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ead the love
長期以來我一直都是一個缺乏自信的人,但在不斷地透過生活每個事件反思,並且不斷地做出主動的選擇之後,我也開始慢慢地建立自信。說起來這個方法或許也沒有這麼難,也就是四個字-活在未來。
我猜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曾經在某些時刻感知道自己的不足、掙扎於自己的現狀,但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更有很多時候,但我們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才在懊悔這些當初就應該好好準備的事,為什麼拖到現在還沒做呢?
很多學生們總是直到手上拿著怎麼看也搞不懂要怎麼解題的考卷時,才會懊悔沒有及早準備考試;剛出社會的新鮮人,總是當要面對職場的壓力襲來時,才會深切感受到技能的不足;員工在職場中掙扎於沒有意義的工作,或是無良老闆的壓榨時,才會思考究竟要如何才能擺脫現況。而這樣的現象,確實是人類的常態。
而這種情況最讓人情緒崩潰的點在於,生活中總是有許多人對各種情況遊刃有餘,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而這些人就是我認知的活在未來的人。
活在未來是什麼意思?
我定義的活在未來是針對自身的立場出發,確切的思考未來自己短、中、長期會面對到的問題,並實際做出行動的生活方式。而活在未來的人並不會因此而失去體驗當下的能力,他們反而更注意當下的每個感知,因為他們知道當下的每個反饋,反過頭來都更加修正了他們對未來的認知。而他們總顯得自信滿滿,那是因為他們總是為了未來的挑戰做出了充足的準備,即使困難一來,他們也不會因此而驚慌失措。
未來不是不可預測的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陸客來台灣旅遊的人數開始減少,以陸客為主要收入的旅行團們紛紛大感吃不消,甚至到街頭抗議政府的不作為還有政策錯誤。」看到類似這樣的新聞之後,我突然體悟到了一件事,原來有這麼多人總是認為生活是靜態,而非動態。而關於類似的產業,不論是樂觀還是悲觀,一個產業單純只依賴單一的客戶來源,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卻仍然沒有做出任何預防措施,直到問題發生時才在煩惱該怎麼辦的人,卻也不在少數,甚至是一種常態。
在近代科學開始發展之前,人們預測天氣主要是看天空雲雨的變化、動物的反應、還有空氣濕度等等各種方式來判斷。而大多人們可以有效預測的情況,大部分都是在氣候正式發生變化前不久大約一兩天之內;但是在現在科學迅速進展的情況下,人們已經可以將天氣預測的時間拉長到提早數週,甚至是雨量、風速都是能夠準確預測的。
而同理,隨著知識的增加和科技的進展,能協助人們預測的東西也越來越多。舉例來說,如果看過了這部影片(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之後我們就可以了解,一般來說5-7年的經濟榮景之後,通常會伴隨著另外5-7年的經濟衰退(影片中是用long-term 和 short-term debt cycle)。所以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天天過年的」,還有「爽完了總是要還」。
從未來回推現在
活在未來的具體作法就是,思考未來的你會遇到些什麼?你會像要過上怎樣的生活?而在根據這些情況,一步一步的回推該怎麼做才能完成這些目標。
舉例來說,在每個人可見的未來,勢必都可能會面對到父母的健康衰退至無法自理的一天。而不論是自己照顧或是聘請看護來分攤,每個人依舊必然會面對到一個問題-長期照護的支出該如何處理。所以當人們預見這個問題會發生,又怎麼能不提早準備?或著又讓我們再舉另外的例子來看,若是未來的你/妳要找的一個能互許終生的對象,你又怎麼可能不讓自己能在經濟、心靈上給對方安定感。又或者怎麼能不思考哪些對象適合自己、不適合自己,畢竟每個人生命有限,我們不可能在認識全世界的人之後才做出決定。
又或者像我想要擁有跨國的工作能力,我必然就需要培養不受國界影響的技能,像是coding、寫作等等,而未來提高不同國家移動的能力,英文能力的重要性自然提高了很多。而既然我預見了要過上想要的人生,必然需要做出以上的選擇,那判斷自己該做些什麼、不該做些什麼自然也變得重要很多。
既然知道未來的自己必然會面對某些人生的問題,而人生又是一個不斷解決的過程,如果現在的自己就可以開始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確信自己能做得到。即使現在的能力還不足,而一旦意識到現在的努力能累積力量解決未來的問題,人們又怎麼能不對自己的未來產生自信?
如何提升個人的預測能力
1.試錯2.依據個人情況出發3.根據現況調整
提升個人能力最好的或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實踐」,而人們總是可以在錯誤、學習、更正的過程中學到最多。而在試錯的過程中,我們必然要依據個人的情況訂定適合的目標,並根據現在動態的發展,不斷的調整自己的作法還有目標。
結論
我們每個人都想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如果現在就可以提早開始預測、提早開始準備,為什麼我們不開始努力,讓未來的自己能夠遊刃有餘的面對人生的挑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