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懂問題並不是學習者的錯,更可能是沒找到更好的學習方法#183

Spread the love

createyourownlives-dont-understand-is-not-your-fault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學習這個行為都是因為為了某足某個目的才存在,而我目前在自學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在課程結束之後能順利就職。但是我目前的學習目標,絕對不是希望能夠在這個課程上花上約15個月的時間完成課程,然後讓自己的程度超越95%從零開始的競爭者;而是希望自己能在9個月的時間內超越80、甚至85%的競爭者,因為我知道短短三個月的工作訓練,很有可能就超出半年的自學。就我來看,在相對短的時間擁有相對強的競爭力就變成了我的目標。

所以在自學的過程中,不斷的提高學習效率一直都是我致力解決的一件事,而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很多人在學習過程可能都會遇到的問題,那就是-卡死在一個觀念,因為無法理解所以無法繼續學習。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情況。當我們遇到問題沒辦法解決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痛苦、痛苦就讀不下去、讀不下去就無法吸收,整體來看就是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甚至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可能會開始責備自己不夠聰明,又進一步導致自信的喪失,但卻忘記了問題可能出在教材或是讀書方法上。

今天我想探討的是,撇除教材不夠好的情況下,我們要如何逃離卡死一個觀念,然後無法繼續學習的窘境?我的建議是,如果下次你在某個段落反覆看了幾次就是不得其解的話,那就直接繼續往下讀吧。因為會讓你卡死在那邊很可能根本就不是你的錯,而是其他因素造成的。

作者的講解順序

簡單來說就是作者在第一章第一頁提到的問題,答案可能不會在第一章的第三頁或是第一章的任何一頁找到,而是可能在第五章、或是這本書的最後一章的最後一頁才得到解答。大多數的作者會有自己為何如此編排的原因,不論是為了營造情緒、幫助理解或是其他各種理由都有可能,但是不論是何種方式都顯然不可能讓所有讀者得到滿足。

所以與其拘泥於無法解決當下的問題,不如耐心性子往下讀,因為可能你苦思很久的問題,答案就在幾頁之後。

人腦需要時間理解

在《夢的科學,解析睡夢中的大腦中》關於夢的一些研究和記錄當中,提到了一些有趣的例子。

第一個是他們記錄跳傘新手在接受訓練後的夢境,第一次出現夢到跳傘相關的場景的高峰期約是在訓練的三天後,第二次的高峰期約在十天後,科學家們的解釋是:我們儲存記憶的海馬迴逐漸把資訊傳遞到新皮質所需的處理時間,隨後在新皮質裡,這些資訊再度成為夢境的材料。

第二個研究則能解釋夢境如何幫助動物學習技能。鳥在睡覺時,會在夢中重現他們這個物種特有的求偶歌唱法,並且加以改進,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在睡覺時仍不斷地在運作,甚至我們可以說睡眠時大腦進一步地鞏固並強化先前學到的技能。

根據上述兩個研究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學習顯現出的最好成果不會是在當下,通常會是學習的幾天之後。所以你當下搞不懂,那很正常;而若是你在學習的幾天之後才出現豁然開朗的情況,那更正常不過了。

結論

其實人們的智商並不是造就人們學習成果差異最大的地方,長期且有效的刻意練習才是真正造成人與人之間能力差異的重點。刻意練習往往都是刻苦的,因為它讓我們發現我們最不擅長的地方,並逼迫我們去改善它們。

不過並不是在學習過程中感到痛苦,就表示我們正在刻意練習,然後讓自己一點一滴的進步。更可怕的是我們不是在刻意練習,而是在做效率差的、甚至是無效的練習。今天這篇文章就是希望透過分析教材的編排順序,還有一些科學的根據,讓大家找到更有效率的方式,也不要因為沮喪就怪罪自己。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有所收穫,也能更喜歡學習這件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