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時間跟我的時間不一樣,「我的」比你精彩太多#179

createyourwonlives_fei_fei_li

這個標題是我看完這篇關於李飛飛這個傑出科學家的文章後的讀後感,而這個念頭今天一直在腦海裡一直迴盪不去-到底這些強者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他們可以在短時間完成這麼多事?我們又要如何才能跟他們一樣?

為了得出答案,今天我一直把我自己假想成李飛飛本人,並用她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她的處境思考她如何在短時間完成這麼多目標。而經過了一些模仿跟思考,我似乎也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答案。

我認為其中的關鍵是

  1. 單位時間的密度不同
  2. 能夠迅速在不同的事物切換
  3. 成功有時候是被逼出來的

單位時間的密度不同

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一樣,而為什麼強者可以做到那麼多事情?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在每單位時間做的事比一般人多太多。簡單想像一下,很多人常常會在讀書讀到一半的時候感到疲累,然後就開始滑FB,接著可能幾十分鐘就過去了;又或著是明明就坐在書桌前,但卻無法有效的吸收眼前的知識。而這種時候,強者們卻是全神貫注地在自己的目標上,平平時間都一樣,他們能夠完成的事情卻是多了太多太多。

實際操作:簡單計算你平常完成某件事情要花多少時間,下次要求自己僅用80%的時間完成,在這個期間不要分心、不要玩FB,讓自己全神貫注在眼前的事物上。基本上只要把分心的因素還有無法保持專注的因素去除,大幅提升完成事情的效率是完全有可能的。(砍掉20%成功後下次試試砍掉30或40%)

能夠迅速在不同的事物切換

對很多強者來說,他們都是不是只在一方面傑出,而是在很多方面都很傑出。他們也常常需要同時面臨不同的工作事項,因此能夠迅速在事項中切換並保持專注就變得非常重要,就像是李飛飛每天必須在學業還有打工之間徘徊,而且相信我,若是再細分下去他每天的工作事項一定多到不行。

他們必須考量每天的工作事項並且思考有多少可支配時間,並且嚴格的要求自己迅速進入新的工作狀態,以及在時間內完成任務。如果無法迅速進入狀況的話,就很容易受到注意力殘留的影響,使得工作效率下降。

註:在這邊我並不想討論多任務處理(multi-tasking),因為多任務處理偏向於單一時間內試圖進行多項工作,而資料顯示絕大多數的人這種情況下會受注意力殘留的影響,導致工作效率下降,僅有2%的人能夠依舊保持相同的效率。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考一下這篇

成功有時候是被逼出來的

在許多相對極端但卻又常見的情況下我們會發現,很多傑出人士之所以傑出,最大的原因是他們生長的環境相對比較艱困,自然而然迫使他們想盡一切辦法生存,而表現優異似乎僅僅只是為了生存的副產物。最明顯的就是向大陸人口那麼多、機會那麼少,演化出所謂的狼性似乎一點也不奇怪;而很多生活較為優渥的地方似乎更容易培養出小確幸(不過北歐各國即使生活環境優渥,但是競爭力卻一點也不輸人,真不簡單。)。

不過不論是生活較為艱困或是優渥的傑出人生,即使他們的過往那麼的不同,但有一個特質卻是幾乎所有人都擁有的,那就是「信念」。他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著一種「do something」的信念,不論是浸淫自己的興趣、成就一些事物、改變人生等等,都會不斷使他們有效的利用自己的時間,而「殺時間」絕對不會是他們的選項。

結論

今天試圖用李飛飛的方式生活之後發現,我的問題就是-過得太爽。其實我根本就只是感覺很忙,實際上卻沒有那麼忙。如果我的時間密度能跟她一樣,我只要花6個小時就能做完我每天所有的事情了,而這也表示現在的我有太多時間被浪費掉了。想想一天滑的手機、午飯看著沒營養的電視、花太多時間想一些有的沒的,還不如像飛飛姐一樣全神貫注投入在自己的目標上。

期許之後我也能像他/她們一樣,更高效的使用自己的時間,完成更多有意義的事。

最後,讓我們看看她在Ted上的影片吧。

如何不被挫折打敗、中斷目標#178

createyourownlives-show-your-grit

延續昨天討論成為第一還有強者的這個議題,當我省視過去的人生經驗,發現雖然會為自己立下一些目標,但是經常遇到壓力過大或是挫折持續過多的時候,就會開始懷疑自己,最後甚至開始調整甚至放棄原有的目標。

既然這樣的情況必然會發生在未來,那避免它發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從現在開始準備、防範於未然。

我認為我們至少可以做以下的準備

  1. 持續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2. 為自己的目標設定更多的意義
  3. 想想強者怎麼過生活

持續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本人類大部分的挫敗和憤怒,都是來自於對自身能力不足的悲鳴,如果我們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那基本上這些情緒就完全不可能會有形成的機會。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當我們要好好學習以通過考試,又或是準備一場馬拉松比賽時,我們絕對不會在真正要上場的前一天才開始瘋狂的鍛鍊自己。因為基本上這樣的行為是完全沒有效果的,即使真的讓你達成目標,在大多時候也都是僥倖;而相較於臨時抱佛腳,有計劃地持續鍛鍊顯然是更明智的行為,而這都關乎到人腦的運作-人類大腦的構造是需要持續地學習一項領域,才有可能把這個領域的知識刻在腦海裡、最後形成長期的記憶。

所以與其等到問題已經迫在眉睫才開始思考解決方法,不如平時就一步一步增強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讓自己能更好整以暇地面對挑戰。

為自己的目標設定更多的意義

「人生本無意義,意義多是活出來的」-佚名

忘記是在哪裡看到這段話,但是這段話讓我很有感觸。很多時候人們常常會不確定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對於沒有熱情感到慌恐、對於人生的目標感到困惑,而這基本上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沒有人天生就知道自己的目標、自己會有什麼才能、自己想體會的人生,這些都東西都是需要我們不斷地去體會、做出決定,並在各個層面反向塑造我們的生活。

當我們試著想要達成一件重要的事情,但卻發現自己的動力可能不足、或是被恐懼擊敗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賦予這件事更多的意義、減少失敗的恐懼。像我現在在鍛鍊自己的寫作技能,我並不把它當作單純的例行公事或是做功課,我更把它視為一種分他人分享理念、傳遞有價值的知識途徑。我甚至希望能透過持續鍛鍊,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實質影響力和改變未來的籌碼。而不論在我完成一件簡單甚至困難的任務時,我都會給自己打氣和激勵,告訴自己做得好,透過這些正向鼓勵讓自己更有動機。

想想強者怎麼過生活

「改變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活在未來」

我很喜歡看書,不論是心理學、商業管理、腦神經科學等等各個領域我都有興趣涉獵,而其中我很喜歡的類型就是自傳。當你去翻閱一個強者的自傳時,你往往能夠感受到他最想在書中傳遞的訊息是什麼,他是如何面對過往人生的挑戰,而這些特質往往是堅韌、執著、生存、願景、熱情。

當你看這些自傳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自己進入到了他的人生當中,在他的字裡行間領略他如何處理人生的每個當下還有危機,甚至你會有一時半刻把自己當作了他,想像自己若是跟他面臨了相同的危機時自己會怎麼做。而你也有可能會在這時發現,強者面對困難的思維和態度和你完全不同,而這一點點觀念上的小差異,很可能就是把強者和普通人劃分開來的巨大分水嶺。

所以當你遇到困難時,想想強者會怎麼做、還有跟他們遇到的困難和你的量級差距多少,相信你就會變得更積極,並且有截然不同的處事態度。

結論

沒有什麼事是一蹴可及的,而能夠一蹴可及的事往往沒什麼門檻、甚至沒有挑戰的價值(當然,珍惜身邊的人、幫助需要幫助的對象是截然不同的類型)。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擁有更多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的是不停的積累、持續的成長。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但是好好的把握每個當下,老天就絕對不會虧待你。

註:文章篇數與medium上的一致

成為第一的執念#177

createyourownlives-be-the-king

昨天聽完笑來老師的講座之後,立馬又把每天寫作(除了技術性文章之外)這個行程排回每天必做事項當中。畢竟如果真的想要成為第一,現在的訓練強度怎麼會夠呢?

為何要成為第一?

  1. 足夠好才能解決更多問題
  2. 得到更多能有效運用的資源
  3. 精通一個領域就夠有機會精通其他領域
  4. 收穫豐厚的回報
  5. 族繁不及備載……
  6. 但是要成為第一並不代表你就必須經歷一下的這種情況

    1. 必須惡性競爭
    2. 必須私藏技術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持續讓能力的成長才是保持頂尖的最好方式,而惡性競爭、私藏技術顯然不是最好的選擇。

    必須惡性競爭

    如果你是怕被別人打敗所以把精力都放在攻擊他人,那表示你已經開始停止成長。

    必須私藏技術

    在某些領域私藏技術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在很多領域一昧的私藏技術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像是coding、寫作等等,而很多時候當你願意公開分享、甚至教學的時候,反而會為你帶來更多的影響力或是讓你更精通你的領域。

    你有付出,才會有更多人和你一起成長。大家一起共好

    在講座中笑來老師提到了幾個強者的特徵

    1. 有成為第一的執念
    2. 有成為第一的經驗
    3. 有多次成為第一的經驗

    而我認為要成為強者,有成為第一的執念是最重要的關鍵。

    有成為第一的執念

    自證預言可能是這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概念之一-你認為你是什麼,你就會成為什麼。NBA是全球籃球的最高殿堂,在裡面每個選手都可以說是佼佼者。但在裡面有些球員只想要每天可以打打球、領領優渥的薪水就好;但卻有些選手孜孜不倦,希望能為球隊貢獻更多佳績、以及創造歷史。而這兩種不同類型的人的想法截然不同,自然也反向塑造了他們各自的行為、甚至命運。

    有成為第一的經驗

    成為第一的人永遠是少數,而為了成為第一除了持續的投注經歷,最重要的就是找出屬於自己的方法論。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名頂尖的籃球員,你絕對不可能單單每天在球場努里練球就達到這個目標。你不只要每天刻苦練習、還要找尋名師請教、模仿頂尖選手、了解自己的特質還有能力、尋找能夠擊敗其他人的方式等等。你必須在不斷前行的過程當中,不斷的優化自己的學習方式、增加自己的成長速度,最後建立自己的學習方法論。

    當你成為一個領域的第一,基本上就代表你學得夠好、看得更深、使用得更順暢。你也擁有更多的能力去解決更多的問題,而你的心境自然也會完全不同。

    有多次成為第一的經驗

    當你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方法論,並透過這個方法論成為了第一,接下來你就可以開始試著把這個方法論應用在其他領域上。基本上,一個人若是「曾經」專精一個領域,他就有更大的機會更快上手其他領域的技能。而一但你成功的把學習的方法論轉移到其他一個領域甚至多個領域之後,你就能夠更快速的學習更多事、體會更多經驗,最後建立大多數人都難以望其項背的競爭能力圈。

    結論

    其實這兩天我也不斷地問自己:「我究竟要在哪些領域成為第一?」,這其實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因為在你可想像的領域,大多早已有許許多多的強者。不過即便是如此,我們仍舊應該抱有想要成為第一的執念,不斷的優化屬於自己的方法論。因為不管是哪種領域,基本上在它一誕生的當下就註定了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會被推翻,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而除了持續積累之外,要盡量優先選擇精通影響力大的、各區域通用的、複利效應大的,像是coding、寫作、演講、英文能力(相較於其他語種)。之後的我也會開始慢慢研究、打磨,讓自己在想要的領域成為第一,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更大家分享這些經驗。

    #文章篇數與medium上一致

當日心得隨筆#171

之後會暫時改變每天文章的走向,今天算是過渡期所以只暫時記錄了一些我在思考的事情,之後有機會會再重新探討

1.批量處理事件:

過去每天都會撥出幾段各約15分鐘的時間處理事情,時間久了之後發現效果很像也還不錯,簡單記錄一下每天批量處理的事情

(1)冥想:15分鐘
(2)朗讀英文:15分鐘
(3)閱讀:20-30分鐘(主要看吃飯時間有多長)

2.阻力會越變越大:

似乎人只要成長越多就換相對應遇到更高強度的挑戰,所以增長能力的同時要訓練抗壓力。

3.兩倍速影片學習法:

之前因為看有些影片很不耐煩,加上聽到學霸Scott Young提到他如何在一年內學完MIT Computer Science的影片中提到,他的其中一個秘訣就是把影片調成兩倍快,所以我也開始這麼做了。一開始的時候真的會覺得很痛苦也聽不太懂,但是到目前為止大約一兩個月過去了,我現在聽到原速的影片就會覺得不耐煩,至少要調到1.25倍我才能接受,現在聽一般的英文影片或會話就感覺像慢速播放一樣…….。雖然不敢說變得多厲害,但是習慣了較高速的語速之後,聽力跟理解力確實有提升。

4.如何提升自己的抗壓性和完成挑戰的能力:

我目前的做法是先為自己設立一個約七天的目標,因為這是一個相對可以全力衝刺卻不那麼短的時間。這樣做的話可以檢視(1)目標是否設定太高(2)是否全力以赴(3)是否屏除不必要的事物(4)如何更有效率的做事。

我的想法是,一但能夠在每次的七天內設定一個足夠強度的目標並且達成,接著再透過一次次的提高強度,可以同時提高克壓性和完成挑戰的能力;而更之後也可以換成拉長時間的區間(如先一個月、接著一季、一年、三年等等),讓自己能夠用高效率處理更複雜、更長遠的目標。

5.人生最值得投資的興趣-學習:

真心覺得學習是人生中最有價值而且最好玩的興趣,優點如下(1)投資報酬率極高:如果正確的投資的話報酬遠高於其他投資方式(2)讓生活變得更高品質:更高品質的生活其實就是品味和品位,這些都需要深厚的知識和思考(3)妙趣橫生:可以在書中找到有趣的事情太多了,在此不多提。(4)相對便宜:一本好書可能也就幾百塊,可以讓你耗上好幾個小時甚至數天,比逛街、看電影、遊樂園、吃美食的開銷便宜多了。

6.更有效率的學習方法-狂練和狂背

今天在Udemy的大特價中搶到了一門不錯的課程,而且只花了我300塊,原價可是5600啊!在我今天改變讀書方法還有稍微聽過影片之後,我真的認為在「非創造性」的領域當中,最重要的就是狂練和狂背。

狂練:練習之所以有用就是我們可以在每次的挫折、不順暢中找到自己不熟悉的地方。你練習的範圍越廣泛、越細微,你就越能改善越多你以為你知道的事情。而且比起單純用眼睛看,很多事情是要靠身體去記憶,才能在大腦裡形成迴路並成為長期記憶。

狂背:很多時候一整本書或是一長串文字,最終目的就是要解釋一個概念的定義、如何使用它、不能怎麼用、常常搞混的地方在哪、跟其他概念相似在哪等等。基本上所有的東西就是圍繞著這個重點。所以與其看了一大堆文字但卻要花上很長的時間看了一遍又一遍才能記住,不如直接把重點死背起來,讓自己在每次閱讀到相關重點、或是有需要用時直接從大腦調用,效果應該會好上不少。

7.川普的特質:

最近在看川普的書,發現他在書中「呈現」的樣貌是:衷心感謝或是稱讚周邊的人、幫助過他的人、有才華的人;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也不會用太嚴厲的語氣指責,而會委婉地表達並同時稱讚對方其他特點;對於敵人和對他不敬或是不忠於事實的人,則是強烈批判甚至打擊。

答案一定在某本書裡#170

createyourownlives-the-answer-you-are-searching-is-in-books

我始終認為我們大多數的人都不是先驅,又或者是說我們其中有許多人試圖成為成為先驅,而有些人則不然。不然我們是否致力於讓自己成長,真正的開拓者總是少數中的少數,他們不知道早了我們多久,遇到我們有可能碰到的問題,並記錄在文字或是某些地方。

李奧納多.達文西,史上最著名的全能型人類,在他67年生命中所留下的遺產讓人無比的驚嘆。他在繪畫、音樂、建築、數學、幾何學、解剖學、生理學、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地質學、地理學、物理學、光學、力學、發明、土木工程等領域都有顯著的成就。

而他甚至在500多年前就提出了直升機、機關槍、機器人、坦克車、計算機等等的概念。這是多麽了不起的成就啊……500多年前就提出的理念,但我們卻在近代才有能力呈現他的想法。

KONICA MINOLTA DIGITAL CAMERA 達文西當年所設計的坦克

createyourownlives-%e6%bb%91%e7%bf%94%e6%a9%9f達文西當年所設計的滑翔機

對我個人來說,當我遇到問題的時候我會透過以下的方式尋找答案:

Google是你最好的朋友-幫你理出脈絡

當以後你遇到了「任何」問題,千萬不要陷入自己情緒的旋渦當中,仔細思考能在哪裡找到相關的答案?有沒有哪些人是值得信賴而且「值得請教」的(有時候不要亂問lol)?而其實很多時候最好的答案都在Google上,你往往能透過Google找到一點蛛絲馬跡,並且再順藤摸瓜的找出一個又一個相關的答案,最後拼湊出比較完整的全貌。

研讀值得信賴的知識來源

而當你能夠在網路上找的一些瑣碎的知識之後,再透過這些資料看看市面上有沒有哪些書專門在討論這些問題的。而在這個階段你應該找的是有良好評價、有科學根據佐證的書籍或是文獻(書中多是個人想法而沒有太多科學根據附註的書,要慎選、慎讀。),透過完整的知識架構幫助你找出答案,而不是研究道聽途說的網路文章或小道資料。畢竟都21世紀了,生病再去找蒙古大夫確實有點不可靠,是吧?

自稱美男子佛陀莊圓大師餵藥害命

解決問題唯一的方法-實踐

當你了解問題的起源和解決方法之後,最重要的就是開始踐行,畢竟行動是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

結論

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害怕、不要心慌,因為我們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基本上一定存在,只是我們還沒找到而已。接下來該做的就是好好的花點時間找到解決方法,然後一步一步的學習如何解決問題,慢慢的一切就會有所不同。

何時該放棄?#169

createyourownlives-dont-quit-easily

這是一個我最近很感興趣的一個題目,所以今天我想來稍微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希望能夠理出更多脈絡。

首先我想要先陳述一件事實,那就是-放棄是常態。而我個人的看法是放棄不可恥,真正重要的是做出對的判斷,而不是被情緒或被當下的挫折給左右。

接下來我想闡述那些讓人們容易放棄的情境,另一部分則是討論應該何時放棄才明智

  1. 對事物的預測太樂觀
  2. 深入了解事物後心態改觀
  3. (不)可預期的因素所帶來的壓力

1.對事物的預測太樂觀

這個原因基本上是絕大多數的人放棄的原因-太樂觀。很多時候在我們真正進入一個領域之前,我們基本上不可能知道這個環境是如何運作的,當然我們可以透過事前的資料搜集跟模擬,來幫助自己提前了解並判斷下一步。

不過很弔詭的是,人們顯然會常常直接跳過這個搜集資料這個階段,並且樂觀的評估自己辦得到,然後就開始埋頭苦幹。然後大部分的結局就是開始不斷地撞牆、掉坑、受挫,接著不堪打擊就退出了,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所以才我們進入一個領域前絕對要做好功課,絕對不要因為一時的潮流、衝動、或慫恿就貿然跨入一個新環境,而浪費了自己的時間。

2.深入瞭解後心態改觀

當我們了解一個人事物越多,往往我們的看法就會隨著時間改變,而也是這個時候人們才會驚覺原來一切跟自己想的不一樣。但是在這個階段放棄並不是不好,至少你看清了一些事實,做出改變也為時未晚。不過跟「對事物的預測太樂觀」這個原因一樣,我們也是可以透過事先做功課來避免時間的浪費。

舉例來說我先前對行銷很有興趣(或許也是自覺有興趣),但在我漸漸跨入行銷領域才發現,在這個行業的人多如牛毛。這個行業的普遍情形是入門門檻低、取代性高、高度依賴平台(FB、Line等)、不易跨國發展等等。而我當初認為行銷很重要,但我後來發現在某種情境下行銷一點都不重要,甚至有時根本是無中生有而存在的一種狀態(我百分之百認同行銷對企業或團體的重要性,我僅是列出不同看法),而且相較單純商管學系出來的行銷人才,有技術能力在背後支持的人才似乎更加有競爭力。

在我評估之後我認為學習程式語言相關的能力是個比較好的選擇,因為這個能力技能滿足我很多目標的需求(跨國競爭力、不受區域限制工作、成長潛力高),甚至之後我要回頭做行銷相關工作,coding相關的技能也可以讓我跟純行銷的人才做出區隔。所以我才放下繼續做行銷的打算,而轉往程式領域發展。

3.(不)可預期的因素所帶來的壓力

“我睡得像嬰兒一樣,每兩個小時大哭一次”-《創業維艱》作者,本.霍爾維茲

在企業界,經濟轉壞、企業轉單、同業打擊等等,其實都還算是「可以」預期的因素。但其實在這種相對「可以」預期的情況出現的時候,我們很多人基本上就已經無法負荷。突如其來升高的壓力,讓人們無法承受,到了這個階段很多時候已經不是能不能夠解決,而是有沒有心力解決的問題。

相同的,運動員在場上拉鋸的壓力、考生應考時的緊張情緒都有可能讓當事者無法承受。而在這種情況下,放棄往往是「看似」最好的選擇,畢竟一說放棄就不用再承受了。

前幾段文字闡述了一些我認為人們常放棄的情況,接下來我想跟大家分享我認為何時該放棄,又應該如何面對挑戰

唯一該放棄的時候-確定已經完全沒有其他解決方法

千萬不要被情緒左右,在大多時候我們的情緒只是一種反射動作,有時你的恐懼不是真的恐懼。在人的大腦裡有一個叫做“reptilian brain”的構造(俗稱蜥蜴腦),主要掌管如恐懼等等的情緒。而通常當你遇到壓力、或是害怕失敗所帶來的恐懼時,你的大腦就會開始尖叫,要你趕快離開那個地方。這個時候你並不應該乖乖聽你大腦的話,而是試圖叫他閉嘴,等你真正審慎評估之後再做出選擇。

千萬不要在還有其他解決方法的時候就放棄,這只會讓你所有過往的努力都白費了。

結論:最好的處理挑戰方式-做好最壞的打算

“我創辦 SpaceX 的時候就想過,它成功的概率只有 10%,創辦 Tesla 的時候也一樣,其實一家電動車公司成功的機率也是極低的,所以我已經做好了一無所有的打算。宿命論某種程度上也有一些幫助,接受所有可能的結果會讓你更好的抵抗恐懼。”-Tesla創辦人、SpaceX創辦人,Elon Musk

如果我們可以知道最壞的打算是什麼,並且也能夠坦然接受,基本上放棄就已經沒什麼意義,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在正通往實踐目標的道路上,唯一要做的事就是不要陣亡在半路上。而即使你真的不幸陣亡了,你也早就能夠接受這個後果了。做所有事之前,最重要的往往都是“Do your homework”。千萬不要在未做出仔細的搜集資料和評估之前就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並且貿然地跳入新領域。否則事實跟之前未注意到的細節會讓你跌鼻青臉腫,並讓你灰頭土臉的逃離這個領域。

而當你已經有了足夠的準備、還有接受最壞的打算,那你所該做的就是勇往直前,千萬不要放棄。

越努力越好運#168

createyourownlives-keep-learning-and-growing

Work Until Your Idols Become Your Rivals.

關於努力:我認為與其說是「努力」得做些什麼,不如說是持續成長,畢竟努力給人的是一種刻苦的感覺,甚至無法讓人樂在其中。

今天剛好在美國總統(就是川普本人XD)的書上看到這句話,所以我想來好好談論關於「好運」這件事。

好運這件事到底重不重要?

重要!當然重要!很多人在終其一生都無法盼來什麼好運,甚至連好運到了手上也被玩掉;相反的,很多人則是從一出生就是個幸運兒-像是一些含著金湯匙的王子和公主們,光是靠著爸媽就可以一輩子不愁吃穿,甚至做什麼什麼都成功。

而這篇文章是寫給像你和我這樣的普通人,關於我們該如何看待「好運」,還有讓自己變得更加「好運」。

運氣好就能改變一切嗎?

中樂透頭獎是個怎樣的感覺?對我們很多人來說,這應該是徹徹底底的好運吧?我猜在大多人的生命當中,都多多少少曾經幻想過中了頭獎,並且想像拿到了高額獎金就能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了。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以下我整理了國外幾名「好運」樂透得主的下場:
Jack Whittaker在2002年贏得了天價的3億149萬美金(相當於100多億台幣)的樂透頭獎,但是他在2003年及2004分別被搶劫了一次、一對男女試圖下藥迷昏並洗劫他、2004年17歲的孫女死於非命、2009年42歲的女兒死於非命、近年涉入多起訴訟;Abraham Shakespeare,在2009年贏得3000萬美金的彩金後,被朋友DeeDee Moore於胸口連開兩槍,死時得年47歲;Sandra Hayes於2006年中了2億2千4百萬美金的獎金,但是自從那個時刻開始,周遭的朋友和親人們開始變得貪婪,而她針對自己變質的生活說了這句話:「那些你生命曾經深愛的人們,開始變成吸血鬼並且試著榨光你的一切。」。

運氣好真的很重要,但有好運似乎並不代表就能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

什麼領域是運氣重要、什麼領域又是技能重要?

在Michael J. Mauboussin的《The Success Equation》這本著作中指出,如果畫出一條線把所有的領域歸類在這條線上,最左端是純運氣、最右端是純技能的話,除了少數的極左端或是極右端的領域外,絕大多數的領域都是技能和運氣的綜合。而在其中技能性質越重越容易預測結果,反之運氣成份越高越難預測。

new-picture

接近純運氣的有什麼呢?像是吃角子老虎、躑骰子比大小等等,而接近純技巧的又有什麼呢?像是西洋棋等等的競技。之所以說接近純技巧,因為即使在西洋棋賽場上的競技都不免會發生一些運氣影響勝負,像是選手前一天的身心狀況、場地無法適應、當下的情緒等等,但是基本上這些運氣的影像並不巨大,真正影響輸贏的還是在於選手本身的技術。

就像是棒球這種接近純技巧的運動也會受運氣影響一樣,在2003年小熊在主場迎戰馬林魚,只差五個出局數就可以贏得國聯冠軍戰並挺進世界大賽,但是因為一名小熊死忠球迷搶接界外球,卻反而使小熊隊外野手-摩伊希斯.阿魯無法接到界外球。馬林魚因此死裡逃生、淘汰小熊隊,甚至是世界大賽打敗美聯冠軍洋基隊,取得了世界大賽冠軍。小熊隊也因此再度無緣世界冠軍,山羊魔咒在當年依舊無解……

不過在這條分界線上,越往右側技能佔的贏面越高,運氣影響相對較小。而選擇技能影響層面高的領域,顯然是比較明智的決定

好運的放大器、壞運的抵消器-技能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新約.馬太福音》

馬太效應為強者愈強弱者越弱之現象,即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現實中就是指,只要獲得了每一點的成功,就會產生累積優勢,使之擁有更大的機會獲得更卓越的成就。也是造就了貧富差距的原因之一。-取自維基百科。

想像一下如果今天你負債一億元,但是你突然得到了一千萬元能讓你任意運用。如果今天你是個了解如何用金錢作為槓桿來賺更多錢,或是能利用資本來達到一些目的的人,這一千萬元很有可能就可以讓你翻身,而如果你的能力更好一些,或許一百萬都不用就能幫你把錢還清;反過來說,假設你只是一介平民、沒什麼特殊的「技能」,讓你拿到這一千萬元你能夠做些什麼?可能是直接拿一千萬去還,接著還剩九千萬元,那然後呢?因為還不出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再讓我們用擬人化的方式想想,比爾蓋茲跟一個普通上班族同時因為不可抗力的因素欠下10億的負債,這運氣夠差了吧?但是你覺得誰能夠去抗衡這個「壞運」?誰能夠東山再起?我絕對賭的是比爾蓋茲,因為他才是個真正「好運」的人。

我認為能夠讓自己更加「好運」的其中一個關鍵就是,擁有掌握「好運」的能力。就讓我們想想另外一個例子,今天的你如果「非常幸運」得從郭台銘手上接下了鴻海、或是從庫克手上接下了蘋果,你認為你是能夠繼續讓這兩間公司蒸蒸日上,還是不久就把這間公司敗掉了呢?我想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沒辦法承擔這個好運,因為我們沒有那個「能力」。

結論-讓自己更幸運的方法

其實,讓自己更加幸運的方法還有很多,但今天我只想先談其中的一個要素,就是-(努力)增強自己的技能。基本上來說我們人不應該選擇接近純運氣的領域拼搏,否則我們就是在告訴自己所有的付出都不重要,因為依靠運氣的話基本上所有人的勝率都相似。甚至我們更不應該「努力」,因為「努力」會消耗社會資源,但你的付出卻不會為社會增加貢獻,而拿取社會資源卻不付出,是在破壞社會的存續;相反的,我們應該去選擇更依靠技能的領域,因為我們知道學到的越多、就越能掌握創造價值的本領、就更有機會掌握好運甚至是弭平壞運。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持續投資自己讓自己成長,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學到事情運作的原理、如何創造價值、如何承受更多壓力等等,並且學到如何放大好運、彌平壞運。

如何讓自己充滿自信#167

createyourownlives-think-like-a-champion

今天翻了一下美國總統的書,這位總統不是歐巴馬、布希、柯林頓,更不是華盛頓或是林肯,你沒猜錯,就是川普(Trump)。川普其實除了是地產大亨、節目主持人、美國下任總統外,甚至還是個暢銷作家,在Amazon上有好幾本著作都是暢銷數,連屏東大學圖書館裡至少都有3-4本他的著作。

川普在大家的眼裡就是個狂人,為了達到目標不擇手段、決不退縮。而今天我想討論的主題是-要怎樣讓自己看起來自信滿滿、閃閃發光?我個人對所有特質還有才能的認知就是,除了身體的先天條件,很多東西都是可以靠後天學習培養的,而充滿自信這種特質也應該是能夠培養的。

簡單敘述一下我認為幾種可以讓自己可以變得更加自信的方法

  1. 改變姿態
  2. 幫自己洗腦
  3. 了解自信的人如何生活

改變姿態

關於改變姿態最著名的影片應該是這部

影片提到講者如何透過改變自己的姿勢和心態來改變自己,並讓自己一步一步的成長。而其實讓自己隨時保持抬頭挺胸一直都是讓自己更有自信的方法,不論真的是科學上也所依據、又或著是安慰劑效應,我個人認為讓自己呈現自信的體態,多多少少都有幫助。

幫自己洗腦

你的信念成為你的思想,你的思想成為你的話語,你的話語成為你的行動,你的行動成為你的習慣,你的習慣成為你的價值觀,你的價值觀成為你的命運。-甘地

之前就有提過人腦其實就像是計算機一樣,你為它輸入什麼什麼訊息,它就會執行什麼動作,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其實就是自證預言的最終呈現。所以如果你的腦海裡有些不「乾淨」的思想,最好就徹底把這個觀念洗掉,隨時告訴自己保持自信、不要因為自己的階級看似比別人低、或是還沒有什麼成就就妄自非薄。你都不願意重視自己了,別人看輕你,很意外嗎?

了解自信的人如何生活

就像是我在像專家一樣生活這篇文章所說的一樣,那些已經達到我們所追求目標的人,一定有屬於他們的一套方法論,而這些方法論就能夠成為你的借鏡;而另外一方面更為重要的可能是-提前成為未來的你。把那些有自信的人的模樣跟生活方式刻在你的腦海裡,並且在你的腦海裡預演你自己做到了、要求自己多一點、多給自己一點功課,一切就會開始慢慢的不同,而最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已經完完全全成為想像中的你(就像現在的你確實是你想像中的產物一樣)。

結論

接下來這段時間我也會試著開始培養這個特質,並且看看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加快這個過程,讓自己從魯蛇邁向溫拿,不要再讓范疇每次都嗆我們年輕人魯蛇了啦!

延伸閱讀:為什麼只有「流浪狗」,沒有「流浪狼」?-台灣年輕人的處境

不抱怨的世界#168

createyourownlives-a-complaint-free-world

我發現很多人都會怨天尤人,覺得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無法改變,但他們在過馬路之前都還是會左右看。-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霍金被認為是近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在物理學上有許多卓越的貢獻。但是不幸的是在他21歲是被診斷出罹患了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從病發那一刻開始,他的身體只會慢慢的退化,而最終現在的他完全幾乎無法自行移動身體以及喪失了說話的能力。但即使是行動不便他仍然持續教寫、持續寫作,目前的他是劍橋大學的教授,也被認為很有機會獲得物理界至高的榮耀-諾貝爾物理學獎。

從我21歲起我的(生命的)期望值是零,而在那之後所有的一切都是額外的激勵-史蒂芬霍金

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生氣是不好的對策。我的方法是不斷的思考問題的根本,並且做一些其他事情。有些時候,我甚至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看到答案,以黑洞和訊息遺失的例子來說,我花了 29 年才找到答案。-史蒂芬霍金

關於不抱怨的世界

在不抱怨的世界裡,作者威爾鮑溫用了一種方法幫自己戒除抱怨-在自己的手上掛了一個紫手環,每當自己抱怨就把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直到連續21天一次都沒移動手環為止。在大學時代的我就已經看過了這本書,而那正也是讓我開始注重自己抱怨現象的開端。現在想想,過去的我應該是滿滿的負能量的人吧,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前幾天的我再次翻閱這本書的時候,心境早已大大不同。

不確定從何時開始我開始很少抱怨和生氣,我猜原因是心態上的改變,又或者我漸漸學會了避開那些會讓自己生氣的人事物。而其實很多時候,避免問題的發生本身就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畢竟這樣的話問題一開始就不存在了不是嗎?

所以我們要找值得信賴的朋友、使用值得信賴的產品、做值得投資的事,很多時候稍不謹慎就會讓各式各樣的麻煩接踵而至,到時候要解決問題就難上加難。就像是楊先生去澳洲打工受傷固然是令人難捨,但是為什麼出國前要退掉健保、並沒有加保其他任何保險,而最後甚至因為跑到懸崖上拍照,導致受重傷並承擔巨額債務呢?

該如何面對抱怨的情況

我們抱怨成績不好,分數不會自動提高;我們抱怨工作困難,該做的事情一點也不會減少。-取自得到專欄

適當的抒發情緒是好的,因為很多時候當我們把一件憋在心裡的事說出來,心情就會舒坦不好,有時候運氣好還能得到來自他人協助;但是過度的抱怨顯然沒有辦法解決問題,還有可能讓自己的情緒不斷的惡化,更可能依存抱怨的習慣,藉以得到更多關注(關於過度抱怨的症候群,查證正確名稱之後補上)。

持續抱怨同一件事表示目前卡在一個無法解決的胡同裡,所以不斷抱怨的情況才會一再上演。對我來說,當我出現不滿、憤怒、想抱怨的情緒的時候,我只會問我自己一句話:「你在那邊不開心有什麼用?這樣有助於解決問題嗎?」。當然得到的答案機會都是不開心無法解決問題,所以我只好摸摸鼻子想辦法解決。

而一般來說,我認為面對讓自己不開心事物的解決方式只有兩種1.解決它2.接受它

1.解決它

這很好理解,既然這件事的存在是痛苦的根源,那我們就要思考如何解決它?解決這件事會讓自己好過嗎?是解決事情的過程痛苦還是承受它痛苦?如果承受比解決更痛苦,接下來你該做的就是不計一切代價處理掉它。

2.接受它

如果自認為無力解決,與其讓自己活在痛苦的情緒中,我的建議是不如「接受它」。既然衡量之後改變的痛苦大於接受的痛苦,那我們只好選擇承受這個選擇。那既然是自己選擇的又有什麼好抱怨的呢?如果選了它又整天抱怨不是很痛苦嗎?不改變它那就接受它,至少這樣會好過一點。

察覺自己的抱怨

要讓自己改善抱怨的情況,最好的開始方式就是察覺自己的抱怨。因為一但你能夠發現自己在抱怨、並且知道過度抱怨是不好的,那你就必須要開始省視要如何處理自己的抱怨了。一般來說當我們發現自己感到情緒不穩時,下一步出現的很可能就是抱怨-不論是透過憤怒或是哀傷的形式。很多時候一進入這個情緒無法停止,直到情緒消退為止。

要察覺自己的抱怨,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鍛鍊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的中文解釋是-對自己的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最好用培養元認知能力的方是有1.冥想2.做文字紀錄

1.冥想

冥想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在冥想過程中人們必須要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還有其他冥想的方式),讓自己的屏棄一切的想法,讓大腦沈浸下來。而訓練察覺自己的情緒,並不讓任何情緒影響自己的過程,便能有想提高自己的認知。

2.做文字紀錄

每天都記錄今天自己是否抱怨?為何抱怨?因為什麼情況下抱怨?要如何避免抱怨?

當每天都做了這些功課,大概不久後你就可以歸納出你通常都是因為什麼原因抱怨、還有什麼情況下會抱怨,而下次當你經歷過類似的情況時你很有可能就會再次產生抱怨。在接下來你要思考的是-我該如何解決抱怨的問題?

不要排斥自己抱怨的情緒

在前幾篇的文章中我有提到我有一個特殊能力,那就是-受到挫折後恢復特別快。其實我並不排斥情緒的低落或是打擊,雖然這些情緒的變化常常讓自己感到難受,但這是因為有這些情緒的存在,我才知道有些我沒解決掉的問題。所以我現在會感謝每次的情緒不穩,因為表示我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而且我知道我一定找得到方法。

在過往幾次的打工經驗中,不論是在實習或是上一份經驗,我都是因為感覺到自己心中滿滿的負能量所以做出了選擇。因為我不喜歡抱怨,如果要停止抱怨只有接受或做出改變,所以在衡量狀況之後我選擇開始下一段經歷(當然我並不是想表達我對他人錯,因為換從對方的立場來看,對方心中可能也是充滿了滿滿的抱怨,不是嗎?),而即使離開我也會認真地省視自己是否有錯?錯在哪?對在哪?如何做會更好?

結論

沒有人能不犯錯,但犯錯最大的價值就是讓自己之後不再犯類似的錯。抱怨有它存在的價值,它就像是一個自動彈出視窗,告訴我們一切都應該有所改變,改變它或是接受它。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可以創造屬於你自己的人生

用錢的力量改變社會#166

createyourownlives-money-has-no-fault-your-have-the-fault

Let’s talk about the money!

對!我今天就是要來談錢!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人們就羞於談論錢,同時有多少人覺得它臭不可聞,但同時這些人當中又不少人極度渴望金錢(很有趣的心態,是吧?)。我曾經也對於「擁有錢」這件事有很多牴觸,甚至覺得有錢是不好的。但是仔細想想,這樣的想法真的也是滿奇怪的,那到底錢應該是怎麼回事?

首先我想提出幾個我認為大家對錢的負面看法

  1. 錢賺得多就是在掠奪其他人的資源
  2. 有錢也買不到幸福
  3. 有錢人都是壞人
  4. 富有就要會揮霍無度、浪費資源

而我會把這些疑問混合在以下的內容中一一回答

重點是你如何使用金錢(資本)

「金錢就像是糞便一樣,把它撒出去,你就能做好很多事;但如果你整天只想把它留在身邊,它就會變得臭不可聞」-洛克斐勒

伊隆馬斯克所打造的SpaceX火箭成本,有機會僅僅只是NASA的太空梭成本的百分之一,這意味著什麼?我們可以用更少的資源去做我們想做、該做、應該做的事,而不是浪費了一大堆錢沒達到什麼效果;同樣的Elon Musk不斷的試圖全面性的推廣潔淨能源的利用已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就像是他所擁有的企業-Tesla、Solarcity兩間公司一直在做的一樣。在現在大量耗能、大量浪費,但卻依舊需要這些科技輔助我們的生活的型態下,減少浪費、追求永續是不是也非常重要?那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可不可以用「萬惡」的金錢來幫助實現這個目標?你願意讓伊隆馬斯克多拿點錢,讓它為地球減少更多資源的浪費嗎?

比爾蓋茲是世界首富、坐擁750億美金的資產,但他同時也是全球最大慈善基金會的創立者-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自從2000年以來,這個基金會已經支出數百億的美金,分別在全球的疾病、教育、基礎建設及賑災上有卓越的貢獻(當然也不免招致些批評)。或許有人會說比爾蓋茲的財富是掠奪他人的資源、或是他僅僅只是個可恥的商人,但我想說的有三點

1.至少他沒有用槍指著別人請別人買微軟的軟體2.就算是做做樣子,但有些人連做都懶得做啊3.比爾蓋茲很有錢,但我覺得他的錢花得很漂亮

而如果給我一筆錢讓我去自由投資,我會把這些錢,交給那些能夠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人。

金錢是用來評估個人價值的「一種」方式

所謂的交易就是你拿出一個東西,我拿出另外一個東西跟你交換,而雙方要如何衡量、評價、決定自己想要什麼,或是對方給你什麼都是兩個人自己的事。金錢作為交換價值的「其中一種」貨幣(其他貨幣還有信用、互助、實質物體等等),本身的目的就是為了取代交易之間的不便性而存在。今天一個人拿出了一個有價值的物品(服務或互動),我們有些人「選擇」用金錢做為與對方交換的「物品」似乎也算合情合理,因為交易者間本身就有權決定拿什麼交換,不是嗎?(如果對方需要的是你的微笑、打氣、協助、或僅僅只是個擁抱,那金錢此時可能就派不上任何用場。)

我很喜歡柯文哲提出的a的n次方的理論:「當a小於1,a的n次方值趨於零;而a大於1的時候,則a的n次方值趨近無限大。這個理論反映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當每個人願意付出多於你從社會擷取的,這個社會就變得更好;反之人人都想要比付出的拿得更多,這個社會就會崩壞。」

我單純卻也堅信,每個人都應該試圖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因為如果我們沒有對社會做出貢獻,相反的就是單向的從社會拿走資源,不久後社會大概就崩壞了。

當然,相對弱勢者有他的難處,但我認為真正的弱勢者是身心不便(如果身心不便但不自認為弱勢的朋友,容我在此說聲抱歉,我僅想用這種方式簡單劃分。)、出生就繼承大量負資產、生存在環境惡劣的人們,而不是身心健全但卻搶著當「弱者」的人,因為我們當下的人生都是過往生活的產物,不是嗎?(平常沒運動的朋友可以每天快走、甚至是30分鐘,大概30天內就可以感受到身體的變化,體驗過後大概就能夠理解我所說的是什麼了。)

為這個社會創造更多價值,那世界就絕對不會虧待你。

把金錢做為槓桿

「人之所以願意用金錢換取其他物品,就是因為根本上有比金錢更重要的事。」

人用金錢購買食物,填飽自己的肚子;人用金錢交易房子,為親人提供棲身之所;人用金錢支付醫療費用,讓家人恢復健康;人用金錢建造污水處理廠,讓更多人可以避免死於不乾淨的水源之下。不要把金錢看成什麼壞事,而是應該去思考你想達成什麼目標,而金錢僅僅只是你能使用的工具之一。

當我們仔細省視之後我們會發現,錢其實真的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我們有太多想要追求的事、想達成的目標,而金錢恰巧是一個通用的貨幣,能夠作為價值跟價值之間的交換,甚至是作為工具來達成目標。而我想跟大家說的是,我們應該把金錢想像成一根槓桿,讓它有效地舉起你想要舉起的重物、達到你想要的目標。

而其實除了金錢之外,能夠達到實現目標的東西還有很多,像是:權力、知識、技能、群眾等等。金錢,僅僅只是工具之一,所以沒有必要看輕他,只要思考為了去做有意義的事,你有沒有必要使用金錢這個工具。如果有需要,那就好好使用它;如果不用,那也很好,找尋其他的方式好好做也行。

結論

如果你真的還是覺得金錢臭不可聞,請把你的想法跟我分享(或是打我臉)。因為就像查理蒙格說的一樣:「除非我能比我的對手更有力反駁自己的立場,否則我沒有資格擁有一種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