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未來以來 》書評|從馬雲的角度看未來

這本書的特色

這本書在豆瓣上有6.4分的評分、不算太高。主要是集結馬雲的從2015年到2017年的演講,其中除了企業相關的主題外,也包含環境保護、鄉村教育、女性權益等等的主題。

在豆瓣上面人們的評價無外乎就是

「馬雲講話實錄」、「演講集,很多重複」、「很多人認為馬雲吹牛逼、說大話,但也不得不服氣。」 

我認為,馬雲應該是全亞洲最會演講的人之一, 閱讀全文〈《馬雲:未來以來 》書評|從馬雲的角度看未來〉

絕妙好書,《創意電力公司:我如何打造皮克斯動畫》#193

博客來-創意電力公司:我如何打造皮克斯動畫

從一開始,皮克斯還不叫皮克斯的時候,我們就努力想做到沒有人做到的事,那是我畢生的目標。-皮克斯共同創辦人,艾德.卡特莫爾

最近花了不少時間在看《創意電力公司》,原先預期可以看到像是關於Jeff Bezos的《什麼都能賣!貝佐斯如何締造亞馬遜傳奇》,還有《鋼鐵人馬斯克:從特斯拉到太空探索,大夢想家如何創造驚奇的未來》這兩本書中一樣可歌可泣的個人奮鬥故事。但是我錯了,這本書完全超乎我的期待,還給了我更多寶貴的啟發。

這本書花了許多時間談論如何建立組織、文化、人才等等的議題,雖然目前的我對很多裡面所說的東西還是懵懵懂懂,但我還是想在這邊針對我的想法做些紀錄。

建立文化,不是制度

我相信文化是人們相同的處事方式。 這裡不存在好的文化又或者是壞的文化。這裡只有弱勢文化和強勢文化。我想擁有的是強勢文化,一種大家都能肩負的使命,一種大家都共通的信念。

說到招聘領域,除了技術崗位以及功能服務型崗位的招聘之外,我們同時還讓員工進行文化上的測評。兩個不同的人負責面試和展開測試,一共評估 6 個核心價值觀。-Brain Chesky,Airbnb創辦人。

一個擁有一致文化、理念的組織,會讓人們自主地邁向共同的目標、擁護共同的價值;反而一個沒有明確文化的組織,反而有可能把人才變得盲目、眼裡只有目標。這就像是傳教士跟傭兵的差別,一個有著更崇高的理念,另一個被名利給驅使,而兩者間通常都是傳教士獲勝。

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要招募會傷害公司文化的人,即使他們有再厲害的技術,因為他們會讓你苦心經營已久的文化毀於一旦。技術可以培養,但是想法往往根深蒂固。

讓人才發揮他們的能力

拉薩特和我特別強調,每一個迪士尼員工的解決方案都不需要批准。我們問:「如果不讓你們解決問題,我們又何必雇用優秀人材?」-皮克斯共同創辦人,艾德.卡特莫爾

在組織中為了管理方便,常會無可避免地需要建立層層的階級制度,所以下屬往往在提出方法後再讓上級批准。而不洽當的階級制度可能讓下面的聲音無法上傳遞。更慘的是如果這個組織有報喜不報憂、懲罰犯錯的文化,會讓訊息的交流進一步的惡化,讓人們看到問題完全不提出解決的方法,讓組織限如無盡的惡性循環當中。

讓各個階層(尤其是非管理階層)的人能夠自由、及時地「自主」提出解決方案的好處在於:

  1. 讓每個人知道,他們的意見是被重視的
  2. 他們往往是最能看清楚問題全貌的人
  3. 讓他們能有機會承擔責任,並在錯誤中學習
讓每個人知道,他們的意見是被重視的

當組織中的每個人了解到自己的意見會被重視,他們才有可能願意從自己的觀察提出最好的解決方法。

他們往往是最能看清楚問題全貌的人

跟管理階層比起來,非管理階層的人往往可以得到許多平行流動的訊息,但主管卻因為本身的層級,讓下屬不敢或不願意據實以報。所以很多主管往往只能在「訊息不全」的情況下做出「最好」的決定,但卻往往不是這麼一回事,而這也是讓所有人都能提出解決方案的好處。

讓他們能有機會承擔責任,並在錯誤中學習

當下屬的每個提案、甚至是想法,都必須要經過主管的審查,有可能讓他們喪失從中習得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只有主管有機會不斷精進這方面的能力。而就像是創辦人艾德所說的樣:「如果不讓你們解決問題,我們又何必雇用優秀人材?」

打造人才自願留下的環境

我一直認為員工和公司其實處在一個平等、互相挑選的狀態,也就是說-公司夠好就能吸引一流人才、員工能力夠好就會受到一流公司青睞。所以好的公司(員工)主動挑選,不夠好的公司(員工)被挑選。

員工會留在一個組織一定有他們自己的理由,不論是發展空間、薪資、文化、距離等等的因素。如果一個組織只能單純地提供如薪資這種冷冰冰的待遇,那顯然是非常危險的。因為為了爭奪一流的人才,其他跟你需要一樣渴求優質人才的公司,一定也會拼死命地提供同樣、甚至更好的待遇。就像是所有想要建立出眾公司的領導人(以矽谷為例)都應該自問,為什麼那些優秀的人才願意拋下Facebook/Google/Airbnb等公司的招募,轉而投向你的懷抱?

小結

這本書有太多值得深究的議題,就像是本書的作者-艾德所說,這本書是借鏡他數十年來的經驗所著,而我根本也不可能用短短的幾千字或是粗淺的經驗妄下總結。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想打造組織、文化的人閱讀,你一定會從中得到許多發人深省的創見還有無數的啟發。

最後,推薦這本「創意電力公司:我如何打造皮克斯動畫」給所有的朋友,希望你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

 

學習”How to start a start up”的一點心得#184

how-to-start-a-startup-as-told-by-pg-infographic1

為了思考怎樣才能打造出好的產品,今天花了點時間複習了YC在Stanford所開設的”How to start a start up”的其中兩節課程,還有笑來老師的筆記,而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心得記錄。

怎樣才算是一個好的產品

要打造一個好的產品,至少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 解決用戶的問題
  2. 超出用戶的期待
解決用戶的問題

這是最最最基本一定要達成的指標,一個沒辦法解決任何人問題的產品沒有存在的必要,雖然弔詭的是,幾乎任何的東西在任何時刻都能滿足某些人的要求。

超出用戶的期待

在Amazon剛成立不久時,他們的系統、送貨流程非常不穩定,客戶往往要拖上數天甚至一週才拿得到商品,但是隨著不斷的努力,現在送貨時間已經大幅縮減;而在Prime服務出現後,Prime服務的會員可以在下單兩天內拿到商品;在更近期亞馬遜更是推出了特定城市1小時內貨物送達的服務,會員只需要多付出7.99美金即可。

一般來說人的滿足感很容易疲乏,或是換個角度來說,我們永遠都不滿足。在大多的時候只要有市場上有需求就會有競爭存在,競爭者們為了獲取消費者並然會不斷的升級已得到注目,但這樣也會進一步養大用戶的胃口。所以為了公司或是個體為了生存,必然必須不停的打磨商品,進而不斷地滿足甚至超出用戶的期待。

怎樣的人才是你的客戶

It’s better to have 100 people [who] love you than finding a million who just sort of like you. Build your business one person at a time. Just focus on 100 people. If they love you, they will market the product for you and tell everyone else. Go to your users. Do one scalable thing, one person at a time. It’s actually so simple, that’s the secret… that’s all you need to do.-Airbnb 創辦人

一般來說公司要成長,看的就是客戶成長率還有顧客流失率,客戶成長率越高、顧客流失率越低,一間公司成長的就越快。就統計數字上來說,爭取一個新顧客所需的成本遠大於留住一個舊客戶的成本。

而事實上,一個真正熱愛你的人會為你做出貢獻、真心為你著想、給予意見、希望與你一同成長,但是只是單純喜歡你的人隨時可能會找到下個他們更喜歡的人,並且跟你說再見。

沒有一個商品能夠讓所有的人都喜歡,但是那又怎樣呢?基本上只要有足夠的人真心喜歡一項商品,並願意掏出錢來,這個產品基本上就有盈利的機會。

小結

現在其實還是對產品還有創業一些東西感到很模糊。不過回想起來,當初對創業訊息的一些疑問,現在看起來似乎已經慢慢的被解決;而對現在的我來說,踏上創造屬於自己的產品的道路已經是一條越來越明確的方向,就來看看我能夠走到多遠吧。

重塑大腦,一本讓人驚艷、大開眼界的神書#177

1980年代科學家托柏陸續將9隻獼猴的單隻手臂或是雙臂的感覺神經切除,但是保持他們的運動神經,這些猴子無法再從手上感受到任何感覺,就像是忘了有這隻手一樣,但是實際上他們的手仍能自由運動。另外的8隻獼猴則成為實驗對照組,而這17隻獼猴,將成為改變整個神經科學界的關鍵。

在托柏的一個實驗當中,他將6隻猴子完好的手臂綁住,這讓猴子非常焦躁,牠們不是一在掙扎想要擺脫束縛,就是完全不肯動。但最後其中5隻搞懂了:如果牠們想要吃到籠子外的食物,就得使用傷臂。拖柏回憶他的研究結果說:「只要簡單地將完好的手臂束縛住,幾個小時後猴子就會開始使用傷臂。使用起來雖然有些笨拙,但是可以一直用下去。」

而這托柏其中的一項結果更顯示,有些猴子可以運用傷臂爬到八呎高的籠子的頂端,也可側爬與拿葡萄乾。

這本書的內容在在地顯示大腦的可塑性是相當驚人的,不論是猴子或著是人類的大腦,即使在成年後仍具有相當大的可塑性,所以那些認為人在成年之後就無法增長才智的可以洗洗睡了。

雖然還沒有完整的看完這本書,但是裡面有兩個讓我非常感興趣的內容

  1. 大量練習造成的學習效果
  2. 專注力的重要地位

大量練習造成的學習效果

在這本書中記載了各種科學家不斷破壞猴子的神經系統,然後再不斷訓練猴子讓他們重拾相同,或著準確一點說是類似的能力,因為猴子是用新的皮質取代被破壞的皮質。而大量重複練習其實也是一直以來人們學習的方法,就像是「熟能生巧」這個道理一樣。而既然猴子能夠透過大量練習「重新掌握」一項技能,那人類單純透過大量練習學習就更不足為奇

但是就像之前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一樣,我們可不可以不用理解力,而是先透過大量練習,在大腦建立一些架構之後,再補足剩下不足的地方,作為更有效的學習方式?

舉例來說,就像是今天我給你一大盒拼圖,其中一種拼圖方式是讓你閱讀一本記載了各式參考資料和拼法的書,接著讓你邊摸索邊拼圖;另外一種方法則是有高手直接帶你拼一遍,讓你可以直接用身體學習如何去拼拼圖。而這兩種方法哪種比較快速跟有效?我個人認為是第二種,因為你不必像個無頭蒼蠅一般亂衝亂撞,而是有一個參考標的幫你省下大量的時間。

但是我現在仍然比較困惑的是,大量練習要如何和理解有效結合?因為如果花太多時間在研讀教材而理解的話,可能會變成沒有效率的學習,因為你沒有透過練習把這些東西「刻」在你的腦還裡;另一方面,如果要讓大腦「自然」學會,而不是參考大量的教材找答案的話,那就要把整個大的架構拆成足夠小的架構,再透過不斷的練習找出自然的規律,幫助大腦自然理解。

而不論單純使用哪種方法都會造成效率的低落,所以大量練習和研讀教材如何抓取平衡就變成一件需要不斷測試的事。

專注力的重要地位

莫山尼奇同樣也在1980年代對猴子開啟了一系列關於專注力的實驗。實驗的內容是對猴子的單一手指進行震動刺激,並訓練猴子學習對其中特定的頻率做出反應,而能做出正確反應的猴子則會有食物作為獎勵。同時為了做為實驗對照,莫山尼奇針對另外一組猴子的進行手指震動刺激,但同時以聲音讓猴子分神,且為了有效分散猴子的注意力,每當猴子對聲音做出正確回應時,便可獲得食物。(雖然試驗中並沒有明確指出分神的猴子對震動刺激做出正確回應時能否拿到香蕉,但以分神的觀點來看,應該是兩項行為都能獲得食物。)。

而最終的結果顯現,單純接受震動刺激的猴子大腦出現了明顯的重組,而分神的猴子腦部並未出現明顯的重組,可見中重要的並不是震動刺激,而是專注力。

看到這邊讓我驚覺,這根本就是「刻意練習」這個名詞最好的註釋-若是你要得到更好的學習成果,有效的提升專注力絕對是重要的關鍵;同理,盡你一切可能的去除任何會減少你的專注的因素,也變得至關重要。

在刻意練習這個理論當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你不能讓一些行為變成單純的習慣,而必須刻意練習。意思也就是說若是你想針對某些技能更上一層樓,你就必須不斷地投注意識在上面。在書中的一項研究顯示,當人們起初學習一項行為時大腦的特定區域會顯得活躍,但是當這些行為慢慢成為單純機械性的動作時,活躍程度會慢慢降低;不過此時,只要重新把我們的專注放回到動作本身,原先大腦逐漸不活躍的區域又會重新活躍起來。

小結

這本書還有太多讓我感到驚艷的地方,我還必須花點時間才能慢慢拼湊跟有效運用其中的觀念,我之後有機會的話也會陸續補充更多的資料。

我似乎找到加速學習的方法了!《學得快才會想學!黃金20小時學習法》讀後感#191

createyourownlives-the-first-20-hours-how-to-learn-anything-fast
今天在喬許考夫曼所寫的書《學得快才會想學!黃金20小時學習法》中,提到他雖然只花了90多個小時學Ruby幫助自己架站,而且效果很像還不錯。看到他學得那麼快我真的很為他開心,但是尷尬的是,我花了數百個小時學Ruby,不過至今還沒有辦法有效的建出一個網站,而且學習效率似乎遠遠輸他太多太多。換句話說,跟他比起來我花了太多時間在「無效學習」上。

因此就在剛剛,我花了大概15分鐘邊寫習題邊查資料自學了一下JavaScript。也許是因為有Ruby的底子,所以我很快就搞懂了一些JS的觀念,而在我直接寫題目自學的過程我驚訝地發現了幾件事情:

  1. 直接實戰能迅速抓出重點
  2. 瞭解重點後再看全文

直接實戰能迅速抓出重點

一般來說我們看一本書或是文章時,往往重點其實只需要幾個字或幾句話就能表達完畢,而剩下「大量」的內容都是為了幫助讀者更加理解觀念。也就是說如果你能夠了解重點,某些情況下剩下的文字根本就不重要,除非你是一個非常著墨文字,並且不斷鍛鍊自己文字技巧的作者,否則真的其他文字不看也罷。換個角度說,一篇文章可能花了90%篇幅解釋重點,僅僅只是為了搞懂佔了10%篇幅的知識。

而也就是如此,如果直接把要學習的東西切成一小塊一小塊,並且有針對性地搞懂,我們可以很快的找出要學的東西,並且直接找到重點,避免浪費大量的時間。也許你會說事前的打底很重要,我不否認,但是以舉游泳來說,如果你花了一大堆相關和不相關的知識但遲遲不下水,不如看了一點之後就下水體驗,接著再看影片或文章找到自己遇到的問題,直接修正。

瞭解重點後再看全文

前面提過,一般來說文章中的大部分的內容都是為了補充敘述重點。所以以LS的教材來說,我現在不建議直接從全文找內容,而是透過搜尋或是其他方式瞭解重點之後,在看剩下的文字瞭解更多次要的內容。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同時避免因為補充內容敘述的不精確阻礙了你學習的速度,進一步扼殺你的動機。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在學習一個新的領域時,也常常會透過購買數本類似主題的書然後快速略讀,先藉由大量攝取資訊找出重疊度最高、或是看起來相對重要的觀念,然後挑出這些觀念瞭解之後再回頭補足剩下的知識。

關於LS的課程

其實今天在發現這樣做有多快速之後,其實我還滿想拋棄LS的課程,畢竟要好的教材的話網路上俯拾皆是、練習題也一樣,而我更可以透過直接的實戰學到更多東西,而不用為了通過考試被大量的重點。但是我覺得上課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有助教為了指導解惑,甚至透過跟其他人的互動得到寶貴的知識,所以目前的我還是以透過LS的教材“習得”為主,但我會大幅度調整我的學習方式,以求更快速的完成課程。

結論

今天實際測試之後發現以終為始、直接從解決問題實作的方法有多快速,讓我整個人都驚呆了,也對過去被我浪費的時間感到難過。不過往好處想,我似乎真的找到能夠快速搞定LS課程的方法了,接下來只需要更多的實作、測試、還有修正。看來我越來越有機會在2月左右完成LS所有的課程,甚至有更多的時間來準備理想公司的面試。

之後若是有更多理論實踐的結果,我也會記錄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學習方法的反思,《關於考試,你用的方法都是錯的》讀後感#188

createyourownlives-dont-use-wrong-way-to-study

這個標題根本就是為我設計的Q

有看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這段時間的我每天的生活幾乎就是coding。而面對LS大量而且難度極高的課程(對我這個新手來說),我當初對自己完成日程的評估完全無效,因為基本上就是不斷的在落後。雖然我已經盡力的在提高我的效率、增加讀書的時間、開始每天記錄筆記在網站上,但是進步的幅度還是很緩慢。尤其在看過《狡猾的讀書法》還有笑來老師、XDite的一些方法後,我覺得目前採取的方法應該是有效的,所以一定是哪出了一些問題。

恰巧今天深感讀書效率的低落而去翻圖書館的書架,無意間發現了一本叫做《關於考試,你用的方法都是錯的》。這本書的內容基本上跟《狡猾的讀書法》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但是我覺得這本書寫得更嚴謹、更好。有鑒於書中的內容跟狡猾的讀書法多有重複,所以我不深入分享書中的內容,但如果兩本擇其一的話我會選擇《關於考試,你用的方法都是錯的》這本書。

在快速看過了這本書後,我對於目前的讀書方法有以下的反思:

  1. 並未徹底地做過、背誦習題
  2. 複習的時間掌握的不夠好
  3. 快速提取的複習做得太少

並未徹底地做過、背誦習題

雖然我現在在進入新的章節時我都會練試題幾遍,但是我的做法僅僅只是把code打過幾遍,大概看過題目以為大腦會在後台自動幫我處理,但是這樣想真是大錯特錯!因為如果沒有把過程刻在腦海裡、或是沒有達到理解的程度,那根本就等於沒有看,而且你會用非常快的速度就把一切的東西都忘掉。

我之後的做法會是:在正式開始一個章節之前,(1)先翻到試題的部分把試題背下來(2)根據refactor後的code搞懂每個步驟在幹麻(3)把新學到的method、知識記錄下來並搞懂(4)翻閱課本找到相對應的觀念並記下來(5)晚上的時候記錄在medium上(6)定期複習。

而根據我今天用類似的方法去複習前個禮拜學過但基本上已經忘掉的習題,效果似乎還不錯。之後我會持續測試這個方法,如果效果好會再跟大家分享。

複習的時間掌握的不夠好

在這本書中作者問到自己的學生坊田一個問題:「你都何時複習練習完的習題或是知識?」,坊田的回答是:「我都等我差不多忘掉的時候才複習。」。雖然我早已經知道有艾賓豪斯遺忘曲線這件事情,但我還是犯了跟坊田一樣的錯-等到已經忘記的時候才開始複習,而這種複習方法的效率是最差的,因為你必須重新的再把東西回顧、理解、記憶一次。最好的複習方法就是趁忘記之前定時複習,而隨著複習次數以及記憶強度的增加,複習所花的時間可以漸漸減少。

而之後我會採取的方法就是每天早上會晚上固定撥出一段時間,把前一天學過的習題、重點在腦海裡複習一次,而且必須做到能夠清楚的背出、解釋還有能夠在大腦裡演繹一遍,因為這樣才算是真正的有效學習。

快速提取的複習做得太少

其實這部分的概念跟前一個段落的內容有點像,但是在這邊我想稍微介紹一下艾賓豪斯遺忘曲線

根據維基百科上的介紹,艾賓豪斯曲線的概念是:記憶過程記憶的保持在時間上是不同的,有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兩種。平時的記憶的過程是:輸入的信息在經過人的注意過程的學習後,便成為了人的短時的記憶,但是如果不經過及時的複習,這些記住過的東西就會遺忘,而經過了及時的複習,這些短時的記憶就會成為了人的一種長時的記憶,從而在大腦中保持著很長的時間。

250px-forgettingcurve-svg

所以簡單的來說人在學習之後會遺忘是非常正常的,但是透過即時的複習還有不斷的提取,這些短期的記憶就會成為長期的記憶。

這項實驗當中還有一些比較明確的結果。受測者背誦「沒有意義的音節」之後,遺忘跟記住的比率分別為:20分後,42%被遺忘掉,58%被記住。1小時後,56%被遺忘掉,44%被記住。1天後,74%被遺忘掉,26%被記住。1周後,77%被遺忘掉,23%被記住。 1個月後,79%被遺忘掉,21%被記住。

雖然在這項實驗中並非使用有意義的圖像或是文字,但是我想這項實驗結果仍然有一定的參考性質,那就是-不複習,就等著忘記。

所以我之後的做法是會每天複習,而每次複習的方式就是把學到的東西在腦海中跑一遍,最後需要練到一看題目就可以反射性地回答所有答案,而這個提取過程會持續到新的章節結束為主。

致逝去的時間

我真的對於自己無法趕上進度感到痛心、又對無法加快進度感到失落、更對被浪費掉的時間感到抱歉,但是這些情緒完完全全無法幫我解決問題,我能做的就是不斷的改良自己的方法,讓自己學得更快速。

小小的收穫

自學coding的這段時間以來,最大的收穫應該就是英文能力的進步。我除了閱讀速度變快了之外,我現在看LS上的教學、或是一般的英文影片都能用兩倍的速度。像是我最近在練習weekly challenge,一天大概要看到三部各一小時的影片總計三小時,但是我現在只需要1.5個小時就解決。未來如果我還有1000個小時看英文影片的需求,那我可能就多出了500個小時,而500個小時我可以多做多少事情啊。

雖然進度還是落後很多,但是我絕對不會放棄之前的進度還有提升效率這件事,就像是Elon Musk說的一樣”For my part, I will never give up, and I mean never.”

最後,推薦這本「關於考試,你用的方法都是錯的:日本考試之神的私家祕技
給大家,希望你們會喜歡

 

知道人腦興奮的原理後,人類還需要性愛嗎?#161

createyourownlives-having-sex-without-having-sex
圖為電影《超級戰警劇照》

我承認這個標題有點誇張,但是看了關於人腦運作的書籍後瞭解到,人類所有的奧妙甚至說命運,其實都掌握在我們的人腦當中,一點都不誇張。

而今天我想從以下幾個主題開始討論起:

  1. 人類在睡眠時會調節情緒
  2. 關於清醒夢還有冥想
  3. 大腦可以在無意識(未察覺)的情況下處理有意義或規律的事件
  4. 人可以用指令要求大腦在睡著時執行

1.人類在睡眠時會調節情緒

人的大腦在睡眠時會自動調整情緒,所以一般來說人們如果前一天睡前有很多煩惱,在睡一覺之後基本上這個情緒會舒緩很多。但是我更感興趣的是有些心理治療師如何治療心靈受到創傷的患者-依靠患者回溯創傷時刻並跟生活的經驗結合,藉以淡化傷痛。

2.關於清醒夢還有冥想

當人們意識到自己在做夢的時候(清醒夢),人們可以用意識接管大腦的夢境,就像是腦海電影中的導演一樣,可以指定大腦做你想做的事(但似乎無法完全接管)。但在這邊我更好奇的是接管清醒夢可達成的目的,還有清醒夢與冥想、想像之前的關聯還有差異。

3.大腦可以在無意識(未察覺)的情況下處理有意義或規律的事件

這是很有趣的一個發現,原來我們的大腦可以在我們未察覺的情況下自動歸納一些有規律的事件,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而這跟我們昨天試圖探討的一件事有關-人到底可不可以不依靠「理解」學會一件事。

4.人可以用指令要求大腦在睡著時執行

過去有些資料顯示,當有些人試圖在生活中解決某些問題時,往往在睡夢中找出答案。而更有資料顯示,但在睡前對大腦下指令要求大腦解答某個問題,大腦會以夢境的形式顯示關於答案的跡象。

雜七雜八的說了很多,我最主要想要了解的一件事就是-人腦作為掌握人類至高無上的器官,我們到底要如何利用它「執行」我們想要的人生?

改變觀念改變人生?

曾經看到一些資料顯示,在大腦裡植入一個概念(或是缺少一個概念),都會讓人在行為上變得有所(或欠缺)依據。就像是我們曾經提過的自証預言(就是科學版的吸引力法則),當人們心中傾向某件事發生時,我們在作為上會趨向使這件事發生。而我們也知道我們人類的記憶、觀念、想法都不停地隨著時間不停的重塑,而我們的認知也隨著不停的改變。(對單一事件的記憶有可能不停的改變)

而在大腦中植入一個概念藉以改變人的行為,是NLP(神經語言程式學)這個學派抱持的觀點;而在未來簡史這本書的一些書摘跟評論中也提到:「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人腦徹徹底底就是個電腦。」。

如果人們可以真的了解大腦的運作,我敢說生活一定會起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在過往的許多科學實驗當中,科學家利用在大腦中插入電極,以改變老鼠、貓等動物的行為;有資料顯示女/男性在睡夢中經歷性高潮時,身體也會經歷相同的過程;在睡前對大腦下指令,可以讓大腦協助解決問題。

如果未來的人類可以直接透過一些行為來改變、滿足、指使大腦,究竟我們的生活會起什麼天翻地覆的改變?在超級戰警這部電影中描繪的西元2032年,人類之間做愛不再透過實際的性交,而僅僅是倚靠一個儀器傳送腦波給對方,並藉以體驗如同真實性愛的體驗。雖然這看起來很詭異,但是老實說,人類覺得各式各樣的情緒、甚至是所謂的性高潮-不全部都是來自大腦嗎?

人類可能的未來

以後你跟你的伴侶不需要抱抱、擁抱、性愛才能創造催產素,只要給你一定的藥劑就能讓你每天舒緩許多,伴侶之間擁有更好的關係;人們之後不許要辛苦的運動大腦才會分泌腦內啡讓人覺得舒緩,來上一瓶特製的飲料就可以達成;運動有助於大腦活化並強化學習效果,但是未來的人類哪有這麼多時間運動?不如來顆聰明藥吧,省時效果又好。

在科技不斷快速進化的未來,人類的大腦似乎掌握了人類的極限、未來還有命運。當科學家完整的了解人腦的奧秘後(據說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系統),其實就暗喻了一件事情-人類有完全的能力複製大腦的功能,甚至再造或進化。到了這個時候更強大的AI,或是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早就不足為奇,因為科學家們早就手拿這個配方不斷的調製,甚至未來還是倚靠AI這類型的東西來自主研究,完全取代最高階的科學家還有技術人員。

而你說未來的人類命運如何?我猜人類就會跟早年實驗室中的老鼠、貓還有猴子一樣,是最好用也最有趣的實驗對象吧。

重讀刻意練習I#140

最近又重新拾起了《我比別人更認真,刻意練習讓自己發光一書》,裡面有太多值得讓人好好省思的文字和重點,讓目前不斷精進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我,又再次得到了啟發。

天賦真的重要嗎?

在柏林,有一群研究人員為了找出小提琴家優於同儕的原因,所以來到了當時的西柏林音樂學院,挑出了一群小提琴家作為研究的樣本。研究人員將他們依照能力分成良、佳、優三個組別,並依照各個指標來衡量他們的能力。研究結果顯示,在許多層面上三組小提琴家的差異並沒有太多,像是三組學生在音樂相關的活動(習琴、練琴、上課等),投入總時數都大約是一週五十一小時。但是其中有一個讓研究人員最感興趣的數據就是,他們在自發練習上所花的時間有顯著的差異。

 

一般來說,優組和佳組的學生一週平均獨自練琴二十四小時,而良組的小提琴家獨練的時間一週平均僅有九小時。而在估計了這群小提琴家們生涯的練習總時數後,得到了一個結果。到了十八歲時,優組的小提琴家平均總練琴時數是七千四百一十小時,佳組則是五千三百零一個小時,良組則是三千兩百二十小時。

而再讓我們看看另外一組在英國所做的研究,一群研究人員為了研究天賦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他們選定了音樂領域並找了257位學習音樂的年輕人作為研究對象,並將它們依照能力分成五組,包括經過激烈學科成為音樂學校的學生(頂尖組),和學習樂器至少六個月但最後放棄的人。

 

其中有一項結果顯示進入頂尖音樂學校的學生(頂尖組)和只是為了樂趣而隨意演奏的學生,到達第五級的平均時數都是一千兩百小時。音樂學校的學生達成某級數的年齡比其他學生早,純粹只是因為他們每天練習時間較長。

 

而我們也可以由此推敲一個結論-總練習時數與卓越表現極度強烈相關

 

而單純從以上兩個的實驗來看,我們無法直接找出「天賦」所帶來的顯著差異,更多的是在練習的時數。
親身實例
我曾經在大三時為了爭取去日本留學的機會,所以從零開始學日文並在一年後通過了日檢N2,而日檢N2也是很多日語學系的畢業門檻。當時有很多人聽到我只花了一年就通過日檢N2表示佩服,但是我當下只是覺得我每天都很拼命,通過檢定除了運氣好還有一點點的實力。而過了幾年當我看到總練習時數這個概念覺得很有趣,所以我就把日檢N2的一些通過指標拿出來看。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10-02-22-32-59

「漢字圈學生通過N2的總學習時數約1150~1800個小時。」
在那一年我暑假每天至少讀五個小時,開學後每天早上會聽一個小時左右的NHK+看雜誌+上學校日文課等等,一天累積兩個小時以上不是難事。所以我掐指一算一整年下來我的總學習時數絕對超過1000個小時,離1150這個數字絕對不會太遠。所以我能通過N2,應該絕對不只是幸運。

什麼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有幾項特點
1.刻意練習是專為提升表現而設計的活動,通常有指導者從旁協助
2.能多次反覆進行
3.對練習成果持續提出反饋
4.不管是下棋、商業或是運動等的活動,都是心智層面高難度的挑戰。
5.它沒有什麼樂趣可言

 

接下來我想用我個人練習提升效率的方法來當作刻意練習的例子。

 

在一開始接觸目前的課程時,可能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需要認真看這麼多的英文文件(我大學都在幹麻@@),難免覺得有點不適應,加上我希望能夠越快通過課程越好,所以我幾乎是用囫圇吞棗的方式把第一階段的所有教材看過0.8遍(因為後面有些我根本就沒看)。接著就直接跳入後面的章節和做練習題,結果下場就是不斷地卡關,測驗的時候有些課本都有寫的東西我竟然毫無印象,即使open book也差了幾分而沒通過第一次評鑑

 

在下一階段的課程也是同樣需要事前閱讀文件,這次我就參考了“如何閱讀一本書”這篇文章的讀書技巧-讀三遍。我的個人做法是,第一遍了解概況、第二遍關注細解理解內容、第三遍回頭把所有需要背誦的內容記起來。而這次的效果似乎好多了,我對內容的掌握度也提高了不少,背誦內容也提高了我對試題和觀念的反應速度。

 

但是我對這樣的成果還是不滿意,我猜應該還有更快的方法。所以這次我調整了我的閱讀方式,這次我改成讀四遍,第一遍也一樣是了解概況,但是我的第二遍是直接把所有的重點先背起來、第三遍是關注細解理解內容、最後一遍是用自己的話把重點解釋一遍。
(註:第一遍先閱讀了解概況是讓潛意識幫忙處理資訊。第二遍直接背誦重點是因為,習得一個技能的關鍵就是能夠熟練地運用核心概念,而既然核心概念需要牢記在心,先背起來鐵定不會錯。而且一但你背熟了,你每複習一次就是在強化一次。)

 

在這個提高學習效率的練習當中,雖然沒有指導者,但是我認爲刻意練習同樣也是一種可以習得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一但習得可以複製在自己的其他領域上,所以即使沒有指導者,但既然是重要的事情就得做,不論有沒有人教都該如此。

 

我在最近開始記錄每次完整學習一套資料所需要的時間,用作改進各個不同練習方法的基準。舉例來說,目前這份55頁的資料大約花上我10個小時的閱讀時間,所以如果下份有125頁的資料話的時間就應該少於23個小時,否則效率就是沒有提升(雖然會有資料難度不同的問題,但依我的觀察並沒有差異太大。)。而刻意練習的“過程”我倒是覺得滿有樂趣的,因為每當我發現我習得了新方法、學習的效率提升,就等於我有更多的時間學更多的東西、做更多的事,一想到這我就開心的不得了!

 

礙於篇幅,今天只稍微介紹了什麼是刻意鍊習、天賦是否麼重要還有個人操作的一些實例,之後更多的內容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跟大家一起探討。

論自學能力的重要#139

createyourownlives-how-fast-can-you-learn
自學Coding的時間已經經過了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以來我不斷的思考要如何提高學習的質量還有效率,以節省更多的時間。而如何更快掌握所學,就成了我每天基本上一定會思考的問題。

 

「自學」這兩個字不知道為什麼,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很有距離感,我猜一來可能是大家對自學的定義不同,二來是因為過往教育體制的戕害,讓人們漸漸喪失學習的技巧和熱情。

自學是什麼?

我認為所謂的自學,應該是「自主學習」-自己主動做出學習的選擇,而不是時時刻刻都等別人來教你。而這樣一定義之後,我們就能夠更清楚地瞭解自學應該是什麼、不是什麼。

 

所以自學不一定是“自己學習”,我想這是卡死最多學習者的原因。因為讓我們回頭來看,學習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習得知識,並且讓知識為我們所用。因此不論你採取任何的學習方式,基本上只要長遠來看能幫助你提升學習效率和成果的,就應該去做。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請教、上課、交流甚至是教其他人等等,只要任何能夠幫助你成長的事情,都算是自學的一部份。如果你說要自學,就拘泥於“自己”學習,其實很大的一部份你就喪失了其他可能提升自我能力的管道。

 

對台灣大部分的學生來說,在大學畢業以前的學習,似乎都不是為了自己的未來所作出的努力,而僅僅只是為了配合教育制度,而不得不出售自己寶貴的時間,以填補父母和社會的期望。而在出了社會才發現,自己竟然沒有足夠的能力面對社會的挑戰。而過往的學習大多是為了配合考試,不曾真正掌握好一項技能,更不用說掌握主動的學習能力。

 

所以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進入職場數年之後,技能既然沒有比當初成長的太多;而另一方面,我們又可以看到有些人的能力突飛猛進,遠遠地把許多人甩在後頭。而我想這之間最大的差異,就來自於自學能力的不同。

自學能力的好與壞

自學能力好的人,相對來說就是有個開掛的人生。想像一下,一個人學什麼都快,就證明了他可以用比大部分人更短的時間掌握一項技能、更短的時間完成一項作品;相對來說,他就有更多的時間體驗人生、更多的時間學習新技能。而最終不管怎麼看,他在看似與我們相同的人生中,“多活了”好幾輩子,因為他能體會的可能比我們多太多太多。

 

自學能力差的人,相較來說最明顯的就是生產力不佳。出社會之後,基本上就不會有人手把手教你,而既然一個人的自學能力不強,在沒有人手把手教學之後,還要靠自己精熟甚至是學會一項新技能,根本就是難上加難。既然一個人的技能進步緩慢,相較來說他就只能用過往所學來面對新的挑戰。

 

就讓我們用電腦的操作版本來打個比方,我們的人腦基本上跟電腦非常類似,很多人在一開始出廠的時候可能是Windows 98或著是Mac 10.2 “Jaguar”,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卻一直沒有升級。當社會不斷的在進化的時候,有人開始升級到Windows 10 或是macOS Sierra的時候,卻還有很多人只升級到Windows 2000甚至從來都沒有升級過。一般來說電腦不升級的後果是什麼?最常見的就是處理速度緩慢、跟其他系統不相容、甚至是更容易中毒等等(Windows在2010年的時候就不支援Windows 2000了啊。)。所以可想而知無法提升系統在現實生活中會發生什麼奇妙的事件……。

學習是能夠越學越快的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這種朋友,如果他除了母語之外還能使用其他外語,而且還能使用的足夠好。基本上他有機會或甚至可以說有能耐,比不會說外語的人更快的學習其他外語。就拿學習日語這件事來看,對一般的學習者來說,光是看你的出生地在哪,就可以決定你未來學習日語是否會比其他人花上更多的時間。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10-02-22-32-59
讓我們參考這張由JLPT官方所提供的資料,要通過日檢最難的N1考試,漢字圈的學生需要花上1700-2600小時,而非漢字圈學生則至少要花上3000-4800個小時,雙方的差距足足接近兩倍。而會造成這樣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原因之一是,我們使用的文字與日本的漢字有大量的相似,也就是說,我們小時候學習中文的同時,一方面也幫助了我們更容易了解日本的文字;但是另一方面,對非漢字圈如歐美語系的國家,漢字對他們來說就像一團扭在一起意義不明的線條,光想就覺得頭痛。所以今天如果你是歐美國家的人,當你能使用中文後,你學習日文的速度會比跟你同母語的人快很多;而其他類似的例子還有歐洲的語言絕大部分屬於印歐語系,你如果會說西班牙文或甚至是英文,要上手其他歐洲語言也會比一般亞洲人快上很多。

結論

其實最終說到底,一個人的自學能力有多好,他解決問題的速度就有多快。回顧一個人的一生,基本上就是不斷地試圖解決出現在我們面前問題的過程。我們試圖解決生存的問題、試圖解決如何與伴侶相處更和睦的問題、試圖解決人際交流的問題、試圖解決教養子女的問題等等,各式各樣的問題。

 

既然人生就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是不是甚至可以大膽地說:「如果一個人的自學能力越好,他擁有良好生活品質的機率都比別人高上很多。」呢?

學會創造自己的產品#123

createyourownlives-make-your-own-product
在我前兩年的生活裡,有一位非常我敬佩他的部落客、創業家和作者,他的名字是Chris Guilleabiu。在Chris Guilleabiu早期的生活最先是在非洲當義工,之後開始在全世界旅行,並每天堅持用部落格記錄旅行期間,所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情。一晃眼數年過去了,他的部落格積累了許多讀者,很多人好奇他旅行經驗這麼豐富,有沒有什麼坐飛機的省錢妙招?他發現似乎可以把自己過往的經驗包裝起來當作產品販售,一來可以幫助更多人,二來也可以增加收入,於是他就開始賣自己的產品,『教授如何買到便宜的機票並累積里程』。
過了不久,他又發現很多了對他如何寫作、經營部落格有興趣,剛好寫了一段時間下來,他也累積了不少經驗,於是他又有了新的產品『教授人們如何寫作』。然後不久之後,他竟然開始出書了,先是出了一本書叫做“THE ART OF NON-CONFORMITY”,鼓勵人們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久之後他開始在全球訪探一些用小金額創業,闖出一片天的人們,出了一本全球暢銷的書,叫做“The $100 Startup: Reinvent the Way You Make a Living, Do What You Love, and Create a New Future ”
那時候的我知道這個世界上竟然有這樣的生存方式的時候,我真的是覺得我歎為觀止。竟然只要靠著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技能,就可以創造生活收入的來源。還有他最厲害的是可以不受地點限制的工作–只要有筆電還有網路就可以生存,而且重點是,他賺的金額還真的頗多。
而究竟要如何創造屬於自己的商品我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是著作是我最優先的目標。我曾經看到一段英文我覺得很有趣,“The best way to learn is to teach”,因為唯有你能夠清楚解釋、甚至是用容易讓他人理解的方式傳達一個概念,你才算是真正擁有這個概念。所以老實說,幫助自己真正學會一個領域的知識才是重點,而著作是一個幫助理解這個過程的副產品。而最終,我會持續打磨這個副產品,讓他們真正成為對其他人有意義、能夠幫助他人的知識。
所以,我會持續設定一些自己認為想要學習的主題,然後透過不斷學習、實踐以及紀錄,一點一滴地寫出我認為這些領域重要的地方、他們要如何定義、又要如何使用,最後完成這個領域的著作。
創造自己的產品這個想法,除了是我嚮往的生活方式之外,我甚至偏執的認為,所有人都應該學著創造屬於自己的產品,或著至少要有創造自己產品的能力。因為當你能夠獨立創造一個產品的時候,說明你的技能已經成熟到了一個程度;而除此之外,當我們需要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時,我們必須學會承擔所有的責任,因為這個東西好不好,全部都是你的責任。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作品。

總結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作品,所以我們必然要讓自己有能力活得更好(每個人的好不一樣),也學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當我們選擇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並好好的創造自己的生活那一刻,其實我們就已經主動對我的人生做出了選擇,而這樣的選擇其實就是我們所有人重生的關鍵–從致力於讓自己好好生活開始。
P.S.最近一直在思考,我在寫作方面應該為自己設下怎樣的標準,恰巧看到笑來老師說的一句話:『做到了再說,否則說了也白說。要想盡一切辦法成為“能說那話的人”。』,其實還真的確實是這樣,很多時候說了卻沒有做到,倒也是滿尷尬的一件事。所以從今以後我在這個網站只說我自己做到的事,還有自己學到的事。否則我寫一些自己根本沒有做到的事情,不只對看的人不禮貌,也不是一種對自己負責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