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林街左邊系列IV:挫折是什麽?能吃嗎?你是成長型心態或固化型心態?#136

createyourownlives-which-mind-set-you-have
在Mindset : How We Can Learn to Fulfill (中譯:心態致勝,小小抱怨一下,這種神書竟然已經絕版了!?)這本書當中,作者把人們劃分成兩種心態,一種是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而另外一種是固化型心態(Fixed Mindeset)。

這兩種心態有什麼樣的特徵?

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他們認為挫折是成長的機會;相信能力可以透過努力成長,智慧並不是固定的;認為只要他們願意,他們可以學會任何的事情;挑戰幫助他們成長

 

固化型心態(Fixed Mindeset):他們認為挫折是他們能力的極限;喜歡被認為聰明,而不願意犯錯;認為他們的能力、聰明才智,都是固定無法更改的;相信才華創造了成功,而不是努力。

 

有興趣知道自己是哪種心態的人,可以試著做看看以下的測驗(不想看我的破翻譯,可以到以下連結
1.你無法改變太多你的智慧
2.你可以學習新的東西,但是你並沒有辦法改變你的智慧
3.不論你多有智慧,你總是可以多多少少改變它
4.你整體上總是可以改變你有多聰明
5.你是某種類型的人,而且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變自己
6.你可以做不同的事情,但是你無法改變你自己
7.不論你是哪種類型的人,你本質上總是可以改變自己
8.你總是可以從不同的事情上改變自己
其中認同1、2、5、6題的人偏向固化型心態,3、4、7、8則是成長型心態。

 

試著回想一下,你身邊一定有這種人:不論何時總是默默的在努力,遇到別人訕笑或是挫折,總是稍加回應便繼續動身朝自己的目標邁進。似乎不管外界發生什麼事他都無所謂,他總是默默的在前行;又或者這類型的人還有另外一種面貌,他們熱愛挑戰、習慣挫折,總是在人群面前顯得神采奕奕,而當你對他們說:「你運氣真好,這種事也能讓你碰上。』,他們只會笑了笑,拉開衣服讓你看看他全身上上下下長年來留下的傷疤,什麼話也不多說。這些類型的人可能有各式各樣的性格,但他們基本上都篤信自己正在成長-他們是成長型心態。

 

而你的身邊一定也還有另外一種人:總是汲汲營營的證明自己的能力,生怕別人沒有注意到他們一樣;他們總是拒絕一切可能讓他們出糗、看起來不完美的挑戰,有些更嚴重的甚至會嘲笑別人、打擊別人,見不得別人好。因為他們可能覺得既然自己無法成長也比不上別人,不如盡一切的可能摧毀別人…….畢竟這是讓自己看起來聰明或傑出的唯一方法-「對手都消失了,我當然是第一名!」。這些類型的人可能有各式各樣的性格,但他們基本上都篤信自己無法成長-他們是固化型心態。

要如何成為成長型心態

其實就三個字,「做」和「積累」,就像是之前文章提到的一樣,要做出任何改變一定得行動,而在行動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大量的挫折。不過挫折往往就是最好的學習機會,而習慣挫折,正是進化成成長型心態不可或缺的一件事。如果想知道作者Carol Dweck解釋如何成為成長型心態的具體做法,可以參考這個網站

 

其實我們早期的心態,或多或少都被環境影響到,不論是在家庭、學校或是朋友之間。但是這些都已經過去了,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也沒有必要改變過去。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不論是固化型心態或是成長型心態,他們都是被培養出來的(cultivated)。意思也就是說,你有改變自己思維的能力,而思維一但改變,很多事情將就此不同。就像我在這篇文章中所寫的一樣,有些事情你一但知道了,你的生活將從此改變。

拿回自己生命的主導權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固化型心態和成長型心態的混合體,要在每個方面成為成長型心態,都必須伴隨著許許多多的掙扎,更不用說是全面進化成成長型心態了。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如果智慧、能力都是能透過努力培養的,那不也就代表著隨著我們的努力,我們可以解決更多人生的問題、創造更多價值和保護重要的人事物,不是嗎?如果讓自己改變的鑰匙就在自己手上,為什麼要把它丟掉?而更離譜的情況甚至是-把它緊緊的抓在手上,卻從不好好善用它。

 

在這本書中還特別引用了一個七歲小女孩的話,讓我特別有感觸,她說:「我認為智慧是某種你必須去努力…….而不僅僅是天生被給予……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如果他們不確定答案,他們就不會舉手回答問題。但我平常做的是把手舉起來,因為如果我錯了,我的錯誤就會被糾正。或者我會舉手說:『這個題目要如何解答?』或是『我不太了解這部分,你可以幫幫我嗎?』。透過做這些事情,我的智慧漸漸地在增長。」。回想起台灣的教育還有環境,只能說是可惜了。

 

每當我遇到挫折之後,我總是會短暫的失落,必且開始苦思該如何是好。雖然這個過程並不好受,但是我總會漸漸地找到解決的方法,甚至愛上挫折,因為挫折總是能讓我停下來檢視我自己。而就像是所有的能力一樣,不論面對挫折、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能夠培養甚至透過「刻意練習」不斷精進。

 

之後的文章,有機會會好好討論一下什麼是「刻意練習」,而這幾天的功課,就是先好好研究自己到底是哪種心態,並且找出成為或是更精進成長型心態的方法。很期待能看到我們共同的成長。:)

 

註:圖片已獲作者授權

坪林街左邊系列III:行動才能改變一切#135

createyourownlives-action-create-everything

Trying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like trying to drive down a country road at night with no lights while looking out the back window.-Peter Drucker
「試圖預測未來,就像在黑夜裡,把車開到沒有燈光的鄉間道路上,一路望著後車窗。」-彼得杜拉克

 如果說預測未來是怎麼回事的話,我想心情就像是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說的一樣,難以感知風險、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永遠處在驚恐狀態。

為何遲遲無法跨出第一步?

我們在面對未來之所以無法跨出去的原因,就是因為太過於驚恐,以至於什麼決策都無法做。我們擔心的原因可能很多,像是「如果失敗了怎麼辦?」、「我怎麼知道這件事是不是對的?」、「我已經沒有時間了……」,在各式各樣的負面情緒下,人們往往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更何況像是人生未來這種何等的大事。在這種情緒之下,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拖延。有很多我們該做的事情,但因為不知如何下手所以一天拖過一天;總是有很多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但因為不願面對所以不斷逃避。

 

我們在人生中每天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小至每天的飲食、大至人生的方向,都不停在每天的生活中上演。但是如果我們細心的觀察之後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問題都可以一一細分的:像是會隨著時間被解決的問題(小感冒)、人類長期無法解決的問題(貧窮、疾病)、必須自己動手解決的問題(你的未來)等等。當然如果要繼續細分下去我們還可以得到更多的分類,但是我們必須要很清楚的一點是,你人生面對到的問題很多都不是小感冒(會隨時間被解決的)、或是貧窮(人類長期無法解決的)這類的問題,而是那些你必須自己動手解決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只要你一天不動手處理,這問題就會永遠晾在那邊。這種感覺就像是欠債,你一天不還,利息只會越滾越大,最後讓你生活整個都變質,而你還是不得不清償債務。

如何解決問題?

其實解決問題的方法說穿了就只有一個字-「做」;而很多人為什麼拖延的原因也很簡單-「不知道該怎麼做」。這種感覺就像是如果想學游泳,不管做了再多事前準備,如果沒有真的至少下水一趟,是不可能學會游泳的。

我始終都認為絕大多數的人遇到的問題都不是獨一無二的或是無法解決,也就是說你總是可以找到其他那些有同樣問題的人,然後研究他們如何成功的解決問題。重點只是在於你到底要怎麼找到他們。讓我們試看看搜尋我們人生常見的問題會有什麼結果。我剛剛在Google上搜尋“cant find my passion”,在網頁上得到了900多萬個搜尋結果,而這至少說明了兩件事(1)很多時候,你並不孤單(2)總是有很多熱心的人願意提供解答供你參考。

 

既然「做」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我們一開始就應該要開始摸索、開始做、開始學,反正人生這問題你不得不解決,既然都是掙扎,為什麼不早點給自己改變的機會?

 

賈伯斯2005年在史丹佛大學的演講中,有一段話我特別喜歡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有太多時候我們不知道哪些事情會在我們人生中發生決定性的改變,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自己,並且不斷前行。

 

關於拖延,最後還有一些想法想要補充。如果心裡想著、嘴上也常說著某件事,但卻都遲遲沒有行動,這只說明了一件事-這件事對你來說可能沒這麼重要、你沒那麼想完成它。如果真的發現這種情況,可能就要靜下心來想一想到底碰到了什麼困難,然後盡快踏出第一步。

坪林街左邊系列II:如何找到人生的方向#134

createyourownlives-where-is-your-destimation

「人生沒有目標,就像是一艘船不知道目的地,只能在大海上任意漂流。」,一艘船要到達目的地都至少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心想事成是怎麼回事?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叫做自我實証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在wiki上他的定義是這樣的:
A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is a prediction that directly or indirectly causes itself to become true, by the very terms of the prophecy itself, due to 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belief and behavior. It is 20th-century sociologist Robert K. Merton who is credited with coining the expression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and formalizing its structure and consequences.
In other words, a positive or negative prophecy, strongly held belief, or delusion—declared as truth when it is actually false—may sufficiently influence people so that their reactions ultimately fulfill the once-false prophecy.

它的中文解釋大致上是這樣的:「一個本來不存在、或是虛構的預測被創造之後,人們傾向於開始相信這件事,甚至做出一些事情幫助事件的發生,最後竟導致一個看似不可能、也不會發生的事件成真。」。

舉個例子來說,很多學生在剛升上高中或大學時,在一開始面對新學科的學習常常會受到挫折,而受到挫折之後有些學生就會開始對自己開始產生懷疑,他們會思考:「我到底是不是讀這個學科的料?」、「這個科目太難了…」,而在腦海充斥這樣的情緒之下,進一步的影響他們讀書的意願。然後,第一次考試結果當然不盡理想,而如預想中的「自己辦不到」又再一次的強化了他們認為自己不行的論點,最後期中、期末的成績就真的都沒救了……。

那假使我們把這個效應放在自我的目標實現上呢?如果你的腦海裡想的盡是「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我這樣什麼都不做也很好。」、「我就是想要隨心所欲地過日子」,不管你想的是什麼,你離它可能都不會太遠。

如果我們想要改變,但卻什麼行動都沒有採取的話,那就是象徵了我們其實是被困在了永恆的當下。

解決問題從犯錯開始

試錯幾乎是解決問題最基礎也最好用的方法之一,在維基百科上它的解釋是這樣的:
Trial and error is a fundamental method of problem solving.[1] It is characterised by repeated, varied attempts which are continued until success,[2] or until the agent stops trying.
中文:試錯是解決問題的基礎方法,它的特性是透過不斷的嘗試直至找到目標,或是操作者自己主動停止為止。

有學習程式經驗的人都知道,coding的過程基本上就是不斷跟bug奮鬥的過程。尤其是你在初入門的時候,一個bug就可以花上你數個小時甚至是數天,最後當你竭盡全力找到答案時,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就只是少了個括號或是少打了個字。這種尷尬但又不得不解決的情況每天都出現在programmer的身上,而且隨著技能的提升,跟bug奮鬥的情形也不見得會減少。 不過有些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如此,你什麼都不做,它也躺在那邊跟你陪你虛度人生。

再跟大家分享我一個廢材朋友的故事。我這個朋友大一讀不分系時本來想轉材料系,但是發現材料系感覺不是他的菜,所以轉到環工系希望能夠為地球盡一份心力;但是進到環工系時才發現環工系跟環境保護一點關係都沒有,所學基本上是末端的控制,也就是廢污水相關的處理,雖然幫助環境變好了,但卻離自己心中的目標很遠;基於已經相當於轉了兩次系他死心了,所以他打算把利用環工學分才129的特點,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他參加了活動到飯店經理人的麾下學習、參加了環境保護和動保社團、跑到菲律賓當志工、參加工學院的跨領域課程、在大四時延畢一年到日本交換、畢業後跑去電商公司當行銷實習生。

在經過不斷的嘗試之後,最後有一個想法慢慢的在他的腦海裡成型,他想要的是能夠靠著一台電腦和網路就能在各地討生活。所以他漸漸的開始每天寫文章、開始學習程式語言,因為文字能夠在網路世界自由流轉、而coding的能力則是全球通用的。寫到這裡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可能猜到我就是我的廢材朋友,但我也被當作廢材其實我也無所謂,畢竟每個人都是這麼跌跌撞撞過來的,也沒有人真的是完美的。

如果我20歲那年的那個晚上沒有做出主動選擇、如果我什麼都沒有做,我可能還是被困在永恆的當下-不斷地自怨自艾但是始終沒有作為。我完全不敢說我的經驗有什麼了不起或是別人一定得遵循的,我只想說的是目前的我完全在我所設想的軌道上前行,往我的第一個里程碑邁進-有跨國、不受區域限制的工作能力。

所謂的學習,簡化來看就是不斷的重複犯錯和改錯的過程。如果你不敢犯錯,基本上就等於你喪失了大量學習的機會,而犯錯並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這才是真的常態。

你的熱情是什麼?

既然犯錯和改錯是學習的基礎,那麼盡快開始行動便成為了至關重要的事。就像是我前面所提到的,如果什麼都不做,那我們只會被困在永恆的當下;如果什麼都不做,那自然無法引起任何改變。

但是這時可能又會有人說了,但是我不知道我的熱情在那裡,我不知道我會不會走錯路?那我該如何是好?而這些問題,其實側面的在傳達另外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需不需要熱情?」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