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是一種習慣#187

createyourownlives-excellent-is-a-habit

優秀是一種習慣

這段話是在通往財富自由的專欄上提到的一段話,而後來我查了一下,這句話的原意應該出自於亞里斯多德,他說:

重複的行為造就了我們。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一種習慣。

笑來老師用一個人是否對一件事情有「剛需」來說明一個人的自我驅動力是否夠強,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一件是針對你有這麼重要你早就去做了、甚至會把它做好;而你若是老想著一件事但卻不去做,那就僅僅只是說明這件事對你來說沒有這麼重要。

習慣的力量

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大量的提到習慣的力量、還有習慣如何養成。就科學的角度上來看,每當我們執行一項行為時我們便會驅動大腦,並且使得大腦中的髓鞘開始包覆我們的神經元。隨著越多的髓鞘包覆在神經元上,在神經跟神經之間傳遞的電流就更不易散失,一個人就能夠養成習慣,因此熟練地執行某些行為。

習慣對人們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我們能夠在必要的時刻,熟練的操作許多的行為。就像是那些開車技巧熟練的人,當初大多都至少花上數十個小時在駕訓班,接著在大街上跟台灣險惡的交通搏鬥了好長一段時間,才能像今日一樣輕鬆的開車;在許多像我20出頭歲甚至年紀更小的人來說,因為我們從小就是在需要不斷地用電腦的環境下成長,用電腦根本就像是天生的技能一樣。

而讓我們用這個角度來出發看一些厲害的高手,我們似乎也能夠察覺一些他們之所以傑出的端倪,對他們來說能夠熟練的使用一些我們看似極其困難的技能,就像是輕而易舉一般。

如果成為一名高手

雖然讓我來談這個主題似乎有點太自己為是,但是我想根據先前看過的資料還有一些經歷來解釋這個問題。先前有提到若是要讓自己上手一件事情,重要的就是不斷地執行某項行為。所以同理,若是你要讓自己能夠學會一個技能,基本上你要做的就是不斷的去使用它,直到你能夠熟練地運用為止。但是這還不是讓一個人成為高手的關鍵,還有另外一個關鍵就是你要不斷的「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之所以重要,就是如果我們只是重複的執行一些我們會做的事情,表示我們就已經停止進步了。簡單來說就像是:「學你不會的才叫學習,學你會的那叫複習。」。一個更生動一點的例子就是,如果你想打好籃球,當你學會了右手運球之後,你總不可能一輩子用右手運球,否則你會被守得死死的;所以你會開始學左手運球、crossover等等;接下來你要學會上籃還有進攻籃框,否則你是在場上玩帶球跑的遊戲嗎?;更進一步你要開始投籃,這樣才能有效的讓對手貼近你,你的切入才會更有威力。這樣刻意練習的過程基本上是永無止盡的,而每一次當你學會了新的技能、或是強化了原有的能力,你就更加鞏固了你大腦中的髓鞘,下一次你就更能夠輕鬆自如地使用這些行為。

而真正的高手,絕對是不斷的鍛鍊自己、讓自己能夠不停的進步。講到這裡一定要分享一下NBA球員們的訓練菜單。這些高手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表現相對傑出就停止練習,反而他們的練習量甚至超過程度一般的球員,若是要說因為他們的刻苦練習造就了他們今日的成就,我想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你的剛需是什麼?

對某些人來說,優秀(把事情做到能力所及的最好)就是一種剛需。他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讓自己變得更好、試圖學透一些道理、甚至在領域中成為頂尖或是第一,這些事情就是他們的剛需,而這些需求也漸漸地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份,成了一種習慣。

當然這些行為對外人來說可能看起來很難理解,他們可能會說:「你把自己逼得這麼緊幹嘛?」、「你這樣太累了,生活沒一點樂趣嗎?」、「你這個人太功利了吧?」等等的各種意見,但是從當事人的角度來看可能根本就完全不是這一回事。舉我的例子來說(我不是自以為是的說自己優秀哈,我只是個魯蛇),我現在每天主要的活動就是Coding、看書、寫文章、休息、吃飯、運動,每天7點多起來,有時候還寫文章寫到快一點。我媽都會說:「不要這麼拼命,一個禮拜要留個2、3天休息,有空也要出去走走啊。」,我媽說得有道理,但是對我來說我做的僅僅只是愛惜自己的時間,還有去做那些我真正覺得有趣的事情罷了。

我把玩手機、看電視的時間省下來看書、寫文章、思考,對我來說這些活動遠比看一些無腦的節目或玩好幾個小時手遊有意義的多。而且我每天都能感覺到自己一點一點的進步(當然也有可能是自我感覺良好),這種感覺說有多美妙就多美妙,這不是單純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到的快樂。但是對很多人來說他們可能不能理解這種感覺,就像是我每天都一定要看書,我覺得我沒從書中攝取到一點知識就會死掉;而同理,很多人每天都要運動、都要跟愛人相處,不做這些事情就會要了他們的命。而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僅僅只是每個人的「剛需」不同,而不同的剛需就造就了不同的體驗還有結果罷了。

把剛需融入生活當中

當你真的想要開始習得一個技能之時,你必然要想方法讓自己可以有機會不斷地使用這個技能,因為這是讓一個人學會一件事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否則在台灣過往這麼多年的英語教育,為什麼大家還是連幾句簡單的英文都說不出來?為什麼連簡單的書信都沒辦法書寫?就是因為對很多人來說這些事情都不是剛需,而人們也從來沒有把使用這些需求融入生活當中。所以,從今天就開始去做那些你認為重要的事,讓自己養成習慣,讓自己一點一點地變得更好。

而之後有機會的話,我也會進一步分享如何養成習慣。

我們是否該說服別人?又該如何給別人意見?#186

createyourownlives-dont-persuade-just-interacte

這是一個困擾我很久的問題,也許是因為在人們的生活當中,不是在給予別人意見,就是在被給予意見吧。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人們跟人們之間意見給予的情況也漸趨頻繁,但似乎我也開始發現所謂的「給意見」其實效果往往都很差,甚至有時會造成雙方情緒不佳甚至反目。其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本來就是很看重雙方對於事物的背景、價值觀、是否能夠願意交流等等的因素給影響,而甚至交流的方式就已經決定好這次的交流是否成功。

雖然我希望能夠非常深入的探討、甚至解構如何有效的交流,但礙於學藝不精、程度尚差,所以今天我先記錄一些我的想法,當我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論後再跟大家分享更多。

以下列出幾點我認為會影響意見交流的因素:

  1. 態度是否正確?
  2. 孰對孰錯?
  3. 雙方真的懂彼此嗎?

並且還會提到:如何讓自己的結論相對正確?

態度是否正確?

其實當我們認為我們在「給」別人意見的時候,通常就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那就是:「我的方法可能比你的方法更好」。甚至更有可能是:「我的方法就是比你好,聽我的!」。我們暫且先不論誰的方法好,但是在這種心態下去做意見的交流時,很可能就會流露出我高你低、我對你錯的情緒。這種時候即使你說的在正確,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採納你的意見,甚至是怨恨你。而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不是在給意見,是「硬要」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啊,甚至別人不接受還會反過頭來說斥喝對方不懂事、傻、自己好心被雷親。而如果是事情真的演變成這樣那我們自己就虧大了,因為本來是想要「幫助」別人,到最後反而樹立敵人,然後害了自己啊……。

所以現在在和別人意見交流時,我更傾向於會用相對和緩的態度,去陳述我的意見,至於別人接不接受是別人的事,因為別人本來就沒有接受你想法的必要,是吧。當然如何用好的態度去表達也是門很高深的學問,甚至我也常常做得不好,過往樹立的敵人應該也不少吧。但是,人本來就是在不斷的錯誤中學習成長的不是嗎?

孰對孰錯?

其實一個人的價值觀決定了一個人看事情的角度,甚至對很多人來說價值觀比邏輯對錯重要,價值觀才是對的,其他東西都是屁。但是弔詭的事情是,我們究竟要如何有效地恆量一件事情的對錯?是公平正義?法律?道德?大眾思想?

價值觀

讓我們先談談價值觀,我猜ISIS所認為的正義,應該跟很多印度教徒所認為的正義有所不同;跨國公司的高階幹部對於開採資源、砍伐樹木的看法,一定跟綠色和平組織、甚至大眾的看法差很多;同理,一個在賭場流連忘返並期望靠賭翻身的賭徒的看法,一定跟了解機率統計的人看法大相逕庭……。

當人們在進行意見交流的時候,如果你發現對方緊守著的是價值觀、或是自己的想法時,基本上這個時候最好傾向於停止做類似的交流,因為對方基本上不會接受你的想法、甚至不屑你的想法。這種時候除非你有什麼特殊的目標,或是你覺得對方還有點交流的意願,否則我會建議省點力氣、保護自己。

但是如果對方不是把價值觀當做第一優先,而是願意理性地去看待邏輯還有你的意見之時,人們才有可能去做進一步的溝通跟交流。不然對方不想聽你說的你還是那麼想講,那你就寫文章罵他啊(開玩笑的啦)。

如何衡量對錯

我真心覺得對錯不易衡量,但是我覺得科學最偉大的地方就是,用數據還有結果去證實某些事情(可能性)。太多時候我們溝通時都是根據想法,或是根據別人想法的想法傳遞思想,而甚少人會使用建立在科學結論上的事實甚至是來自事實的看法。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邏輯混亂、似是而非就是這樣來的,因為從一開始就錯了,後面也別想是對的。

因此邏輯清晰、多根據事實說話就變成了最好的方法,否則你這麼想要自己覺得對就不停的說,那你去當立委或是議員幹譙官員啊(我隨口說說不要當真)。

你們真的懂彼此嗎?

很多時候我透過「自己」的分析、推論、比較後得出了一個我深信的想法後,在和別人交流時卻似乎無法有效地傳達對方自己的想法,進而會讓對方感到懷疑、不解甚至批判,但是我確實認為自己是對的啊(假使我「真的」正確),對方為何不懂呢?但是沒有人是對方肚子裡的蛔蟲,你認為重要的對方可能不這麼認為,不論是從價值觀或是背景知識來看,雙方微小的差異就有可能帶來巨大的歧見。所以在溝通時更多時候我們可能會需要不斷的去確認對方的想法,以避免自己過早下判斷而誤解了對方的意思,進而造成交流的困難。

所以很多時候不要認為對方想法跟你不一致就是錯的,可能他看得比你還遠還正確,只是你自己不夠理解對方的思考脈絡;而同理,當對方不認同你時你也應該仔細思考,我們自己有沒有用清晰而且容易了解的方式傳遞訊息,讓對方不至於在這個過程誤判你的想法。

怎麼讓自己的結論相對正確?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一樣,有太多的因素會影響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甚至用科學的角度探討同一件事也都會出現各界看法不一,而無法下最後的結論。所以我們能做的基本上就是多看科學結果、尊重邏輯分析,然後在自己的人生中不斷的測試、修正、總結,然後漸漸的形成「屬於自己」的方法論。當你在根據事實還有邏輯做了極大的努力得出了一些結論,並且深信不疑之後,基本上對於其他人給你的意見和看法,你就可以單純當作參考就好。畢竟你已經在這個方法論上琢磨了那麼久,而很多人沒有仔細研究過的人給出的意見,參考的價值確實不高。就像是台灣的股民們一人一信說要教巴菲特或著是其他厲害的從業人員選股,你覺得這些人該理那些股民嗎?

但是這不是告訴你要自傲或自負,而是你依舊要不聽的修正屬於自己的方法論,讓正確率越來越高直到成形,而方法論成形的一天甚至有可能不會到來,因為你會持續的優化它。

結論

人跟人之間的意見交流是如此的不可或缺,但很多時候我們卻無法有效的交流甚至讓彼此反目。我只能說所有的事情都是科學、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學習,只要持續讓自己進步,我們終將找到更好、更有效率的方法處理一切的問題。

近況紀錄#185

createyourownlives-job

這個網站的網址是”createyourownlives.com”,網站的中文名稱是「你為什麼不創造你自己的人生」。網站中所有的紀錄代表了我一路成長的軌跡,若是日後真的運氣好有所成就,所有的人們都可以根據這些資料找到我改變的路徑。而我也期許不論是現在或是未來,這些資料都能夠給於那些努力成長、試圖改變人生的人們一點啟發。因為我如果能夠透過這樣的方式有所成長進而改變自己的人生,照理說這樣的套路還有方法論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所以如實的紀錄我的想法還有現況都變得更加的重要,因為這才是最真實的我還有改變的歷史,毫無虛假。

而平時我大多是記錄自己的想法為主,今天我想要多寫一點關於我的現況。林家弘,25歲,畢業於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目前無業在家自學coding中。

就目前台灣的現況來看,青年的失業率可以說是居高不下,2014年時20-24歲的青年失業率達到13.25,相較於100人當中就有13個人是處於非就學或是非就業的情況;而2014年時25-29歲的青年失業率則是6.84%。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從業者」之所以「無法」得到一份工作,其實說穿了就是不具備公司所需要的能力(注意我這邊說的是「從業者」、「無法」,而不是說創業者或是有能力但不就業。)。其實我始終認為從業者要幾乎全權的為自己的現況負起責任。在25-29歲的區間中,沒有工作的僅有6.84%,而剩下的93.16%都有工作,那顯然目前沒有工作的人身上缺乏了某些雇主想要的東西,這部分很有可能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培養技能只能靠自己解決;當然有人會說台灣大環境不好,但如果現況真是如此,那我們就往外發展吧,只要有能力,很多地方都能生存不是嗎?

我始終抱持著一個想法就是-不要抱怨。要不就想辦法解決問題、要不就接受它,因為抱怨往往無法解決實際的問題,頂多是讓你心情一時輕鬆一點。當人滿18歲或是20歲之後就分別是刑法和民法的成年人,你要做什麼基本上沒人攔得住你,但你也因此該為自己負起責任。

如果單純從就職的角度來看,可能是過往的時間並沒有好好的培養一個能受雇的技能。不過起步晚也沒什麼關係,從現在加緊腳步好好努力就是,畢竟人生那麼長,未來還有好幾十年要過呢,現在就舉白旗投降太快了吧。我很幸運,目前結束了先前的工作自學coding中,而家人也願意給我機會繼續學習。當然,我也不希望拖那麼久,就職越快越好(話說今天遇到了一位朋友,他提到了準備公職已經將近三年和目前家裡的近況,我只能說感同身受了吧)。

僅以此篇記錄目前的狀態,也想跟所有目前不論是正在準備公職考試、自學coding、準備出國、求職中或是準備開啟人生下一段旅程的人們說聲:「加油,人生的路還很長,讓我們一同努力。」。

話說這篇應該改成魯蛇的自我激勵文lol

什麼是長壽?死亡可怕嗎?什麼又叫做真正活著?#184

createyourownlives-what-is-life

昨天在笑來老師的講座中聽到一段話:「你想,衡量一個人的壽命,最常用的度量衡當然是時間;大多數人也是這樣習慣的。可是,你有沒有想過,衡量一個人的壽命,還可以用距離作為度量衡,反正每個人都在不停地走,雖然有些人是原地踏步罷,但終究還有一些人是在不停地往前走。那麼,最終,你想想看,實際上是不是走得越遠的人越長壽呢?我覺得是。」。

我聽到這段話的時候整個快跳起來,因為我實在是太贊同這段話了!在前幾天看到李飛飛的求學經歷時,我就開始感嘆每個人每天同樣都是擁有24小時,但卻有人能夠把自己的生活活得如此密集、甚至可以說是精彩;而今天又聽到笑來老師這段話時,讓我心中更確信了一個道理:「一個人是否長壽不是看他帳面上活了多久,而是他究竟經歷了多少、又留下了多少痕跡。」

我認為之所以不看一個人在「時間」上是否長壽,而看他經歷了多少事情作為衡量的指標,就是因為每個人利用時間的方式不同,密度越高越有機會經歷更多不同的有趣事物。

用距離衡量壽命

舉一個極端一點的例子來說,今天有個40歲的人出了車禍或是突如其來的疾病讓他陷入了昏迷,至此之後臥病在床了39年,不過在79歲時奇蹟甦醒,但又在80歲時過世。這個人看起來活了很久,但始終覺得哪裡怪怪的,因為他人生中有39年是空白的啊(假使這段時間他的大腦沒有辦法經歷外界發生的事物。)。再讓我們看另外兩個例子,今天有一個人活到了60歲,但卻每天滑手機、無所事事的殺時間;另外一個人活到55歲,但卻是兢兢業業地認真生活、經營自己的人生,讓生命的每一刻能夠充實。在兩個人的生命各自走到終點時,你們認為誰的人生更「長壽」、而哪樣的人生又會是你們想要的?

我不確定人們的想法是什麼,但我很認同笑來老師說的話,用「距離」而不是「時間」衡量。從今以後我會用我走的距離衡量我的壽命,而不僅僅是用我活了「多久」來判斷自己是否長壽。

關於死亡

但我這幾天在想的是-死亡到底有什麼可怕的?如果我今天死了,世界會有什麼改變嗎?我想我的離去對這個世界上來說不外乎是:親朋好友-難過是必然的,只是根據關係遠近,難過的時間不同;社會-不客氣地說,沒有辦法創造價值的我,消失了說不定對社會還好勒。

老實說如果我今天從社會上消失我會不會覺得有點可惜?當然或許有一點,但還真不會那麼惋惜。不過說歸說,我還是有些事情很想要完成,那就是-盡快賺取足夠的金錢讓我爸媽能夠下半輩子無後顧之憂。而這是我目前最想達到的里程碑,或許也可以說,若是我沒有做到我會非常後悔的一件事。

那在有限的生命歷程當中,我求的到底是什麼?坦白說,我不知道。但是史蒂芬金還有畢淑敏先生的各一段話讓我對生命的看法有了點定見

從我21歲起我的(生命的)期望值是零,而在那之後所有的一切都是額外的激勵-史蒂芬霍金

人生本無意義,意義是活出來的吧-畢淑敏

因此在有限的生命當中,若是我在達到讓我爸媽無後顧之憂之前,我生命中的期望值是負數、後悔指數是正;但若是在我已經達成目標的那一剎那開始,生命期望值轉為正數、後悔指數變為負。簡單一點來講就是在達成目標之前我會,努力不懈地盡快達到我設下的目標;而在我達成目標的那刻開始,我每多活一分一秒都是賺到,而我也必然更加珍惜我自己的生命。生命本就無常,我只想活出屬於我的精彩。

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痕跡

狗在散步時往往會傾向於盡可能地透過尿液留下印記、標記自己的領域;而其實生物活著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傳遞自己的基因。而更扯的是,很多生物在交配完之後乾脆直接去死或是變成肥料,因為任務已經達成。當然我並不是說人活著只是為了交配、雙方結為家庭只是為了傳宗接代。我想說的是,在大多數人的生命當中,人們總是盡可能地希望能在他人眼裡、這個世界上留下些什麼,因為這是證明一個人曾經活著做好的證明。

而同理,對我來說證明自己活著的辦法就是為這個世界上留下許多正面的印記。

Kobe Bryant-曾獲得5次NBA總冠軍、2次NBA FMVP、1次NBA年度MVP、18次入選NBA全明星賽、2次NBA例行賽得分王,而今年洛杉磯市宣布每年的8月24日為「Kobe Bryant Day」。

富蘭克林-出生於美國麻省波士頓,是美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同時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更是傑出的外交家及發明家。他是美國革命時重要的領導人,參與了多項重要文件的草擬,並曾出任美國駐法國大使,成功取得法國支持美國獨立,同時被視為美國國父之一。而現今美國最大面額-一百元美金上仍舊印著這位偉人的頭像。

我無異把自己跟這些表現傑出的人士相提並論,否則我的臉早就啪啪啪地被打得連我媽都認不出來了。但是對於洛杉磯的市民、熱愛籃球的球迷或是美國公民甚至其他國家的人們,這些傑出人士的名字會長遠地留在人們的心中,而在他們「短暫」的生命當中,對不同個體的世界所作出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對於這樣的傑出的人來說,他們是不是也相當於在人們的心中,「活了」很多個輩子呢?

結論

我每天都活得很過癮,即便現在還有很多現實的問題還沒有解決,而我也期盼能夠盡快的將期望值轉正、後悔值轉負。人生本就無常,而我也對人生不會有戀棧,我只期盼能將人生活得精彩、證明自己曾經活著。

P.S.所以有沒有哪個城市改天也來設個「林家弘日」XD。

什麼決定命運#183

crateyourownlives-choice-decide-your-fate

選擇決定命運。

這個題材是出自於得到專欄這一整週討論的題目,而選擇決定命運是笑來老師拋出的最佳解。

當價值觀確立了之後,要做出選擇就變得輕而易舉,畢竟我們所做出的選擇,基本上都是因為我們認為這是在所有的選擇中,「最好」的選擇了。

什麼是價值觀

笑來老師對價值觀下的定義是:「什麼更好、什麼又是最好的。」。這個回答看起來似乎有點簡短甚至不能解答問題,但是稍微琢磨一下之後你會發現,這句話可以說是價值觀的精髓。人們之所以願意把一些觀念放在腦海中甚至接受它,就是在那個當下人們相信這件事是對的、是重要的,而之後甚至會依照這些觀念採取行動。而這一個又一個的觀念和想法在一個人的腦海中建立了整個體現,最終就形成了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價值觀。

價值觀「帶出」選擇

我想稍微分享一下我過去的經驗:在大學時代的我認為錢不多沒關係,找到熱情才是人的生活之道,所以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探索、瞭解、嘗試,期盼能找出屬於自己的天命。所以在大學的五年間我也做了不少的事情,像是去了德國、荷蘭、日本、美國、菲律賓;當了交換生、義工、國外的工作坊;參加了各種社團活動如:國標社、綠腳趾、流浪動物志工隊、菁英班、Coach教練計畫;考取了Toeic、JLPT不錯的成績。我做了各式各樣的東西,希望能找出自己的熱情所在,但是最後我並沒有成功的找出。

而在出了社會之後我才發現,熱情或許很重要,但是有一技之長能夠支撐自己的生活也同樣非常重要;錢不用多沒有關係,但是至少要能夠解決自己、家人現在還有未來所面臨的問題。而當初我認為對的價值觀,就現在的我來看似乎也有些不合時宜。我認為對目前的我來說,最正確的行為就是讓自己快速成長、累積技能、磨練創造價值的能力比什麼重要。而依據這樣的價值觀,我開始不斷的打磨自己的coding、寫作、還有學習技巧就成為了自然而然的選擇。因為我所有的抉擇必然都建立在我目前的價值觀上-成長得快、學得快、賺得快。

當然我同樣覺得擁有熱情非常重要,但是我感趣的主題太多了,我對心理學、認知科學、Coding、寫作、演講、人工智慧、環境保護、動保議題,等等族繁不及備載。但我總不能每個都只沾一點,既然時間有效,那我就會先選擇能夠滿足目前價值觀的事,並且把他們做到最好。至於其他也很有趣的主題,就讓我在人生的路上慢慢體會吧。

如何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思考、實踐、校正」,這是我個人認為不斷「修正」價值觀的方式。我們每個人的觀念基本上都是在我們所處的環境、接觸的訊息、還有跟身邊的人不斷的交流、碰轉、改變之後一步一步建立的。我們要學習不斷的跟自己對話、不斷的去挖掘哪些想法是正確的、哪些又是錯誤的。

而我接下來想要分享,兩個我用來培養價值觀的方式就是

1.閱讀
2.寫作

閱讀

閱讀最大的好處就是讓你有機會接觸許多在各個領域有所心得的人,並且透過他們書寫的文字讓自己知道一些正確的概念還有想法。但是挑選書籍可不是隨便挑書來看即可,畢竟我們要做的事是讓自己擁有正確的價值觀,若是反而讓自己大腦的觀念更加混亂就不好了。因為今天的主題不是在討論如何挑書,所以在這裡我簡單地把我看的書分成兩類(1)非自傳類(2)自傳類

非自傳類

閱讀這類型的書籍最重要的就是要補充知識,而既然是知識就必須要是正確的才有價值。就像是科學上早已證實地球是圓的,而若是有人還是深信地球的形狀是平的甚至不斷閱讀這方面的書籍,想必無法讓自己得到更多正確的觀念。其他我所刷新的知識還有:壓力其實無害於健康、給自己正面的激勵更有效學習、改變人的心態就能改變人生等等。

所以在看這類型的書時,一定要注意作者所說的是看法還是事實?如果是事實的話來源是什麼?如果是看法那他的看法是來自於哪些事實還是來自他人的看法?一般來說國外的作者在著作的時候都會大量引用有科學基礎的知識,這也讓他們的論點更加有說服力(當然沒有正確解讀科學根據也是常有的事)。而比較起歐美的作者,台灣的作者在這方面就遜色很多,所以基本上我比較少看台灣人所著的書。

自傳類

自傳類書籍有趣的是,你可以透過這看這種書籍了解到,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抱持著怎樣的價值觀,又是哪些他們所抱持的信念(那些他們認為最好的事)讓他們一路走到今天。雖然這類書籍的真實性可能被扭曲、成就有可能被誇大,但是你確實能夠從期間感受到自傳類的主角們試圖呈現的訊息,像是他們共同擁有的特質有勤奮、專注、信念等等。而這些特質往往就是他們認為更好或是最好的事,所以才會成為他們所信奉的信條。

寫作

寫作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在跟自己辯證的過程。當你要把一段文字寫出來甚至公諸於世的時候,你必然會詢問自己:「我這樣想對嗎?」、「我會不會遺漏了什麼?」、「我不會根本就在胡說八道吧?」。而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思考能力必然會有所提升,因為沒有人想要刻意讓自己被打臉吧(有這種人請告訴我,讓我來!)。而與其說寫作是一種單向的表達,它更像是一種溝通方式,因為當你能夠看到別人對你的文字還有想法做出反饋之時,你便能夠透過別人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而別人這樣想的根據是什麼。透過這些過程你可以辨別出哪些事情是好的,而又有哪些可能是更好的。

結論

我後來開始認為人們出生的時候就像是猴子,往往都需要經過一番掙扎才能慢慢進化成黑猩猩,而要夠過更大的努力才能真正的進化成一個普通人。而透過打磨我們的價值觀,就是讓自己能夠逐漸進化的關鍵。這一些的改變絕對得來不易,但是當你但發現你一點一點的進步,感受到自己大腦還有人生的轉變之後,所有的付出都會得到應有的回報。

我的一些寫作小套路#182

createyourownlives-happy-writing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寫作套路,雖然還沒成型,但是也算是有個依據,以下會跟大家分享的不會著重於寫作技巧,而是:

    1. 怎麼決定主題
    2. 怎麼搜集資料
    3. 隨手紀錄感想
    4. 如何開始寫作

怎麼決定主題

基本上我每天會有幾個攝取資訊的來源(1)每天早上朗讀一本英文書15分鐘(目前是Deep Work)(2)每天早上花10-20分鐘看得到專欄,有感想就記錄(3)中午吃飯如果自己一個人就會略讀一本中文書(4)晚上如果一個人吃飯就會看英文書(目前是Shoe Dog)。(5)利用閒暇的時間刷FB和微信看一下強者們的文字。

在這幾段時間之內我通常都會得到不少的靈感或是思想的衝擊,而這個時候我就會開始思考:這件事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如果是我遇到這問題我會怎麼做?我該怎樣才能像這些強者一樣?這問題是不是跟之前的想法想重合,如果有為什麼?如果沒有為什麼?

而在這些過程中我就會開始在其中找最有感觸或當天寫出來的題目,然後放在心中等有空檔的時間構思相關的想法。

以下是我的用evernote記錄的文字(記事本名稱:每日心得)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12-02-22-10-36

怎麼搜集資料

因為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網頁的形式,而即使是微信也可以把文章轉成網址,所以我基本上會把每天看的文章標題和連結記在Evernote當。這樣做的目的是,很多時候寫作會需要素材來源,不論是文章傳遞的想法或想擷取文字。但這些素材可能會是日後才用得到,為了是時間一久就忘記原先的素材在哪,所以隨手記錄下來是個比較好的做法。而且當你在文章中加入故事性的文字通常會讓文章更生動、更易讓讀者消化。

此外隨手拍照和截圖也是好方式,不過不建議拍照之後散播圖檔,畢竟很多東西都是有版權的。如果我們尊重知識,就應該同時尊重知識的產出者,這也算是基本的尊重。

現在會隨手把每天看到比較特別的文章記錄在evernote(記事本名稱:當日看過非學術性文章)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12-02-22-10-12

隨手紀錄感想

在一開始的時候有提到我會當我遇到一些衝擊或是值得思考的議題時,我就會當下花點時間思考。在跟自我對話的過程當中我會試著釐清自己的想法,而我也會隨手記錄自己的結論還有想法。而這些被我記錄的文字都是因為對我來說有意義所以被記錄下來(不論是明顯的或是可能有),這些資訊一來可以當作寫作的素材,一來方面日後隨時查找。

而我個人對寫作的體悟是,有時候靈感是隨著你創作的時候一點一點地湧現出來,所以你記錄的素材有時可以拼湊在一起,或是工作日後寫作的參考。而避免自己遺忘和增強創作能力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有好的想法就記錄下來,日後再根據需求校正、添加或刪減。

如何開始寫作

其實就一個字-用。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自己可以仿照一個完美的寫作架構或是等有靈感的時候才動筆寫,但我覺得在開始培養一個習慣之前就花太多時間拘泥這些事情反而沒有意義,更可能會讓你遲遲無法動身。以下稍微討論是否需要完美架構以及是否該有靈感再動筆寫:

是否需要一個完美架構:

不敢說世上有什麼完美的架構,但是有個結構良好的寫作架構或是套路決定能夠幫你寫的更快、更好。不過在培養寫作的初期更重要的是讓你的身體習慣寫作,或著說讓你“喜歡”上寫作。如果你的意識就是排斥一件事情,你可能很難學好一件事情,尤其是當你還不習慣寫作的時候刻意要套用一些框架反而會讓你痛苦不堪。當然如果你的意志力或是動機比較驚人,你倒是可以用暴力的方法來讓自己克服,像我就比較常用暴力克服法(逼自己每天做)。但後來發現這不是好方法,給自己更多正面動機才是。

是否該有靈感再動筆寫:

我的答案是不該。如果有機會各位可以看看一些著名的作家都是如何維持寫作的習慣的,他們當中大多數人都有著屬於的寫作習慣,甚至像是固定的儀式一樣。像是春上村樹就曾提過自己的每天的生活:「我進入寫小說的狀態時,會凌晨四點起床,寫個五到六小時。午後,我會去跑步十公里,或游泳 1500 公尺(或兩者都做)。之後,我讀一點書,聽一些音樂,到了晚上九點就上床睡覺。」。所以我個人的建議是培養寫作的習慣,然後在寫作的過程中逼出靈感。

開始寫作-實踐篇

我建議各位可以參考我決定主題、隨手搜集資料還有紀錄感想的方式幫助累積寫作所需要的東西。而接下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可以簡單採用然後開始寫作的方式。

固定時間開始寫作

一般來說我的寫作時間是晚上十點左右,直到寫完為止(目前是中、英文各一篇)。只要一到這個時間我就會讓自己坐在書桌前準備開始寫作,而由於白天就有開始準備素材,所以要進入狀態並不算困難。加上我的身體已經算是相當習慣這個時間寫作了,所以就像是時間到了就想睡覺、時間到了就會起床一樣,這已經被記錄在我的生理時鐘當中了(雖然我現在基本上任何時間都可以寫)。因此建議有志寫作的人一開始找一個你喜歡的時間,時間一到就讓自己坐在書桌前開始寫作,直到時間到/寫完為止。

一開始什麼都可以寫

一開始最重要的就是讓自己習慣用文字表達思想,當養成寫作的習慣之後再慢慢修正寫作的方向,不過如果你早就有寫作的方向的話我更建議可以直接開始著手、甚至應該仿效那些強者的寫作主題或是方式。

在初期可以就是用比較流水帳的方式記錄自己每天生活的感觸,架構等等「暫且」不重要,但是我會建議去寫那些對你自己有益、對他人也會有益的內容。像是你當然可以寫一些心情的抒發文,但長期來看寫這類的文章對整體的幫助並不大,不如尋找可以在對自己有益、而且也對讀者有益的主題。

規定寫作的字數

早期的我並沒有特別規定寫作的字數,而我目前一篇文章的字數大多落在1500字上下,但是我之後會試著把寫作的字數上調到3000字。而恰巧今天在笑來老師的講座中聽到,他在寫作的初期就給自己規定寫3000字,寫什麼無所謂反正不一定要發布,重點是每天都要堅持寫。他的論點是:「就像是綁沙袋跑步,一開始不習慣,跑著跑著就習慣了。」

結論

以上就是屬於我截至目前為止的一些寫作的套路,在這篇文章中並沒有討論到太多屬於寫作模板的部分。主因為我在模板的方面還沒成型,所以就不隨便分享胡說八道了,之後有進一步的想法之後再跟大家分享。最後,希望這篇文章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Happy writing! XD

七年就是一輩子,現在七分之一都還不到呢!#181

createyourownlives-start-your-new-lives

兩個持續行動改變生命的例子

劉欣,網名劉大貓。一個90後連環創業者,高中起互聯網創業,從建站無數的草根站長做起,抓住過數次互聯網流量獲取紅利。在過去接觸互聯網創業的6 年時間裡,個人也因為流量及流量的變現,走向了他的財務自由之路,積累了數千萬的財富。而在剛剛過去的今年雙11 期間,他在雙十一前後一個月裡,我們團隊通過有效的獲取流量,流量變現就獲得了百萬的回報。我也將在本次的分享中告訴大家,今年雙11 我們是如何用新的思維做到這一些的。-取自知識創業|劉欣:雙11 期間我是如何通過流量變現獲得百萬收入一文

Scalers,一個游走於口譯世界的IT從業者,堅持連續寫作打1000多天,累積了百萬多字。期間創建了多個成長群,截至今日為止成長群人數超過1000人,每人每年會費2000人民幣(1000 X 2000 X 5 = 1000萬台幣),結結實實的改變了很多人的生命。旗下的共同成長社群主題涵蓋多種語言、健身、晨讀、程式語言、讀書會等等。

屬於我的新生

從我真的“認真”開始新的一輩子算起來,現在也才過了七個多月,如果七年就是一輩子,現在的我大概才7、8歲吧。而誰又會強求一個只有7、8歲的小孩有什麼偉大的成就呢?但是即使如此,我還是期望自己能用更快的速度成長,因為即使是相同的時間,依然有人能夠活出高密度的時間還有生活。而我目前也努力的讓自己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成長的更多。

不過有時候看看別人已經做到的事,自己都會很感慨-當別人認真的在生活的時候,我究竟都在幹麻?當然,單純的比較還有羨慕別人對改變人生沒有任何的幫助。我們更應該做的是轉變心態,認真的找出問題究竟在哪,並且改變它。而其實我們所有的能力都必須靠時間積累而來,那些有著亮眼成績的人們的成就,通常都是建立於他們在某個(或是多個)領域上的專業。而要擁有更強大的能力,所需的時間就越多,就像是下面這個公式一樣

累積學習成果=累積總時數X學習效率

你單位時間學得越多,成果越好;同理,當兩個人效率相同,當你花上越多時間,成果基本上也會越好。所以我們可以很樸實的去推論,當一個人能夠有良好的表現,他要不就是花了很多時間學習、就是花了很多時間在提升自己的效率。而即使這兩種能力能夠由上一代身上繼承,但我深信有效提高這兩種能力的方式取決於我們後天的努力和實踐。

用過去反省現在,用現在準備未來

回顧歷史永遠是幫助我們自處和面對未來最好的方式,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該妄自菲薄,好好正視自己過去所發生的問題,想想這些問題從何而起,而未來的我們又該做些什麼才能讓這些事情不再發生,我們往往可以透過這個方式讓自己避免入坑,並且更積極的面對未來。以下我羅列了一些令目前的我覺得不快、亟欲改變的幾件事:

  • 為什麼我賺錢的速度還不夠快?
  • 為什麼我還沒有足夠的錢能解決很多問題?
  • 為什麼我沒有至少一個足夠強的技能?
  • 為什麼我的心態還不夠成熟?
  • 為什麼我沒有像丁文琪或是喻虹淵一樣清秀的女朋友(誤)?

以上的這幾件事就是我目前積極在改變的,因為我知道很多事情你必定要積極的去處理,因為它們不是小感冒會自己消失;它們更像負債,你現在不好好處理之後只會越滾越大、越來越難處理。

我現在努力在做的事

而根據我之前的推論,最核心能夠有效的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學習能力,而你成果的展現就是你為這個社會創造了什麼價值、解決了什麼問題。現在的我積極在培養的技能和領域有1.Coding 2.寫作 3.英文 4.知識量。而在不久的將來希望能夠把理財和投資的領域也漸漸地放入自己的能力圈當中。

之所以選擇上面這些領域,除了有些是我有興趣之外,另外的主因是這些領域都是擁有巨大複利效應的領域,而且能夠輕易地應用在許多其他領域上。而上面所列出的東西對不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是需要很多的時間精進才有可能有所成就,不過也正是因為對大多數的人來說,花上“足夠”的時間基本上就能讓自己變好,而讓自己變得更好最好的方式就是盡早採取行動。

過去七個月的小結

雖然開始新的一輩子才短短幾個月(另一種算法是7、8年),但我卻已經紮紮實實的感受到了自己的改變。過去的幾個月我已經連續寫了至少180篇文章累積寫了20幾萬字;期間也辦了一場收費的演講,來了18個聽眾(雖然有暗樁lol);開始學習coding約四個月,希望能在明年農曆年後到北京就職;連續朗讀英文、連續冥想達數十天;因為每天面對大量英文文檔,英文的閱讀能力和聽力有不小的提升。

我始終深信帶來改變的唯一方式就是踐行,一個人腦海中若是有千頭萬緒或是成千上萬的點子,但是若沒有辦法用某種形式傳遞、並讓這些想法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有機會化為現實,那基本上是很可惜的一件事。踐行就是讓一個人從夢想家晉身為行動藝術家最好的方式-用自己的行動來證實自己的創意和想法。

所以我想鼓勵任何一個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從現在就開始採取行動,相信時間的積累還有踐行是一切改變的根源。當個行為藝術家,自己堅信什麼,就去實踐什麼。

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