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大腦,一本讓人驚艷、大開眼界的神書#177

Spread the love

1980年代科學家托柏陸續將9隻獼猴的單隻手臂或是雙臂的感覺神經切除,但是保持他們的運動神經,這些猴子無法再從手上感受到任何感覺,就像是忘了有這隻手一樣,但是實際上他們的手仍能自由運動。另外的8隻獼猴則成為實驗對照組,而這17隻獼猴,將成為改變整個神經科學界的關鍵。

在托柏的一個實驗當中,他將6隻猴子完好的手臂綁住,這讓猴子非常焦躁,牠們不是一在掙扎想要擺脫束縛,就是完全不肯動。但最後其中5隻搞懂了:如果牠們想要吃到籠子外的食物,就得使用傷臂。拖柏回憶他的研究結果說:「只要簡單地將完好的手臂束縛住,幾個小時後猴子就會開始使用傷臂。使用起來雖然有些笨拙,但是可以一直用下去。」

而這托柏其中的一項結果更顯示,有些猴子可以運用傷臂爬到八呎高的籠子的頂端,也可側爬與拿葡萄乾。

這本書的內容在在地顯示大腦的可塑性是相當驚人的,不論是猴子或著是人類的大腦,即使在成年後仍具有相當大的可塑性,所以那些認為人在成年之後就無法增長才智的可以洗洗睡了。

雖然還沒有完整的看完這本書,但是裡面有兩個讓我非常感興趣的內容

  1. 大量練習造成的學習效果
  2. 專注力的重要地位

大量練習造成的學習效果

在這本書中記載了各種科學家不斷破壞猴子的神經系統,然後再不斷訓練猴子讓他們重拾相同,或著準確一點說是類似的能力,因為猴子是用新的皮質取代被破壞的皮質。而大量重複練習其實也是一直以來人們學習的方法,就像是「熟能生巧」這個道理一樣。而既然猴子能夠透過大量練習「重新掌握」一項技能,那人類單純透過大量練習學習就更不足為奇

但是就像之前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一樣,我們可不可以不用理解力,而是先透過大量練習,在大腦建立一些架構之後,再補足剩下不足的地方,作為更有效的學習方式?

舉例來說,就像是今天我給你一大盒拼圖,其中一種拼圖方式是讓你閱讀一本記載了各式參考資料和拼法的書,接著讓你邊摸索邊拼圖;另外一種方法則是有高手直接帶你拼一遍,讓你可以直接用身體學習如何去拼拼圖。而這兩種方法哪種比較快速跟有效?我個人認為是第二種,因為你不必像個無頭蒼蠅一般亂衝亂撞,而是有一個參考標的幫你省下大量的時間。

但是我現在仍然比較困惑的是,大量練習要如何和理解有效結合?因為如果花太多時間在研讀教材而理解的話,可能會變成沒有效率的學習,因為你沒有透過練習把這些東西「刻」在你的腦還裡;另一方面,如果要讓大腦「自然」學會,而不是參考大量的教材找答案的話,那就要把整個大的架構拆成足夠小的架構,再透過不斷的練習找出自然的規律,幫助大腦自然理解。

而不論單純使用哪種方法都會造成效率的低落,所以大量練習和研讀教材如何抓取平衡就變成一件需要不斷測試的事。

專注力的重要地位

莫山尼奇同樣也在1980年代對猴子開啟了一系列關於專注力的實驗。實驗的內容是對猴子的單一手指進行震動刺激,並訓練猴子學習對其中特定的頻率做出反應,而能做出正確反應的猴子則會有食物作為獎勵。同時為了做為實驗對照,莫山尼奇針對另外一組猴子的進行手指震動刺激,但同時以聲音讓猴子分神,且為了有效分散猴子的注意力,每當猴子對聲音做出正確回應時,便可獲得食物。(雖然試驗中並沒有明確指出分神的猴子對震動刺激做出正確回應時能否拿到香蕉,但以分神的觀點來看,應該是兩項行為都能獲得食物。)。

而最終的結果顯現,單純接受震動刺激的猴子大腦出現了明顯的重組,而分神的猴子腦部並未出現明顯的重組,可見中重要的並不是震動刺激,而是專注力。

看到這邊讓我驚覺,這根本就是「刻意練習」這個名詞最好的註釋-若是你要得到更好的學習成果,有效的提升專注力絕對是重要的關鍵;同理,盡你一切可能的去除任何會減少你的專注的因素,也變得至關重要。

在刻意練習這個理論當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你不能讓一些行為變成單純的習慣,而必須刻意練習。意思也就是說若是你想針對某些技能更上一層樓,你就必須不斷地投注意識在上面。在書中的一項研究顯示,當人們起初學習一項行為時大腦的特定區域會顯得活躍,但是當這些行為慢慢成為單純機械性的動作時,活躍程度會慢慢降低;不過此時,只要重新把我們的專注放回到動作本身,原先大腦逐漸不活躍的區域又會重新活躍起來。

小結

這本書還有太多讓我感到驚艷的地方,我還必須花點時間才能慢慢拼湊跟有效運用其中的觀念,我之後有機會的話也會陸續補充更多的資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