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mfort zone is a psychological state in which a person feels familiar, at ease, in control and experiences low anxiety and stress. In the zone a steady level of performance is possible.
Bardwick defines the term as “a behavioral state where a person operates in an anxiety-neutral position.” Brown describes it as “Where our uncertainty, scarcity and vulnerability are minimized — where we believe we’ll have access to enough love, food, talent, time, admiration. Where we feel we have some control.”-取自Wiki
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在舒適圈當中的我們,比較沒有壓力、也可以很輕易的去掌握其中的很多事情。
跨越舒適圈為何重要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The Power of Habit”一書中談到很多關於習慣建立的觀念,其中一個關於建立習慣之所以重要的概念就是,一旦你養成了習慣之後,這件事對你來說就可以是不費吹灰之力。而正也因為如此,一旦你去條件性的處理一件事情,而不去刻意練習的話,你就會慢慢地停止成長,最後固定在一個程度。
一個“聰明”人在開始正式開始行動之前,通常都會花上不少的時間好好的研究自己將要達成的目標,像是:『這件事最重要的核心領域是什麼?做這件事失敗的人都犯了什麼錯?我有什麼其他經驗能夠幫助自己快速成長嗎?』。這些聰明人會透過各種模型還有方式去篩選很多條件,成功地為自己先避掉一些可能會踩到的坑,確定自己在這件事中有一定的勝算之後,便會跳進這個領域裡瘋狂的學習和成長。因為他們知道“Life is growth.You grow or you die.“
所謂的Trial and error其實就是(Afundamental method of solving problems. It is characterised by repeated, varied attempts which are continued until success,or until the agent stops trying.-取自Wik),一套不停在嘗試中找尋解答的做事方法,而跨越舒適圈也必然會經過這樣的歷程。
在剛開始接觸行銷領域的時候,我恰巧在去年9月多10月,在Udemy上看到了一門課程“ Growth Hacking with Digital Marketing Masterclass”,而我也開始對關於Growth Hacking的內涵感到興趣。但當時的我有很多技能都還不會,像是無法解讀數據、很上手的使用FB和Google的廣告,還有就是無法自己更改網頁上的設定。而這些困擾在我為家裡、還有魚旅寫網頁時更加嚴重,而從那時候開始,我就體悟到我必須學習至少一門程式語言,來幫助我解決問題。所以我也在7月中開始重拾寫Rails的習慣,並且在外來兩個月給了自己一個8X8的新計畫。
這兩天在跟Lesley逛香港,看到了之前我最愛的神書之一“The Power of Habit”。這本書探討的是人類要如何建立習慣,而建立習慣的好處是什麼;而我們又聊到了,香港人的生活太過忙碌、充滿壓力,雖然可能因此錯失了一些思考的機會,但是香港人或許在任何地方都能夠“生存”。不過習慣的建立跟香港人能承受高強度的壓力,又跟我們要討論的事情有什麼關係?讓我們接著繼續看。
習慣的養成
在“The Power of Habit“中提到,在習慣養成之初,我們需要耗費大量的心神,才有辦法逐漸適應這個行為。但當你越趨熟練它,你所需要消耗的能量就越少,最終就像使用筷子、刷牙、騎腳踏車那樣易如反掌。
“Your beliefs become your thoughts, Your thoughts become your words, Your words become your actions, Your actions become your habits, Your habits become your values, Your values become your desti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