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讓你的世界更加開闊#197

曾經或是持續花時間仔細學習不同領域的人,我猜至少都會有過這樣的念頭:「原來這件事跟某個領域是相通的!」,又或者「這件事竟然還可以這樣想?」

最近花了點時間開始學習財務知識,默默的發現這些知識不只能夠應用在生活中不同的領域上,甚至讓我能夠用不同的方式看待這個世界。原來一間公司的現金存量,最好保持在10%-25%(甚至可以更高更高)的區間,這樣在景氣變壞時才不會撐不過去;原來透過瞭解做生意的完整週期(存貨周轉天數+應收帳款週轉天數),就能預先推算出做這樣的生意需要多少資本。

這樣的知識,很顯然可以運用在我們家自己的生意上,讓經營更有效率。而除此之外,對未來想要經營事業的我來說,這樣的知識根本就是保命符、救命稻草。否則我很可能就會一頭熱的想要大展身手,而不知道如何事先評估是不是門好生意、要怎樣維持公司的營運,最終變成了一台自殺機還有別人的肥料。

學習,絕對會改變人們的生活、甚至是生命的,只是很多人都輕忽罷了。

而對於我來說,確實有不少因為學習而改變人生的際遇。

英文:

在漸漸能使用英文之後,我發現我有辦法了解世界上許多最新、最好還有大量的資訊,也因此多了更多選擇。就以我學習coding為例,如果我只會中文,在台灣我想要學Ruby程式語言時,我的選擇就只有幾間線下/線上的培訓機構、書籍、還有一些中文的網路資源和部落格。但是因為我能夠使用英文,我的選擇瞬間多了至少兩倍以上,而且很多都是高質量的資源;而因為能夠使用英文,讓我在去菲律賓當志工、美國參加工作坊時,能夠跟人們交流互動。

日文:

因為大三花了一年學日文而且通過了日文的檢定,所以讓我有機會到日本成為交換生在日本生活、學習,並跟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交流、成為好友。而這些經驗,對於想透過學校的名額而去日本學習的人,不會日文可能是比較困難的;而也因為日文再加上英文能力,讓我有機會入選工學院菁英班的計畫,能夠跟很多優秀的朋友共事、學習,並有機會到美國的大學還有矽谷參訪。

Coding:

學習Coding的技能,對我來說就是得到一個能夠在世界各地流通、變現的技能。在Coding的世界並沒有地域限制這件事,只要你的代碼能夠解決別人的問題,你就有機會跟世界各地的人做生意,又或是到世界各地生活,因為你只要有一台電腦、網路,你就能夠創造價值。

結論

對於每個人來說,精通至少一個領域都能夠幫助人們用更深的角度去理解這個世界,而這顯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不過單純只專精一個領域,很有可能變成只用單一視角思考,就像俗語所說:「在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最好是能夠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建立屬於自己的多元思維模型,並試著用不同的視角檢視,免得落入了單一的判斷。

盡可能地學習不同的知識,並利用這些知識幫助你判斷、看這個世界,你絕對會從中得到很多樂趣。而在這個過程中,你的生命也很有可能地慢慢起變化,甚至變得越來越好,因為很多時候人生中所謂的幸福感,不正是來自於個人的成長嗎?

用財務知識解釋人生#196

最近花了點時間研究財務相關的知識,發現其實很多觀點和知識其實在很多領域都是相關的,今天我想借用一些財務相關的知識來類比人生的一些情況,還有我們該怎麼做比較好。

找尋讓投資翻倍的方式

「能讓你的投資翻倍的時間,相當於中期;能讓你的投資翻倍再翻倍的時間,相當於長期」-李笑來

公司:

從投資理財的角度上來說,當你透過自己的能力,找到一個好的投資標的的時候,你可以用相對短的時間賺取較高的回報;而相反的,一個不好的標的除了翻倍時間慢,更可能讓你得不償失,而選擇和投資的能力,顯然也是一個可以、也需要透過刻意練習培養出的技能。就像是股神巴菲特長年來投資報酬率都高達20%以上,這絕對不是靠運氣就能做到的事。

舉例來說,大立光是台灣目前的股王,如果你在2012年的2/24(639元)買進了大立光的一張股票,你到五年後的今天(4560元),你的股票已經漲了快八倍;另一方面,台積電絕對是台灣、甚至是世界上非常優秀的公司,但如果你在2012年的2/17(80元)買進台積電的一張股票,到五年後的今天(190元)你的股票只漲了2倍多。而非常明顯的,大立光的股票讓你翻倍、甚至是翻倍再翻倍的速度比台積電快上很多,因為大立光大概只花了兩年左右就讓你的股票翻倍,而台積電要花上四年左右。

個人:

對能力越強的人來說,“長期”越短。一個新手廚師,做五菜一湯的菜可能需要花上45-60分鐘;另外一個資深廚師卻可能只需要20-30分鐘,甚至還更好吃;而如果是一個剛學煮菜不久的人,大概就只能在廚房做點簡單的事,而不是做出會打壞名聲的菜。對於一間需要消化大量客人的餐廳來說,一個做菜快速、口味好吃的廚師,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人物,而他長遠下來創造的價值,絕對遠遠超出普通的廚師。

所以不論你是在什麼領域,盡可能地持續提高自己的能力絕對是必要的,因為你可以比別人解決更多問題、創造更多價值,而不是沒辦法解決問題反而看起來在搗亂。

增加資產流動性

公司:

「流動性越高的科目,折價率越低;流動性越低,折價率越高」

在公司的資產當中,我們會希望流動性高的資產要足夠多,因為當遇到緊急狀況的時候,流動性高的資產越能保你一命。

舉例來說今天台灣被外星人攻擊了,因此你必須流亡海外,在臨走之前你可以攜帶等值的黃金、台幣、地契,讓你能夠拿到國外兌換當作生活費。在不考慮重量、安全性等等的條件下,你最應該帶的是什麼?答案絕對是黃金,因為黃金流動性很高,幾乎在全世界各地都可以兌換;台幣則是在陷入動亂之後就開始貶值、甚至跟個廢紙一樣;地契則是跟台幣的情況類似,雖然土地在戰後(有贏的話)還是有相當的價值,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絕對沒有多少人會跟你用原價或是稍低的價錢跟你收購。

個人:

如果我們把公司當成人,同樣的在台灣發生動亂(或是你只是想到國外工作),擁有較高流動性的技能/人才,絕對會更容易受到其他國家的青睞。雖然現在亞洲的局勢尚稱和平,但是會發生什麼事真的都沒人知道,像是敘利亞的人們本來都活得好好的,但是一場內戰讓數十萬人死亡、大量的人們流離失所。如果真的發生了這種事,我們又有機會能夠逃到海外,擁有一個流動性高的技能/成為一個流動性高的人才,絕對能夠讓你更有機會活得有尊嚴一些。

其實財務相關的知識似乎還有很多可以應用到人生範疇上,之後有機會再陸陸續續紀錄一些我的看法

不要高估短期收益,不要低估長期收益

今天看到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到關於笑來老師每天都會做的事

1.主動閱讀兩個小時
2.26歲開始,每晚10分鐘覆盤當天的事情
3.30歲開始,每天看一部電影
4.31歲開始,每天寫300字
5.35歲開始,每半年整理一次通訊錄
6.40歲開始,某週至少3次30分鐘以上的作響
閱讀全文〈不要高估短期收益,不要低估長期收益〉

學習coding最好的方式是什麼?#195

ruby

我覺得答案就是一個字「用」

更確切一點說應該是:

學習最快的方式應該是直接解決自己的問題,然後不斷的犯錯、修正、學習、重新打造,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別人給你的進度學習。

不久前看到5倍紅寶石要招募實習生,讓我非常心動,為了有機會雀屏中選,所以我打算利用目前所學到的前端(一些HTML/CSS/jQuery)還有後端的知識(Ruby/psql/Sinatra),還做出一份吸引人的履歷。(template

在製作履歷的過程中,為了要表達出和template相近的效果,所以我在目前為止的七天內,學習到了簡單的jQuery、如何使用Bootstrap和許多HTML/CSS的眉眉角角。雖然我不敢說在這段時間近步很多,但是我得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學習的比以往更加「深刻」。因為很顯然地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所做的都是為了解決我「自己」所遇到的問題,而不「別人」為我定義的問題。

我一直不斷的在反思甚麼才是更好的學習方式,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歷程後,我開始思考過去幾個月的自學是不是效率並沒有我想像中的高?(但是不可否認的,過去幾個月透過LS打底,慢慢的讓我有了更好的自學能力)。

為什麼要學習coding?

每個人學coding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每個理由的背後都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存在。而我也認為一個好的工程師絕對不是坐等問題上門,而是願意不停地主動尋找、解決自己或其他人的問題。

而我早期的困境是-雖然知道該學coding,但卻不知道更具體的該解決什麼問題,所以只能乖乖地跟著學。但是現在我已經慢慢找到我可以解決的問題。

關於線上/線下課程

其實後來我發現所謂的線上/線下課程,無法就是一套教材搭配及時解答還有code review。但是其實好的教材到處都有,只要你花錢跟花時間搜尋就找得到,而及時解答和code review也不是只有透過課程才能得到解答。

學習一定得透過線上課程嗎?

經過這次做履歷的過程中我發現,要學習coding的知識(或是任何一個領域),其實就找一個你想解決的問題,接著經過1.複製作品2.搞懂細解3.自己做出來4.解說(optional)這幾個過程。以我的例子來說,就是我要解決製作履歷的問題,所以我就找一個template來參考修改、理解細節、接著自己做出來,甚至能不斷的快速做出不同的樣式,基本上就代表很熟練了(但我目前還在修改跟理解的階段)。

我相信很多教材都是經過琢磨和不斷的修正,所以大多數都有良好的品質,但是即使這些產品再好,其實都會落入一個情況,那就是-教得太深、太廣,而且是「別人」為你定義的問題。教得太深太廣其實並不是壞處,但是人腦的作用從來都是用進廢退,今天你學了一大堆的東西你不複習、不用,一定馬上就忘記。

這種感覺就像是從小到大學了那麼多英文,老師總是跟我們說會用到,但是我們不是沒用到,不然就是等要用的時候想不起來;但是當外國人跟我們說一句我們不會的英語,不論是當下請教他或是回去自己查資料,我們都能了解哪句話的意思,當外國人再次說了同一句話我們就可以很快的做出反應。

而我猜這就是解決「自己」的問題和解決「別人」的問題的差異。

自學會不會走火入魔?

自學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學到錯的知識、養成壞習慣,或是自己亂寫code寫得很開心。而透過線上/線上課程的TA,就是幫助你培養聊好習慣和解決問題的好夥伴。

但是,其實不必透過TA也能讓自己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寫code,因為現在網路上有太多的好的教材/文章/問答能夠幫你解決問題,甚至現在各地的meetup都會有很熱情的前輩願意跟你分享資訊或是解答你的問題,而我想這些前輩的能力可能也不亞於課程中的TA。如果真的覺得一直問前輩問題不好意思,那就找機會請他吃個飯、喝個飲料,總之用適當的方式回報對方就對了(你甚至可以請家教)。

教材的正確使用方式

我們當然可以花時間把一份幾百頁的教材細細讀過、每個範例都一一敲過並且理解,但我並不認為按部就班、一字一句的詳讀是個好的學習方法,更有可能是看過就忘。我覺得更好的方法是先看過官方的文檔和一些文章掌握基礎觀念後,就可以開始實作一些“真實世界”的問題。而教材的作用就是當作查詢使用的工具書,或是每天閒暇之餘吸收的知識。當你有需要時你必然會不斷地查詢、回顧裡面的知識,雖然你不是按部就班地把它全部看完,但是在不斷回頭閱讀的情況下,總有一天我們會把它讀完、甚至讀過好幾遍。

所以到底有誰是“背完”辭典、把整本文法書看到“熟透”,才開始「用」英文,然後熟練掌握的?

直接解決自己的問題

雖然這些都是後話,但現在想想我當初應該就直接用實作的方式學習可能更有效率(當然,如果沒有先接觸一些LS教材,我可能會花更多時間鬼打牆)。像是我自己有在寫部落格,那我就應該直接學習如何架部落格,學習如何寫出好看的頁面,還有後台如何架設,而這些東西就更我搞上好久、學習大量的知識;又或者我可以自己寫個爬蟲軟體,抓抓網頁上的資料;幫自己家裡,或是其他有架站需求的朋友架網站。總之,我其實有太多太多的選項。

結論

不管之後有沒有順利錄取5倍紅寶石的實習,我應該都會暫時停止LS的課程一段時間,用解決自己問題的方式學習,而且這似乎才是一名工程師自我養成的方式。

我好想快點學會更多前後端開發的東西啊啊啊啊啊啊。

P.S. LS的課程依舊很有價值,只是我想透過改變學習方式解決我對學習方式的疑惑。

認知造成的思維侷限#194

createyourownlives-認知造成的侷限

一千萬美金看起來很多對吧?但在身家750億美元的比爾蓋茲眼裡,就像是7500塊裡的1塊錢一樣;一個中東穆斯林們眼中的愛妻男子,在歐美居民的眼裡,也許可能只不過是個沙豬。

[心得]美歸在台工作心得分享+給年輕求職者建議(更新)

我一直覺得大家提到老闆黑心有點像是在捧他們有能力、沒良心,但是說真的台灣公司的 各種商業行為落後歐美至少10年以上(不誇張)。從招募過程、行銷手段、公司文化、網站 設計每一項都可以看出來跟歐美公司比有差多少。雖然”國情不同”導致商業行為有差異, 但很多手法都是世界共通的,所以絕對不是藉口。- jaredfrompp

當我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就在思考一件事-我是不是一直被自己的認知(不完全的資訊)給侷限住?當我覺得自己很努力、時間已經夠有效率時,對很多真正努力的人來說,根本就是笑話;當我認為自己的思維已經有足夠的成長時,但在很多思慮縝密、腦中擁有大量實用知識的人來說,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當然,如果真的要比較的話永遠都比較不完,但是我更在乎的一點是-當我覺得夠了的時候,其實就是等於成長的停滯。所以我更加在意的是如何盡量不要受到認知的侷限。

我認為要不受到現有認知的侷限,我們至少可以做到以下幾件事

永遠覺得“不滿足”

如果要說一個人籃球打的真的很好,那這個人也許是個大學明星球員、或是SBL先發,甚至是NBA的明星球員都有可能。若是我們真的要說一個人在某件事上做得好,至少要先界定一件事的比較範圍,這樣才有依據。

很多時候當我們覺得自己夠好的時候,往往會產生滿足感、優越感,進而停止了腳步。但這種感覺有可能完完全全是個錯覺,因為我們僅僅是跟初學者、中級程度的人比較,如果你真的希望自己表現的夠好,記得不斷的推升自己參考的標竿,而不是得到了一點小確幸就開始自命不凡。

敞開心胸,聆聽不同的聲音

即使是一個你非常贈恨的人,你依舊能夠從他身上學到不少東西,不論是正面或是反面的例子。面對一個觀點,你可能有千萬個贊成、或是反對的理由。但是敞開心胸聆聽不同的觀點,不代表要毫無條件的接納,而是要做到仔細思考後分類、整理這些訊息,從中挑出你所認同的、你不認同的,最後為你所用。

而最重要的是,學著聆聽不同的聲音,總會為我們的人生中帶來許許多多不同的”驚喜”。

serendipity意思近似於驚喜
讓子彈飛真是神片

不停的學習新知

當你能使用一門新的語言,就相當於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多瞭解了一門學問,就能讓你打破思維的疆界。

其實我常常覺得“人類”出生時不過就是個小猴子,而在慢慢的成長中我們漸漸的成為了大猴子,但是透過教育、文化、環境、學習的薰陶之下,我們逐漸的進化成為了人類。

我們從來就不該停止學習,就像是電腦的操作系統應該不斷升級一樣。當操作系統停止升級時,很容易就產生處理速度緩慢、跟其他程式不相容、甚至是更容易中毒等等。(Windows在2010年的時候就不支援Windows 2000了啊。)所以可想而知無法提升系統在現實生活中會發生什麼奇妙的事件……。

小結

我們在生活中學到的、體驗到的,都成為了建構我們思維體系的一塊塊磚頭,讓我們可以爬得更高、看得更遠。但是很不幸的,這些磚頭同時可能變成一層又一層的高牆,將我們緊緊的禁錮在裡面。讓我們的所學成為爬上巨人肩膀的石階,而不是束縛自己思維的城牆。

絕妙好書,《創意電力公司:我如何打造皮克斯動畫》#193

博客來-創意電力公司:我如何打造皮克斯動畫

從一開始,皮克斯還不叫皮克斯的時候,我們就努力想做到沒有人做到的事,那是我畢生的目標。-皮克斯共同創辦人,艾德.卡特莫爾

最近花了不少時間在看《創意電力公司》,原先預期可以看到像是關於Jeff Bezos的《什麼都能賣!貝佐斯如何締造亞馬遜傳奇》,還有《鋼鐵人馬斯克:從特斯拉到太空探索,大夢想家如何創造驚奇的未來》這兩本書中一樣可歌可泣的個人奮鬥故事。但是我錯了,這本書完全超乎我的期待,還給了我更多寶貴的啟發。

這本書花了許多時間談論如何建立組織、文化、人才等等的議題,雖然目前的我對很多裡面所說的東西還是懵懵懂懂,但我還是想在這邊針對我的想法做些紀錄。

建立文化,不是制度

我相信文化是人們相同的處事方式。 這裡不存在好的文化又或者是壞的文化。這裡只有弱勢文化和強勢文化。我想擁有的是強勢文化,一種大家都能肩負的使命,一種大家都共通的信念。

說到招聘領域,除了技術崗位以及功能服務型崗位的招聘之外,我們同時還讓員工進行文化上的測評。兩個不同的人負責面試和展開測試,一共評估 6 個核心價值觀。-Brain Chesky,Airbnb創辦人。

一個擁有一致文化、理念的組織,會讓人們自主地邁向共同的目標、擁護共同的價值;反而一個沒有明確文化的組織,反而有可能把人才變得盲目、眼裡只有目標。這就像是傳教士跟傭兵的差別,一個有著更崇高的理念,另一個被名利給驅使,而兩者間通常都是傳教士獲勝。

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要招募會傷害公司文化的人,即使他們有再厲害的技術,因為他們會讓你苦心經營已久的文化毀於一旦。技術可以培養,但是想法往往根深蒂固。

讓人才發揮他們的能力

拉薩特和我特別強調,每一個迪士尼員工的解決方案都不需要批准。我們問:「如果不讓你們解決問題,我們又何必雇用優秀人材?」-皮克斯共同創辦人,艾德.卡特莫爾

在組織中為了管理方便,常會無可避免地需要建立層層的階級制度,所以下屬往往在提出方法後再讓上級批准。而不洽當的階級制度可能讓下面的聲音無法上傳遞。更慘的是如果這個組織有報喜不報憂、懲罰犯錯的文化,會讓訊息的交流進一步的惡化,讓人們看到問題完全不提出解決的方法,讓組織限如無盡的惡性循環當中。

讓各個階層(尤其是非管理階層)的人能夠自由、及時地「自主」提出解決方案的好處在於:

  1. 讓每個人知道,他們的意見是被重視的
  2. 他們往往是最能看清楚問題全貌的人
  3. 讓他們能有機會承擔責任,並在錯誤中學習
讓每個人知道,他們的意見是被重視的

當組織中的每個人了解到自己的意見會被重視,他們才有可能願意從自己的觀察提出最好的解決方法。

他們往往是最能看清楚問題全貌的人

跟管理階層比起來,非管理階層的人往往可以得到許多平行流動的訊息,但主管卻因為本身的層級,讓下屬不敢或不願意據實以報。所以很多主管往往只能在「訊息不全」的情況下做出「最好」的決定,但卻往往不是這麼一回事,而這也是讓所有人都能提出解決方案的好處。

讓他們能有機會承擔責任,並在錯誤中學習

當下屬的每個提案、甚至是想法,都必須要經過主管的審查,有可能讓他們喪失從中習得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只有主管有機會不斷精進這方面的能力。而就像是創辦人艾德所說的樣:「如果不讓你們解決問題,我們又何必雇用優秀人材?」

打造人才自願留下的環境

我一直認為員工和公司其實處在一個平等、互相挑選的狀態,也就是說-公司夠好就能吸引一流人才、員工能力夠好就會受到一流公司青睞。所以好的公司(員工)主動挑選,不夠好的公司(員工)被挑選。

員工會留在一個組織一定有他們自己的理由,不論是發展空間、薪資、文化、距離等等的因素。如果一個組織只能單純地提供如薪資這種冷冰冰的待遇,那顯然是非常危險的。因為為了爭奪一流的人才,其他跟你需要一樣渴求優質人才的公司,一定也會拼死命地提供同樣、甚至更好的待遇。就像是所有想要建立出眾公司的領導人(以矽谷為例)都應該自問,為什麼那些優秀的人才願意拋下Facebook/Google/Airbnb等公司的招募,轉而投向你的懷抱?

小結

這本書有太多值得深究的議題,就像是本書的作者-艾德所說,這本書是借鏡他數十年來的經驗所著,而我根本也不可能用短短的幾千字或是粗淺的經驗妄下總結。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想打造組織、文化的人閱讀,你一定會從中得到許多發人深省的創見還有無數的啟發。

最後,推薦這本「創意電力公司:我如何打造皮克斯動畫」給所有的朋友,希望你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

 

關於刻意練習與快速成長#192

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

花了點時間把刻意練習(原文peak)看完,幫助自己補足對刻意練習和快速成長的看法。而我最近持續在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 如果刻意練習已知是最有效的提升學習的手段,那在刻意練習的方法中,更有效地鍛鍊方法是什麼?
  • 延續第一個問題,當大家都掌握了同一套刻意練習的方法和練習量,又要如何脫穎而出?
  • 如果把人也當作新創來經營,是否就能把新創快速成長的方式套用在個人上?
  • 如果閃電擴張是讓新創快速成長的方式,個人又要如何執行?
  • 刻意練習能夠在“有明確邊界”的領域(如圍棋、球類競技)以時間訓練量來決定程度,但是在“沒有明確邊界”的領域(如商業界和科技界),又要如何透過刻意練習建立優勢?

創業顯然是一門技能,但卻是難度很高的技能。CS183心得記錄(1) #191

createyourownlives-start-a-startup-is-a-technic

什麼是困難的?

學一門完全沒接觸過的語言困難不嗎?學一個新的技藝不難嗎?那創業又到底難不難呢?

如果我們把創業視為一項技能,那他其實跟其他的技能一樣,都有屬於自己的難處。但是若是當我們把創業者在創業的過程中所遇到金錢、時間、必須對夥伴和部屬負責、世俗的看法等等的壓力綜合考量的話,創業確實比其他技能困難太多了。

雖然我根本就沒什麼資格討論創業,但我還是想在往後的文章中,陸陸續續記錄我一些觀察和學習的心得。

創業也是一項技能

Steve Jobs:1976年共同創立蘋果電腦公司,目前(2017/1/23)市值6339億美元;1985年創立NeXT,1997年被蘋果以4.29億美元收購;1986年共同創立皮克斯,於2006年被迪士尼以74億美元收購。

Elon Musk:1995年共同創立Zip2,隨後以3.7億美元售出;1999年創立X.com,之後與Peter Thiel等人創立的Confinity合併成Paypal,在2002年以15億美金出售;2002年創立SpaceX;2003年共同創辦Tesla;2008年創立Solar City。

關於成功的連續創業家的事蹟還很多,我在此就不贅述。

創業絕對不是在玩吃角子老虎,誰運氣好誰贏,創業更像是一項綜合技藝的考驗。這個考驗可能包含了你的coding、領導力、商業直覺、處理壓力、融資、團隊合作等等各項的技藝,而其中更參雜了時間和運氣的因素,而越有越強的技藝,相對成功的機率是更高的。如果要成功地活下去,你就要盡一切可能的提高你的技能、你的生存機率。

一切都是一場交易

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不斷的在跟自己的時間、注意力還有金錢等等做交易。如果你想要說著一口流利的日文,那你可能起碼要花上數千個小時鍛練,而不是幾百個小時;同樣的,不論你想要開一間咖啡廳、成為台灣女裝界的龍頭,或甚至是建立一家跨國企業,你都無可避免地要花上大量的時間,並且承擔各式各樣的壓力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更不用說如果創業的夢想越大、付出的代價越高。

我很喜歡FB第一任總裁Sean Parker的爸爸對他說的一段話:「如果你想要冒險,就應該在你成家之前。」。當然這句話不見得適用在所有人身上,因為馬雲即使結婚成家了,也不斷的「冒險」創業,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未成家前的好處在於,如果你不用對其他人負責,你就有更多的機會去挑戰更多高難度的事情,畢竟you have nothing to lose。當然,已經成家的人也有成家的做法,只是考量的點相對多了點。

關於失敗和挫折

「如果你把失敗機率當做一種客觀現實,那也就不會那麼害怕了。」-Elon Musk

創業失敗的機率真的很高。想想你身邊的朋友們,有多少人想要學一門外語、一門記憶、來一場旅行,但又有多少人好好執行並繳出好的成果?連這些相較起來壓力低、挑戰不難的各種事情,都有大量的人會中途退出,你就能知道創業這種事失敗率高非常正常。

Jeff Bezos在創立Amazon之時便預估,失敗的機率高達70%;而Elon Musk在他創立SpaceX之前,他認為自己失敗的機率高達90%,但他還是做了。如果你知道一件事可能的風險、潛在的代價,而你在客觀、冷靜的分析後,仍決定要採取某個決定,即使失敗了你也不會太過驚慌失措,因為你早就知道最糟的情況是什麼。

但是我還是得說,70%和90%的失敗率和一般創業家比起來其實已經相對低了,但這兩位是神不是人。

你的ABZ計畫是什麼?

在《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一書中,作者Reid Hoffman提到不論是企業或是個人,每個人都應該要屬於自己的ABZ計畫。但是什麼又是ABZ計畫?

  • A計畫:這是你目前正在從事的是,也是你落實你競爭優勢的地方。
  • B計畫:這是當你認知到某件事情比你的A計畫成長的潛力更大,而你試圖轉而從事的目標。
  • Z計畫:Z計畫是你的救生艇,在你走投無路時還能讓你活得下去的方式。就像是很多跳出來創業的人,他們的Z計畫就是-重新回去上班。而我想在以下的篇幅多談談Z計畫。

Z計畫對一般人來說是什麼意思?又要如何採納?我的建議是,創業前最好至少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的其中之一:

  1. 有一個以上能夠讓你活下去的技能
  2. 足夠的積蓄。
  3. 一個沒有什麼技能也沒有什麼儲蓄卻一頭跳下去創業的人,是相對不智的。因為雖然能在創業的過程中學到不少,但是假使你中途一失敗,馬上就要面臨是否重新開始工作或是繼續創業的選擇。如果你的技能夠好,失敗了你隨時可以回其他公司上班維持生計;如果你有足夠的積蓄,你可以有很多空檔的時間來準備、學習,或是繼續跳下去創業用金錢和時間換取經驗。但是如果你兩個都沒有,要不是破釜沈舟、要不就是難以翻身。

    什麼是最重要的事?

    一場好的演講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台風?手勢?幽默感?整體氣氛?簡報?我覺得都不是,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內容值得讓人們聽下去。

    如果你聽過Elon Musk演講或說話,你可以發現他常常在奇怪的地方斷句、講話也不連貫,但這些小瑕疵根本不影響聽眾熱切想聽他說些什麼的情緒,因為大家都想從這位偉大的創業家身上得到什麼啟發;史蒂芬霍金,現代著名的物理學家與宇宙學家,因為患了漸凍人症讓它漸漸失去了身體移動的能力還有說話能力,現在的他只能靠著腦波將想說的話透過機器傳遞。但即使如此,人們還是願意成為他課堂的學生、演講的聽眾。

    那創業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募到更多的錢嗎?盡量讓更多人接觸到你的產品嗎?聘請最好的人才?這些答案看起來都不錯,但似乎不是最好的答案。根據Standford的”How to start a astartup”課程中的內容,創業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或是“Build a product people love”,而除了這一件事之外,其他事情相較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

    所以,進入一個領域之後,無時無刻問自己、尋找出這個領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一但你能找出核心的概念是什麼,自然就可以幫助你少走很多彎路。

    學習創業最好的方式

    開始動手做。不論是直接跳入市場、做小的專案等等,沒有比直接動手做更好的做法。

也許當個騙子也不錯-Fake it until you become it#190

createyourownlives-說謊的皮諾丘
說謊的皮諾丘

我是個騙子嗎?我是不是不斷的在騙自己?這樣的想法在我自學Coding時不斷的在我腦海裡浮現。

雖然Launch School的宗旨是Mastery Based Learning(大意就是要把每個章節讀到精熟,才進到下一個章節繼續學習),但是我始終不認為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教材上是比較好的學習方式,所以我總是試圖在速迅完成課程、盡力搞懂內容兩件事中取得平衡。

每次考試的時候我都知道我並不是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九十五的了解課程內容,但我知道我至少了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內容,並且能夠熟練地解決問題。而即使如此,在LS課程不斷要求熟練、深度理解的前提下,我依舊覺得我這種「不求甚解」的態度,就像是個騙子。

考試狀元你在哪?

但是,要求透過精熟教材才能領略一門知識的方式,就感覺像是如果要成為一名傑出的企業家,大學時要就讀華頓商學院、畢業後就讀哈佛MBA,當學好了一切重要的知識,這個人才有辦法好好的領導、管理一個企業。

但是當我們仔細看過世界上傑出的企業家,如奇異執行長-傑克威爾許、Intel執行長-安迪葛洛夫、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等等,有誰是出自於名校的商學院?更不要說現在矽谷大量的創業家很多都沒有商學相關的學歷,很多甚至連大學都沒有畢業。如果精實的讀完教材就能成為最傑出的人才,那台灣的考試狀元們現在還有多少人是「世俗」所認同的社會狀元?

做中學會不會更快?

而且你知道Airbnb的執行長-Brian Chesky是怎麼學習領導的嗎?在建立Airbnb之前他並沒有什麼太多正式領導一個組織的經驗。他大學讀的是設計學院,他學習帶領旗下員工的方式,就是讀完了Intel執行長-安迪葛洛夫的「high Output Management」這本書後開始實作。

而現在Airbnb已經是一間估值300億美金的公司,並擁有上千名員工。如果今天Brain Chesky學完商學院的課程才出來創業的話呢?我看我們大家還是要繼續住貴的哭爸的旅館,而且沒什麼機會能夠在旅遊時住在當地人的家中體驗他們的文化。

皮克斯的創辦人-艾德.卡特莫爾,說到他一開始在紐約理工學院當主管不停地對自我感到懷疑,思考自己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的領導人、管理者,而這個冒名頂替感覺跟著他數十年,才漸漸地消失。他也曾經在一場公開的會議上問參與的主管們:「你們多少人覺得自己像騙子?」,而幾乎在場的所有人都舉起了手。他說:「作為主管,我們一開始都有些不安,剛開始上任時,我們想像工作應該是怎麼模樣,但是工作從來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很多時候當我們實際開始做一件事之後,我們才會發現自己之前的想法只是自欺欺人,跟現實差得遠了。

成長最快的方式

我覺得成長最快的方式,永遠是在大量的刺激、豐富的知識、快速的步調之下野蠻生長。書中的知識非常的重要,因為這些都是前人所留下來的智慧結晶,但我不認爲不停地研讀教材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在掌握了「最小需要知識」之後迅速展開行動才是王道。

如果始終不採取行動,就會像是「聽過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這句話一樣,學了再多、沒有實作或是透過其他方式,把知識內化到我們的身體裡,一切都是一場空。

我猜,世界上至少有兩種騙子,一種不斷騙自己能夠完成目標,但卻採取實際的行動,最終真的達成了目標;另一種也是不斷騙自己完成目標,但卻遲遲不肯採取行動,最終發現自己還離目標很遠很遠。希望我是一個騙子,但是是個最終能夠完成目標的騙子。

最後附上大多數人可能都看過的影片。

為什麼強者常公開寫作,而強者中的強者不常公開寫作?#189

elon-musk

好久沒寫文章了,會不會有忠實的粉絲每天在電腦前刷網頁也想說今天怎麼還沒有更新呢?(可能沒有吧,哈哈)

前一段時間我開始思考一些問題,像是:什麼樣的人寫作?寫作的人又都是為了什麼?寫作是最快的成長方式嗎?為了快速成長有沒有其他方式?

寫作的過程中,我最關注的一個點就是-如何有效地成長?我一開始寫作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希望能夠透過每天寫文章來反向鍛鍊自己的思考能力,並且透過思考能力的成長近一步幫助自己成長,而我成為freelancer、或是打造個人影響力也是我的目標之ㄧ。但是對我來說最核心的永遠都是-如何有效成長。

自有品牌的標竿

在透過寫作鍛煉思維、打造個人品牌這件事上,我覺得做到極致的大概就是笑來老師。他不像其他文字工作者單純透過好的內容吸引流量,再用這些流量來變現,如果用文字形容這些打造自有品牌的人的話,他們是「傑出的Freelancer」。但笑來老師可怕的地方是,他利用自己的流量打造出一整個生態系統,吸引到大量的資金、關注,並導到自己的事業體上。可以說他利用起初作為Freeleancer養出來的流量,幫助自己快速地建立屬於自己的企業,而這跟一般的自有品牌的人相差太多了。

打造自己的人生

Airbnb的創辦人Brain Cheskey說:

其實到頭來我還是自覺自己是個設計師。我最喜歡賈伯斯說過的這樣一句話:「設計並不僅僅是它看著像什麼,或者傳遞什麼感覺,設計是它怎麼運行工作的 。」
如果按照這樣一條標準來衡量的話,那麼世間萬物都是經過設計的。你可以設計一個產品、一家公司、一個組織、一棟大樓、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一旦你意識到了任何東西都是可以被設計的,你就無需局限在原有的概念中,你會重造萬事萬物。

橋水資本的創辦人Ray Dalio視解決問題的方式為:

「打造一台機器為你完成目標,而你正是操縱那台機器的人。」

而Linkedin的創辦人Reid Hoffman則說: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向經營新創公司一樣經營自己的職涯。」

大家看出這三個強者說的話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嗎?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為掌控全局的人,並且有效地去設計能夠幫助你達成問題的方式。在各種不同的職業類別看起來,Freelancer就像是駕駛一台靈活敏捷的機器,能夠自由地決定方向,但卻略顯能力的不足;組織的領導者就像是在指揮了一台超大型的機器,帶領了需多各司其職的夥伴們,這樣的團體能夠有效地達成目標,但是領導人的壓力非常大,而且組織一大難免問題就多;而僱員則是和其他有相似目標的人一起努力,採取風險相對較低、但自主性同樣也較低的方式。

但不論是哪種模式,其實目的都相同-

打造屬於你自己的人生。

擴大影響的範圍

回到標題的問題,「為什麼強者常公開寫作,而強者中的強者不常公開寫作?」

我所認為的強者,就是能夠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人,而強者中的強者是相對於強者有更大的影嚮力的人,而這些人更常是企業、組織、政府的領導人。當然,每個職業、領域都有值得尊敬的人,但我僅僅是以能夠打造多少影響力作為討論。

為什麼強者中的強者不常公開寫作?顯然是因為不便公開已有的資訊、整理文字要耗費大量心力、公開的文字似乎不能達成目標等等的角度來考量。

在連續寫了一百多篇文章之後,我確實感到自己思維能力上的提升,因為單純在腦海裡思考一些事情,跟透過文字完整的整理思緒顯然是完全不同的強度。但是寫著寫著,我開始思考一件事-繼續這樣寫下去的話,我會成為怎樣的人?雖然當初我的目標是成為Freelancer,但是後來我發現,freelancer相對來說似乎不是一個能創造更多價值的方式,建立組織才是,畢竟一個人單打獨鬥總是很難打得贏一群人。

我依舊熱愛寫作帶來思維上的成長、思辨過程中的快感、有機會影響他人的喜悅,但是更有效的創造更多價值顯然是我下一個階段該努力的目標。

如果今天有兩個死對頭必須在一天內分出勝負,雙方必然會盡可能在24小時內擊垮對方;但是今天期限如果是5年,雙方就可以把戰線拉長;而如果期限是30年,那作法更有可能完全不同。Jeff Bezos花了22年才建立起今天的亞馬遜帝國、Elon Musk第一階段的Master Plan也花了十年才實現,而我猜Mark Zuckerberg也有屬於自己的數十年計畫。

思維上的不同,將造就做法和結果的不同,而我也同樣認為,花個三十年做好一件事、影響很多人的生命,是一件很迷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