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是重要的,因為我們的原則,就是我們做任何事的依歸。所以,當遇到令人猶豫不決的事時,我們可以透過原則輔助來判斷。相反的,沒有原則的人代表做事沒有依歸,他們的決定很容易受到他人左右。
我個人的原則之一就是-珍惜時間,只將時間花在值得的人事物身上。所以我儘可能地去避免,一切會無意義的耗損我時間的事。而這樣的原則之下,轉換出來的行為會有『一開始就避免別人得寸進尺的要求』。因為我發現,若是答應了一開始答應了看似小小的無理的要求,後續的影響會非常的巨大。而這其中,似乎牽涉到了兩個心理學的理論和原則,他們分別是
1.破窗理論
2.一致性原則
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及喬治·凱林提出,論及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就會誘使人們仿傚,甚至變本加厲。
以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裡定居或者縱火。又或想像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如果無人清理,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為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取自Wiki
這個理論的重點應該是,假使環境中出現某些行為,破壞了平時的狀態,很容易就會使人們認為這樣的行為是被默許的,進而引人效尤,最終導致狀況失序。
一致性原則
再讓我們看看一致性原則的敘述
Commitment and Consistency – If people commit, orally or in writing, to an idea or goal,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honor that commitment because of establishing that idea or goal as being congruent with their self-image. Even if the original incentive or motivation is removed after they have already agreed, they will continue to honor the agreement. Cialdini notes Chinese brainwashing on American prisoners of war to rewrite their self-image and gain automatic unenforced compliance.
這個原則的重點應該是,若是你一開始因為承諾某些事得到嘉獎,即使未來停止了嘉獎,你仍有可能繼續做某件事。而這個原理的反面是,你一開始因為承諾而受到利益減損,但是卻依然接受之後,往後的你,仍有可能繼續忍受無理的要求。
真實場景
讓我們想像一個情境,假設你是一個商家的店主,平時你的櫃檯和牆面都保持的很乾淨,但是有一天,突然來了一位你的好友(or親人),要求在你的店面擺放一些他們的物品。面對這樣情況的你,是否該答應他們的請求?
我的答案是:你從一開始就該嚴加拒絕。因為若是你一但答應,你就會陷入破窗理論,和一致性原則的束縛當中,你可能會出現以下兩種困境
1.破窗理論
除了你的親友之外,別人看到你的店家可以擺放一些資料來宣傳,他們自然而然的就會想是否他們也有機會。而從那之後開始,你就必須要面對一群人不斷的來騷擾你,問你說:『為什麼他行我不行?』。你若是不答應,還會用各種莫名的方式影響你
2.一致性原則
當你一開始答應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之後,對方很有可能會開始得寸進尺,進而要求你更多的事。而每次都要求你讓步一點,你接受了之後,接下來又是更多的要求。像是一次借1000,下次再借1100、下下次借1300,你可能會想說幫都幫了,不繼續幫說不過去,而幾次下來累積的金額可能超過數萬元。但是若是要你一次拿數萬元出來,你可能絕對不會答應。但是在一致性原則地吞噬之下,你很難察覺甚至是嚴厲的拒絕。
小結
所以讓我們回過頭來討論“原則”。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原則來幫助自己判斷自己下決策,而好的原則能夠幫你避免掉很多困擾和麻煩事。
我個人的原則之一就是,只將時間花在值得的人事物身上。人生在世,時間有限。我們有這麼多的夢想和目標要追尋,絕對要學會好好運用珍惜時間。
為了珍惜自己的時間,我盡一切減少不必要的社交、不必要的互動(當然經過我的判斷)、不必要的承諾等等,即使會讓自己少了一些機會與人互動、接觸新事物,但這都是經過我篩選過後承擔的結果,即使有所損失,但我認為我得到更多,因為我擁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做值得做的事。
而在我們瞭解了原則的重要性後,我們更應該了解如何建立正確的原則。之後有機會的話,我也會透過自身的經驗,分享我如何辨別何謂正確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