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現在有兩個人玩拋硬幣對賭(也就是雙方一方選正面、另一方選反面),每一把下注一萬元,最終將對方手上的錢全部贏走的人勝利。
請問,最終輸贏由什麼決定?
這其實不是個腦筋急轉彎的題目,給個例子看看立刻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例子: 讓我們想像一下,如果今天甲手上有100萬,乙手上有只有1萬。乙如果想要贏過甲,賭贏甲的次數必須累計贏超過100次;反之,甲只要累計贏超過乙「1」次就好了。
在這裡,我們專注於如何創造人生,並包括寫作、思考、程式、開創財富等技能提升
如果現在有兩個人玩拋硬幣對賭(也就是雙方一方選正面、另一方選反面),每一把下注一萬元,最終將對方手上的錢全部贏走的人勝利。
請問,最終輸贏由什麼決定?
這其實不是個腦筋急轉彎的題目,給個例子看看立刻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例子: 讓我們想像一下,如果今天甲手上有100萬,乙手上有只有1萬。乙如果想要贏過甲,賭贏甲的次數必須累計贏超過100次;反之,甲只要累計贏超過乙「1」次就好了。
優秀是一種習慣
這段話是在通往財富自由的專欄上提到的一段話,而後來我查了一下,這句話的原意應該出自於亞里斯多德,他說:
重複的行為造就了我們。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一種習慣。
笑來老師用一個人是否對一件事情有「剛需」來說明一個人的自我驅動力是否夠強,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一件是針對你有這麼重要你早就去做了、甚至會把它做好;而你若是老想著一件事但卻不去做,那就僅僅只是說明這件事對你來說沒有這麼重要。
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大量的提到習慣的力量、還有習慣如何養成。就科學的角度上來看,每當我們執行一項行為時我們便會驅動大腦,並且使得大腦中的髓鞘開始包覆我們的神經元。隨著越多的髓鞘包覆在神經元上,在神經跟神經之間傳遞的電流就更不易散失,一個人就能夠養成習慣,因此熟練地執行某些行為。
習慣對人們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我們能夠在必要的時刻,熟練的操作許多的行為。就像是那些開車技巧熟練的人,當初大多都至少花上數十個小時在駕訓班,接著在大街上跟台灣險惡的交通搏鬥了好長一段時間,才能像今日一樣輕鬆的開車;在許多像我20出頭歲甚至年紀更小的人來說,因為我們從小就是在需要不斷地用電腦的環境下成長,用電腦根本就像是天生的技能一樣。
而讓我們用這個角度來出發看一些厲害的高手,我們似乎也能夠察覺一些他們之所以傑出的端倪,對他們來說能夠熟練的使用一些我們看似極其困難的技能,就像是輕而易舉一般。
雖然讓我來談這個主題似乎有點太自己為是,但是我想根據先前看過的資料還有一些經歷來解釋這個問題。先前有提到若是要讓自己上手一件事情,重要的就是不斷地執行某項行為。所以同理,若是你要讓自己能夠學會一個技能,基本上你要做的就是不斷的去使用它,直到你能夠熟練地運用為止。但是這還不是讓一個人成為高手的關鍵,還有另外一個關鍵就是你要不斷的「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之所以重要,就是如果我們只是重複的執行一些我們會做的事情,表示我們就已經停止進步了。簡單來說就像是:「學你不會的才叫學習,學你會的那叫複習。」。一個更生動一點的例子就是,如果你想打好籃球,當你學會了右手運球之後,你總不可能一輩子用右手運球,否則你會被守得死死的;所以你會開始學左手運球、crossover等等;接下來你要學會上籃還有進攻籃框,否則你是在場上玩帶球跑的遊戲嗎?;更進一步你要開始投籃,這樣才能有效的讓對手貼近你,你的切入才會更有威力。這樣刻意練習的過程基本上是永無止盡的,而每一次當你學會了新的技能、或是強化了原有的能力,你就更加鞏固了你大腦中的髓鞘,下一次你就更能夠輕鬆自如地使用這些行為。
而真正的高手,絕對是不斷的鍛鍊自己、讓自己能夠不停的進步。講到這裡一定要分享一下NBA球員們的訓練菜單。這些高手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表現相對傑出就停止練習,反而他們的練習量甚至超過程度一般的球員,若是要說因為他們的刻苦練習造就了他們今日的成就,我想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對某些人來說,優秀(把事情做到能力所及的最好)就是一種剛需。他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讓自己變得更好、試圖學透一些道理、甚至在領域中成為頂尖或是第一,這些事情就是他們的剛需,而這些需求也漸漸地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份,成了一種習慣。
當然這些行為對外人來說可能看起來很難理解,他們可能會說:「你把自己逼得這麼緊幹嘛?」、「你這樣太累了,生活沒一點樂趣嗎?」、「你這個人太功利了吧?」等等的各種意見,但是從當事人的角度來看可能根本就完全不是這一回事。舉我的例子來說(我不是自以為是的說自己優秀哈,我只是個魯蛇),我現在每天主要的活動就是Coding、看書、寫文章、休息、吃飯、運動,每天7點多起來,有時候還寫文章寫到快一點。我媽都會說:「不要這麼拼命,一個禮拜要留個2、3天休息,有空也要出去走走啊。」,我媽說得有道理,但是對我來說我做的僅僅只是愛惜自己的時間,還有去做那些我真正覺得有趣的事情罷了。
我把玩手機、看電視的時間省下來看書、寫文章、思考,對我來說這些活動遠比看一些無腦的節目或玩好幾個小時手遊有意義的多。而且我每天都能感覺到自己一點一點的進步(當然也有可能是自我感覺良好),這種感覺說有多美妙就多美妙,這不是單純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到的快樂。但是對很多人來說他們可能不能理解這種感覺,就像是我每天都一定要看書,我覺得我沒從書中攝取到一點知識就會死掉;而同理,很多人每天都要運動、都要跟愛人相處,不做這些事情就會要了他們的命。而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僅僅只是每個人的「剛需」不同,而不同的剛需就造就了不同的體驗還有結果罷了。
當你真的想要開始習得一個技能之時,你必然要想方法讓自己可以有機會不斷地使用這個技能,因為這是讓一個人學會一件事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否則在台灣過往這麼多年的英語教育,為什麼大家還是連幾句簡單的英文都說不出來?為什麼連簡單的書信都沒辦法書寫?就是因為對很多人來說這些事情都不是剛需,而人們也從來沒有把使用這些需求融入生活當中。所以,從今天就開始去做那些你認為重要的事,讓自己養成習慣,讓自己一點一點地變得更好。
而之後有機會的話,我也會進一步分享如何養成習慣。
一般來說,優組和佳組的學生一週平均獨自練琴二十四小時,而良組的小提琴家獨練的時間一週平均僅有九小時。而在估計了這群小提琴家們生涯的練習總時數後,得到了一個結果。到了十八歲時,優組的小提琴家平均總練琴時數是七千四百一十小時,佳組則是五千三百零一個小時,良組則是三千兩百二十小時。
卓越之路不是保留給少數命定幸運兒的特權,它是你、也是人人都能走的路。
小時候你也許從大人那裡聽過,如果要出人頭地,成為各行各業的頂尖人物,像是邱吉爾、莫扎特、巴菲特,甚至是老虎伍茲這樣的人,你從小就必須埋頭苦幹。
不過事實還不僅如此,所有我們看得到的天才人物其實必定經過「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的洗禮,對練習結果進行分析,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以科學的方法進行苦練,才有可能斬露頭角,讓所有人刮目相看。
這次想要跟大家介紹這本書“我比別人更認真:刻意練習讓自發光”,在這本書中作者試圖為讀者們解答,卓越並不是“天才”們的專利,我們的成就應是來自於信念和練習的方法。
我在這本書中學到了很多珍貴的知識,尤其是如何藉由刻意練習,讓人們不斷地成長,進而邁向卓越。我在這裡記錄了一點我自己的心得並結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在本書中,作者提出了大量的數據試圖解釋,究竟什麼才是使人們擁有卓越成就的關鍵,而他試圖推翻天賦決定一切最好的例子,就是書中提到一名叫做波嘉的心理學家,提出了一個觀點,認為卓越者並非得自先天遺傳,而是出於後天塑造。因此他找了一名自願與他結婚的女子-克拉拉,共同執行了一個將自己的子女,鍛鍊成為卓越人士的實驗。波嘉與克拉拉結婚之後,總共生了三名女兒,而在波嘉的訓練及教養之下,他的三名女兒蘇珊、蘇菲亞、茱蒂皆被他培養成世界頂尖的女子西洋棋好手(蘇菲亞曾經排名全球第六、茱蒂曾排名成為全球第一),培養成世界頂尖的西洋棋棋士。如果天賦是一個人成功或是卓越的唯一解釋,那這個故事又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啟發?
老虎伍茲是世界傑出的高球好手,也是公認的神童, 但根據他父親的說法,他讓七個月大的伍茲開始看他打高爾夫球,從兩歲開始訓練他,從四歲開始接受專業教練指導,到了十九歲老虎伍茲開始在全美展露頭角。而在書中其他的例子當中,也大量提到了許多我們認為的神童或是天才,都是接受了大量刻苦、艱辛以及長時間的訓練,才達到今日傑出的成就。
但是很多的人這一生也很努力,但為什麼有人努力了十幾年還只是個課長,有人卻早已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了?努力似乎沒辦法完整的解釋成功的關鍵,而刻意練習或許才是解答。
刻意練習是一種有意識、為了提升自我技能的一種練習。以開車為例,當我們起初學開車的時候,我們必須仔細地學習如何打檔、油門的收放、方向盤旋轉的角度,而一開始往往是錯誤百出,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才能適應,而當我們漸漸地熟悉之後,我們開車時就會進入自動階段,因為我們早已習慣開車的節奏,但也是從這一刻開始,我們不再成長。
而刻意練習,就是讓人們不要落入自動模式,而是有意識地觀察自我的行為,並且不斷強化需要改善的技能。
在這邊不提作者的論點,書中有很詳細的解釋以及晚整的論點,有興趣的人可以好好研究一下書中的內容。我個人刻意練習的做法是,訂出你要達成的目標,然後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然後去進行可以幫助你達到目標的行為,而一旦習慣了當下,立刻找新的練習方式繼續優化。
說來慚愧,雖然我學習英日文都有一段時間,但是真的還說不上能流利地使用這兩個語言。但是最近我發現我的英文能力開始有顯著的提升,除了閱讀能力進步外,連聽力也變好了。這些神奇的轉變讓我不免思考,我到底做了哪些事情,才導致我有這麼大幅度進步的。
先說我做了什麼再來分析
“做了什麼”
(1)逼自己硬看困難的內容(2)仔細拆解句子(3)增加單字量
“分析”
1.逼自己看困難的內容:我發現當我們讀外文資料的時候,一發現困難度太高我們就會想逃避,而一逃避就沒辦法進步,所以第一步要逼自己去習慣困難的內容(刻意練習),這樣才有辦法往下推進。
2.仔細拆解句子:我覺得這是讓我英文進步最大的關鍵。早期的我常常都喜歡快速看過文章,利用已有的單字量去判斷整個句子的意思。但是我深深地發現我錯了!首先你必須要仔細拆解句子,再去了解一個句子裡是由各個小段落是什麼意思,最後組合整個句子,了解它最完整的原意。
3.增加單字量:沒什麼好說的。
“結論”
1.不要怕。2.學習拆解句子。3.要多下功夫背單字。
而但當我發我開始比較習慣,並開始自滿的時候,我立刻找了新的方法來練習,我必須在看完文章之後的五分鐘內,對於剛看完的文章發表自己的論點。而也許未來我會開始鍛鍊自己用英文來表達。
以上就是我刻意練習的方法,簡單拆解一下的話,步驟應該是:1.正視自己的問題2.找出適合的練習方法3.克服了問題之後,立刻繼續改善其他環節4.重複循環1、2、3。
我們都知道,為了要在某個領域傑出,需要付出大量的心力。而當你選擇要擁有卓越的能力的時候,你就做出了一個選擇,你必須犧牲大量的玩樂時間,已投注在某個領域的大量練習上,你可能必須犧牲玩樂時間、看電視的時間、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等等都有可能;而同樣的,當你選擇要享受人生快樂的時光時,很可能就無法在某個領域擁有傑出的表現,除非你在玩樂的時候就在鍛鍊、而鍛鍊時就是你的玩樂時光。
雖然要成為傑出人士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刻苦訓練,但這並不代表你必須犧牲生命中許多重要的時光,你只需要做一件事-珍惜你的每分每秒。
從今以後不要再花太多的時間上網、從今以後要學習分配體力、從今以後要了解如何善用時間、從今以後要珍惜跟心愛的人的每次相處,而且你也要學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不對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找藉口。
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各種選擇所構築而成,所以,當你要把你珍貴的時間大量花在滑手機、上網的時候,是不是就喪失了真正享受人生的機會呢?
認真過生活的人,不論他們的職業是音樂家、freegan、企業家、運動員、水電師傅,我尊重所有善用自己的時間,只為了更精進自己、帶來更多改變的人。
如果有什麼想法,也歡迎留言給我還有其他人一起討論,現在就留言吧。:)
卓越不是天才的專利,你的成就極限來自信念和練習的方法。
巴菲特、馬友友、伍茲,甚至莫札特,研究證明,這些「天才」和我們不一樣之處,在於他們長期、有方向地進行「刻意練習」自我琢磨。
卓越之路要歷經多年的嚴苛考驗,若非全心全力投入,誰都不可能達成。你必須知道你想要做什麼,而不是覺得、傾向或考慮要做什麼。
《Fortune》雜誌曾刊登過一篇非常受讀者歡迎的封面報導,名為《如何成就偉大》。於是雜誌的資深主筆柯文在讀者的期盼下,將這篇經典的封面文章寫成了這本書,為讀者揭開成功的奧秘。
成功不是僅僅取決於你的IQ或者EQ,成功的祕密也不在於「老天賞飯吃」,更不是自己埋頭「瞎練」就能達到目的。本書以科學的研究成果輔以實際的案例,鋪陳出「刻意練習」的機制:用持續乃至終身的時間,有目的地努力提高具體某個領域的表現水平,不論在商界、體育、音樂、醫學、象棋、科學和數學,包括談判、理財等每個領域都能依照這個成功法則來習得。
傑夫.柯文 Geoff Colvin
是美國最犀利、最受尊敬的評論家之一。在領導管理、全球化、創新與股東權益等相關議題,柯文堪稱意見領袖。
柯文以不同角色活躍於美國重要媒體。他是 Fortune 雜誌資深編輯與專欄作家,CBS廣播網節目主持人,每週聽眾達七百萬人。他的另一個角色是PBS電視台「每周華爾街」主持人,大部份收看企業報導的觀眾,不會錯過他的節目。柯文也是受歡迎的演說家,應邀在全球發表過數百場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