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168

createyourownlives-a-complaint-free-world

我發現很多人都會怨天尤人,覺得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無法改變,但他們在過馬路之前都還是會左右看。-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霍金被認為是近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在物理學上有許多卓越的貢獻。但是不幸的是在他21歲是被診斷出罹患了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從病發那一刻開始,他的身體只會慢慢的退化,而最終現在的他完全幾乎無法自行移動身體以及喪失了說話的能力。但即使是行動不便他仍然持續教寫、持續寫作,目前的他是劍橋大學的教授,也被認為很有機會獲得物理界至高的榮耀-諾貝爾物理學獎。

從我21歲起我的(生命的)期望值是零,而在那之後所有的一切都是額外的激勵-史蒂芬霍金

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生氣是不好的對策。我的方法是不斷的思考問題的根本,並且做一些其他事情。有些時候,我甚至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看到答案,以黑洞和訊息遺失的例子來說,我花了 29 年才找到答案。-史蒂芬霍金

關於不抱怨的世界

在不抱怨的世界裡,作者威爾鮑溫用了一種方法幫自己戒除抱怨-在自己的手上掛了一個紫手環,每當自己抱怨就把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直到連續21天一次都沒移動手環為止。在大學時代的我就已經看過了這本書,而那正也是讓我開始注重自己抱怨現象的開端。現在想想,過去的我應該是滿滿的負能量的人吧,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前幾天的我再次翻閱這本書的時候,心境早已大大不同。

不確定從何時開始我開始很少抱怨和生氣,我猜原因是心態上的改變,又或者我漸漸學會了避開那些會讓自己生氣的人事物。而其實很多時候,避免問題的發生本身就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畢竟這樣的話問題一開始就不存在了不是嗎?

所以我們要找值得信賴的朋友、使用值得信賴的產品、做值得投資的事,很多時候稍不謹慎就會讓各式各樣的麻煩接踵而至,到時候要解決問題就難上加難。就像是楊先生去澳洲打工受傷固然是令人難捨,但是為什麼出國前要退掉健保、並沒有加保其他任何保險,而最後甚至因為跑到懸崖上拍照,導致受重傷並承擔巨額債務呢?

該如何面對抱怨的情況

我們抱怨成績不好,分數不會自動提高;我們抱怨工作困難,該做的事情一點也不會減少。-取自得到專欄

適當的抒發情緒是好的,因為很多時候當我們把一件憋在心裡的事說出來,心情就會舒坦不好,有時候運氣好還能得到來自他人協助;但是過度的抱怨顯然沒有辦法解決問題,還有可能讓自己的情緒不斷的惡化,更可能依存抱怨的習慣,藉以得到更多關注(關於過度抱怨的症候群,查證正確名稱之後補上)。

持續抱怨同一件事表示目前卡在一個無法解決的胡同裡,所以不斷抱怨的情況才會一再上演。對我來說,當我出現不滿、憤怒、想抱怨的情緒的時候,我只會問我自己一句話:「你在那邊不開心有什麼用?這樣有助於解決問題嗎?」。當然得到的答案機會都是不開心無法解決問題,所以我只好摸摸鼻子想辦法解決。

而一般來說,我認為面對讓自己不開心事物的解決方式只有兩種1.解決它2.接受它

1.解決它

這很好理解,既然這件事的存在是痛苦的根源,那我們就要思考如何解決它?解決這件事會讓自己好過嗎?是解決事情的過程痛苦還是承受它痛苦?如果承受比解決更痛苦,接下來你該做的就是不計一切代價處理掉它。

2.接受它

如果自認為無力解決,與其讓自己活在痛苦的情緒中,我的建議是不如「接受它」。既然衡量之後改變的痛苦大於接受的痛苦,那我們只好選擇承受這個選擇。那既然是自己選擇的又有什麼好抱怨的呢?如果選了它又整天抱怨不是很痛苦嗎?不改變它那就接受它,至少這樣會好過一點。

察覺自己的抱怨

要讓自己改善抱怨的情況,最好的開始方式就是察覺自己的抱怨。因為一但你能夠發現自己在抱怨、並且知道過度抱怨是不好的,那你就必須要開始省視要如何處理自己的抱怨了。一般來說當我們發現自己感到情緒不穩時,下一步出現的很可能就是抱怨-不論是透過憤怒或是哀傷的形式。很多時候一進入這個情緒無法停止,直到情緒消退為止。

要察覺自己的抱怨,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鍛鍊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的中文解釋是-對自己的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最好用培養元認知能力的方是有1.冥想2.做文字紀錄

1.冥想

冥想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在冥想過程中人們必須要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還有其他冥想的方式),讓自己的屏棄一切的想法,讓大腦沈浸下來。而訓練察覺自己的情緒,並不讓任何情緒影響自己的過程,便能有想提高自己的認知。

2.做文字紀錄

每天都記錄今天自己是否抱怨?為何抱怨?因為什麼情況下抱怨?要如何避免抱怨?

當每天都做了這些功課,大概不久後你就可以歸納出你通常都是因為什麼原因抱怨、還有什麼情況下會抱怨,而下次當你經歷過類似的情況時你很有可能就會再次產生抱怨。在接下來你要思考的是-我該如何解決抱怨的問題?

不要排斥自己抱怨的情緒

在前幾篇的文章中我有提到我有一個特殊能力,那就是-受到挫折後恢復特別快。其實我並不排斥情緒的低落或是打擊,雖然這些情緒的變化常常讓自己感到難受,但這是因為有這些情緒的存在,我才知道有些我沒解決掉的問題。所以我現在會感謝每次的情緒不穩,因為表示我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而且我知道我一定找得到方法。

在過往幾次的打工經驗中,不論是在實習或是上一份經驗,我都是因為感覺到自己心中滿滿的負能量所以做出了選擇。因為我不喜歡抱怨,如果要停止抱怨只有接受或做出改變,所以在衡量狀況之後我選擇開始下一段經歷(當然我並不是想表達我對他人錯,因為換從對方的立場來看,對方心中可能也是充滿了滿滿的抱怨,不是嗎?),而即使離開我也會認真地省視自己是否有錯?錯在哪?對在哪?如何做會更好?

結論

沒有人能不犯錯,但犯錯最大的價值就是讓自己之後不再犯類似的錯。抱怨有它存在的價值,它就像是一個自動彈出視窗,告訴我們一切都應該有所改變,改變它或是接受它。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可以創造屬於你自己的人生

調整每日作息,爭取更多的時間#167

createyourownlives-make-friend-with-time

Coding的課程持續進行中,不過隨著時間的過去我越來越懷疑,我到底有沒有辦法在農曆年前把所有的課程上完?甚至是提早上完並挪出更多時間做真實世界的專案?

如果為了達到這麼目標,勢必要提高學習的效率甚至是挪出更多的時間。提高效率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當然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但是面對時間的緊迫,我不得不思考一件事-想辦法生出更多時間。

我目前的時間分配如下:早上8點半到中午1點前大約可以實際Coding 3.6 hrs左右,而下午2點到6點大約可以Coding 3.5 hrs左右;晚上6點到8點包含休息、運動、晚餐和洗澡;晚上8點到12點包含閱讀和寫作(寫作約2個多小時,閱讀約1小時)。

分清輕重緩急,調整時間表

目前看起來唯一可以調動的就是晚上的閱讀和寫作時間,即使這兩件事對我來說也是相當重要的,不過這現在的情況下,調整時間是不得不的選擇。但是如果要調整,還是可以採取衝擊比較小的方式或是稍微調整作法。

關於寫作

每天的寫作時間可能變得不記錄每日重要的反思和體悟,而是轉成紀錄技術性的內容;又或著是減少文字的紀錄量,不以文章為紀錄形式,而是改為更短篇的文字紀錄;也可以把整塊的寫作時間,分成一塊塊的區段,有空就寫。

關於閱讀

「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言語乏味」-黃庭堅

閱讀對我來說是每天必做的事,不讀就會覺得痛苦得要死,渾身不對勁。但是讀書有很多種形式,除了閱讀之外,聽有聲書也是類似的方式。目前可行的方法是稍微壓縮讀書的時間,但是在另外可以並行其他事物時閱讀,或是改聽有聲書。

以下用多工並行處裡這個概念來解釋如何擠出更多時間。

多工並行處理

一般來說我們人處理事情的時候都是一件一件的做,姑且把這種行為稱之串列完成。但是我們高中學習電流的時候一定都學過「串聯、並聯」,既然電流分為串並聯,那我們做事是不是也可以並行完成呢?事務基本上可以分為機械性跟非機械性(需要思考基本上就可以歸類為「非機械性」),而如果想要提高效率,就可以思考把機械性和非機械性的事務組合起來搭配完成,而同時進行兩件不同類型的事務,就是並行完成。

舉例來說跑步和騎腳踏車是機械性的,我可以把它們和聽有聲書或是TED這個非機械性的事情結合起來(當然要注意安全);還有另外一個例子是吃飯,吃飯這個行為對我來說是機械性的,而我也可以把它和看書這件非機械性的事情結合起來。而且老實說,台灣的電視節目真的沒什麼必要看,因為沒什麼營養(但是公視很多節目都很優質倒是真的,像是「有話好說」跟「誰來晚餐」都很棒。)。

積累的力量

我目前每天實際上Coding的時間大約6-7小時,若是之後每天都可以再擠出2小時,過了80天後等於整整多了160個小時,相當於我目前一天讀6小時、連讀27天的時間。而意思也就是說-我提早了一個月完成了所有課程,並且有更多的時間做專案、投履歷、提早就職;更甚至如果我可以擠出3小時,那80天後就多了240小時,相當於目前連續coding40天的時間。雖然幾十個小時看起來不多,但是對有記錄過時間或是對每段時間都很在意的人來說,幾十、幾百個小時可以做好很多很多事。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10-02-22-32-59

就拿我最喜歡用來當例子的JLPT考試來說,讀200多個小時的書,可能就能夠幫你考過N5的檢定,1000多個小時就能夠通過N2。1000多個小時其實也就相當於一天讀3個多小時並且持續一年,然後你就能通過全台絕大多數日文系的畢業門檻了(N2)。

而這其實就是積累的力量,一點一滴的累積,時間一長成果就很驚人。

結論

我們留不住時間,因為它總是自顧自的流逝,不論做了些什麼。我們能做的就是管理自己、培養耐心、持續行動。

用錢的力量改變社會#166

createyourownlives-money-has-no-fault-your-have-the-fault

Let’s talk about the money!

對!我今天就是要來談錢!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人們就羞於談論錢,同時有多少人覺得它臭不可聞,但同時這些人當中又不少人極度渴望金錢(很有趣的心態,是吧?)。我曾經也對於「擁有錢」這件事有很多牴觸,甚至覺得有錢是不好的。但是仔細想想,這樣的想法真的也是滿奇怪的,那到底錢應該是怎麼回事?

首先我想提出幾個我認為大家對錢的負面看法

  1. 錢賺得多就是在掠奪其他人的資源
  2. 有錢也買不到幸福
  3. 有錢人都是壞人
  4. 富有就要會揮霍無度、浪費資源

而我會把這些疑問混合在以下的內容中一一回答

重點是你如何使用金錢(資本)

「金錢就像是糞便一樣,把它撒出去,你就能做好很多事;但如果你整天只想把它留在身邊,它就會變得臭不可聞」-洛克斐勒

伊隆馬斯克所打造的SpaceX火箭成本,有機會僅僅只是NASA的太空梭成本的百分之一,這意味著什麼?我們可以用更少的資源去做我們想做、該做、應該做的事,而不是浪費了一大堆錢沒達到什麼效果;同樣的Elon Musk不斷的試圖全面性的推廣潔淨能源的利用已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就像是他所擁有的企業-Tesla、Solarcity兩間公司一直在做的一樣。在現在大量耗能、大量浪費,但卻依舊需要這些科技輔助我們的生活的型態下,減少浪費、追求永續是不是也非常重要?那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可不可以用「萬惡」的金錢來幫助實現這個目標?你願意讓伊隆馬斯克多拿點錢,讓它為地球減少更多資源的浪費嗎?

比爾蓋茲是世界首富、坐擁750億美金的資產,但他同時也是全球最大慈善基金會的創立者-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自從2000年以來,這個基金會已經支出數百億的美金,分別在全球的疾病、教育、基礎建設及賑災上有卓越的貢獻(當然也不免招致些批評)。或許有人會說比爾蓋茲的財富是掠奪他人的資源、或是他僅僅只是個可恥的商人,但我想說的有三點

1.至少他沒有用槍指著別人請別人買微軟的軟體2.就算是做做樣子,但有些人連做都懶得做啊3.比爾蓋茲很有錢,但我覺得他的錢花得很漂亮

而如果給我一筆錢讓我去自由投資,我會把這些錢,交給那些能夠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人。

金錢是用來評估個人價值的「一種」方式

所謂的交易就是你拿出一個東西,我拿出另外一個東西跟你交換,而雙方要如何衡量、評價、決定自己想要什麼,或是對方給你什麼都是兩個人自己的事。金錢作為交換價值的「其中一種」貨幣(其他貨幣還有信用、互助、實質物體等等),本身的目的就是為了取代交易之間的不便性而存在。今天一個人拿出了一個有價值的物品(服務或互動),我們有些人「選擇」用金錢做為與對方交換的「物品」似乎也算合情合理,因為交易者間本身就有權決定拿什麼交換,不是嗎?(如果對方需要的是你的微笑、打氣、協助、或僅僅只是個擁抱,那金錢此時可能就派不上任何用場。)

我很喜歡柯文哲提出的a的n次方的理論:「當a小於1,a的n次方值趨於零;而a大於1的時候,則a的n次方值趨近無限大。這個理論反映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當每個人願意付出多於你從社會擷取的,這個社會就變得更好;反之人人都想要比付出的拿得更多,這個社會就會崩壞。」

我單純卻也堅信,每個人都應該試圖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因為如果我們沒有對社會做出貢獻,相反的就是單向的從社會拿走資源,不久後社會大概就崩壞了。

當然,相對弱勢者有他的難處,但我認為真正的弱勢者是身心不便(如果身心不便但不自認為弱勢的朋友,容我在此說聲抱歉,我僅想用這種方式簡單劃分。)、出生就繼承大量負資產、生存在環境惡劣的人們,而不是身心健全但卻搶著當「弱者」的人,因為我們當下的人生都是過往生活的產物,不是嗎?(平常沒運動的朋友可以每天快走、甚至是30分鐘,大概30天內就可以感受到身體的變化,體驗過後大概就能夠理解我所說的是什麼了。)

為這個社會創造更多價值,那世界就絕對不會虧待你。

把金錢做為槓桿

「人之所以願意用金錢換取其他物品,就是因為根本上有比金錢更重要的事。」

人用金錢購買食物,填飽自己的肚子;人用金錢交易房子,為親人提供棲身之所;人用金錢支付醫療費用,讓家人恢復健康;人用金錢建造污水處理廠,讓更多人可以避免死於不乾淨的水源之下。不要把金錢看成什麼壞事,而是應該去思考你想達成什麼目標,而金錢僅僅只是你能使用的工具之一。

當我們仔細省視之後我們會發現,錢其實真的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我們有太多想要追求的事、想達成的目標,而金錢恰巧是一個通用的貨幣,能夠作為價值跟價值之間的交換,甚至是作為工具來達成目標。而我想跟大家說的是,我們應該把金錢想像成一根槓桿,讓它有效地舉起你想要舉起的重物、達到你想要的目標。

而其實除了金錢之外,能夠達到實現目標的東西還有很多,像是:權力、知識、技能、群眾等等。金錢,僅僅只是工具之一,所以沒有必要看輕他,只要思考為了去做有意義的事,你有沒有必要使用金錢這個工具。如果有需要,那就好好使用它;如果不用,那也很好,找尋其他的方式好好做也行。

結論

如果你真的還是覺得金錢臭不可聞,請把你的想法跟我分享(或是打我臉)。因為就像查理蒙格說的一樣:「除非我能比我的對手更有力反駁自己的立場,否則我沒有資格擁有一種觀點。」

【狡猾的讀書法】讓你學習速度加倍、效果更好!#165

createyourownlives-the-cunning-way-to-study

前幾篇文章談了很多我自己對學習方法的一些疑問,恰巧今天看了一本很有趣的書,書名叫做《狡猾的讀書法-改變讀書順序,我從大學落榜生變王牌律師》。裡面闡述了作者如何利用其中的讀書技巧,利用極少的時間通過難度極高的考試。這裡面的一些概念讓我覺得很有趣,之後也會開始嘗試這個方法,以下我節錄內容的一部份並分享我的一些看法。

如何採用「狡猾的讀書法」?

作者的讀書方法主要由下列三個階段組成
一、先從考古題著手
二、排序分類,決定「不做」的事
三、開始看參考書

閱讀全文〈【狡猾的讀書法】讓你學習速度加倍、效果更好!#165〉

雖然我是個魯蛇,但我有個特殊的本領……#164

createyourownlives-be-tough

我是一個魯蛇,徹頭徹底的魯蛇,也可以說我長久以來一直是帶著身為魯蛇的恥辱過活的。

之前有稍微研究過了遊戲化大師周郁凱,遊戲化理論的驅動力理論。在各個驅動力中有天命、個人發展、稀缺或是擁有等等,但都沒有一個特別能夠驅動我的。而後來我發現有一個驅動我不斷去玩遊戲(也可以看成過人生)的驅動力就是損失和避免(Loss & Avoidance),雖然我恨這種感覺,但對我來說,這似乎是最有效的驅動力。

閱讀全文〈雖然我是個魯蛇,但我有個特殊的本領……#164〉

更快速的學習方式-不靠「理解」有搞頭嗎?#163

right_brain

在前幾篇文章我有提到,目前的我正在測試新的學習法-屏棄要求理解,而是先靠練習或是模仿先將資訊放在腦海中。根據目前採行的心得發現效率提高很多,但不免也讓我思考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僅僅在背答案,而不是真正的理解?而這樣的作法到底好不好?有鑒於心中的一些懷疑還有不夠理解,特地將最近的資訊整理一下,佐證這個原理還有解釋心中的疑慮。

左右半腦如何運作

人類的大腦擁有左半腦和右半腦是眾所皆知的一件事,但是兩個大腦實際上到底怎麼作用卻還是個未解之謎。

在1960年代的科學家亟欲想要了解左右腦運作的規律和原理,所以他們挑上了一群因患有精神分裂症,為了治療因疾病而起的癲癇,而不得不被切斷了連接左右半腦的胼胝體和連接纖維的病人。而由於左右半腦之間無法繼續靠胼胝體傳遞資訊,兩個半腦的運作也各自獨立了起來。

在實驗中病人們被要求做以下的實驗。實驗人員在他們的眼前的左右方各放了一個圖片(左為湯匙,右為小刀),當實驗人員要求病人說出看到的圖片物品時,主管語言的左腦(右眼看到圖片)很自然地說出了「小刀」;接下來研究人員要求病人用左手(左眼看圖片,右腦接受訊息,)拿起所看到的物品並說出名稱,病人此時挑選的物品卻是「湯匙」,並且充滿困惑地說出「一把小刀」。於此同時無法用詞彙去更正左腦的右腦只能無奈地開始搖頭,這時語言的左腦卻又驚愕地大喊:「我搖頭幹嘛?」

這個實驗中闡述了一件我們過往一直忽略的一件事情,我們一直認為我們的左右腦是均衡運作的,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讓佔上風的半腦接管來處理問題。而在大部分我們學習的時候,我們都是讓掌管語言和邏輯分析的左腦佔了上風。因此讓左腦佔了上風在學習上到底是不是真正較有效的,就是這篇文章想討論的目標。

現代的教育體制與左右腦運作

基本上左右腦處理的資訊非常不同,左腦主要掌控的是語言、分析、抽象、邏輯;右腦主要掌控的是非語言、綜合、空間立體、直覺。而在學校的體制當中,我們基本上都是依靠左腦在學習,也就是注重理解為主(想想不管學什麼一定都要看完一大堆的解釋才講公式或練習),鮮少依靠著右腦幫助學習。

雖然學校體制如此,但是在學校之外,又或著說是學校出現之前,人類學習依靠更多的是模仿(《像藝術家一樣思考》書中所說的R模式學習),而不是一條一條仔細的去解構每個知識(L模式)。現在的我對於教育體制下的教學有越來越多的質疑,也因此我也開始測試不同的學習法,我會在接下來的文章闡述我如何用R模式學習,以及一些資料和想法的佐證。

註:以下不用左右腦,而用L模式、R模式說明。

怎麼用R模式學習?

我個人認為R模式跟L模式所需要的理解不一樣,而是需要靠著大量的接觸和模仿,讓大腦和身體自動找出規律。

曾經在這樣的一篇報導裡看到IBM的超級電腦「Watson」自動創作了一段電影預告片。創作的方法是研究人員們把100多部的電影預告片「喂」給了Watson,而Watson就依靠得到的資料不斷的進行分析、並自動創造,最後做出了一部電影預告片。

這些電腦運用到的都是「深度學習」的理論,「簡單說,深度學習就是一個函數集,如此而已。」李宏毅說,類神經網路就是一堆函數的集合,我們丟進去一堆數值,整個網路就輸出一堆數值,從這裡面找出一個最好的結果,也就是機器運算出來的最佳解,機器可以依此決定要在棋盤上哪一點下手,人類也可以按照這個建議作決策。

關於深度學習是否完全仿照大腦模式這部分的資料還需要查證,但這樣的深度學習似乎跟我目前採行的方式有點相近-大量的餵養訊息,讓大腦自動找出規律。(以上有錯請指正)

而大量餵養資訊為什麼有效,或許就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可以在無意識(未察覺)的情況下處理有意義或規律的事件。我們的大腦在REM睡眠的時候會有自動校正的功能,在這個睡眠階段時去調整我們一些日常的作為,讓它符合「想像」中的模樣。舉例來說有些雄鳥會在REM睡眠期間,在腦海裡演練唱歌的聲音讓自己唱得更好,以便在求偶時能夠唱出動人的歌聲吸引雌鳥的注意。

而這似乎也能夠說明不透過理解直接靠「身體」去學會一件事情是有可能的(但是有沒有比較快還不確定)。

創意是憑空而來的嗎?

我現在基本上已經不相信什麼創意是憑空而來的,我更相信的是因為一個人在腦海裡奠基了足夠的知識,並且在知識不斷的碰撞、重組之下,創意才被創造出來。這種感覺就像是在爬一棟大樓,你想爬到50層樓,你一定要先爬到49樓在往上,不可能直接從1樓直接跳到50樓,而不斷地補充知識和思考就是在幫助自己往上爬。

同樣在《像藝術家一樣思考》一書中,作者Betty Edwards透過了以下的方式幫助學生更了解人腦如何作畫。她先要求學生畫出以下兩種畫像1.自畫像2.記憶中的某位人物。而學生們會在畫完之後發現,雖然自畫像是有參考目標、記憶畫沒有,但是當學生對照兩幅畫像時卻會發現,兩組圖畫中使用的繪畫技巧是極其相像的,因為他們都來自在此之前所擁有的繪畫技能,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只能調動我們過往的技能或是知識。

而這跟我一直想要表達的「人無法用已知推理出未知」類似,我們基本上都是在調用過往的知識和技能,幾乎不可能去做一件我們完全不會的事(如果會就不會說不會了吧)。而這個掌握甚至是創造的過程,通常都需要伴隨大量的練習和學習才有可能在大腦裡漸漸生根。

雖然還有點疑惑,但是目前看來先藉由大量的了解題目,並在不斷的學習、整合之後重新回頭看問題或是挑戰其他問題,似乎也是個合理的選項。畢竟人是如何解出一個完全不會的問題也是滿詭異的,我們通常都是不停的解決一點一點,並最終解決整件事。

除了coding外的R模式採用心得

而其實我目前的看書也是類似的方式,我暫時棄用過往仔細閱讀的方式,而是在確保相對理解的情況下快速閱讀的方式,藉由大量的攝取資訊讓大腦自動找出規律和重要的資訊。

目前讀書的速度大約是兩小時內就能看完一本中文書,而前幾天我也用同樣的方法看完了兩本書,這兩本書都是相對比較晦澀的書籍,但是那些重要的詞彙和知識仍停留在我的腦海中(如REM、非REM),並且我可以透過回溯、書寫、思考進一步強化記憶。我並不是要說這種速讀法能夠超越精讀的理解度,我想要說的是靠著大量的接觸其實是可以抓到那些最重要的規律,而隨著你不停地閱讀相關的書籍,重要的知識將不斷的出現;而在你大量閱讀的同時,你應該可以找出在同類的書中最好的書是哪幾本,而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去精讀那些「經典」。這樣的做法有點類似8020法則-先找出最重要的知識還最重要的書籍,然後先搞懂那些最重要的東西。

結論

目前的我還無法斷言採用R模式的學習法到底有沒有比較有效,但是接下來我還會做更多的實驗來幫助自己判斷,如果之後有進一步的心得和結論會再放上來供大家參閱。

 

關於多相睡眠法-一種讓你每天增加6小時的睡眠方式#162

cretateyourownlives-get-some-sleep
最近在看大腦和睡眠相關的書籍時,大腦中又跳出了不少關於多相睡眠的一些資訊:

多階段睡眠(Polyphasic sleep),亦作多相睡眠或達文西睡眠,是一種將人類習慣的單次睡眠過程分散成多個睡眠周期進行,以達成減少睡眠時間的睡眠方式。這種睡眠方式是由德意志帝國科學家J.S.西曼斯基在1918年研究動物的睡眠行為時發現,並發現人類亦有這種睡眠方式[1]。一般來說,成年人在24小時的日常生活階段可以分為工作和睡眠(包括午睡)兩部份,這種生活方式亦被稱為「二次式睡眠」(Biphasic sleep)。
閱讀全文〈關於多相睡眠法-一種讓你每天增加6小時的睡眠方式#162〉

知道人腦興奮的原理後,人類還需要性愛嗎?#161

createyourownlives-having-sex-without-having-sex
圖為電影《超級戰警劇照》

我承認這個標題有點誇張,但是看了關於人腦運作的書籍後瞭解到,人類所有的奧妙甚至說命運,其實都掌握在我們的人腦當中,一點都不誇張。

而今天我想從以下幾個主題開始討論起:

  1. 人類在睡眠時會調節情緒
  2. 關於清醒夢還有冥想
  3. 大腦可以在無意識(未察覺)的情況下處理有意義或規律的事件
  4. 人可以用指令要求大腦在睡著時執行

1.人類在睡眠時會調節情緒

人的大腦在睡眠時會自動調整情緒,所以一般來說人們如果前一天睡前有很多煩惱,在睡一覺之後基本上這個情緒會舒緩很多。但是我更感興趣的是有些心理治療師如何治療心靈受到創傷的患者-依靠患者回溯創傷時刻並跟生活的經驗結合,藉以淡化傷痛。

2.關於清醒夢還有冥想

當人們意識到自己在做夢的時候(清醒夢),人們可以用意識接管大腦的夢境,就像是腦海電影中的導演一樣,可以指定大腦做你想做的事(但似乎無法完全接管)。但在這邊我更好奇的是接管清醒夢可達成的目的,還有清醒夢與冥想、想像之前的關聯還有差異。

3.大腦可以在無意識(未察覺)的情況下處理有意義或規律的事件

這是很有趣的一個發現,原來我們的大腦可以在我們未察覺的情況下自動歸納一些有規律的事件,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而這跟我們昨天試圖探討的一件事有關-人到底可不可以不依靠「理解」學會一件事。

4.人可以用指令要求大腦在睡著時執行

過去有些資料顯示,當有些人試圖在生活中解決某些問題時,往往在睡夢中找出答案。而更有資料顯示,但在睡前對大腦下指令要求大腦解答某個問題,大腦會以夢境的形式顯示關於答案的跡象。

雜七雜八的說了很多,我最主要想要了解的一件事就是-人腦作為掌握人類至高無上的器官,我們到底要如何利用它「執行」我們想要的人生?

改變觀念改變人生?

曾經看到一些資料顯示,在大腦裡植入一個概念(或是缺少一個概念),都會讓人在行為上變得有所(或欠缺)依據。就像是我們曾經提過的自証預言(就是科學版的吸引力法則),當人們心中傾向某件事發生時,我們在作為上會趨向使這件事發生。而我們也知道我們人類的記憶、觀念、想法都不停地隨著時間不停的重塑,而我們的認知也隨著不停的改變。(對單一事件的記憶有可能不停的改變)

而在大腦中植入一個概念藉以改變人的行為,是NLP(神經語言程式學)這個學派抱持的觀點;而在未來簡史這本書的一些書摘跟評論中也提到:「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人腦徹徹底底就是個電腦。」。

如果人們可以真的了解大腦的運作,我敢說生活一定會起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在過往的許多科學實驗當中,科學家利用在大腦中插入電極,以改變老鼠、貓等動物的行為;有資料顯示女/男性在睡夢中經歷性高潮時,身體也會經歷相同的過程;在睡前對大腦下指令,可以讓大腦協助解決問題。

如果未來的人類可以直接透過一些行為來改變、滿足、指使大腦,究竟我們的生活會起什麼天翻地覆的改變?在超級戰警這部電影中描繪的西元2032年,人類之間做愛不再透過實際的性交,而僅僅是倚靠一個儀器傳送腦波給對方,並藉以體驗如同真實性愛的體驗。雖然這看起來很詭異,但是老實說,人類覺得各式各樣的情緒、甚至是所謂的性高潮-不全部都是來自大腦嗎?

人類可能的未來

以後你跟你的伴侶不需要抱抱、擁抱、性愛才能創造催產素,只要給你一定的藥劑就能讓你每天舒緩許多,伴侶之間擁有更好的關係;人們之後不許要辛苦的運動大腦才會分泌腦內啡讓人覺得舒緩,來上一瓶特製的飲料就可以達成;運動有助於大腦活化並強化學習效果,但是未來的人類哪有這麼多時間運動?不如來顆聰明藥吧,省時效果又好。

在科技不斷快速進化的未來,人類的大腦似乎掌握了人類的極限、未來還有命運。當科學家完整的了解人腦的奧秘後(據說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系統),其實就暗喻了一件事情-人類有完全的能力複製大腦的功能,甚至再造或進化。到了這個時候更強大的AI,或是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早就不足為奇,因為科學家們早就手拿這個配方不斷的調製,甚至未來還是倚靠AI這類型的東西來自主研究,完全取代最高階的科學家還有技術人員。

而你說未來的人類命運如何?我猜人類就會跟早年實驗室中的老鼠、貓還有猴子一樣,是最好用也最有趣的實驗對象吧。

學習事物時,理解力是干擾還是幫助?#160

createyourownlives-how-brain-works

我個人的論點是-能夠理解、甚至是拆解概念和技能,絕對是進入更高階段的必備能力。但是重點是,在初階入門到中階之前,理解到底有多重要?

而在這邊我更想了解一件事,理解能不能加速學習?又或者是說理解在哪個階段較能夠幫助學習?Xdite本人時常在一些學習相關的文章中分享不要用理解力,而是先用大腦或是肌肉記憶直接將這些習慣刻在骨子裡,今天我想稍微整理一下腦海裡的思緒。

可以單純用「身體」學習嗎?

大腦記憶某項行為時似乎不牽涉到記憶力,甚至可能是理解力(這部分待求證)。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一書中曾經提到一名腦神經受損的病患無法保有短期記憶(也就是你10秒前跟他說的話他可能馬上就忘了),所以對這樣的患者來說基本上每天都是嶄新的一天,只有發病前的那些記憶有可能被存在大腦中。但是奇妙的是即使這個病患的記憶如此短暫,但他卻能夠學會新的技能和習慣,這是非常弔詭的一件事。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今天我們單純使用「身體的記憶」來幫助學習,效果究竟如何?

如果今天我想要學如何架一個網站,理解力在這個階段的用處有多少?而單純要「快速學會」怎麼做,依靠理解力的輔助會不會比較快?照傳統的教學理念,我們學習的時候要一個一個拆解每個步驟,並且同時理解這個步驟為何這麼做、這些名詞的意思又是什麼;而如果今天我們把理解力從這個範疇移開,單純用身體學習,那又會發生什麼事?

不靠「理解」,單純「學會做某事」?

舉例來說,在過往駕訓班的教練在教學時,大多是快速的帶過汽車的一些原理或是概念,接著就是搭配的大量實作。他們可能不會告訴你轉彎的時候應該精確地轉幾度、用多少力度踩剎車、甚至是整個汽車的機構原理是什麼,但他們卻會跟你說你只要方向盤轉幾圈、車燈對到轉角的時候就轉彎、車身記得在車道中間偏右等等。

我是不知道理解精準地轉幾度、用多少力度踩剎車和了解汽車的機構,到底對於學習有多大的助益。我只知道我靠著大量練習和身體的記憶,就能夠幫助自己順利的在駕訓班開車並且通過考試。

如果我今天在學習架網站,我是不是只要不停地練習直到能夠建起一個網站就足夠了?而接下來我再用同樣的方式學習其他的功能,接著再用同樣的方式學習把這些功能和網站拼湊起來,我是不是就知道如何建立一個功能豐富的網站了?而如果今天已知的bug都可以對應到已知的解法,我們是不是只要根據指南找到解決方法就可以了?

難度提高,「記憶」開始無法解決問題

但是用身體記憶似乎僅僅適用於相對初階的階段,因為隨著學習難度提升,找到相應解方的困難也隨之增加-會的人少了,提供解決答案的人也少了。也因此單純調用身體記憶解決問題的方式漸漸派不上用場,因為我們基本上無法用已知推論未知,這種時刻只能靠不斷嘗試、不斷思考,而良好的基礎知識就成為了一切的基石。

這個時刻如果只有記憶不了解原理,往往會不斷地犯下低級的錯誤。就像是一名建築工人可能可以依照建築草圖蓋出一棟房子,但是他基本上很難靠自己的能力畫出台中歌劇院的草圖再把它蓋出來-因為這牽涉到了許多他不曾接觸過的力學還有結構原理。

結論

雖然目前整體文章還有點亂,但是根據看到的一些知識,我可能會開始嘗試不同的學習方法。舉例來說Launch School的課程有些部分會講解完內容之後,在要求學生做習題熟練概念;我要嘗試的是直接跳到習題的部分練個3-5遍,接著再看教材如何解釋這個觀念。而事實上我之前就有嘗試類似的作法,效果似乎還不錯,也節省了不少時間。

之後如果得到更多相關的理論證實或是推倒更好的學習方式,我也會公布在網站上,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共同成長。

 

自己學或上課,哪個更有效?#159

createyourownlives-what-is-the-better-way-to-learn
所謂的自學是?

我個人認為所謂的自學應該是「自主學習的能力」,而細分自學能力還包含了挑選教材(課程)、保持學習頻率、有效學習等等的能力。所以所謂的自學絕對不是把自己關起來學習,而應該是在判斷自己學習、同儕共讀研讀或是參加課程這幾個選項中,挑選其一或是組合對達成目標最有效的方式。

在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學習大多是為了解決特定的目標,而基於解決目標的前提之下,我們必須考慮多方條件之後,做出最好的抉擇。但是在此之前,我們需要挑出人們最重要的資產並好好比較一番幫助自己下判斷。

你所擁有最珍貴的財富是什麼?

我認為所謂的財富自由是-「再也不用為了生活所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大多數想要追求財富自由的人想要的是什麼?無非的是想要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的事,所以人們會花錢買時間,並把得來的時間投注在想要的時間上。我個人認為能拿來投資在人生中以換取美好回報的東西有-時間、金錢和注意力三者,而金錢、時間和注意力三者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我認為並不是金錢,而是注意力。

錢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基本上我們能夠使它再生;時間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們並不擁有它,只能讓它為我們所用;而我們真正擁有、並且能夠有效運用的是注意力。舉例來說有些人會花錢坐高鐵而不是台鐵,就是因為可以省下大量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省下了時間卻不能投注精力在想做的事情上(想像一下你今天好不容易擠出了時間,但卻有人把你手腳都綁著甚至不讓你思考,怎麼能不崩潰……),那花錢買時間的意義就蕩然無存。

如何找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回到有時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這件事來看,短期我們首先要考慮能夠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案;長期來看則是要把注意力、時間和金錢的關係一併考慮進去。

舉例來說,我曾經看到有人花了大錢報名程式語言的課程(2個月40天要價30萬台幣),這個課程的(短期)目標是幫助學員快速培養coding能力達到足以就職的競爭力。我曾經很懷疑為什麼有人會花上大錢上這些課程,畢竟如果透過其他方式,大月4-8個月花上數萬元也能達到相似的效果。但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時間和金錢彼此的關係一併納入計算,這樣的抉擇就不會顯得突兀,甚至顯得合理。基本上隨著年紀的提升,大多數的人單位時間所能賺取的金錢上升(照理說人們的能力應會隨著工作經驗提升,如果個人能力沒有提升,考慮新的出路吧。),而其他的各式時間成本也同時上升(照料家庭、身體機能下降等等)。簡單來說,隨著年紀的提升,我們的時間變得越來越貴。

而如果今天大量的金錢投入能夠買到許多時間甚至是注意力,即使當下看起來金額是大的,但是在考慮未來時間和注意力能夠變現的金額(比如說還是小魯蛇的Mark Zuckerbug的兩個月和FB的CEO的兩個月),即使會需要承受較重的負擔,這樣的投資仍然是值得考慮的。因為我們知道金錢可以再生、時間只能善用、真正擁有的只有注意力。

自學能力為何重要

在我們了解了注意力是最寶貴的財富之後,我們就應該以有效的增加並使用注意力為目標邁進。想像一下,今天如果你能夠用比大多數人有效的方式學習,相較之下你就比別人多出了更多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是不是就等同於你有了一個開掛的人生,能夠體驗比其他人更多美好、新奇、有趣的事物,更可以說是比別人「多活了好幾輩子」,那不是一件很快活的一件事嗎?

除此之外,在人生中總是有不少的課題和挑戰會出現在我們面前,如果能夠快速的找出問題、學習解決方法。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是不是也能夠過上一個更幸福的人生呢?

學習是會越學越快的

其實知識往往是相通的,而且能夠同時被使用在多個領域上。舉例來說當我為了提高學習效果的時候,恰巧發現了兩個能夠提高注意力的效應,分別是「序列效應」和「馮雷斯托夫效應」。而在一段時間之後當我在準備演講,苦惱於該如何讓人們有效吸收內容時,赫然發現提高自己注意力的方式,同樣也可以使用在演講中提高觀眾的注意力。

其他更常見的例子還有,會說日語的人學習韓語的速度會快上不會日語的人許多,因為韓語的文法跟使用時機與日語有高度相似;同是以中文為母語者,會說日語的人學習台語的速度基本上比不會日語的人學得稍快,因為台語中有不少單字來自於日語。

一開始如何培養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不強的人該如何強化自己的自學能力,我認為可以先透過以下的方式幫助自己提升學習效率:

  1. 報名去上好的課程
  2. 研究老師如何教學
  3. 提升自己的學習技巧
1.報名去上好的課程

該花的錢千萬不要省,便宜甚至免費的課程通常程度跟他的價錢相符合,為了省錢有可能耗費大量的時間和注意力,這樣反而更得不償失。所以我的建議是找好的課程、好的老師,因為這些人才是真正能夠幫助你完成目標的人。既然我們的目標是解決問題,能夠花錢解決問題的方式,絕對遠遠好過不能解決問題的方式-畢竟為了省錢最後卻什麼都沒做成也滿弔詭的。

2.研究老師如何教學

一名好的教師應該精通於如何讓學生有效學習知識,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好老師了解學生會犯哪些錯、哪些概念是學習重點、其他好的學習技巧是什麼。在報名上好的課程之後,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去學習老師如何解構知識?用了哪些技巧解釋?如何幫助學生有效吸收?徹徹底底的把他的教學技巧給學起來,接著進一步思考甚至是應用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看看哪些是有效的、無效的、或是如何做更有效。(但切記一定要先好好相信教學者,程度不夠之前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比眼前的教學者厲害啊……)

3.提升自己的學習技巧

不論是上課或是自己學,我們勢必得經過消化的過程,而這部分的工作沒能可以幫你代勞。就像是你不論是買飯或自己下廚,總得靠自己咀嚼然後消化吧。當你有好的學習技巧,老師上課時你學得快;同理,當你自己學一項技能時,這樣的能力同樣彌足珍貴。

而在未來當我們越學越多時,勢必會面臨到另外一個問題-無人可教這個領域,或是沒有好的教學者。這種時候當我們要學習相關知識的時候,就只能自力更生,而過往所培養的自學技巧在此時此刻就完全派上用場。

總結

當我們選擇學習方式時,並不需要拘泥於特定的方式,重點是看哪種方式(或組合)能幫助自己達成目標。就像是創業、受僱於人或是當自由工作者本質上相同的都是,以自己選擇的創造價值方式過活,並不是創業或是自由工作者就比較高尚,而這一切僅僅取決於自我的目的。而關於學習能力,擁有良好的「自學能力」永遠是最重要的,因為好的自學能力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地創造出更多注意力-我們所擁有最珍貴的財富。而當我們能夠有效的去使用注意力,創造更多的價值或是金錢回報的難度就會逐漸降低,甚至有可能輕而易舉。看看歷史上那些依靠投資注意力在學識和技能上的先驅和傑出人士們,這些成就可不是單純的靠金錢就能達成的,而是大量的注意力。

學習其實是一件很愉快的一件事,因為每當你了解了一個重要的概念,甚至是真的實踐這個概念到生活中,你的生命從那一刻開始就完全的徹底改觀。這種感覺對我來說比很多的“快感”都還要強烈,因為每當一進入了這種狀況,你就會發現你人生前進的速度又快了一些、人生又重新被塑造了一遍。

“Reading is better than sex.”先前在文章中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會心一笑,更跑去搜索在google上搜尋了“The reason why reading is better than sex.”出現各式各樣奇耙的答案,像是”you can do it with as many people as you want.”還有”you can do it in public”……不得不說很佩服這些人的幽默感XD,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