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ing how to learn 第一週學習心得#58

Spread the love
createyourownlives-learning-how-to-learn
前幾天推薦鯉魚王用cousera跟udemy,讓我想起cousera上有一門很著名的課程,名稱叫做:Learning how to learn.。剛好晚上有點時間,所以就花了半個小時左右看完了第一週的課程。看完了之後覺得受益良多,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學習心得,還有一些想法。

為何要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

課程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講了,如果你了解大腦如何運作,哪怕只是一點點,都能夠幫助自己的學習更有效率。其實在開始課程之前我就在想,我們常常會花很多東西學習A技能、B興趣、C專業,然後不斷的專研和加強相關的學習,但是為什麼卻很少人去思考,如何從根源加強自己的學習效率呢?
這種感覺就像是有一棵樹,拼命地把樹枝長得更長、更茂密、結更多果實,但是卻不去加強自己的樹根和樹幹。這棵樹感覺起來很茂密,似乎有機會成為一棵雄偉的大樹,但總覺得有點頭重腳輕,似乎隨時都會倒的感覺。
所以學習如何學習,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可以更快速也更扎實的成長。

人的兩種思維模式

我們的思考模式分成兩種,專注型和發散型。Barbare Okaley教授利用了彈珠台的例子來解釋兩種思維的差異。但我更想用穿越一個叢林的例子來做類比。
專注型思維:想像你是一個經驗豐富的獵人,當你要穿越一個熟悉的叢林時,你的腦海裡絕對會浮現,此時你的腦海裡會有密密麻麻的各種資訊,而你會從中找出一條最適合的道路來穿越。
發散型思維:想像今天你是一個業餘的獵人(甚至是初心者),當你要穿越一個你不熟悉的叢林時,你的腦海裡可能千頭萬緒,但你不會有這叢林的詳細資訊,頂多就是一些零碎的想法。你也不會有什麼最佳路徑,你只能靠自己去模索,直到找到一個最適合的方式為止。
專注型思考就像是走在一條平坦的道路上,你不斷的思考如何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到達終點;而發散性思考更像是不斷的嘗試,試著找出一個方法到達終點。而這兩種思維無法同時並存,只能交替運用。

如何善用兩種思維

在課程中有提到達利和愛迪生,如何善用兩種思維來提升自己的做事成果,分別都是透過進入發散型思維找出點子,再回到專注型思維仔細思考是否可行。但是關於人的這兩種思考模式如何運用,我更想總結李笑來的這篇文章,《我的跨界秘籍—— 蒼蠅與蜜蜂的啟示》裡的內容來類比。
發散型思維就像是在黑暗的瓶子裡找出口,總是跌跌撞撞,但總有機會找到出路;發散型思維就想是箱子找尋發亮的出口,目標明確,不受其他事物阻礙。當我們進到一個新的領域時,我們要像蒼蠅不停的碰撞,即使頭破血流也要試圖找出門道(出口);而當你找到門道之後,你就要想辦法在門道上標註(讓它發光),讓自己可以用更有效率的方法飛向出口,可以有多快就有多快、可以有多高就有多高。而當你飛出瓶子之後,你就自由了,也學到了新的做事方法。

創造觸類旁通

古人常說的觸類旁通到底是什麼感覺?我猜或許就是大腦中的突觸互相連接,讓你從一個固有的認知出發,迅速瞭解不同的領域。在“Waht is Learning”這節課當中,提到了大腦的突觸,在經過了學習和一夜的休息之後,會長出更多的分支,而更多的分支會加強大腦固有的突觸。既然如此,不同的突觸之前是否有可能因為分支的增長,而有一天連結了起來,從一個領域跨到了一個領域呢?
而在經過一夜的休息之後,明天的我們都會有機會比今天更加成長。既然是這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鍛鍊自己的腦力,讓自己有更多的可能去掌控人生呢?

小結

這堂課實在太精彩了,雖然第一週的課程只有短短的幾十分鐘,但卻讓我有如醍醐灌頂的感覺。也給了我更多的動力相信,只要每天好好努力,最終一定可以得到更好的回報(當然路途上跌跌撞撞一定少不了的)。
接下來有機會,再跟大家好好分享剩下幾週的課程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