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花了一些時間研究「心流」到底是什麼,希望能夠幫助自己進入心流的狀態。關於心流體驗的定義,維基百科是這樣說的:
心流(英語:Flow),也有別名以化境(Zone)表示,亦有人翻譯為神馳狀態,定義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心流理論最早是由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所提出,他的著作《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也闡述了許多關於心流理論的例子。
為什麼要幫助自己進入心流狀態呢?因為據說這是個能夠讓自己大幅提高生產力、並維持高度專注的方式。在看過心流相關的書籍還有定義之後我發現,近年來我在心流上的體驗,大概只有在大二大三那段跳國標舞快樂的時光吧。而讓我感到困惑的是,如果心流這麼有效,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刻意”的進入心流?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部落格,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到這裡稍微瀏覽一下裡面的文章。
如何進入心流狀態?
在米哈里.契克森的著作中,提到了以下的心流經驗圖。
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白色的區域是所謂的心流區域。如果以一名剛學網球的小男孩艾利為例,對他來說一開始有趣的挑戰可能就是把球打過網去。但是這種愉快時光可能不會持續太久,因為在不久的練習之後把球打過網就變得非常的簡單,他就會慢慢從A1移動到A2區域;又或者他可能會遇到程度比他更好的對手,讓他發現在網球這條路上還有許多挑戰等著他,而此時他也有可能慢慢的從A1移到A3。
在這種情況下艾莉要回到心流的狀態就只有移動到A4這個方法。當艾利是在A2這個區域時,要移動到A4必須透過增加挑戰才能擺脫簡單帶來的無聊;而若是在A3,要移動到A4就要透過加強自己的技能才能打敗對手。如果從這個圖上的概念出發我們會發現,如果要維持在心流狀態的話,似乎必須透過不斷的設立更高標準的目標,並且不斷地達成它。
但是弔詭的是,這個心流經驗圖並不能完整的說明所謂的心流經驗,因為甚至一些低挑戰性如看電視、閱讀、家務這些的經驗都能夠進入心流狀態。不過相較來說,有挑戰和目的性的事務觸發心流狀態的機會更大。
自動進入心流狀態?
我一直都很喜歡Elon Musk,剛剛在看Y Combinator訪談Elon Musk和Mark Zuckerberg的影片時我開始思考一件事:「對這兩個人來說,他們根本就不存在於“刻意”進入心流狀態這回事。但是為什麼他們不需要“刻意”進入心流?」。
我個人的看法是,對需要刻意、或是極大心力進入心流狀態的人來說,可能還沒有掌握住某件事對自己的重要性、或是尚未真心喜歡某件事。對某些目標明確的人來說,他們在特定的時刻必然需要快速進入極度專注的狀態,因為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有效的解決問題,如果他們必須花一大堆時間幫助自己進入所謂的心流體驗的話,那這些人可能比較不善與管理自己、甚至產出較低。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一本有趣的書,書名叫做《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裡面談到了許多著名的作家、畫家、作曲家是如何規劃自己的日常、幫助自己的心流、甚至是逃避自己的工作。我在這本書裡面發現的是,那些能夠透過各種方式讓自己有效進入心流的創作者們,往往有著更多產的著作。
我到目前為止的見解是,如果一個人真的非常重視某件事,他必然會讓自己能夠迅速地投入,或是說讓自己能夠去除雜念、阻礙、優化流程,讓自己在整個努力的路徑上能夠事半功倍。
小結
我在2018/10/24的時候,更新了一篇「4個讓自己進入心流狀態的方法」的文章。裡面提到了幾個我自己嘗試後,認為能夠幫助進入心流狀態的方法,有興趣的話不仿點進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