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就寫關一篇《如何與人有效的交流? part1》總結我個人認為人際交流上需要重視的點,這篇文章是第二篇系列文,之後也會不定期更新。
在人際互動上我們可以做出許多的努力和改進,但是有一點一定要牢記的就是要「量力而為」,人跟人本身就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不需要強迫別人去接受自己的觀點或是協助,要在自己能力所及、還有對方能夠接受的範圍做出行動即可。
而要達到有效交流的情境,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聆聽需求,主動伸出援手
主動伸出援手應該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破冰方式之一,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幫助到別人,對方自然會對我們建立好感,未來也同樣的更願意幫助我們、與我們交流。就像在《影響力》這本書中所提到的一樣,在人類社會當中「互惠」幾乎是建立起一切人際互動的基礎,當你主動伸出援手時,其實就是在建立良好互動的橋樑。
而在尋找是否能夠有什麼能夠幫助別人的時候,其實也是觀察和理解一個人的好時機,我們可以去思考對方是個怎樣的人、他的價值觀是什麼、他平常有什麼樣的需求和困擾等等,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你了解一個人,更知道未來如何互動。
但是,就像我們提到要量力而為一樣,不要一天到晚尋求幫助別人的機會,甚至刻意地在做這件事情,因為你很可能會讓對方背了一大堆人情債,讓人喘不過氣來。
根據不同人的價值觀調整互動方式
在跟別人相處時也要注意價值觀這件事,人跟人之間有摩擦往往不是因為誰對誰錯,往往僅僅只是價值觀不同所引起的。就像是ISIS的正義顯然跟一名佛教徒的正義不太一樣,讓他們相處再一起可能只是不斷的在逼瘋對方。
同樣的人跟人的相處也是,很多時候對方並不是壞人,但因為價值觀有所不同造成彼此的衝突。如果有這種情況存在,比較好的方法應該是盡可能地減少與對方的相處時間,或是不去觸碰價值觀會衝突的領域,但是仍舊保留一定的互動。
值得再提醒一次的是「對方不是壞人,僅僅只是價值觀不同。」,如果彼此是因為觀念不同造成的摩差,那就只要減少觀念的交流即可。
成為一個別人需要的人
簡單的來說就是讓別人「需要」你,這樣人們就離不開你。這樣的說法很像有點詭異,似乎我們做了些什麼奇怪的是讓別人沒辦法離開我們一樣,換個角度解釋的話,就是讓別人跟你相處的時候利大於弊。
極端一點的說,在社會新聞上總是會時不時地看到一些情侶拳腳相向、互相撕逼的消息,有時候會想想那麼痛苦怎麼還會想在一起呢,快點分一分不就好了嗎?但他們或許不是這樣想的,因為人們的每個決定往往都是出自於「最符合自己的利益」的情況,無法分手的原因,一定是因為通盤的考慮下,繼續在一起的好處大於分開的壞處吧。
所以,如果別人在跟你相處的時候可以感到愉快、充實、有收穫、難題被解決,那為什麼別人會不想跟你相處呢?如果跟你相處有那麼多的好處,不好好珍惜這樣的每一刻也太可惜了。
不要試著去改變對方,即使你很有可能是對的
「別人家的小孩都是適性發展,我們也不是別人的爸媽,那對別人指指點點的幹嘛呢?」,雖然這句話誇張了點,但是事實確實是這樣。我們沒有必要、也沒有權利去要求別人改變,當然我們可能會希望對方好,但是更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
- 對方根本聽不進去,你覺得你是誰啊?
- 更慘的狀況是,你的意見根本就是錯的。
雖然我們不用一定要執著於改變對方,但是依然可以為對方提供適當的協助。當彼此的信任建立了,而對方也發現你說的話和做的事確實有點道理,那改變就有可能慢慢的形成。但是這樣做的前提必須是「你是能說那話的人」,如果你自己做的事、說的話都沒有說服力了,那又有誰願意相信呢?
就像一個父親成天跟小孩說:「抽菸喝酒不好,以後絕對不要學,知不知道!」,但是父親自己卻是抽菸喝酒樣樣來,這樣怎麼可能會有說服力呢?所以如果你希望別人的生命有所改變,記得從自己先改變起。
挑選適合你的群體,不適合就離開
不要過度社交,保存自己的能量。
與人之間有效的交流很重要,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需要時時刻刻將精力投注在這件事上面。人們常常都會被群體的意志給綁架,認為如果自己不參與組織的活動、不跟其他人一樣做些什麼就會被整個組織給排擠。
就像在日本很多公司即使下班時間到了,只要上司、前輩、甚至是同事沒有人起身離開,基本上就沒有人敢先下班,大家就只好這樣一路耗到晚上八九點;而接下來還有可能因為上司一句:「等等去喝個酒吧。」,全部的人就要在居酒屋喝到十一、二點才能回家,如果你敢說不去,你就會被冠上「不會閱讀空氣」(原文:空気読めない。注:也就是不識相),之後在公司大概就很難混了。
雖然在日本之外的地方不會普遍的這麼誇張,但是無論如何一個正常的組織都不應該是這樣,他們應該會是尊重你的個人時間、體諒你的個人選擇。如果你大量的時間都被綁架了,組織也毫不在乎你的感受,那你就應該思考自己是否應該繼續待在這個群體,畢竟對我們來說注意力是最重要的事情,但你的注意力卻不斷地被收割。
珍惜當下,但接受人際關係不會永遠不變
也許是年紀比較大了一些,又或者是因為過去常常參與了很多組織,所以有了不少相處、然後分離的經驗,我漸漸理解的每段人際關係既是獨特、又是不獨特的。獨特的地方在於,很多很棒的朋友都只有在自己當時所處的地方能夠經歷;不獨特的地方在於,即使當初做出了不同的選擇,那同樣有可能會遇到另外一群很棒的朋友。
就像是一個人大學畢業後想去國外工作,不論他的地點選擇的是日本、英國、澳洲,基本上他都有可能遇到一群獨一無二的人、特別的時光,但是這些難忘的回憶基本上與他選擇的地點無關,因為這幾乎是必然會發生的事件。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人際關係既是獨特、也是不獨特的。
人際關係是會不斷地變化的,所以如果沈浸在為何過去的友情變質了、相處模式變了,那很可能是非常不切實際的想法。一個人的觀念、喜好、穿著、甚至是體重都會隨時間不斷的變化了,又怎麼能夠要求別人跟你的相處模式永遠不變呢?
小結
人際交流一直以來都不是件簡單的事,看看書局人際關係的架上有多少滿坑滿谷的書,就知道有多少人曾經為這件事情所苦。不過因為人類的社會建立在人與人的交流之間,所以交流幾乎是無可避免,也是最好需要掌握的一項能力。雖然對很多人來講這不是件簡單的事,但其實說穿了,人生大部分的能力都是可以透過不斷的踐行習得,與人有效交流的能力,當然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