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我能夠當你的好朋友,一個有用的朋友#172

Spread the love

createyourownlives-your-are-my-good-freinds

事實上,所有的人都是「自利」的。參考了一下MBA智庫百科的內容,所謂的自利應該是:

人們正在進行決策時,會選擇對自己經濟利益最大的行動。

簡單來說也就是,我們所做出的抉擇,都是在各種通盤考慮下做出讓自己覺得最爽的決定。很多人捐錢,因為捐錢讓他們覺得幫助了別人、心裡好過、節稅等等;或是很多人(認真)工作,因為這些事能讓他獲得收入、能力成長、感到快樂,甚至是不用回家面對親人等等。

同樣的道理,交朋友應該也是符合所謂的自利原則。想像一下,我們願意來往的那些人,哪個不是讓自己在某種層面上覺得「有利」所以我們才願意付出時間、金錢和注意力在他們身上的啊?像是你心情不好的時候想跟朋友約出來喝一杯,讓自己心情好過一點,是不是也是為了自己心情舒坦?當朋友有難你幫了他,看著他改變、成長,你心裡是不是也覺得愉快?甚至極端一點的例子是,很多怨偶雖然個性不合、爭吵不斷、同床異夢,但即便是這樣,至少不是完全的孤單,因為平常還可以一起打打卡、放放閃、甚至睡覺時才不會是孤零零的一個人。

什麼才是真正的「好」朋友?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所謂的交友,就是一個讓自己處於「有利」和別人交流的過程。而正因為這個過程是「有利」的,所以人跟人的交流才會頻繁、人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交友類型、人們會形成屬於特有的交友模式,而這一切都符合最大的經濟利益。

因此,假使我的推論正確的話,若是要成為一個真正值得交往的朋友,就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朋友。什麼叫做有用的朋友?就是一個別人跟你相處時會開心的、你能幫他們解決問題的、你能夠給他們帶來收穫的、你能讓他們喜愛的,這樣才是一個真的「好」朋友。

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要成為一個好的朋友,那就是讓自己值得交流。不論你是有趣、有智慧、有專業、有溫度、有經濟能力都很好,因為你的各種才華都構成了人們願意跟你來往的重要條件。而不要只單純說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朋友,為了讓自己過上更有品質的生活,我們也應該在各個角度讓自己成長、變得更好。

想像一下,一個連自己的生活都過不好、痛苦的要命的人,哪有什麼多餘的心思好好照料朋友呢?即使做到了,不也是把自己折騰的要命嗎?即使這樣符合某些人的最大利益,但總之不是我的,我可不願意這麼做。

至少從我的角度來看我想通了一件事。如果都是要做別人的朋友,我不願意成為每天都必須花大把大把的時間相處,但只能做為心靈的寄託,但卻可能沒辦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朋友。舉例來說,如果我的一個朋友寫了幾首新歌,苦於沒有好的音樂公司跟他接觸,也許我們平常人能做的也只是安慰他、鼓勵他繼續找找。但今天卻有一個人脈特別的廣的朋友,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就幫他介紹了幾個音樂公司,讓這位想出專輯的朋友立馬得到更多的機會。

雖然針對幫助朋友這個層面上,大家都是盡了自己的心力希望朋友好,但是既然如此,讓自己變得更好、更有能力幫助朋友,就是更值得努力的方向。因為既然都要幫,為什麼不讓自己能夠做到更多?

交友這件事絕對是動態的

其實判斷一個人在生活有沒有產生變化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的朋友圈有沒有不斷的調整。這並不是說我們在不斷地拋棄原有的朋友,而是一個人若是持續往前走,照理來說絕對會在這個過程中接觸到更多的人。而本來花在原先朋友的時間上,可能會有一部份挪用在新的朋友身上,舊的朋友有些可能疏遠了、新的朋友有些交流多了,新的連結建立、舊的連結鬆脫,漸漸的交友圈開始出現量的變化。

所以發現本來的朋友之間變得不常聯繫了,千萬不要感到難過,因為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過換個角度來說,有些真正情感深厚的朋友反而不需要頻繁的交流,因為更多的時候是精神上的連繫。如果真的覺得疏遠了會可惜,那也沒什麼,花點時間主動聯繫就好,既然是重要的朋友,那就不要失去這段關係。

最後

如果一個人可以活到70歲,那相當他的一生會有25,550天、306,600個月、7,358,400個小時,而這個人這輩子的時間就是這麼多,不會再增加了。死亡是一個很有趣的概念,因為本質上,大多數的人都不想死,就像是賈伯斯所說的一樣:

「即使是那些想上天堂的人,都希望能活著的時候去。」

知道我們的每一秒都在邁向衰敗,是讓我們對人生產生專注最好的方式。

如果一個朋友值得交往,那就好好珍惜;如果一件事值得投注,那就好好去做。永遠都要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也要幫助別人成為更好的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