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鍛鍊思考能力的方式有以下三點:
- 吃得健康
- 持續鍛鍊
- 保持清晰
吃得健康:
這裡指的是多看好的書和資訊。平常我們會花很多時間思考,但是其實很多事情的答案都寫在書裡,自己關起來思考反而效率更差。另外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是,我們看書就是為了要得到正確的觀念,如果因為看了不好的書讓自己被不斷的觀念混淆就得不償失。
在這裡,我們專注於如何創造人生,並包括寫作、思考、程式、開創財富等技能提升
我個人鍛鍊思考能力的方式有以下三點:
這裡指的是多看好的書和資訊。平常我們會花很多時間思考,但是其實很多事情的答案都寫在書裡,自己關起來思考反而效率更差。另外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是,我們看書就是為了要得到正確的觀念,如果因為看了不好的書讓自己被不斷的觀念混淆就得不償失。
1980年代科學家托柏陸續將9隻獼猴的單隻手臂或是雙臂的感覺神經切除,但是保持他們的運動神經,這些猴子無法再從手上感受到任何感覺,就像是忘了有這隻手一樣,但是實際上他們的手仍能自由運動。另外的8隻獼猴則成為實驗對照組,而這17隻獼猴,將成為改變整個神經科學界的關鍵。
在托柏的一個實驗當中,他將6隻猴子完好的手臂綁住,這讓猴子非常焦躁,牠們不是一在掙扎想要擺脫束縛,就是完全不肯動。但最後其中5隻搞懂了:如果牠們想要吃到籠子外的食物,就得使用傷臂。拖柏回憶他的研究結果說:「只要簡單地將完好的手臂束縛住,幾個小時後猴子就會開始使用傷臂。使用起來雖然有些笨拙,但是可以一直用下去。」
而這托柏其中的一項結果更顯示,有些猴子可以運用傷臂爬到八呎高的籠子的頂端,也可側爬與拿葡萄乾。
這本書的內容在在地顯示大腦的可塑性是相當驚人的,不論是猴子或著是人類的大腦,即使在成年後仍具有相當大的可塑性,所以那些認為人在成年之後就無法增長才智的可以洗洗睡了。
雖然還沒有完整的看完這本書,但是裡面有兩個讓我非常感興趣的內容
在這本書中記載了各種科學家不斷破壞猴子的神經系統,然後再不斷訓練猴子讓他們重拾相同,或著準確一點說是類似的能力,因為猴子是用新的皮質取代被破壞的皮質。而大量重複練習其實也是一直以來人們學習的方法,就像是「熟能生巧」這個道理一樣。而既然猴子能夠透過大量練習「重新掌握」一項技能,那人類單純透過大量練習學習就更不足為奇
但是就像之前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一樣,我們可不可以不用理解力,而是先透過大量練習,在大腦建立一些架構之後,再補足剩下不足的地方,作為更有效的學習方式?
舉例來說,就像是今天我給你一大盒拼圖,其中一種拼圖方式是讓你閱讀一本記載了各式參考資料和拼法的書,接著讓你邊摸索邊拼圖;另外一種方法則是有高手直接帶你拼一遍,讓你可以直接用身體學習如何去拼拼圖。而這兩種方法哪種比較快速跟有效?我個人認為是第二種,因為你不必像個無頭蒼蠅一般亂衝亂撞,而是有一個參考標的幫你省下大量的時間。
但是我現在仍然比較困惑的是,大量練習要如何和理解有效結合?因為如果花太多時間在研讀教材而理解的話,可能會變成沒有效率的學習,因為你沒有透過練習把這些東西「刻」在你的腦還裡;另一方面,如果要讓大腦「自然」學會,而不是參考大量的教材找答案的話,那就要把整個大的架構拆成足夠小的架構,再透過不斷的練習找出自然的規律,幫助大腦自然理解。
而不論單純使用哪種方法都會造成效率的低落,所以大量練習和研讀教材如何抓取平衡就變成一件需要不斷測試的事。
莫山尼奇同樣也在1980年代對猴子開啟了一系列關於專注力的實驗。實驗的內容是對猴子的單一手指進行震動刺激,並訓練猴子學習對其中特定的頻率做出反應,而能做出正確反應的猴子則會有食物作為獎勵。同時為了做為實驗對照,莫山尼奇針對另外一組猴子的進行手指震動刺激,但同時以聲音讓猴子分神,且為了有效分散猴子的注意力,每當猴子對聲音做出正確回應時,便可獲得食物。(雖然試驗中並沒有明確指出分神的猴子對震動刺激做出正確回應時能否拿到香蕉,但以分神的觀點來看,應該是兩項行為都能獲得食物。)。
而最終的結果顯現,單純接受震動刺激的猴子大腦出現了明顯的重組,而分神的猴子腦部並未出現明顯的重組,可見中重要的並不是震動刺激,而是專注力。
看到這邊讓我驚覺,這根本就是「刻意練習」這個名詞最好的註釋-若是你要得到更好的學習成果,有效的提升專注力絕對是重要的關鍵;同理,盡你一切可能的去除任何會減少你的專注的因素,也變得至關重要。
在刻意練習這個理論當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你不能讓一些行為變成單純的習慣,而必須刻意練習。意思也就是說若是你想針對某些技能更上一層樓,你就必須不斷地投注意識在上面。在書中的一項研究顯示,當人們起初學習一項行為時大腦的特定區域會顯得活躍,但是當這些行為慢慢成為單純機械性的動作時,活躍程度會慢慢降低;不過此時,只要重新把我們的專注放回到動作本身,原先大腦逐漸不活躍的區域又會重新活躍起來。
這本書還有太多讓我感到驚艷的地方,我還必須花點時間才能慢慢拼湊跟有效運用其中的觀念,我之後有機會的話也會陸續補充更多的資料。
如果有誰對醫生說:「我聽到腦海中有個聲音在說話。」八成會被送去精神病院。然而事實是,幾乎每個人都以相似的方式,在自己腦中聽見聲音,有時甚至同一時間多種聲音交錯響起。
在《當下的力量》這本書的第一章,就用了這個有趣的方式作為段落的開頭,並且提到人的大腦裡總是有個聲音不斷的在與我們自我對話當中。最近為了研究心流,無意間找到了這本書,雖然還是不能清楚地為心流這件定出我認為最好的定義,但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似乎給了我一些想法。
在思考心流這件事時我一直試圖找尋屬於心流的例子,我能找到比較鮮明的例子是,前一段時間在看笑傲江湖改編的漫畫的時候,在當下我感覺我大概看了20分鐘左右停下來後,卻發現事實上可能已經過了40分鐘。
當下那種感覺就很像搭上了一台快速來往地球和火星的火箭,當你在火箭上度過了5年終於回到地球,想抱抱當時剛出生的兒子。但是當你們見面的時候你卻發現對方已經是個小腹微凸、頭髮稀少的中年大叔了。這樣的場景對我來說,就像是在物理上提到的時間被重力或是速度給扭曲了一樣。
目前的我可以做到極度專注在當下的場景,並且在感受到流入腦海中不相干的訊息後將其中斷或清除,進入到一個我認為「堪稱」心流的狀態。但是這個狀態大約會在1個多小時左右,伴隨著下肢的不是還有情緒的煩躁開始逐漸衰退,最後我會花大約10分多鐘的時間到處走一走,想一下其他事情做為中途的休息。
雖然還不敢說對心流有什麼深入的掌握和看法,但我稍微整理了三個,我認為在各種領域都能幫助進入心流狀態的條件:
為了進入心流狀態,你必須要盡其所能地減少那些會打斷你意識的事情,這種情況最多來自突如其來、或是音量過大的雜音,還有周遭不斷移動的物體。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你可能會需要一副好的耳機、輕柔的音樂,還有一個人潮較少的空間。
連在相對遠的距離外被人盯著看都會被影響,更不用說當有人在你身邊走來走去你一定會想知道是誰、又或者當有人在你耳邊說話時,你多多少少少會被他們的聲音給干擾。
在科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元認知,在維基百科上的解釋是:
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包括:記憶、感知、計算、聯想等各項)的思考。
一個人的元認知能力越強,就表示一個人越能察覺到自己大腦的想法,甚至進一步的去控制這些想法。如果要加強這些能力可以從每天簡單的冥想10幾分鐘、還有寫作來達成,而經過大約幾十天後你就可以發現,你能夠清楚的感受到大腦的想法,還有意識在腦海中流動的感覺。
當我們能夠察覺腦海中的想法後,我們就能夠有效地去辨認當下的想法適不適當,像是:我現在需要思考這件事嗎?如果不該的話想什麼比較好?我的思緒是不是被帶著走了?
像是我現在在發現腦海中出現不必要或是不該在當下出現的想法時,我就會把他們驅逐出去或是用別的想法代替,而不是沈浸在不必要的想法甚至被帶著走。舉例來說我剛剛在路上散步的時候跟一隻黃色米克斯對看,被它兇之外還差點被攻擊。
我不確定大多數人在這種情況會花多少時間平復並轉移自己的情緒,但是當下我的反應是當然是警覺和憤怒,但大概五秒內就立刻恢復冷靜,然後花十秒思考跟這隻狗打起來誰會贏,然後就停止思考這件事,轉向關注在其他事情上。
在討論心流的時候,我們期盼的是在一段時間內完全沈浸在一項事物當中,並且擁有比平時更好的狀態和效率。
但是當你在生活中有太多雜務或是工作的時候,那就表示你必須不停的在各種事務中切換而資料顯示絕大多數的人這種情況下會受注意力殘留的影響,導致工作效率下降,僅有2%的人能夠依舊保持相同的效率。或者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想想,當你的時間被切得太破碎時,即使你進入了心流狀態也會很快地被中斷,導致效果不彰。
所以最好的情況當然就是盡一切可能的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支出,像是透過外包、婉拒邀約、重新規劃時間等等,都是很好的選擇。更極端一點的例子當屬像臉書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大前研一這類的人,常年都穿相同的衣服,以減少花費在思考該如何搭配上的時間。
以上是我總結這段時間如何進入心流的一點心得,若是之後還有更多的例子,我也會隨時補充在網站上。
接續昨天討論到的心流的主題,今天我想花一點時間來整理一下新發現的資訊。
之所以會開始關注心流,是因為過往大家都在討論熱情的重要,畢竟我們普遍的認同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能夠有更高的專注。但其實我真正感興趣的是,如何在即使不是快樂或是熱情的狀態下也能進入心流,並且保有高強度的學習能力。因為我觀察到有很多學習能力強、執行能力高的人,似乎能夠隨時的進入類似心流的狀態,即使他們並不一定喜歡這些東西,而僅僅是「必須」學會這些東西。
如果真的隨時進入心流狀態,那真的對有志得到這項技能的人來說是一種福音。畢竟如果要建立在熱情或是喜愛才能進入心流的話,那顯然有資格進入心流的人只有:
然後剩下的人都無法進入心流狀態?但是我認爲並不是這樣。不過我怎麼認為一點都不重要,因為這個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想法,我想要的是事實和根據,好險,我在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書中找到了一些我要的答案。
內心充滿相容、和諧的感受,感覺、希望與想法與此協調一致,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狀況截然不同,並經常有忘卻時間的感覺。
清晰的目標、立即的回饋、能力與挑戰難度相匹配、感覺一切都在掌握中,以及相當程度的專注力
由以下的圖表可以看出,是否覺得快樂與動機強烈,與能否進入心流的狀態相關性有點兩極。像是工作或學習這種生產類活動,快樂與動機偏低,但卻能夠高度專注並進入心流;相反的,在嗜好和社交這種休閒類活動,快樂、動機都高,而且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到目前為止其實還是對心流不夠熟悉,但是如果建立在已知的心流要素(1)清晰的目標(2)立即的回饋(3)能力與挑戰難度相匹配(4)相當程度的專注力,等等的話,要嘗試進入心流狀態似乎也是可以辦到的。而我之後也會再重新修正冥想的方式,畢竟冥想是有效鍛鍊元認知能力、並且保持專注力非常重要卻簡單的練習方式。
根據以上蒐集到的資訊,我也會試著學習讓自己進入心流的狀態,若是之後有進一步的資訊,我也會公佈在之後的文章當中。
這幾天花了一些時間研究「心流」到底是什麼,希望能夠幫助自己進入心流的狀態。關於心流體驗的定義,維基百科是這樣說的:
心流(英語:Flow),也有別名以化境(Zone)表示,亦有人翻譯為神馳狀態,定義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心流理論最早是由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所提出,他的著作《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也闡述了許多關於心流理論的例子。
為什麼要幫助自己進入心流狀態呢?因為據說這是個能夠讓自己大幅提高生產力、並維持高度專注的方式。在看過心流相關的書籍還有定義之後我發現,近年來我在心流上的體驗,大概只有在大二大三那段跳國標舞快樂的時光吧。而讓我感到困惑的是,如果心流這麼有效,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刻意”的進入心流?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部落格,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到這裡稍微瀏覽一下裡面的文章。
在米哈里.契克森的著作中,提到了以下的心流經驗圖。
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白色的區域是所謂的心流區域。如果以一名剛學網球的小男孩艾利為例,對他來說一開始有趣的挑戰可能就是把球打過網去。但是這種愉快時光可能不會持續太久,因為在不久的練習之後把球打過網就變得非常的簡單,他就會慢慢從A1移動到A2區域;又或者他可能會遇到程度比他更好的對手,讓他發現在網球這條路上還有許多挑戰等著他,而此時他也有可能慢慢的從A1移到A3。
在這種情況下艾莉要回到心流的狀態就只有移動到A4這個方法。當艾利是在A2這個區域時,要移動到A4必須透過增加挑戰才能擺脫簡單帶來的無聊;而若是在A3,要移動到A4就要透過加強自己的技能才能打敗對手。如果從這個圖上的概念出發我們會發現,如果要維持在心流狀態的話,似乎必須透過不斷的設立更高標準的目標,並且不斷地達成它。
但是弔詭的是,這個心流經驗圖並不能完整的說明所謂的心流經驗,因為甚至一些低挑戰性如看電視、閱讀、家務這些的經驗都能夠進入心流狀態。不過相較來說,有挑戰和目的性的事務觸發心流狀態的機會更大。
我一直都很喜歡Elon Musk,剛剛在看Y Combinator訪談Elon Musk和Mark Zuckerberg的影片時我開始思考一件事:「對這兩個人來說,他們根本就不存在於“刻意”進入心流狀態這回事。但是為什麼他們不需要“刻意”進入心流?」。
我個人的看法是,對需要刻意、或是極大心力進入心流狀態的人來說,可能還沒有掌握住某件事對自己的重要性、或是尚未真心喜歡某件事。對某些目標明確的人來說,他們在特定的時刻必然需要快速進入極度專注的狀態,因為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有效的解決問題,如果他們必須花一大堆時間幫助自己進入所謂的心流體驗的話,那這些人可能比較不善與管理自己、甚至產出較低。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一本有趣的書,書名叫做《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裡面談到了許多著名的作家、畫家、作曲家是如何規劃自己的日常、幫助自己的心流、甚至是逃避自己的工作。我在這本書裡面發現的是,那些能夠透過各種方式讓自己有效進入心流的創作者們,往往有著更多產的著作。
我到目前為止的見解是,如果一個人真的非常重視某件事,他必然會讓自己能夠迅速地投入,或是說讓自己能夠去除雜念、阻礙、優化流程,讓自己在整個努力的路徑上能夠事半功倍。
我在2018/10/24的時候,更新了一篇「4個讓自己進入心流狀態的方法」的文章。裡面提到了幾個我自己嘗試後,認為能夠幫助進入心流狀態的方法,有興趣的話不仿點進去看看吧。
還記得當初開始寫作的時候,常常都是坐在電腦面前腦筋一片空白,思索了好久才能開始打字,所以總是能拖則拖,想著靈感怎麼還不來;而開始之後又常常是另一個挑戰的來臨,像是我該怎麼寫才好?有沒有好的例子啊?這樣寫的品質夠嗎?這樣的情況每天不停的上演。
有時候要花上三、四個小時才能寫作一篇滿意的文章、又有時苦思了好幾個小時也只能擠出不到1000字,但是更多時候都能在2個小時的時間,寫出1500-2000字上下的文字。一轉眼,連續寫作的篇數也累積了170多篇,初估字數應該也至少有20萬字,雖然還不算是一個文筆很好、文章質量很優秀的人,但至少我可以有機會說:「我不再只是單純的觀察者,或許也可以開始稱作踐行者了。」
觀察者-花了許多時間觀察某些事物,但卻遲遲沒有開始行動。
踐行者-經過判斷後開始執行某件事。
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我們既是觀察者又是踐行者。人們花時間觀察、研究接著決定要實踐或是放棄,但更多的時候人們卻往往卡在中間,既無法決定要實踐又或者是放棄,而耗費了大量的光陰。
如果你已經有了某件想做的事情,但卻不知道何時該開始,我的答案會是-現在。在寫作和編程時,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你沒有靈感(想法)時先動手,答案自然會一步一步湧現出來。說也神奇,在學編程時我常常會看著一段代碼很久,但卻毫無頭緒,不過如果我採取打一遍代碼、想一遍流程這個循環,通常就能有近一步的理解。如果這個循環一遍還不夠,頂多就再多個兩三遍再搭配教材,通常就能掌握個七八成。
同樣的,寫作時也有類似的情況。如果真的什麼都想不出來,那就先打一段文字,看看有沒有什麼想法;有什麼想法繼續打,沒有想法就趴在床上思考或起來走一走,通常就會有點收獲。依靠著這個循環,我通常就能夠完成一篇將近2000字的文章。
找好的老司機帶路
這應該是一個能夠讓絕大多數的人迅速入門一個領域最好的方式。透過有經驗的前輩帶領,一步一步傳授你重要的知識、帶你避開不必要的坑、跟你分享這個領域的心得,這些重要的經驗往往都是自學無法達到的。
在自學編程的初期,我花了些錢訂閱了幾堂課程。但就在我花了幾個月使用這項課程之後我發現,雖然它們價格不貴、內容也算豐富,甚至也有線上助教,但似乎就是不夠扎實又少了「專業」的人給你指點迷津。在經過幾個月的低效學習之後,我毅然放棄原本一個月只要600元的課程,轉而投向一個月需要6000元,但是內容更加豐富、扎實、助教更為專業的課程。
因為我知道雖然一個月6000塊貴了一點,但卻可以讓我學得更扎實、更有系統,甚至整體上學得更快。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如果今天我家裡條件不錯,但是犯了法進監獄卻想要越獄。我可能會想方設法地想要挖個地洞、鋸開鐵窗、騙過獄卒,然後承擔生命損賞的風險千方百計的想辦法離開;不過與其這樣,不如拿個幾百萬給獄卒跟裡面的主管,請他們稍微打理一下,我說不定還可以大搖大擺的直接從正門離開,多好。
種一顆樹最好的時間是二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成長的過程本來就充滿了掙扎,如果一件事是重要的,那就儘早開始吧。
事實上,所有的人都是「自利」的。參考了一下MBA智庫百科的內容,所謂的自利應該是:
人們正在進行決策時,會選擇對自己經濟利益最大的行動。
簡單來說也就是,我們所做出的抉擇,都是在各種通盤考慮下做出讓自己覺得最爽的決定。很多人捐錢,因為捐錢讓他們覺得幫助了別人、心裡好過、節稅等等;或是很多人(認真)工作,因為這些事能讓他獲得收入、能力成長、感到快樂,甚至是不用回家面對親人等等。
閱讀全文〈希望我能夠當你的好朋友,一個有用的朋友#172〉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天巨富洛克斐勒在紐約的大街上讓一個鞋童幫他擦鞋。在擦鞋子的途中,這個鞋童非常熱心的跟洛克斐勒分享該買哪些股票、近期又有什麼重要的財經消息。洛克斐勒聽了這個鞋童滔滔不絕的分享之後受益良多,回到公司後立刻打電話給他的股票經紀人,說了一句話:「把我的股票通通都賣了。」,為什麼他要這麼做?據說洛克斐勒說了:「當連一個鞋童都能跟你滔滔不絕談股市的時候,就是該離開股票市場的時候。」。
最近透過得到的專欄加入了一個從零開始學編程的微信群,群內有500人,目測大概有400人都是零經驗或是自學不超過一個月的新手們,而這群人通通都要開始學編程,在裡面幾乎沒有看到其他人要學Ruby,而且大家幾乎都是對同一個語言感興趣,那個語言是-Python。Python被稱為易懂、好學並在許多領域能有廣泛的運用,不論是網頁開發、作業系統,還有真正讓他火紅的原因-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領域的應用。
最為一個同樣在自學編程的人看到這樣的現象讓我覺得很有趣,因為我所好奇的是:「當所有的人都看到一件事是好的,並瘋狂湧入的時候我們該做什麼?」
從最近我的觀察來看,現在有很多人在學寫作、學coding。但是在這群人中的有些人,開始學習的原因不為別的,都是因為看到其他人透過這種方式而讓自己變得更好、建立了名聲、擁有了影響力,最終得到財富並過上了體面的生活,所以才開始心生嚮往。所以對於某些一股腦投入熱門領域的人來說,是否真心喜愛、是否能讓自己成長都不重要,他們更看重的是-這是一個能讓「我」有錢、體面、有影響力的事情,所以「我」應該去做。
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麼多人都在做,那自己的競爭優勢是什麼?這件事雖然大家都說好,但是到底好在哪?這件事有風險嗎,風險又是什麼?
因為沒有想清楚,所以十幾年前大家都跑去開蛋塔店,然後一大堆店倒光光;有一大堆人聽信股市名嘴跑去買特定股票,然後過了不久股票大跌被套牢;現在大家都跑去學編程、開始寫作,過了不久會不會也出現一群花了大把銀子去上程式培訓班、寫作課,但是最後發現是一場空的受害者出現?
如果一件事真的像大家說的那麼好,請記得一定要靜下心來思考,這件事好在哪?風險在哪?我可能會有什麼收穫?我需要做的多好才夠?等你確認這件事對你來說利大於弊,再採取行動。而如果這次思考後採取的行動讓你有所損失,那也沒有關係,至少你學到了寶貴的經驗-知道為什麼錯,下次別這麼做就行了。
當經過你審慎思考最終決定要跨入某個領域之後,接著你要思考的是要如何才能有最大的收穫?但在此之前,還有一件事要先做:「請先確認你的動機是什麼?」。如果你學英文是為了出國留學,那你可能要去補習班用有效的方法鍛鍊自己的聽、說、讀、寫、思維還有考試能力;如果今天你學英文只是為了看懂美劇,那麼背背口語常見單字、常看美劇鍛練聽力就已經足夠;又或者你只是要能流利的閱讀英文文件,那你其實大可不必花時間鍛鍊寫作、聽力、甚至是口說,因為你最大的需求是閱讀。
與其盲目地埋頭苦幹,不如在行動的過程中詢問自己幾個問題:「什麼是重要的?」、「什麼又最重要?」、「我要如何才能有效達成目標?」。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卻能幫助我們不斷校正自己的行為,避免讓我們越走越偏。當你有了具體的目標並搭配合理的行動,才不至於耗費大量的時間在不相關的事情上。
其實有時候我常在想,要成功的最好方式就是找出一群嘴裡說著要成功的人,然後看他們都做了哪些事、又都不做哪些事,接著開始琢磨那些99%的人心理總是抗拒不做的事,你就能夠在裡面找到成功的關鍵。
像是有很多人口口聲聲說著要減肥,卻也總是說沒時間運動、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慾望,但卻有辦法花很多時間玩手機、看韓劇,甚至願意控制花錢的慾望去買速成的減肥藥。而大家都知道,減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均衡的飲食、適量的運動還有採納專業的建議,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很多人想靠寫作賺錢,但是只有少數的人能做的持續寫作;在其中又僅有少數人能做到持續打磨文字;而在其中又僅有少數人會持續鍛鍊思想;接著更只有少數人會琢磨哪些主題才有最大的收益。但是要做到上述這些,卻要付出大量的時間還有成本,然後可能也還不確定能夠有多好的成果。而也是因為如此,最終能在這條道路上有所成就的往往寥寥無幾,但有這樣的結果一點都不奇怪,因為所謂的成績,本來就是屬於那些積極爭取、敢於不同、認真實踐的人。
加入那個微信群後我一直在觀察一件事,裡面有多少人是因為真心學編程而學?又有多少人是因為聽到別人說編程好而學?而這些人學習編程的動機是什麼?他們呈現出來的動機又有多強?但是研究之後一則以喜、一則以憂。開心的是很多人開始學這項實用的技能,而且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通都跑去學不會跟我互相競爭的Python,哈哈;煩惱的是,似乎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要學,雖然這並不與我切身相關。當然,即使很多人不知道為何而學,但總有人能在這個過程中摸索出自己想要的,並闖出一片天。
當我們決定要做一件事,那就要努力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你無法達成自己的目標,甚至覺得達不到也沒關係,那這只說明了一件事-
人的每一分每一秒其實都無時無刻地在跟自己的情緒抗衡,只有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情緒的漩渦給拖住、無法自拔。
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的情緒、還有心靈的主宰,我們不應該把掌控權給交出去,我們的意識才是主宰,剩下的都不是。
#以上的文字做為今天的情緒紀錄
這幾天在思考一件事情,就是雖然我將這個網站上的文字作為個人成長的紀錄,但似乎我並沒有那麼認真的看待它。現在這個網站似乎僅僅只是放上我每天的思想總結、或是硬生出一篇文章就算是了事了。而簡單來說,這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作品,空有軀殼、沒有思想。
上一篇文章討論到為什麼我認為透過程式速成班找到工作並非不可能,甚至機會也不算低,因為機會高低一部分建立在教材好壞和實際訓練的時間上,若是能夠有效的提升這兩點的效率,自然能夠增加畢業不久直接就業的機會。而今天在這篇文章我會提到,如何透過額外的努力提高率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