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況紀錄#185

createyourownlives-job

這個網站的網址是”createyourownlives.com”,網站的中文名稱是「你為什麼不創造你自己的人生」。網站中所有的紀錄代表了我一路成長的軌跡,若是日後真的運氣好有所成就,所有的人們都可以根據這些資料找到我改變的路徑。而我也期許不論是現在或是未來,這些資料都能夠給於那些努力成長、試圖改變人生的人們一點啟發。因為我如果能夠透過這樣的方式有所成長進而改變自己的人生,照理說這樣的套路還有方法論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所以如實的紀錄我的想法還有現況都變得更加的重要,因為這才是最真實的我還有改變的歷史,毫無虛假。

而平時我大多是記錄自己的想法為主,今天我想要多寫一點關於我的現況。林家弘,25歲,畢業於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目前無業在家自學coding中。

就目前台灣的現況來看,青年的失業率可以說是居高不下,2014年時20-24歲的青年失業率達到13.25,相較於100人當中就有13個人是處於非就學或是非就業的情況;而2014年時25-29歲的青年失業率則是6.84%。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從業者」之所以「無法」得到一份工作,其實說穿了就是不具備公司所需要的能力(注意我這邊說的是「從業者」、「無法」,而不是說創業者或是有能力但不就業。)。其實我始終認為從業者要幾乎全權的為自己的現況負起責任。在25-29歲的區間中,沒有工作的僅有6.84%,而剩下的93.16%都有工作,那顯然目前沒有工作的人身上缺乏了某些雇主想要的東西,這部分很有可能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培養技能只能靠自己解決;當然有人會說台灣大環境不好,但如果現況真是如此,那我們就往外發展吧,只要有能力,很多地方都能生存不是嗎?

我始終抱持著一個想法就是-不要抱怨。要不就想辦法解決問題、要不就接受它,因為抱怨往往無法解決實際的問題,頂多是讓你心情一時輕鬆一點。當人滿18歲或是20歲之後就分別是刑法和民法的成年人,你要做什麼基本上沒人攔得住你,但你也因此該為自己負起責任。

如果單純從就職的角度來看,可能是過往的時間並沒有好好的培養一個能受雇的技能。不過起步晚也沒什麼關係,從現在加緊腳步好好努力就是,畢竟人生那麼長,未來還有好幾十年要過呢,現在就舉白旗投降太快了吧。我很幸運,目前結束了先前的工作自學coding中,而家人也願意給我機會繼續學習。當然,我也不希望拖那麼久,就職越快越好(話說今天遇到了一位朋友,他提到了準備公職已經將近三年和目前家裡的近況,我只能說感同身受了吧)。

僅以此篇記錄目前的狀態,也想跟所有目前不論是正在準備公職考試、自學coding、準備出國、求職中或是準備開啟人生下一段旅程的人們說聲:「加油,人生的路還很長,讓我們一同努力。」。

話說這篇應該改成魯蛇的自我激勵文lol

什麼是長壽?死亡可怕嗎?什麼又叫做真正活著?#184

createyourownlives-what-is-life

昨天在笑來老師的講座中聽到一段話:「你想,衡量一個人的壽命,最常用的度量衡當然是時間;大多數人也是這樣習慣的。可是,你有沒有想過,衡量一個人的壽命,還可以用距離作為度量衡,反正每個人都在不停地走,雖然有些人是原地踏步罷,但終究還有一些人是在不停地往前走。那麼,最終,你想想看,實際上是不是走得越遠的人越長壽呢?我覺得是。」。

我聽到這段話的時候整個快跳起來,因為我實在是太贊同這段話了!在前幾天看到李飛飛的求學經歷時,我就開始感嘆每個人每天同樣都是擁有24小時,但卻有人能夠把自己的生活活得如此密集、甚至可以說是精彩;而今天又聽到笑來老師這段話時,讓我心中更確信了一個道理:「一個人是否長壽不是看他帳面上活了多久,而是他究竟經歷了多少、又留下了多少痕跡。」

我認為之所以不看一個人在「時間」上是否長壽,而看他經歷了多少事情作為衡量的指標,就是因為每個人利用時間的方式不同,密度越高越有機會經歷更多不同的有趣事物。

用距離衡量壽命

舉一個極端一點的例子來說,今天有個40歲的人出了車禍或是突如其來的疾病讓他陷入了昏迷,至此之後臥病在床了39年,不過在79歲時奇蹟甦醒,但又在80歲時過世。這個人看起來活了很久,但始終覺得哪裡怪怪的,因為他人生中有39年是空白的啊(假使這段時間他的大腦沒有辦法經歷外界發生的事物。)。再讓我們看另外兩個例子,今天有一個人活到了60歲,但卻每天滑手機、無所事事的殺時間;另外一個人活到55歲,但卻是兢兢業業地認真生活、經營自己的人生,讓生命的每一刻能夠充實。在兩個人的生命各自走到終點時,你們認為誰的人生更「長壽」、而哪樣的人生又會是你們想要的?

我不確定人們的想法是什麼,但我很認同笑來老師說的話,用「距離」而不是「時間」衡量。從今以後我會用我走的距離衡量我的壽命,而不僅僅是用我活了「多久」來判斷自己是否長壽。

關於死亡

但我這幾天在想的是-死亡到底有什麼可怕的?如果我今天死了,世界會有什麼改變嗎?我想我的離去對這個世界上來說不外乎是:親朋好友-難過是必然的,只是根據關係遠近,難過的時間不同;社會-不客氣地說,沒有辦法創造價值的我,消失了說不定對社會還好勒。

老實說如果我今天從社會上消失我會不會覺得有點可惜?當然或許有一點,但還真不會那麼惋惜。不過說歸說,我還是有些事情很想要完成,那就是-盡快賺取足夠的金錢讓我爸媽能夠下半輩子無後顧之憂。而這是我目前最想達到的里程碑,或許也可以說,若是我沒有做到我會非常後悔的一件事。

那在有限的生命歷程當中,我求的到底是什麼?坦白說,我不知道。但是史蒂芬金還有畢淑敏先生的各一段話讓我對生命的看法有了點定見

從我21歲起我的(生命的)期望值是零,而在那之後所有的一切都是額外的激勵-史蒂芬霍金

人生本無意義,意義是活出來的吧-畢淑敏

因此在有限的生命當中,若是我在達到讓我爸媽無後顧之憂之前,我生命中的期望值是負數、後悔指數是正;但若是在我已經達成目標的那一剎那開始,生命期望值轉為正數、後悔指數變為負。簡單一點來講就是在達成目標之前我會,努力不懈地盡快達到我設下的目標;而在我達成目標的那刻開始,我每多活一分一秒都是賺到,而我也必然更加珍惜我自己的生命。生命本就無常,我只想活出屬於我的精彩。

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痕跡

狗在散步時往往會傾向於盡可能地透過尿液留下印記、標記自己的領域;而其實生物活著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傳遞自己的基因。而更扯的是,很多生物在交配完之後乾脆直接去死或是變成肥料,因為任務已經達成。當然我並不是說人活著只是為了交配、雙方結為家庭只是為了傳宗接代。我想說的是,在大多數人的生命當中,人們總是盡可能地希望能在他人眼裡、這個世界上留下些什麼,因為這是證明一個人曾經活著做好的證明。

而同理,對我來說證明自己活著的辦法就是為這個世界上留下許多正面的印記。

Kobe Bryant-曾獲得5次NBA總冠軍、2次NBA FMVP、1次NBA年度MVP、18次入選NBA全明星賽、2次NBA例行賽得分王,而今年洛杉磯市宣布每年的8月24日為「Kobe Bryant Day」。

富蘭克林-出生於美國麻省波士頓,是美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同時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更是傑出的外交家及發明家。他是美國革命時重要的領導人,參與了多項重要文件的草擬,並曾出任美國駐法國大使,成功取得法國支持美國獨立,同時被視為美國國父之一。而現今美國最大面額-一百元美金上仍舊印著這位偉人的頭像。

我無異把自己跟這些表現傑出的人士相提並論,否則我的臉早就啪啪啪地被打得連我媽都認不出來了。但是對於洛杉磯的市民、熱愛籃球的球迷或是美國公民甚至其他國家的人們,這些傑出人士的名字會長遠地留在人們的心中,而在他們「短暫」的生命當中,對不同個體的世界所作出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對於這樣的傑出的人來說,他們是不是也相當於在人們的心中,「活了」很多個輩子呢?

結論

我每天都活得很過癮,即便現在還有很多現實的問題還沒有解決,而我也期盼能夠盡快的將期望值轉正、後悔值轉負。人生本就無常,而我也對人生不會有戀棧,我只期盼能將人生活得精彩、證明自己曾經活著。

P.S.所以有沒有哪個城市改天也來設個「林家弘日」XD。

什麼決定命運#183

crateyourownlives-choice-decide-your-fate

選擇決定命運。

這個題材是出自於得到專欄這一整週討論的題目,而選擇決定命運是笑來老師拋出的最佳解。

當價值觀確立了之後,要做出選擇就變得輕而易舉,畢竟我們所做出的選擇,基本上都是因為我們認為這是在所有的選擇中,「最好」的選擇了。

什麼是價值觀

笑來老師對價值觀下的定義是:「什麼更好、什麼又是最好的。」。這個回答看起來似乎有點簡短甚至不能解答問題,但是稍微琢磨一下之後你會發現,這句話可以說是價值觀的精髓。人們之所以願意把一些觀念放在腦海中甚至接受它,就是在那個當下人們相信這件事是對的、是重要的,而之後甚至會依照這些觀念採取行動。而這一個又一個的觀念和想法在一個人的腦海中建立了整個體現,最終就形成了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價值觀。

價值觀「帶出」選擇

我想稍微分享一下我過去的經驗:在大學時代的我認為錢不多沒關係,找到熱情才是人的生活之道,所以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探索、瞭解、嘗試,期盼能找出屬於自己的天命。所以在大學的五年間我也做了不少的事情,像是去了德國、荷蘭、日本、美國、菲律賓;當了交換生、義工、國外的工作坊;參加了各種社團活動如:國標社、綠腳趾、流浪動物志工隊、菁英班、Coach教練計畫;考取了Toeic、JLPT不錯的成績。我做了各式各樣的東西,希望能找出自己的熱情所在,但是最後我並沒有成功的找出。

而在出了社會之後我才發現,熱情或許很重要,但是有一技之長能夠支撐自己的生活也同樣非常重要;錢不用多沒有關係,但是至少要能夠解決自己、家人現在還有未來所面臨的問題。而當初我認為對的價值觀,就現在的我來看似乎也有些不合時宜。我認為對目前的我來說,最正確的行為就是讓自己快速成長、累積技能、磨練創造價值的能力比什麼重要。而依據這樣的價值觀,我開始不斷的打磨自己的coding、寫作、還有學習技巧就成為了自然而然的選擇。因為我所有的抉擇必然都建立在我目前的價值觀上-成長得快、學得快、賺得快。

當然我同樣覺得擁有熱情非常重要,但是我感趣的主題太多了,我對心理學、認知科學、Coding、寫作、演講、人工智慧、環境保護、動保議題,等等族繁不及備載。但我總不能每個都只沾一點,既然時間有效,那我就會先選擇能夠滿足目前價值觀的事,並且把他們做到最好。至於其他也很有趣的主題,就讓我在人生的路上慢慢體會吧。

如何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思考、實踐、校正」,這是我個人認為不斷「修正」價值觀的方式。我們每個人的觀念基本上都是在我們所處的環境、接觸的訊息、還有跟身邊的人不斷的交流、碰轉、改變之後一步一步建立的。我們要學習不斷的跟自己對話、不斷的去挖掘哪些想法是正確的、哪些又是錯誤的。

而我接下來想要分享,兩個我用來培養價值觀的方式就是

1.閱讀
2.寫作

閱讀

閱讀最大的好處就是讓你有機會接觸許多在各個領域有所心得的人,並且透過他們書寫的文字讓自己知道一些正確的概念還有想法。但是挑選書籍可不是隨便挑書來看即可,畢竟我們要做的事是讓自己擁有正確的價值觀,若是反而讓自己大腦的觀念更加混亂就不好了。因為今天的主題不是在討論如何挑書,所以在這裡我簡單地把我看的書分成兩類(1)非自傳類(2)自傳類

非自傳類

閱讀這類型的書籍最重要的就是要補充知識,而既然是知識就必須要是正確的才有價值。就像是科學上早已證實地球是圓的,而若是有人還是深信地球的形狀是平的甚至不斷閱讀這方面的書籍,想必無法讓自己得到更多正確的觀念。其他我所刷新的知識還有:壓力其實無害於健康、給自己正面的激勵更有效學習、改變人的心態就能改變人生等等。

所以在看這類型的書時,一定要注意作者所說的是看法還是事實?如果是事實的話來源是什麼?如果是看法那他的看法是來自於哪些事實還是來自他人的看法?一般來說國外的作者在著作的時候都會大量引用有科學基礎的知識,這也讓他們的論點更加有說服力(當然沒有正確解讀科學根據也是常有的事)。而比較起歐美的作者,台灣的作者在這方面就遜色很多,所以基本上我比較少看台灣人所著的書。

自傳類

自傳類書籍有趣的是,你可以透過這看這種書籍了解到,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抱持著怎樣的價值觀,又是哪些他們所抱持的信念(那些他們認為最好的事)讓他們一路走到今天。雖然這類書籍的真實性可能被扭曲、成就有可能被誇大,但是你確實能夠從期間感受到自傳類的主角們試圖呈現的訊息,像是他們共同擁有的特質有勤奮、專注、信念等等。而這些特質往往就是他們認為更好或是最好的事,所以才會成為他們所信奉的信條。

寫作

寫作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在跟自己辯證的過程。當你要把一段文字寫出來甚至公諸於世的時候,你必然會詢問自己:「我這樣想對嗎?」、「我會不會遺漏了什麼?」、「我不會根本就在胡說八道吧?」。而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思考能力必然會有所提升,因為沒有人想要刻意讓自己被打臉吧(有這種人請告訴我,讓我來!)。而與其說寫作是一種單向的表達,它更像是一種溝通方式,因為當你能夠看到別人對你的文字還有想法做出反饋之時,你便能夠透過別人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而別人這樣想的根據是什麼。透過這些過程你可以辨別出哪些事情是好的,而又有哪些可能是更好的。

結論

我後來開始認為人們出生的時候就像是猴子,往往都需要經過一番掙扎才能慢慢進化成黑猩猩,而要夠過更大的努力才能真正的進化成一個普通人。而透過打磨我們的價值觀,就是讓自己能夠逐漸進化的關鍵。這一些的改變絕對得來不易,但是當你但發現你一點一點的進步,感受到自己大腦還有人生的轉變之後,所有的付出都會得到應有的回報。

我的一些寫作小套路#182

createyourownlives-happy-writing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寫作套路,雖然還沒成型,但是也算是有個依據,以下會跟大家分享的不會著重於寫作技巧,而是:

    1. 怎麼決定主題
    2. 怎麼搜集資料
    3. 隨手紀錄感想
    4. 如何開始寫作

怎麼決定主題

基本上我每天會有幾個攝取資訊的來源(1)每天早上朗讀一本英文書15分鐘(目前是Deep Work)(2)每天早上花10-20分鐘看得到專欄,有感想就記錄(3)中午吃飯如果自己一個人就會略讀一本中文書(4)晚上如果一個人吃飯就會看英文書(目前是Shoe Dog)。(5)利用閒暇的時間刷FB和微信看一下強者們的文字。

在這幾段時間之內我通常都會得到不少的靈感或是思想的衝擊,而這個時候我就會開始思考:這件事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如果是我遇到這問題我會怎麼做?我該怎樣才能像這些強者一樣?這問題是不是跟之前的想法想重合,如果有為什麼?如果沒有為什麼?

而在這些過程中我就會開始在其中找最有感觸或當天寫出來的題目,然後放在心中等有空檔的時間構思相關的想法。

以下是我的用evernote記錄的文字(記事本名稱:每日心得)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12-02-22-10-36

怎麼搜集資料

因為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網頁的形式,而即使是微信也可以把文章轉成網址,所以我基本上會把每天看的文章標題和連結記在Evernote當。這樣做的目的是,很多時候寫作會需要素材來源,不論是文章傳遞的想法或想擷取文字。但這些素材可能會是日後才用得到,為了是時間一久就忘記原先的素材在哪,所以隨手記錄下來是個比較好的做法。而且當你在文章中加入故事性的文字通常會讓文章更生動、更易讓讀者消化。

此外隨手拍照和截圖也是好方式,不過不建議拍照之後散播圖檔,畢竟很多東西都是有版權的。如果我們尊重知識,就應該同時尊重知識的產出者,這也算是基本的尊重。

現在會隨手把每天看到比較特別的文章記錄在evernote(記事本名稱:當日看過非學術性文章)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12-02-22-10-12

隨手紀錄感想

在一開始的時候有提到我會當我遇到一些衝擊或是值得思考的議題時,我就會當下花點時間思考。在跟自我對話的過程當中我會試著釐清自己的想法,而我也會隨手記錄自己的結論還有想法。而這些被我記錄的文字都是因為對我來說有意義所以被記錄下來(不論是明顯的或是可能有),這些資訊一來可以當作寫作的素材,一來方面日後隨時查找。

而我個人對寫作的體悟是,有時候靈感是隨著你創作的時候一點一點地湧現出來,所以你記錄的素材有時可以拼湊在一起,或是工作日後寫作的參考。而避免自己遺忘和增強創作能力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有好的想法就記錄下來,日後再根據需求校正、添加或刪減。

如何開始寫作

其實就一個字-用。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自己可以仿照一個完美的寫作架構或是等有靈感的時候才動筆寫,但我覺得在開始培養一個習慣之前就花太多時間拘泥這些事情反而沒有意義,更可能會讓你遲遲無法動身。以下稍微討論是否需要完美架構以及是否該有靈感再動筆寫:

是否需要一個完美架構:

不敢說世上有什麼完美的架構,但是有個結構良好的寫作架構或是套路決定能夠幫你寫的更快、更好。不過在培養寫作的初期更重要的是讓你的身體習慣寫作,或著說讓你“喜歡”上寫作。如果你的意識就是排斥一件事情,你可能很難學好一件事情,尤其是當你還不習慣寫作的時候刻意要套用一些框架反而會讓你痛苦不堪。當然如果你的意志力或是動機比較驚人,你倒是可以用暴力的方法來讓自己克服,像我就比較常用暴力克服法(逼自己每天做)。但後來發現這不是好方法,給自己更多正面動機才是。

是否該有靈感再動筆寫:

我的答案是不該。如果有機會各位可以看看一些著名的作家都是如何維持寫作的習慣的,他們當中大多數人都有著屬於的寫作習慣,甚至像是固定的儀式一樣。像是春上村樹就曾提過自己的每天的生活:「我進入寫小說的狀態時,會凌晨四點起床,寫個五到六小時。午後,我會去跑步十公里,或游泳 1500 公尺(或兩者都做)。之後,我讀一點書,聽一些音樂,到了晚上九點就上床睡覺。」。所以我個人的建議是培養寫作的習慣,然後在寫作的過程中逼出靈感。

開始寫作-實踐篇

我建議各位可以參考我決定主題、隨手搜集資料還有紀錄感想的方式幫助累積寫作所需要的東西。而接下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可以簡單採用然後開始寫作的方式。

固定時間開始寫作

一般來說我的寫作時間是晚上十點左右,直到寫完為止(目前是中、英文各一篇)。只要一到這個時間我就會讓自己坐在書桌前準備開始寫作,而由於白天就有開始準備素材,所以要進入狀態並不算困難。加上我的身體已經算是相當習慣這個時間寫作了,所以就像是時間到了就想睡覺、時間到了就會起床一樣,這已經被記錄在我的生理時鐘當中了(雖然我現在基本上任何時間都可以寫)。因此建議有志寫作的人一開始找一個你喜歡的時間,時間一到就讓自己坐在書桌前開始寫作,直到時間到/寫完為止。

一開始什麼都可以寫

一開始最重要的就是讓自己習慣用文字表達思想,當養成寫作的習慣之後再慢慢修正寫作的方向,不過如果你早就有寫作的方向的話我更建議可以直接開始著手、甚至應該仿效那些強者的寫作主題或是方式。

在初期可以就是用比較流水帳的方式記錄自己每天生活的感觸,架構等等「暫且」不重要,但是我會建議去寫那些對你自己有益、對他人也會有益的內容。像是你當然可以寫一些心情的抒發文,但長期來看寫這類的文章對整體的幫助並不大,不如尋找可以在對自己有益、而且也對讀者有益的主題。

規定寫作的字數

早期的我並沒有特別規定寫作的字數,而我目前一篇文章的字數大多落在1500字上下,但是我之後會試著把寫作的字數上調到3000字。而恰巧今天在笑來老師的講座中聽到,他在寫作的初期就給自己規定寫3000字,寫什麼無所謂反正不一定要發布,重點是每天都要堅持寫。他的論點是:「就像是綁沙袋跑步,一開始不習慣,跑著跑著就習慣了。」

結論

以上就是屬於我截至目前為止的一些寫作的套路,在這篇文章中並沒有討論到太多屬於寫作模板的部分。主因為我在模板的方面還沒成型,所以就不隨便分享胡說八道了,之後有進一步的想法之後再跟大家分享。最後,希望這篇文章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Happy writing! XD

七年就是一輩子,現在七分之一都還不到呢!#181

createyourownlives-start-your-new-lives

兩個持續行動改變生命的例子

劉欣,網名劉大貓。一個90後連環創業者,高中起互聯網創業,從建站無數的草根站長做起,抓住過數次互聯網流量獲取紅利。在過去接觸互聯網創業的6 年時間裡,個人也因為流量及流量的變現,走向了他的財務自由之路,積累了數千萬的財富。而在剛剛過去的今年雙11 期間,他在雙十一前後一個月裡,我們團隊通過有效的獲取流量,流量變現就獲得了百萬的回報。我也將在本次的分享中告訴大家,今年雙11 我們是如何用新的思維做到這一些的。-取自知識創業|劉欣:雙11 期間我是如何通過流量變現獲得百萬收入一文

Scalers,一個游走於口譯世界的IT從業者,堅持連續寫作打1000多天,累積了百萬多字。期間創建了多個成長群,截至今日為止成長群人數超過1000人,每人每年會費2000人民幣(1000 X 2000 X 5 = 1000萬台幣),結結實實的改變了很多人的生命。旗下的共同成長社群主題涵蓋多種語言、健身、晨讀、程式語言、讀書會等等。

屬於我的新生

從我真的“認真”開始新的一輩子算起來,現在也才過了七個多月,如果七年就是一輩子,現在的我大概才7、8歲吧。而誰又會強求一個只有7、8歲的小孩有什麼偉大的成就呢?但是即使如此,我還是期望自己能用更快的速度成長,因為即使是相同的時間,依然有人能夠活出高密度的時間還有生活。而我目前也努力的讓自己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成長的更多。

不過有時候看看別人已經做到的事,自己都會很感慨-當別人認真的在生活的時候,我究竟都在幹麻?當然,單純的比較還有羨慕別人對改變人生沒有任何的幫助。我們更應該做的是轉變心態,認真的找出問題究竟在哪,並且改變它。而其實我們所有的能力都必須靠時間積累而來,那些有著亮眼成績的人們的成就,通常都是建立於他們在某個(或是多個)領域上的專業。而要擁有更強大的能力,所需的時間就越多,就像是下面這個公式一樣

累積學習成果=累積總時數X學習效率

你單位時間學得越多,成果越好;同理,當兩個人效率相同,當你花上越多時間,成果基本上也會越好。所以我們可以很樸實的去推論,當一個人能夠有良好的表現,他要不就是花了很多時間學習、就是花了很多時間在提升自己的效率。而即使這兩種能力能夠由上一代身上繼承,但我深信有效提高這兩種能力的方式取決於我們後天的努力和實踐。

用過去反省現在,用現在準備未來

回顧歷史永遠是幫助我們自處和面對未來最好的方式,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該妄自菲薄,好好正視自己過去所發生的問題,想想這些問題從何而起,而未來的我們又該做些什麼才能讓這些事情不再發生,我們往往可以透過這個方式讓自己避免入坑,並且更積極的面對未來。以下我羅列了一些令目前的我覺得不快、亟欲改變的幾件事:

  • 為什麼我賺錢的速度還不夠快?
  • 為什麼我還沒有足夠的錢能解決很多問題?
  • 為什麼我沒有至少一個足夠強的技能?
  • 為什麼我的心態還不夠成熟?
  • 為什麼我沒有像丁文琪或是喻虹淵一樣清秀的女朋友(誤)?

以上的這幾件事就是我目前積極在改變的,因為我知道很多事情你必定要積極的去處理,因為它們不是小感冒會自己消失;它們更像負債,你現在不好好處理之後只會越滾越大、越來越難處理。

我現在努力在做的事

而根據我之前的推論,最核心能夠有效的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學習能力,而你成果的展現就是你為這個社會創造了什麼價值、解決了什麼問題。現在的我積極在培養的技能和領域有1.Coding 2.寫作 3.英文 4.知識量。而在不久的將來希望能夠把理財和投資的領域也漸漸地放入自己的能力圈當中。

之所以選擇上面這些領域,除了有些是我有興趣之外,另外的主因是這些領域都是擁有巨大複利效應的領域,而且能夠輕易地應用在許多其他領域上。而上面所列出的東西對不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是需要很多的時間精進才有可能有所成就,不過也正是因為對大多數的人來說,花上“足夠”的時間基本上就能讓自己變好,而讓自己變得更好最好的方式就是盡早採取行動。

過去七個月的小結

雖然開始新的一輩子才短短幾個月(另一種算法是7、8年),但我卻已經紮紮實實的感受到了自己的改變。過去的幾個月我已經連續寫了至少180篇文章累積寫了20幾萬字;期間也辦了一場收費的演講,來了18個聽眾(雖然有暗樁lol);開始學習coding約四個月,希望能在明年農曆年後到北京就職;連續朗讀英文、連續冥想達數十天;因為每天面對大量英文文檔,英文的閱讀能力和聽力有不小的提升。

我始終深信帶來改變的唯一方式就是踐行,一個人腦海中若是有千頭萬緒或是成千上萬的點子,但是若沒有辦法用某種形式傳遞、並讓這些想法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有機會化為現實,那基本上是很可惜的一件事。踐行就是讓一個人從夢想家晉身為行動藝術家最好的方式-用自己的行動來證實自己的創意和想法。

所以我想鼓勵任何一個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從現在就開始採取行動,相信時間的積累還有踐行是一切改變的根源。當個行為藝術家,自己堅信什麼,就去實踐什麼。

一起加油!

使用正確的語言,幫你把大腦「洗乾淨」#180

createyourownlives-wash-your-brain

我認為最應該從大腦剔除的句子有

  1. 如果…就可以
  2. 早知道…就不會
  3. 錯不在我…責任是在
  4. 這些句子之所以應該從大腦裡剔除,就是因為語言有塑造我們大腦和價值觀的能力,你越常使用某些語言就越容易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而那些會對你大腦造成「不良」影響的語言和觀念,能夠越早剔除、越早洗淨越好。

    要是…就好了

    這句話可以造出以下的句子:

    「我要是晚幾天出生就只要當四個月的兵了。」-可是你就是早了幾天。
    「我要是出生在美國就好了」-可是你出生的地方就不是美國啊。
    「我要是當初努力一點就好了」-可是就是當初不努力啊。

    基本上我們可以用以上的句型無限造出人們生活會遇到的各種問題,但是對自己說這種話一點都沒有意義。因為當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就是你無能為力、毫無辦法的時候,而大多數人們在說這句話的時候都是想表達自己的無奈和有心無力。與其花時間思考無力改變的事,不如想想如何改變能夠改變的事。

    早知道…就不會

    「早知道股票會大跌我就不會賠這麼多了」
    「早知道努力一點就不會落榜了」
    「早知道川普會當選當初就應該抱他大腿了」

    這個句子其實講了也會是白講,而且跟上個句子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想要改變卻無法改變的事。而當我們想著「早知道…就不會」,不就是因為當初不知道所以才無法避免不是嗎?這種時候起初最該做的就是接受,接著就是思考下次如何避免,而又要如何才能有效的判斷未來。

    錯不在我…責任是在

    我始終認為每個人人生周遭所發生大大小小的事,基本上自己本身都有改變的能力也都有責任。

    「台灣大環境不好所以找不到工作」-可是目前在畢業之後到退休年齡之前,基本上每個年齡層就業率都高於失業率?找不到工作會不會其實是因為的競爭力稍弱、或是面試表現不好?如果台灣真的環境不好要不要考慮去海外工作?

    「我那麼好為什麼找不到男/女朋友,但是隔壁的魯蛇卻…」-所以其他找到男/女朋友的人一定是被下蠱了?一個好的伴侶會想要怎樣的伴侶?怎樣才能成為一個體貼的人?女生都是死要錢,可是很多男生還不是只想要正妹(其實我真的覺得女/男生想找經濟穩定的對象沒錯耶,男/女生想找長得好看的隊)?如果一個男/女生真的夠好,他要「擔心」找不到對象的機率是不是也比較低?

    「最近年輕的新進員工真是爛透了,學校怎麼教的?」-快點叫面試官來罵一下?如果公司真的是一間好公司那強者們早就排隊等著進來了吧?

    而我認為有些話常說有助於大腦的發展

    1. 面對困難,要不就接受、要不就離開、要不就改變,絕對不要抱怨,因為抱怨除了讓你爽一下下,什麼也沒達成。
    2. 實踐才是一切改變的根本。
    3. 學會的東西越多,再學新的東西就只能越來越快。
    4. 學東西是為了拿來用,不然學了要幹嘛?
    5. 學習時遇到困難是正常的。因為學你不會的叫學習,學你會的叫複習。
    6. 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場交易、想要達成什麼都有相對應的代價。

你的時間跟我的時間不一樣,「我的」比你精彩太多#179

createyourwonlives_fei_fei_li

這個標題是我看完這篇關於李飛飛這個傑出科學家的文章後的讀後感,而這個念頭今天一直在腦海裡一直迴盪不去-到底這些強者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他們可以在短時間完成這麼多事?我們又要如何才能跟他們一樣?

為了得出答案,今天我一直把我自己假想成李飛飛本人,並用她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她的處境思考她如何在短時間完成這麼多目標。而經過了一些模仿跟思考,我似乎也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答案。

我認為其中的關鍵是

  1. 單位時間的密度不同
  2. 能夠迅速在不同的事物切換
  3. 成功有時候是被逼出來的

單位時間的密度不同

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一樣,而為什麼強者可以做到那麼多事情?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在每單位時間做的事比一般人多太多。簡單想像一下,很多人常常會在讀書讀到一半的時候感到疲累,然後就開始滑FB,接著可能幾十分鐘就過去了;又或著是明明就坐在書桌前,但卻無法有效的吸收眼前的知識。而這種時候,強者們卻是全神貫注地在自己的目標上,平平時間都一樣,他們能夠完成的事情卻是多了太多太多。

實際操作:簡單計算你平常完成某件事情要花多少時間,下次要求自己僅用80%的時間完成,在這個期間不要分心、不要玩FB,讓自己全神貫注在眼前的事物上。基本上只要把分心的因素還有無法保持專注的因素去除,大幅提升完成事情的效率是完全有可能的。(砍掉20%成功後下次試試砍掉30或40%)

能夠迅速在不同的事物切換

對很多強者來說,他們都是不是只在一方面傑出,而是在很多方面都很傑出。他們也常常需要同時面臨不同的工作事項,因此能夠迅速在事項中切換並保持專注就變得非常重要,就像是李飛飛每天必須在學業還有打工之間徘徊,而且相信我,若是再細分下去他每天的工作事項一定多到不行。

他們必須考量每天的工作事項並且思考有多少可支配時間,並且嚴格的要求自己迅速進入新的工作狀態,以及在時間內完成任務。如果無法迅速進入狀況的話,就很容易受到注意力殘留的影響,使得工作效率下降。

註:在這邊我並不想討論多任務處理(multi-tasking),因為多任務處理偏向於單一時間內試圖進行多項工作,而資料顯示絕大多數的人這種情況下會受注意力殘留的影響,導致工作效率下降,僅有2%的人能夠依舊保持相同的效率。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考一下這篇

成功有時候是被逼出來的

在許多相對極端但卻又常見的情況下我們會發現,很多傑出人士之所以傑出,最大的原因是他們生長的環境相對比較艱困,自然而然迫使他們想盡一切辦法生存,而表現優異似乎僅僅只是為了生存的副產物。最明顯的就是向大陸人口那麼多、機會那麼少,演化出所謂的狼性似乎一點也不奇怪;而很多生活較為優渥的地方似乎更容易培養出小確幸(不過北歐各國即使生活環境優渥,但是競爭力卻一點也不輸人,真不簡單。)。

不過不論是生活較為艱困或是優渥的傑出人生,即使他們的過往那麼的不同,但有一個特質卻是幾乎所有人都擁有的,那就是「信念」。他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著一種「do something」的信念,不論是浸淫自己的興趣、成就一些事物、改變人生等等,都會不斷使他們有效的利用自己的時間,而「殺時間」絕對不會是他們的選項。

結論

今天試圖用李飛飛的方式生活之後發現,我的問題就是-過得太爽。其實我根本就只是感覺很忙,實際上卻沒有那麼忙。如果我的時間密度能跟她一樣,我只要花6個小時就能做完我每天所有的事情了,而這也表示現在的我有太多時間被浪費掉了。想想一天滑的手機、午飯看著沒營養的電視、花太多時間想一些有的沒的,還不如像飛飛姐一樣全神貫注投入在自己的目標上。

期許之後我也能像他/她們一樣,更高效的使用自己的時間,完成更多有意義的事。

最後,讓我們看看她在Ted上的影片吧。

如何不被挫折打敗、中斷目標#178

createyourownlives-show-your-grit

延續昨天討論成為第一還有強者的這個議題,當我省視過去的人生經驗,發現雖然會為自己立下一些目標,但是經常遇到壓力過大或是挫折持續過多的時候,就會開始懷疑自己,最後甚至開始調整甚至放棄原有的目標。

既然這樣的情況必然會發生在未來,那避免它發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從現在開始準備、防範於未然。

我認為我們至少可以做以下的準備

  1. 持續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2. 為自己的目標設定更多的意義
  3. 想想強者怎麼過生活

持續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本人類大部分的挫敗和憤怒,都是來自於對自身能力不足的悲鳴,如果我們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那基本上這些情緒就完全不可能會有形成的機會。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當我們要好好學習以通過考試,又或是準備一場馬拉松比賽時,我們絕對不會在真正要上場的前一天才開始瘋狂的鍛鍊自己。因為基本上這樣的行為是完全沒有效果的,即使真的讓你達成目標,在大多時候也都是僥倖;而相較於臨時抱佛腳,有計劃地持續鍛鍊顯然是更明智的行為,而這都關乎到人腦的運作-人類大腦的構造是需要持續地學習一項領域,才有可能把這個領域的知識刻在腦海裡、最後形成長期的記憶。

所以與其等到問題已經迫在眉睫才開始思考解決方法,不如平時就一步一步增強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讓自己能更好整以暇地面對挑戰。

為自己的目標設定更多的意義

「人生本無意義,意義多是活出來的」-佚名

忘記是在哪裡看到這段話,但是這段話讓我很有感觸。很多時候人們常常會不確定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對於沒有熱情感到慌恐、對於人生的目標感到困惑,而這基本上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沒有人天生就知道自己的目標、自己會有什麼才能、自己想體會的人生,這些都東西都是需要我們不斷地去體會、做出決定,並在各個層面反向塑造我們的生活。

當我們試著想要達成一件重要的事情,但卻發現自己的動力可能不足、或是被恐懼擊敗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賦予這件事更多的意義、減少失敗的恐懼。像我現在在鍛鍊自己的寫作技能,我並不把它當作單純的例行公事或是做功課,我更把它視為一種分他人分享理念、傳遞有價值的知識途徑。我甚至希望能透過持續鍛鍊,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實質影響力和改變未來的籌碼。而不論在我完成一件簡單甚至困難的任務時,我都會給自己打氣和激勵,告訴自己做得好,透過這些正向鼓勵讓自己更有動機。

想想強者怎麼過生活

「改變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活在未來」

我很喜歡看書,不論是心理學、商業管理、腦神經科學等等各個領域我都有興趣涉獵,而其中我很喜歡的類型就是自傳。當你去翻閱一個強者的自傳時,你往往能夠感受到他最想在書中傳遞的訊息是什麼,他是如何面對過往人生的挑戰,而這些特質往往是堅韌、執著、生存、願景、熱情。

當你看這些自傳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自己進入到了他的人生當中,在他的字裡行間領略他如何處理人生的每個當下還有危機,甚至你會有一時半刻把自己當作了他,想像自己若是跟他面臨了相同的危機時自己會怎麼做。而你也有可能會在這時發現,強者面對困難的思維和態度和你完全不同,而這一點點觀念上的小差異,很可能就是把強者和普通人劃分開來的巨大分水嶺。

所以當你遇到困難時,想想強者會怎麼做、還有跟他們遇到的困難和你的量級差距多少,相信你就會變得更積極,並且有截然不同的處事態度。

結論

沒有什麼事是一蹴可及的,而能夠一蹴可及的事往往沒什麼門檻、甚至沒有挑戰的價值(當然,珍惜身邊的人、幫助需要幫助的對象是截然不同的類型)。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擁有更多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的是不停的積累、持續的成長。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但是好好的把握每個當下,老天就絕對不會虧待你。

註:文章篇數與medium上的一致

成為第一的執念#177

createyourownlives-be-the-king

昨天聽完笑來老師的講座之後,立馬又把每天寫作(除了技術性文章之外)這個行程排回每天必做事項當中。畢竟如果真的想要成為第一,現在的訓練強度怎麼會夠呢?

為何要成為第一?

  1. 足夠好才能解決更多問題
  2. 得到更多能有效運用的資源
  3. 精通一個領域就夠有機會精通其他領域
  4. 收穫豐厚的回報
  5. 族繁不及備載……
  6. 但是要成為第一並不代表你就必須經歷一下的這種情況

    1. 必須惡性競爭
    2. 必須私藏技術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持續讓能力的成長才是保持頂尖的最好方式,而惡性競爭、私藏技術顯然不是最好的選擇。

    必須惡性競爭

    如果你是怕被別人打敗所以把精力都放在攻擊他人,那表示你已經開始停止成長。

    必須私藏技術

    在某些領域私藏技術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在很多領域一昧的私藏技術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像是coding、寫作等等,而很多時候當你願意公開分享、甚至教學的時候,反而會為你帶來更多的影響力或是讓你更精通你的領域。

    你有付出,才會有更多人和你一起成長。大家一起共好

    在講座中笑來老師提到了幾個強者的特徵

    1. 有成為第一的執念
    2. 有成為第一的經驗
    3. 有多次成為第一的經驗

    而我認為要成為強者,有成為第一的執念是最重要的關鍵。

    有成為第一的執念

    自證預言可能是這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概念之一-你認為你是什麼,你就會成為什麼。NBA是全球籃球的最高殿堂,在裡面每個選手都可以說是佼佼者。但在裡面有些球員只想要每天可以打打球、領領優渥的薪水就好;但卻有些選手孜孜不倦,希望能為球隊貢獻更多佳績、以及創造歷史。而這兩種不同類型的人的想法截然不同,自然也反向塑造了他們各自的行為、甚至命運。

    有成為第一的經驗

    成為第一的人永遠是少數,而為了成為第一除了持續的投注經歷,最重要的就是找出屬於自己的方法論。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名頂尖的籃球員,你絕對不可能單單每天在球場努里練球就達到這個目標。你不只要每天刻苦練習、還要找尋名師請教、模仿頂尖選手、了解自己的特質還有能力、尋找能夠擊敗其他人的方式等等。你必須在不斷前行的過程當中,不斷的優化自己的學習方式、增加自己的成長速度,最後建立自己的學習方法論。

    當你成為一個領域的第一,基本上就代表你學得夠好、看得更深、使用得更順暢。你也擁有更多的能力去解決更多的問題,而你的心境自然也會完全不同。

    有多次成為第一的經驗

    當你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方法論,並透過這個方法論成為了第一,接下來你就可以開始試著把這個方法論應用在其他領域上。基本上,一個人若是「曾經」專精一個領域,他就有更大的機會更快上手其他領域的技能。而一但你成功的把學習的方法論轉移到其他一個領域甚至多個領域之後,你就能夠更快速的學習更多事、體會更多經驗,最後建立大多數人都難以望其項背的競爭能力圈。

    結論

    其實這兩天我也不斷地問自己:「我究竟要在哪些領域成為第一?」,這其實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因為在你可想像的領域,大多早已有許許多多的強者。不過即便是如此,我們仍舊應該抱有想要成為第一的執念,不斷的優化屬於自己的方法論。因為不管是哪種領域,基本上在它一誕生的當下就註定了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會被推翻,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而除了持續積累之外,要盡量優先選擇精通影響力大的、各區域通用的、複利效應大的,像是coding、寫作、演講、英文能力(相較於其他語種)。之後的我也會開始慢慢研究、打磨,讓自己在想要的領域成為第一,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更大家分享這些經驗。

    #文章篇數與medium上一致

即日起文章暫時全數更新於Medium上

有鑒於近日都在衝刺coding,所以關於每日的反思和心得都已coding為主。
而我想把偏技術性的文章還有個人反思的文章分開,所以這段時間都已更新技術性文章為主,並放在Medium平台上。

所以我基本上還是有在每日更新文章的,絕對沒有在偷懶啊啊啊啊lol。
我的Medium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