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智圖幫助提升學習效率#153

2373403162_2e41727355_o

根據之前我學到和實踐過的一些知識,我發覺要有效的消化學習到事物,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將知識與知識間建立有意義的連結。前幾篇文章提到,我們可以用費曼技巧幫助自己總結,並且找出不懂的地方。再加上不斷地聽到Tim Ferriss還有Scott Young提到他們在做總結的時候,都會把所有重要的資訊都濃縮在一張紙上,於是我就開始思考了,有沒有什麼比單純做筆記更好的方法,並且能濃縮資訊,並且建立有效的連結呢?

而我今天在兩本腦神經科學相關的書籍中找到了答案-心智圖。

相信很多人早就聽過心智圖,但是並沒有實際嘗試過。當然,我之前也是其中一人。以下是心智圖維基百科的解釋:

心智圖(英語:Mind Map),又稱腦圖、心智地圖、腦力激盪圖、思維導圖、靈感觸發圖、概念地圖、樹狀圖、樹枝圖或思維地圖,是一種圖像式思維的工具以及一種利用圖像式思考輔助工具來表達思維的工具。

心智圖是使用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構造和分類的想法;它用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想法以輻射線形連接所有的代表字詞、想法、任務或其它關聯項目的圖解方式。它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現人們的想法,如引題式,可見形象化式,建構系統式和分類式。它是普遍地用作在研究、組織、解決問題和政策制定中。

我們在創造屬於自己的心智圖的時候,必須去思考每個知識跟知識之間的關係-他們如何分類、又如何互相關聯?如果你只能在一張A4的紙上留下資訊,你勢必要去蕪存菁。而這樣的不斷反思、總結、分類的過程,想必是比單純動筆寫筆記,大腦顯得更加活躍、學得更多。除此之外,一張相對精美的心智圖還能用上馮雷斯托夫效應幫助記憶。

最後分享一下我今天的心得

  1. 通常第一次無法完整的做出一張完整(完美)的心智圖,必須邊翻閱邊畫並且思考要如何分類,所以可能會需要再次重繪才能做出一張更完整的圖。不過雖說如此,當你練習到能夠一次就畫好心智圖的時候,表示你的總結與組織能力已經足夠好所以才辦得到。
  2. 還有就是我的心智圖會繪製的更詳細,但是只寫關鍵字,詳細資訊和公式一概不寫。我的目的是希望,能夠看到心智圖時,就把每個關鍵字代表的意思用自己的方式表達。
  3. 之後希望能夠挑戰不看原圖直接在重繪,因為這也代表了這些知識已經在我的腦海裡建立了完整的架構,所以才辦得到。
  4. 總結

    漸漸地找到更多有效率的學習方法,但是我當然還是不會以此為滿足,希望能夠變得更有效率、節省更多時間、開啟一個開掛的人生。

如何善用序位效應增加學習效率#152

createyourownlives-use-serial-effect-help-your-learning

今天在《廚藝解構聖經》這本書上看到了序位效應這個名詞,覺得非常有趣,所以花了點時間稍微研究一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什麼是序位效應?

根據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的名詞解釋如下:

「序位效應是指在學習有系列關係的材料時,學習效果會受材料在學習時所處位置的不同而有差異。在系列的學習材料中,最前端和最後端部分的學習效果高於中間部分。例如,記二十個單字時,最前端及最後端的單字最容易記住,而中間的就容易遺忘。當前後兩端的也有遺忘現象,故而前端的遺忘部分稱為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後端的則稱為時近效應(recency effect)。」

簡單來說就是,在我們經歷了一個事件或學習一個概念之後,一開始接觸和最後才接觸到的最容易記住。而初始效應(一開始)比較容易被記住的合理解釋是,大腦有比較多的時間處理這個資訊,並把它放在長期記憶中(long-term memory);而時進效應也容易被記住的合理解釋是,因為才剛接觸不久,所以還在工作記憶中(working memory)因此記憶猶新。

Serial-Position-Effect

而序位效應應用在學習上的實例就是,單一次的學習時間拉得越長,效果越差。舉例來說,在台灣的中小學甚至是大學的課堂,基本上一門課的時間都以50分鐘內為上限,基本上不會再高了。因為時間一長,我們人的專注程度就會逐漸下降,而時間越長,下降的幅度就會越明顯。我相信大家應該也都經歷過上課一開始精神抖擻,但是過了10分鐘之後就開始出神,等到時鐘走到離下課時間不久時才又開始活躍起來(小時候上學最期待的就是下課XD)。

因此,我們應該要如何利用這個新發現,幫助我們學習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把過長的工作時間切短。像是把原本每一個半小時休息一次,切成每45分鐘休息一次,必利用這十分鐘的時間起來走個路甚至是伸展,透過這樣簡單的做法,就能提高你的記憶力和專注程度。

Serial-Position-Effect
註:在《廚藝解構聖經》書中一個半小時的學習區間中,回憶的效率最低會跌破50%,但因為無法取得另一張圖片讓大家對照,先說聲抱歉。

而因為專注程度提高,有效記憶的程度也隨著增加,也就是說-單位時間內學到的東西更多了。

以我現在的讀書情況來說,我是每45分鐘休息一次,並利用休息的時間在腦海回顧一下剛剛學了什麼、默背名詞還有將各個概念之前連結起來。而一般來說都是邊走邊思考,因為稍微活動一下除了舒展筋骨,也有助於增加大腦活躍程度、幫助吸收。

 馮雷斯托夫效應

接著再跟大家介紹一個馮雷斯托夫效應的東西,根據維基百科上的解釋:

「馮雷斯托夫效應(Von Restorff effect)是指個人對學習材料或所見所聞的資訊,容易記住最特殊的部分的現象。例如:有一些參考書將重要的資料,以不同顏色或特殊的字體標示出來,就是利用雷斯多夫效應來加深讀者的印象。」,而其實文章中的大標題、小標題等等,也有類似的效果。

Serial-Position-Effect
馮雷斯托夫效應和序位效應的交互影響

而如果再以剛剛的45分鐘的學習區間來看,若是在中途加入其他比較刺激性或是引人注目的內容,同樣可以進一步推升回憶的效率。

這裡有一個有趣的實例,就是在電影中加入出人意料的情節,讓觀眾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重新抓回他們的注意力。

不過呢,馮雷斯托夫效應要如何主動由學習者掌握並執行我倒是還在思考答案。因為從設計教材或教學者個角度來看,要製造這樣意外的驚喜或是突出並不困難,像是老師常會在課堂中途講點小故事、有趣的笑話都有類似的效果。但是學習者要如何不再打斷自己的思緒下,創造這種特殊的情節呢?這倒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不過無論如何,我們可以先試著掌握序位效應,妥善的分割時間提高整體的記憶程度,雖然看起來可能只是10-20%的改變,但實際上卻是相當巨大的差距。舉例來說同樣時間內100個單字你可能只能背50個,別人卻可以背6、70個,所以多經過幾個週期,對方的單字量就是你的好幾倍了。也就是說,好的效率能增加你能自由支配的時間,能不重視嗎?

結論

在行銷界有一個名詞叫做優化(optimization),意思就是把所有的東西變得更有效率,而這個優化的過程基本上不會停止,會永遠的持續下去。而學習的效率和人生其他的事情,永遠是可以透過不斷的優化取得更好的結果,就像如果可以持續優化我們的人生,就有可能越過越幸福一樣。

一把能解決你人生八成問題的鑰匙#151

createyourownlives-8020-principle
在自然界有一個有趣的80/20法則(又稱帕雷托法則),基本上在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遵循80%-20%的自然分佈。舉例來說,帕雷托在自家花園觀察到20%的碗豆莢產生了80%的財富;世界上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裡;80%的客訴來自20%的客人等等。(當然這個數值並不見得是完美的80/20,但大致落在這個區間)

而依照這個邏輯,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推測出,我們人生中80%的煩惱,都是來自於20%的問題?所以如果我們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是不是就會輕鬆很多?但是,一切真有這麼完美嗎?

8020法則的實例

我的答案是-很有可能就是這麼簡單。如果把這個法則應用在學習之上,我們可以試著找出掌握哪些20%的知識但卻可以帶來超過80%回報的?舉例來說,如果你掌握了四個西洋流行樂中極常使用的和弦,你就可以很快掌握大部分的流行樂(的片段)。具體例子可以看看這個澳洲樂團如何僅用四個和絃在5分半鐘彈奏38首歌。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很多,但是重點就是如何用相對少的資源帶來最大的回報。再舉個例子,日本官方機構公佈了一份常用漢字表,其中包含了2137個日本平時廣播、電視節目、新聞中最常出現的漢字,而日本的漢字總共有五萬多個漢字。換句話說,要使用堪稱流利的日文不需要會五萬個漢字,2000多個就綽綽有餘了。同樣的,學習英文或是其他外文都是一樣的道理,你最常用的就是那幾千字,剩下的幾萬字是你這輩子可能永遠都用不到的。因此如果小時候有接觸過背字典的訓練真的是不要鬧了,不如找幾篇好文章邊看邊記憶單字比較實在。

所以讓我們回到80/20法則,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我曾經在《這是一個你一定要好好詢問自己的問題》中問過大家,「在自己的人生當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在我們能夠試著回答這個問題或是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問另問一個答案:「究竟要如何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解決我大部分會遇到的問題?」

你人生80%的問題來自什麼?

跟大家分享我的答案還有我如何找出投注在單純幾件事,卻可以解決大部分人生的問題。對我來說,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好好生活

這四個字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要做好卻是非常不容易,因為它其實包含了更多的問題。什麼叫好好生活?對我來說,好好生活的意思是(1)有良好的生活品質,不論是精神上或物質上(2)跟家人朋友有良好的互動(3)為社會創造價值等等。而對很多人來說,要做好其中一個都不是太容易的事,更不用說是全部都做到好了。

在我過往的經驗當中,我發現生活有部分的問題都是起源於金錢的不足,甚至有些問題在錢的面前是會自動解決、或是可以透過金錢作為槓桿解決的(我並不是在鼓吹金錢至上,在這裡可以把金錢替換成價值或資源,畢竟金錢從頭到尾就只是一種交易的媒介);而為了創造更多的價值(金錢),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生產力;而為了要提高生產力,最重要的就是快速成長;而為了快速成長,最重要的就是增加學識和技能;而為了要增加學識和技能,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有效學習。而就像是我在《論自學能力的重要》,我甚至認為學習能力越好,人生就越幸福,因為我們總是能找出事情的關鍵。

舉例來說,了解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伴侶、而哪種類型的伴侶才能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完全比篩選家世、外表、學歷、金錢等等的條件重要一百萬倍,因為它們根本就不是兩人能否好好走下去的關鍵。

像是這樣不停的推演下去,你可以一層又一層的找到每個問題中最重要的答案,甚至是直搗核心。 而對我來說,單單投注在有效學習就足以幫我解決80%問題。

每個人有不同的問題和鑰匙

當然每個人所面臨的情況不盡相同,每個人所需要的鑰匙就會不同,但是我想分享的是這個找出主要問題、找出主要解決方法的過程。所以你最應該要做的事是「如何找出你人生最重要的事,並找出專注在什麼事情上可以達到最大的功效。」

不過,找到鑰匙並不代表皆大歡喜,因為你僅僅只是打開了一道門,能否順利走到里程碑還是未知數。就像是對龜兔賽跑中的烏龜和兔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誰跑得快跑得慢,而是要看誰能夠先找到正確的方向,再用最快的步調全力前進。反之如果一開始方向就是錯的,跑得越快不就錯得越離譜嗎?

而對的方向,就是鑰匙;能否走到里程碑,就是下一個要努力的目標。而下一個目標就是全力提高你的速度,儘早到達。

我想,我已經找到能解決我八成問題的鑰匙了,你呢?

一些提高效率的方法小結#150

createyourownlives-how-to-learn-efficiently

今天陸陸續續地看了Scott Young的MIT Challenge還有另一系列的How to learn most out of studying,想要試圖找出有效學習的規律。在不斷的思索和研究中我發現,有一個詞不停地反覆提起,這個詞就是「類比」。

以下是維基百科上類比的資訊

類比(英語:Analogy,源自古希臘語:ἀναλογία,analogia,意為等比例的),或類推,是一種認知過程,將某個特定事物所附帶的訊息轉移到其他特定事物之上。類比通過比較兩件事情,清楚揭示二者之間的相似點,並將已知事物的特點,推衍到未知事物中,但兩者不一定有實質上的同源性,其類比也不見得「合理」。在記憶、溝通與問題解決等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於不同學科中也有各自的定義。

舉例而言,原子中的原子核以及由電子組成的軌域,可類比成太陽系中行星環繞太陽的樣子。簡單來說,類比幫助我們更快的理解一件事。

費曼技巧的理論和應用

在Scott Young的影片當中,他不斷反覆地提起他是如何用費曼技巧快速的學習各式各樣的知識。一般來說,費曼技巧會經歷以下的階段:

  • 第一步:選擇要學習的概念,拿一張空白紙,在最上方寫下概念的名稱。
  • 第二步:設想你是老師,正在試圖教會一名新生這個知識點。在自我解釋那些你理解或不理解的知識過程中,你會理解得更好,而原先不明白的地方也得以理清。
  • 第三步:當你感到疑惑時,回過頭來,重新閱讀參考材料、聽講座或找老師解答,直到你覺得搞懂了為止,然後把解釋記到紙上。
  • 第四步:簡單化和比喻。如果你的解釋很啰唆或者艱澀,盡量用簡單直白的語言重新表述。

我突然驚覺,所謂的利用費曼技巧,不過就是先清楚定義和理解這個概念的相互關係,接著再把所有的知識轉換成有意義的故事情節。

而要理解一個概念,基本上如果你能回答出以下的問題,那就表示你已經足夠瞭解它了

  1. 這個概念是什麼、不是什麼?
  2. 它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
  3. 它跟其他類似的東西哪裡不一樣?
  4. 生活中要如何用它?
  5. 它的重要性在哪?

當你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就能夠知道這個概念真正的內涵是什麼,又要如何運用,在這個時候基本上你的大腦裡已經有相對較完整的架構。不過做到這裡還不夠,因為你也只是了解這些概念的意義,這種感覺就像是你終於把一大堆零碎的拼圖拼湊成一塊一塊的圖樣,但是你最後要做的就是-把它們完整的拼湊起來。

將知識轉化成有意義的概念

而我認為我們可以把知識組合成一個有意義的金字塔。首先把所有的重點濃縮成一句話成為頂點;接著再把大概念打散變成金字塔的中間部分;最後把所有的概念打碎成為支撐金字塔的底部。而當你能夠把所有的資訊從底部開始總結到頂點,或是從頂點細分到底部,基本上這些知識就已經在你的腦海中形成了一套合理的故事,成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舉例來說,我今天在學的SQL(Structural Query Language),其實就是一種「用來跟資料溝通的程式語言,主要的功用就是快速讀取資料」(頂點);書中花了不少篇幅介紹要如何建立、更新、叫出、刪除資料,還有不同的資料間的差異是什麼、如何作用,以及常見的資料類型有哪些、又要如何分析(中間);在一般網頁開發的過程中,CRUD分別代表了create、read、update、delete。但是我們在SQL中用的是insert、select、update、delete,但是兩者基本上是互相對應的,而如果進一步細分又可以把動作指令分成資料庫或是資料指令等等(底部,還可以細寫但是就此打住)。

所以當別人以後問我(我是我自己在回想的時候),我就沒有必要把所有的定義背出來,而是用人們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解釋。甚至我還可以進一步簡化或是圖像化概念,像是把SQL解釋成圖書館館長下給圖書館員的指令,告訴他們要如何建立讀者資料、哪些過時的資料要刪除、要更新哪些東西等等。這種進一步把概念生活化的方式,會讓人更容易感同身受,也進一步的增加了知識在腦海中留存的機會。

總結

不過在研究學習方法之間發現了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這些傳授高效學習法的人,並沒有幾個人真正是在當領域是前1%,甚至是0.1%的專家。似乎是即使提高了學習效率,但是終究要成為專家中的專家,還是要面臨「一萬個小時」定律的挑戰。不過我還是十分好奇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縮短達成一萬小時的里程碑,希望可以早日找出答案。

話說,之後想要試一下多相式睡眠法,有人想陪我一起試試看嗎?似乎可以每天撥出更多時間啊XD

累積學習成果= 累積總時數X學習效率#149

createyourownlives-feynman-is-awesome
「學習是學著,如何把一塊塊拼圖拼湊成有意義的圖樣,而不是把每塊拼圖的樣子都背起來,但不知道它們究竟代表什麼。」-by 林家弘XD

最近依舊持續的在提升自己的學習技巧,而這幾天在看了Scott Young、Samford University還有Tim Ferriss的影片之後,我開始嘗試一些新的技巧,看看是否真的有效。而在我昨、今日測試之後,發現學習的效果確實提高了(有效很多啊@@)。
閱讀全文〈累積學習成果= 累積總時數X學習效率#149〉

你的Role Model不曾告訴你的事#148

14657645_1356989940987273_454425502_n

從大學時代開始仔細思考自己未來到現在,一路上在心靈層面接觸了很多不同職業、性格、想法的人,這些人當中很多都給我帶來不同的啟發。不論是大學時代的幾位教授、嚴長壽總裁、林之晨、Chris Guillebeau、Seth Godin、Elon Musk還有目前的李笑來和Tim Ferriss,他們的思想還有一些特質都造就了現在的我。

 

而我現在回頭去觀察這些過去和現在影響我的人,卻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規律。雖然過去沒有察覺到,但在這些人當中有很多特質是相似的、重疊的,而當我靜下心來仔細思考才發現,也許在不知不覺當中,我的潛意識早就不停的告訴我,究竟我對哪種類型的生活型態最感興趣。

我的Role Model們

閱讀全文〈你的Role Model不曾告訴你的事#148〉

更多快速學習的理論和技巧#147

createyourownlives-speed-up-your-learning-speed
這幾天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提高學習效率,雖然一直把這個主題放在腦海裡,但確實沒有持續找出更好的方法來提升,真是有點對不起自己……。

 

不過雖然起步晚了點,但是這幾天花了不少時間去挖快速學習的知識,找到了不少神人,但也是頗欣慰的事。今天想稍微分享一下最近學習到的快速學習法的心得,之後有機會的話會把他們慢慢整理起來成為比較完整的架構。

閱讀全文〈更多快速學習的理論和技巧#147〉

這是一個你一定要好好詢問自己的問題#146

createyourownlives-what-is-the-most-importatn-question-in-your-lives
在地球上大約有70億個人,也就是說這70億人有不同的觀念、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價值觀,而這70億個人當中沒有兩個人會是完全一模一樣的。我一直在思考的是究竟有沒有什麼原則或問題,對所有人來說都是重要的?而在這些問題中,最重要的又是什麼?

 

而就在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似乎我也同時回答了自己的問題。或許對世界上所有人來說都相同重要的問題就是-「在自己的人生當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你認為在你的生命中,有什麼是極度重要不能捨棄的?而又有哪些事情在這件事的面前又可以說是不重要?又或是可以輕易捨棄的?如果我們能夠試圖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似乎就能幫助自己找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到底是什麼。

閱讀全文〈這是一個你一定要好好詢問自己的問題#146〉

持續主動升級你的系統#145

createyourownlives-upgrade-yourself

升級是什麼意思?

如果你知道壓力其實對健康無害,而是單純對“相信”它有害健康的人有害,你就不會如此懼怕壓力;你還記得國中曾經有學過機率統計,你就不應該期望透過買彩券來賺錢,因為你知道你基本上毫無勝算;如果你知道要在一個領域成為大師級人物,先決條件是可能必須花上一萬個小時,你還會相信一夜成功嗎?

 

其實我們的大腦就像是電腦的操作系統一樣,一個充滿了無限可能的“超級電腦”。很多人在一開始出廠的時候可能是Windows 98或著是Mac 10.2 “Jaguar”,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卻一直沒有升級。當社會不斷的在進化的時候,有人開始升級到Windows 10 或是macOS Sierra的時候,卻還有很多人只升級到Windows 2000甚至從來都沒有升級過。一般來說電腦不升級的後果是什麼?最常見的就是處理速度緩慢、跟其他系統不相容、甚至是更容易中毒等等(Windows在2010年的時候就不支援Windows 2000了啊。)。所以可想而知無法提升系統在現實生活中會發生什麼奇妙的事件……。

 

而升級自己的操作系統,就相當於讓自己能夠用更正確的、更有效率的方式去解決真實社會的問題。

如何更新

我們曾經說過,所謂的聰明就是在腦海中擁有足夠的正確、清晰的概念。而升級自己操做系統的方式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不斷的更新(學習)還有除錯(摒棄錯誤和陳舊的觀念)。雖然就像是在軟體中永遠都會有bug、永遠清不完它的,但是你可以學習如何debug(除錯)只要你願意去處理它,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而久而久之,我們debug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就像是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操作系統一樣,我們不可能因為怕犯錯而不去做嘗試還有讓自己變得更好。IKEA創辦人英格瓦坎普拉先生曾說過一句話:「只有睡覺的人不會犯錯。」 。而或許英格瓦坎普拉先生可能也忽略掉了一些事,那就是很多人連睡覺的時候也會犯錯。有些人睡覺時會夢遊到處遊蕩,有些人甚至還會不小心喊出小三的名字呢。

升級為何重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類似的一些問題:「為什麼“小天才”很少是被學校“教”出來的?」、「為什麼考試狀元常常不是社會狀元?」、「我們的教育制度到底是在教育我們如何思考,還是如何執行機器?」

 

也許我這樣說還是很模糊,不如來讓我們看看下列的影片吧(順便鼓勵大家多練英文><)

看完了這部影片你有什麼感覺呢?在長年經過學校的教育洗禮之後,我們似乎只學到了被動的接受知識、學到的是乖乖聽話、上課不要搗蛋,為什麼?因為你會打亂其他人的學習進度、你會害其他人沒辦法拿到100分、你會讓老師們沒有面子,而我們早就已經忘記了什麼是真正的“學習”。

 

現在的社會變化如此之快,科技進步機器人、人工智慧崛起,各式大量的工作被替代,未來誰都不敢保證自己會不會失業。如果我們的所學奠基在數十年都未大幅更新的學業知識,而且在出了社會之後竟然也沒有學會“主動”升級自己的系統、或是自學的能力,那我們究竟該何去何從?

活在未來#144

createyourownlives-the-next-big-thing-in-your-lives
長期以來我一直都是一個缺乏自信的人,但在不斷地透過生活每個事件反思,並且不斷地做出主動的選擇之後,我也開始慢慢地建立自信。說起來這個方法或許也沒有這麼難,也就是四個字-活在未來。

我猜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曾經在某些時刻感知道自己的不足、掙扎於自己的現狀,但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更有很多時候,但我們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才在懊悔這些當初就應該好好準備的事,為什麼拖到現在還沒做呢?

很多學生們總是直到手上拿著怎麼看也搞不懂要怎麼解題的考卷時,才會懊悔沒有及早準備考試;剛出社會的新鮮人,總是當要面對職場的壓力襲來時,才會深切感受到技能的不足;員工在職場中掙扎於沒有意義的工作,或是無良老闆的壓榨時,才會思考究竟要如何才能擺脫現況。而這樣的現象,確實是人類的常態。

而這種情況最讓人情緒崩潰的點在於,生活中總是有許多人對各種情況遊刃有餘,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而這些人就是我認知的活在未來的人。

活在未來是什麼意思?

我定義的活在未來是針對自身的立場出發,確切的思考未來自己短、中、長期會面對到的問題,並實際做出行動的生活方式。而活在未來的人並不會因此而失去體驗當下的能力,他們反而更注意當下的每個感知,因為他們知道當下的每個反饋,反過頭來都更加修正了他們對未來的認知。而他們總顯得自信滿滿,那是因為他們總是為了未來的挑戰做出了充足的準備,即使困難一來,他們也不會因此而驚慌失措。

未來不是不可預測的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陸客來台灣旅遊的人數開始減少,以陸客為主要收入的旅行團們紛紛大感吃不消,甚至到街頭抗議政府的不作為還有政策錯誤。」看到類似這樣的新聞之後,我突然體悟到了一件事,原來有這麼多人總是認為生活是靜態,而非動態。而關於類似的產業,不論是樂觀還是悲觀,一個產業單純只依賴單一的客戶來源,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卻仍然沒有做出任何預防措施,直到問題發生時才在煩惱該怎麼辦的人,卻也不在少數,甚至是一種常態。

在近代科學開始發展之前,人們預測天氣主要是看天空雲雨的變化、動物的反應、還有空氣濕度等等各種方式來判斷。而大多人們可以有效預測的情況,大部分都是在氣候正式發生變化前不久大約一兩天之內;但是在現在科學迅速進展的情況下,人們已經可以將天氣預測的時間拉長到提早數週,甚至是雨量、風速都是能夠準確預測的。

而同理,隨著知識的增加和科技的進展,能協助人們預測的東西也越來越多。舉例來說,如果看過了這部影片(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之後我們就可以了解,一般來說5-7年的經濟榮景之後,通常會伴隨著另外5-7年的經濟衰退(影片中是用long-term 和 short-term debt cycle)。所以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天天過年的」,還有「爽完了總是要還」。

從未來回推現在

活在未來的具體作法就是,思考未來的你會遇到些什麼?你會像要過上怎樣的生活?而在根據這些情況,一步一步的回推該怎麼做才能完成這些目標。

舉例來說,在每個人可見的未來,勢必都可能會面對到父母的健康衰退至無法自理的一天。而不論是自己照顧或是聘請看護來分攤,每個人依舊必然會面對到一個問題-長期照護的支出該如何處理。所以當人們預見這個問題會發生,又怎麼能不提早準備?或著又讓我們再舉另外的例子來看,若是未來的你/妳要找的一個能互許終生的對象,你又怎麼可能不讓自己能在經濟、心靈上給對方安定感。又或者怎麼能不思考哪些對象適合自己、不適合自己,畢竟每個人生命有限,我們不可能在認識全世界的人之後才做出決定。

又或者像我想要擁有跨國的工作能力,我必然就需要培養不受國界影響的技能,像是coding、寫作等等,而未來提高不同國家移動的能力,英文能力的重要性自然提高了很多。而既然我預見了要過上想要的人生,必然需要做出以上的選擇,那判斷自己該做些什麼、不該做些什麼自然也變得重要很多。

既然知道未來的自己必然會面對某些人生的問題,而人生又是一個不斷解決的過程,如果現在的自己就可以開始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確信自己能做得到。即使現在的能力還不足,而一旦意識到現在的努力能累積力量解決未來的問題,人們又怎麼能不對自己的未來產生自信?

如何提升個人的預測能力

1.試錯2.依據個人情況出發3.根據現況調整
提升個人能力最好的或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實踐」,而人們總是可以在錯誤、學習、更正的過程中學到最多。而在試錯的過程中,我們必然要依據個人的情況訂定適合的目標,並根據現在動態的發展,不斷的調整自己的作法還有目標。

結論

我們每個人都想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如果現在就可以提早開始預測、提早開始準備,為什麼我們不開始努力,讓未來的自己能夠遊刃有餘的面對人生的挑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