒。
從今以後不要再花太多的時間上網、從今以後要學習分配體力、從今以後要了解如何善用時間、從今以後要珍惜跟心愛的人的每次相處,而且你也要學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不對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找藉口。
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各種選擇所構築而成,所以,當你要把你珍貴的時間大量花在滑手機、上網的時候,是不是就喪失了真正享受人生的機會呢?
認真過生活的人,不論他們的職業是音樂家、freegan、企業家、運動員、水電師傅,我尊重所有善用自己的時間,只為了更精進自己、帶來更多改變的人。
如果有什麼想法,也歡迎留言給我還有其他人一起討論,現在就留言吧。:)
卓越不是天才的專利,你的成就極限來自信念和練習的方法。
巴菲特、馬友友、伍茲,甚至莫札特,研究證明,這些「天才」和我們不一樣之處,在於他們長期、有方向地進行「刻意練習」自我琢磨。
卓越之路要歷經多年的嚴苛考驗,若非全心全力投入,誰都不可能達成。你必須知道你想要做什麼,而不是覺得、傾向或考慮要做什麼。
《Fortune》雜誌曾刊登過一篇非常受讀者歡迎的封面報導,名為《如何成就偉大》。於是雜誌的資深主筆柯文在讀者的期盼下,將這篇經典的封面文章寫成了這本書,為讀者揭開成功的奧秘。
成功不是僅僅取決於你的IQ或者EQ,成功的祕密也不在於「老天賞飯吃」,更不是自己埋頭「瞎練」就能達到目的。本書以科學的研究成果輔以實際的案例,鋪陳出「刻意練習」的機制:用持續乃至終身的時間,有目的地努力提高具體某個領域的表現水平,不論在商界、體育、音樂、醫學、象棋、科學和數學,包括談判、理財等每個領域都能依照這個成功法則來習得。
傑夫.柯文 Geoff Colvin
是美國最犀利、最受尊敬的評論家之一。在領導管理、全球化、創新與股東權益等相關議題,柯文堪稱意見領袖。
柯文以不同角色活躍於美國重要媒體。他是 Fortune 雜誌資深編輯與專欄作家,CBS廣播網節目主持人,每週聽眾達七百萬人。他的另一個角色是PBS電視台「每周華爾街」主持人,大部份收看企業報導的觀眾,不會錯過他的節目。柯文也是受歡迎的演說家,應邀在全球發表過數百場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