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耐心和成功的放大器#193

createyourownlives-how-patient-you-are

陶藝老師再開課第一天宣布要將學生分成兩組。他說,在教室左半邊的學生純粹以作品的數量評分,右半邊的學生則只以作品的品質評分。他的評分做法很簡單:在課程的最後一天,他會把家裡的浴室體重計帶來秤「數量」組的學生作品重量,陶藝總重量達50磅的就拿A,40磅的拿B,依此類推。至於靠「品質」拿分數的學生,僅需作出一個陶罐-但必須完美-就能拿A。

結果,在打分數他一天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優質的作品都屬於數量組。看樣子「數量」組的學生在忙著生產作品之餘也從錯誤中學習,「品質」組則坐著揣想怎樣才完美,苦心思索到最後,除了浮誇的理論與一堆乾涸的陶土,什麼都沒有。

這段文字取自於《藝術與恐懼》一書,也似乎闡述一個道理-為了做出好產品,你需要的是耐心還有不斷的練習。

今天在得到專欄上看到一句很有趣的話:「只有活在未來的人才有真正的耐心,換言之,一個人的耐心有多大,只要看他活在多久之後的未來。」,看到這句話之後,我開始思考一件事-我的耐心有多大?

而今天Xdite在他的幸運公式的文章中提到了其中一條幸運的公式是-多學一些放大器技能,如英語與編程,而恰巧這兩個放大器都是我正在積極培養的(我的另外兩個放大器是寫作還有思考力)。

今天我想針對耐心還有放大器兩件事來討論,以下會列出我為什麼投資目前幾個放大器,還有我認為需要花上多少時間持續練習才能真正的強悍。

  1. 思考力
  2. coding
  3. 寫作
  4. 英文

思考力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最常提到複利效應很強的技能就是coding、寫作,但是最近我慢慢的想要把思考力這個技能放在所有的放大器之上。我認為好的思考力應該是:「有能力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邏輯思考還有不斷求知的慾望。」。好的思考力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讓你避免無腦的埋著頭苦幹但卻不知道自己在幹麻,或是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生命但毫無產出。

我認為鍛鍊思考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大量輸入和大量輸出,這種方式通用於任何的領域,而寫作就是輔助鍛鍊思考力的最好工具

預估所需時間:中強度的7年

Coding

有定期看我文章的人就會知道,我花了不少的篇幅解釋我到底為什麼學coding,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我正在為未來機器人崛起的時代做準備,而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coding相關的工作薪水夠高,反過頭來可以讓我有更多的資源可以投資自己。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工程師沒有花上3、5年是辦不到的,在我的想像中要成為一個足以處理很多問題甚至控制大局的程度,至少得在一個充滿張力且快速成長的環境5-7年,而這也是為什麼我積極想要前往競爭強度更高的地方,因為這才能保障快速的成長。

我目前將很多的時間投注在coding這件事情上面,因為我“預測”在未來的世界,一個人多會coding,這個人就多有機會在未來的世界中佔盡優勢。

預估所需時間:高強度的5-7年

寫作

我寫作的初衷和最重要的目的從頭到尾都是希望能夠有效鍛鍊自己的思考,並且希望能夠給其他同在成長的人一些借鏡甚至是鼓勵,而出書這件事是有在我的腦海中閃過,但並沒有佔據我目前太多的精力。要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文字創作者,沒有累積十年以上的能力我想是很難的,尤其是我並不是一個每天會花上4、5個小時坐在書桌前做的類型。

預估所需時間:中強度的10年

英文

在我心目中我一直希望能夠出國工作,或至少能跟世界各國的人才在許多領域上切磋,但是無奈英文確實是目前的軟肋-似乎堪用,但卻沒那麼有競爭力。對於目前的我來說英語能力的需求排列分別是:閱讀>聽力>寫作>口說。雖然在不久的未來科技可以讓翻譯變得瞬間可行且足夠正確,但是顯然並不會在未來的三年內發生。

預估所需時間:中強度的3年

結論

最近寫得不好,真是令人不快,應該是輸入的量不夠所導致的。

開始從更完整的專案學習#192

createyourownlives-learn-from-well-structured-project

徹夜難眠的一晚

昨天半夜一點終於把文章寫完,然後躺上床,不過翻來覆去了好久都睡不著,因為我滿腦子在想的都是喬許.考夫曼(Josh Kaufman)的方法似乎真的能夠幫我大量的減少時間、而我似乎也真的能夠趕上本來當初的進度、而我又要多做哪些事情幫助自己累積作品集等等。我的大腦一直不停的高速運轉思考著這件事情,所以我根本沒辦法讓自己好好放鬆下來,在床上躺了一個小時之後我還是睡不著,所以我就決定起來練JavaScript。

在打code的過程中,我都會先看JS到底在幹麻、跟Ruby哪裡相似,而如果不懂的地方我就開始查資料,查完之後我就試圖理解。在完全理解之後我就會開始照著解答打一遍、接著開始根據印象打一遍,如果不熟就看一下解答然後再繼續默打,直到我可以完全從零開始解出來為止。雖然也就僅僅只是5-10行的code,但是每完成一題我對JS的理解又更加深了一點。

跟過去有了基礎觀念在開始做題目不同的地方在於,先花時間搞懂觀念再開始寫題目時往往相隔太久、複習的功課又沒有好好做,經常導致做題目還是不太會做、做了間隔太久又忘記。而基本上現在這個方法讓我能夠快速的學到新的重點,然後藉由不斷的複習讓整個推演的過程植入在我的腦海裡,讓我在未來需要用到時能夠馬上派上用場。

開始證明自己的理論

今天在往台中的路上,如果不是在睡覺我就是在coding,雖然身體很累但心裡想的完全都是如何加快速度這件事。而今天宗翰詢問了我一件事,他問我:「可不可以幫他做沙發客來上課的網站」。我腦海裡立刻想到喬許他在書中自己架網站的故事-如果他可以,為什麼我不可以?雖然我當下沒有馬上答應宗翰,但我覺得這確實是一個機會,因為如果我要證實自己的想法和理論卻沒有實作,那不是貽笑大方、整日出一張嘴嗎?

但是我依舊想要用新的方式(直接做題目、查重點、不斷複習)快速完成LS的課程,除了讓自己更紮實之外,也想驗證新的方法;但是同時我也想同步印證直接做成品的方式效果如何,所以接下來的這段時間除了LS的課程之外,我還打算同步學習用Rails或是Ruby直接建project。

目前的打算是可以學多少算多少,但是我知道一定會遇到很大的問題就是不懂的概念過多,所以我的要求是自己能把所有的流程背下來,並且重頭到尾打出來,然後不斷的複習,接著進入下一個project。雖然不確定這樣的效果如何,但是我想了解這樣實作的到底可不可行,而我第一個要開始練的是架一個能夠讓使用者登入並發文的Blog

最後,今天看到FaceBook上的一段影片,是Larry King 專訪 Neil deGrasse Tyson,裡面談到了很多關於生死的議題讓我深受啟發和感動,而我最喜歡的是以下幾句:

「如果我們能夠長生不老,那我們為何要在早上起床?因為我們知道永遠有明天」

「我害怕的是這一生無所成就,而不是死亡」

「當你們為人類贏得一些勝利時,死時才不會感到羞愧」

「『我終將一死』的認知,讓我對『活著』這件事產生專注」

 

讓我們好好的生活在當下的每一分每一刻,過一個不後悔的人生。

大眾創作的年代即將來臨#190

createyourownlives-crowd-is-coming

今天在瀏覽得到專欄中開設的「財富自由奮鬥組」中時,我突然驚覺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最近這段日子以來開始寫作的人似乎增多了。其實老早在笑來老師所創立的新生大學中,就可以發現寫文章這種事情是被鼓勵的,而且這件事也確實有它的好處。在各種管道跟人們的鼓吹、散播難度的降低、各種公眾平台的崛起,我發覺大眾創作的時代似乎真的來臨了。因為現在不只是那些有心成為文字創作者的人在寫,是許許多多的人都開始為各自的需求開始寫作。而非常有可能發生的情況就是:「一但寫得好、粉絲積累得多就有很多賺錢的機會」,各種大主題、小主題開始被不同的人攻略、甚至細分出更多的利基市場,而整個大市場就會開始被瓜分。

而也正是因為如此,對於那些有心在未來從文字創作得到收益或影響力的人來說,仔細思考如何面對這種挑戰就變成非常重要的課題,否則市場已經在劇變,不做出點因應根本就是在等著被往生而已。所以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會記錄我的一些想法還有因應之道。

文字創作的重點永遠不是技巧,而是內容

開始寫作之後我發現寫作最重要的核心,永遠都是傳遞實用的內容給讀者。今天即使一個作者的網站很簡陋、文章偶有錯字、甚至可能內容還有收費,但是每次你看他的文章都覺得有非常多的收穫、因此人生也開始起了一些變化,而有些人正是因為這些內容值得所以願意花錢、花時間,甚至主動為這個作者推廣;另一方面,如果今天有個作者的網站很漂亮、文字很整齊工整,而且文章免費,但是內容沒什麼質量,都是一些你看過之後,不論在心靈、情緒、知識上都不會有所變好的文字,這種內容你會花上任何一秒去看它嗎?如果是我我不會,因為我無法從中得到任何一點好處。

這種感覺就像是你為了讓你在中、長途的通勤時,可以快速且舒適的到達終點,現在有兩台車讓你選擇:1.一台超級酷炫、外型時髦的轎跑車,不過這台車的引擎只相當於一台150cc的機車的排氣量。2.一台馬力、避震、油耗等等整體性能都不錯的車,但是外表就是有夠平凡無奇、甚至有點無趣。如果讓你挑這兩台車,你會挑哪一台?當我們做出一個選擇時,往往都是因為這個選擇能夠滿足我們某些需求,而追求自身層面的滿足就是讀者最大的剛需,僅有華麗的外表卻無法成事,絕對是需要避免的。

你能懂多少人,就能為多少人服務

今天在一個90後“連環”創業家,今年應該也是跟我一樣25歲但早已達到財富自由的劉大貓分享到,過往那些讓他取得流量的往往是一些簡單但卻能夠引起人們巨大興趣的玩意兒;而他發現有些公司做出來高大上的產品,卻往往只是個花瓶,雖然好看卻沒有滿足人們的需求。

如果有機會的話到誠品的暢銷排行榜稍微研究一下我們就會發現,那些賣得最好的書,往往是那些最能夠讓讀者「吸收」的書,而不見得是內容「最好」的書。如果要說內容最好最實用賣得最好,那教科書、論文、期刊等等應該會是本本暢銷、刊刊賣翻,但是很明顯的,根本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一本書的內容在好,如果沒辦法讓讀者有效吸收,或者只能讓少數讀者有效吸收,那基本上就無法創造巨大的銷量,因為這些內容在被創造時很顯然的就是為少數的人服務。而既然進不到大眾市場,再加上又不是高單價的商品,能夠賺到的錢自然是少之又少。

因此,對一個有志已文字創作維生或是作為副業的人來說,在能保證持續產出優質的質量之後,下一個階段開做的就是學習讓自己的文字更加平易近人。但是除此之外,有另外一個更能決定創作者生死存亡的議題就是-你選對主題了嗎?

成為長銷作家或許比爆紅更好

從2、3年前開始,我就一直深受Chris Guilleabeau啟發。他那種把什麼搞會,接著就把什麼東西打包出售的經歷實在太猛了。從一開始每天寫旅遊攻略還有其他文章,接著打包出售旅遊攻略;接著文章寫上手後,有人請他教寫文章,然後他又打包出售。更接下來還有創業相關的懶人包、出了好幾本書等等,基本上都是依循類似的模式-學習、整合、出售。而他這種人就是知識販賣者最好的模範。

如果你有機會到他本人的網站看的話,你會發現它所出售的課程有寫作、創業、旅遊、遠端工作等等各式各樣的主題。雖然我沒有實際購買過任何一套課程,但是這麼2、3年過去了,我也發現一件事-他的套裝行程很多似乎沒有更新,至少介紹文字上沒什麼變,而且即使需要改變,很多只需要稍微更新就好。舉寫作課程的例子來說,這種幾乎不受時效性影響的知識,只要寫得好,不論未來2、3年甚至5到10年,都還可以繼續賣;又或者像是創業跟旅遊相關,這種東西其實心法也是類似的,頂多根據現況更改一下就好。像是依照他目前的工作型態:持續出書、搞活動、寫文章、上電視,網站上各種流量基本上不會少,很多產品只要放在那邊就可以一直賣一直賣。而這種類型的產品,可能會比僅有紅極一時大賣的產品或是有時效性的產品好得多,因為你不知道下一次你有沒有辦法抓住熱點,或是時效一過就沒了。但是有些東西的需求就是一直都在,只有你夠好,你就不怕沒市場,而且可以持續收割。

紅極一時的產品像是蛋塔,真正從蛋塔上賺到錢的只有那些進場時間機夠早、出場時機更好的人才賺到錢,其他人都是被賺;時效性的商品就像是coding的著作,即使你再會寫,“這本書”頂多只能賣2-3年甚至更短,因為技術革新太快你必須要持續更新。

因此,如何挑選一個好的主題就變得異常重要,畢竟你起初的選擇可能就已經決定往後的命運。

努力成為先行者,比別人先掌握機會

機會往往是掌握在先行者手上,這是事實,而且是血淋淋的事實。如果有個領域有錢賺,但是他的特形是知道的人越少賺越多,那在這個領域挖礦的人會輕易跟人分享嗎?而尷尬的是,很多領域都有這種特性-你越是獨佔,商機越大。

要成為一個先行者其實有很多必要的條件,像是1.有點資本2.接觸夠多新資訊3.能夠解讀訊息4.願意嘗試和試錯

有點資本

我猜未來好幾年SpaceX、Tesla、Amazon的股票還會繼續節節高昇,但是尷尬的是我買不起他們的股票,即使我知道他們一定會繼續漲。而且就算我買了我也賺不多,因為我沒有辦法投入足夠多的金錢換取回報。同理,有時即使你看到機會了你也吃不到,因為那是給有資本的人玩的。

接觸夠多新資訊

當你沒有接觸到某個資訊時,基本上你跟那個世界是無緣的,畢竟你對他毫無所知,即使它發生了什麼事你可能也無法做出什麼改變。就像假使今天奈及利亞或是瓜地馬拉發生了大地震急需人們救援,你是個熱心公益且願意捐出大筆金錢的人,但是你今天對這個消息一無所知,那你能夠做些什麼?我猜應該是Nothing。

能夠解讀訊息

AI崛起和大數據的廣泛應用代表的是什麼?Google的解讀和我的解讀絕對不一樣,不過我猜我和其他關注這些領域的人應該會有個共通的想法,那就是在各個產業將會掀起巨大的變化-大量的人工作即將被取代。但是今天你問一些不同領域的人如:司機、櫃檯結帳人員、翻譯等等聊起這件事,他們可能不會有跟你一樣的感觸甚至是警覺,即使他們是最先會被衝擊的行業。

願意嘗試和試錯

很多事情唯有嘗試跟試錯才能找出一套心法,甚至在還沒有太多人跨入的時候你就已經取得先機。而且要注意到的一件事是,當一件事已經熱門起來的時候往往表示已經錯過了他的先機,這種時候要踏入就必須思考一下,如果這時候再進去已經沒有太大的好處,那可能就要避開。

小結

“寫作”這件事絕對是對個體有益的,因為透過腦海中的反思和整理,往往是鍛鍊一個人思維最好的方式,但是要拿來賺錢卻又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畢竟其中牽涉到太多的原因。如果未來要透過文字創作賺取收入的人,一定要讓自己成為一個領域中的佼佼者,不論是利基市場甚至是大眾市場都是一樣,因為你不夠好,為何人們要花時間在你身上?

而選擇題目就是創作者們需要好好琢磨的主題,畢竟很多主題已經有人在寫了,那接下來你是要另闢新局?還是直接變強跟別人硬幹呢?有很多種方法跟策略,但是決定權在你手上。最後,記得讓自己的作品平易近人,或至少讓人們易於吸收,因為你能理解多少人,你就能有多少影響力。

我的做法

如果仔細比較coding能力跟寫作能力,我會認為coding在未來會比寫作更有影響力,而且coding必須要在戰場上才能有效鍛鍊,所以未來我依舊會讓自己在高強度的地方鍛鍊程式技巧,寫作則會利用工作之餘鍛鍊。但是我認為要儘早開始為文字創作的變現做準備,所以希望三年後可以出第一本書吧,因為看了一些例子之後,三年的鍛鍊出一本書似乎還算是OK,反正一開始寫得不好,多寫幾次就寫得好了啊XD。

最後,期許未來一部份的我能夠成為像Chris Guillebeau那種靠知識賺錢的人,而另一部份的我是一個coding超強的工程師,在另外其他部份的我就要靠未來的努力創造了。也希望這篇文章對有心做文字創作的朋友有所幫助,一起加油吧。

優秀是一種習慣#187

createyourownlives-excellent-is-a-habit

優秀是一種習慣

這段話是在通往財富自由的專欄上提到的一段話,而後來我查了一下,這句話的原意應該出自於亞里斯多德,他說:

重複的行為造就了我們。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一種習慣。

笑來老師用一個人是否對一件事情有「剛需」來說明一個人的自我驅動力是否夠強,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一件是針對你有這麼重要你早就去做了、甚至會把它做好;而你若是老想著一件事但卻不去做,那就僅僅只是說明這件事對你來說沒有這麼重要。

習慣的力量

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大量的提到習慣的力量、還有習慣如何養成。就科學的角度上來看,每當我們執行一項行為時我們便會驅動大腦,並且使得大腦中的髓鞘開始包覆我們的神經元。隨著越多的髓鞘包覆在神經元上,在神經跟神經之間傳遞的電流就更不易散失,一個人就能夠養成習慣,因此熟練地執行某些行為。

習慣對人們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我們能夠在必要的時刻,熟練的操作許多的行為。就像是那些開車技巧熟練的人,當初大多都至少花上數十個小時在駕訓班,接著在大街上跟台灣險惡的交通搏鬥了好長一段時間,才能像今日一樣輕鬆的開車;在許多像我20出頭歲甚至年紀更小的人來說,因為我們從小就是在需要不斷地用電腦的環境下成長,用電腦根本就像是天生的技能一樣。

而讓我們用這個角度來出發看一些厲害的高手,我們似乎也能夠察覺一些他們之所以傑出的端倪,對他們來說能夠熟練的使用一些我們看似極其困難的技能,就像是輕而易舉一般。

如果成為一名高手

雖然讓我來談這個主題似乎有點太自己為是,但是我想根據先前看過的資料還有一些經歷來解釋這個問題。先前有提到若是要讓自己上手一件事情,重要的就是不斷地執行某項行為。所以同理,若是你要讓自己能夠學會一個技能,基本上你要做的就是不斷的去使用它,直到你能夠熟練地運用為止。但是這還不是讓一個人成為高手的關鍵,還有另外一個關鍵就是你要不斷的「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之所以重要,就是如果我們只是重複的執行一些我們會做的事情,表示我們就已經停止進步了。簡單來說就像是:「學你不會的才叫學習,學你會的那叫複習。」。一個更生動一點的例子就是,如果你想打好籃球,當你學會了右手運球之後,你總不可能一輩子用右手運球,否則你會被守得死死的;所以你會開始學左手運球、crossover等等;接下來你要學會上籃還有進攻籃框,否則你是在場上玩帶球跑的遊戲嗎?;更進一步你要開始投籃,這樣才能有效的讓對手貼近你,你的切入才會更有威力。這樣刻意練習的過程基本上是永無止盡的,而每一次當你學會了新的技能、或是強化了原有的能力,你就更加鞏固了你大腦中的髓鞘,下一次你就更能夠輕鬆自如地使用這些行為。

而真正的高手,絕對是不斷的鍛鍊自己、讓自己能夠不停的進步。講到這裡一定要分享一下NBA球員們的訓練菜單。這些高手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表現相對傑出就停止練習,反而他們的練習量甚至超過程度一般的球員,若是要說因為他們的刻苦練習造就了他們今日的成就,我想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你的剛需是什麼?

對某些人來說,優秀(把事情做到能力所及的最好)就是一種剛需。他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讓自己變得更好、試圖學透一些道理、甚至在領域中成為頂尖或是第一,這些事情就是他們的剛需,而這些需求也漸漸地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份,成了一種習慣。

當然這些行為對外人來說可能看起來很難理解,他們可能會說:「你把自己逼得這麼緊幹嘛?」、「你這樣太累了,生活沒一點樂趣嗎?」、「你這個人太功利了吧?」等等的各種意見,但是從當事人的角度來看可能根本就完全不是這一回事。舉我的例子來說(我不是自以為是的說自己優秀哈,我只是個魯蛇),我現在每天主要的活動就是Coding、看書、寫文章、休息、吃飯、運動,每天7點多起來,有時候還寫文章寫到快一點。我媽都會說:「不要這麼拼命,一個禮拜要留個2、3天休息,有空也要出去走走啊。」,我媽說得有道理,但是對我來說我做的僅僅只是愛惜自己的時間,還有去做那些我真正覺得有趣的事情罷了。

我把玩手機、看電視的時間省下來看書、寫文章、思考,對我來說這些活動遠比看一些無腦的節目或玩好幾個小時手遊有意義的多。而且我每天都能感覺到自己一點一點的進步(當然也有可能是自我感覺良好),這種感覺說有多美妙就多美妙,這不是單純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到的快樂。但是對很多人來說他們可能不能理解這種感覺,就像是我每天都一定要看書,我覺得我沒從書中攝取到一點知識就會死掉;而同理,很多人每天都要運動、都要跟愛人相處,不做這些事情就會要了他們的命。而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僅僅只是每個人的「剛需」不同,而不同的剛需就造就了不同的體驗還有結果罷了。

把剛需融入生活當中

當你真的想要開始習得一個技能之時,你必然要想方法讓自己可以有機會不斷地使用這個技能,因為這是讓一個人學會一件事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否則在台灣過往這麼多年的英語教育,為什麼大家還是連幾句簡單的英文都說不出來?為什麼連簡單的書信都沒辦法書寫?就是因為對很多人來說這些事情都不是剛需,而人們也從來沒有把使用這些需求融入生活當中。所以,從今天就開始去做那些你認為重要的事,讓自己養成習慣,讓自己一點一點地變得更好。

而之後有機會的話,我也會進一步分享如何養成習慣。

我們是否該說服別人?又該如何給別人意見?#186

createyourownlives-dont-persuade-just-interacte

這是一個困擾我很久的問題,也許是因為在人們的生活當中,不是在給予別人意見,就是在被給予意見吧。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人們跟人們之間意見給予的情況也漸趨頻繁,但似乎我也開始發現所謂的「給意見」其實效果往往都很差,甚至有時會造成雙方情緒不佳甚至反目。其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本來就是很看重雙方對於事物的背景、價值觀、是否能夠願意交流等等的因素給影響,而甚至交流的方式就已經決定好這次的交流是否成功。

雖然我希望能夠非常深入的探討、甚至解構如何有效的交流,但礙於學藝不精、程度尚差,所以今天我先記錄一些我的想法,當我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論後再跟大家分享更多。

以下列出幾點我認為會影響意見交流的因素:

  1. 態度是否正確?
  2. 孰對孰錯?
  3. 雙方真的懂彼此嗎?

並且還會提到:如何讓自己的結論相對正確?

態度是否正確?

其實當我們認為我們在「給」別人意見的時候,通常就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那就是:「我的方法可能比你的方法更好」。甚至更有可能是:「我的方法就是比你好,聽我的!」。我們暫且先不論誰的方法好,但是在這種心態下去做意見的交流時,很可能就會流露出我高你低、我對你錯的情緒。這種時候即使你說的在正確,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採納你的意見,甚至是怨恨你。而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不是在給意見,是「硬要」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啊,甚至別人不接受還會反過頭來說斥喝對方不懂事、傻、自己好心被雷親。而如果是事情真的演變成這樣那我們自己就虧大了,因為本來是想要「幫助」別人,到最後反而樹立敵人,然後害了自己啊……。

所以現在在和別人意見交流時,我更傾向於會用相對和緩的態度,去陳述我的意見,至於別人接不接受是別人的事,因為別人本來就沒有接受你想法的必要,是吧。當然如何用好的態度去表達也是門很高深的學問,甚至我也常常做得不好,過往樹立的敵人應該也不少吧。但是,人本來就是在不斷的錯誤中學習成長的不是嗎?

孰對孰錯?

其實一個人的價值觀決定了一個人看事情的角度,甚至對很多人來說價值觀比邏輯對錯重要,價值觀才是對的,其他東西都是屁。但是弔詭的事情是,我們究竟要如何有效地恆量一件事情的對錯?是公平正義?法律?道德?大眾思想?

價值觀

讓我們先談談價值觀,我猜ISIS所認為的正義,應該跟很多印度教徒所認為的正義有所不同;跨國公司的高階幹部對於開採資源、砍伐樹木的看法,一定跟綠色和平組織、甚至大眾的看法差很多;同理,一個在賭場流連忘返並期望靠賭翻身的賭徒的看法,一定跟了解機率統計的人看法大相逕庭……。

當人們在進行意見交流的時候,如果你發現對方緊守著的是價值觀、或是自己的想法時,基本上這個時候最好傾向於停止做類似的交流,因為對方基本上不會接受你的想法、甚至不屑你的想法。這種時候除非你有什麼特殊的目標,或是你覺得對方還有點交流的意願,否則我會建議省點力氣、保護自己。

但是如果對方不是把價值觀當做第一優先,而是願意理性地去看待邏輯還有你的意見之時,人們才有可能去做進一步的溝通跟交流。不然對方不想聽你說的你還是那麼想講,那你就寫文章罵他啊(開玩笑的啦)。

如何衡量對錯

我真心覺得對錯不易衡量,但是我覺得科學最偉大的地方就是,用數據還有結果去證實某些事情(可能性)。太多時候我們溝通時都是根據想法,或是根據別人想法的想法傳遞思想,而甚少人會使用建立在科學結論上的事實甚至是來自事實的看法。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邏輯混亂、似是而非就是這樣來的,因為從一開始就錯了,後面也別想是對的。

因此邏輯清晰、多根據事實說話就變成了最好的方法,否則你這麼想要自己覺得對就不停的說,那你去當立委或是議員幹譙官員啊(我隨口說說不要當真)。

你們真的懂彼此嗎?

很多時候我透過「自己」的分析、推論、比較後得出了一個我深信的想法後,在和別人交流時卻似乎無法有效地傳達對方自己的想法,進而會讓對方感到懷疑、不解甚至批判,但是我確實認為自己是對的啊(假使我「真的」正確),對方為何不懂呢?但是沒有人是對方肚子裡的蛔蟲,你認為重要的對方可能不這麼認為,不論是從價值觀或是背景知識來看,雙方微小的差異就有可能帶來巨大的歧見。所以在溝通時更多時候我們可能會需要不斷的去確認對方的想法,以避免自己過早下判斷而誤解了對方的意思,進而造成交流的困難。

所以很多時候不要認為對方想法跟你不一致就是錯的,可能他看得比你還遠還正確,只是你自己不夠理解對方的思考脈絡;而同理,當對方不認同你時你也應該仔細思考,我們自己有沒有用清晰而且容易了解的方式傳遞訊息,讓對方不至於在這個過程誤判你的想法。

怎麼讓自己的結論相對正確?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一樣,有太多的因素會影響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甚至用科學的角度探討同一件事也都會出現各界看法不一,而無法下最後的結論。所以我們能做的基本上就是多看科學結果、尊重邏輯分析,然後在自己的人生中不斷的測試、修正、總結,然後漸漸的形成「屬於自己」的方法論。當你在根據事實還有邏輯做了極大的努力得出了一些結論,並且深信不疑之後,基本上對於其他人給你的意見和看法,你就可以單純當作參考就好。畢竟你已經在這個方法論上琢磨了那麼久,而很多人沒有仔細研究過的人給出的意見,參考的價值確實不高。就像是台灣的股民們一人一信說要教巴菲特或著是其他厲害的從業人員選股,你覺得這些人該理那些股民嗎?

但是這不是告訴你要自傲或自負,而是你依舊要不聽的修正屬於自己的方法論,讓正確率越來越高直到成形,而方法論成形的一天甚至有可能不會到來,因為你會持續的優化它。

結論

人跟人之間的意見交流是如此的不可或缺,但很多時候我們卻無法有效的交流甚至讓彼此反目。我只能說所有的事情都是科學、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學習,只要持續讓自己進步,我們終將找到更好、更有效率的方法處理一切的問題。

近況紀錄#185

createyourownlives-job

這個網站的網址是”createyourownlives.com”,網站的中文名稱是「你為什麼不創造你自己的人生」。網站中所有的紀錄代表了我一路成長的軌跡,若是日後真的運氣好有所成就,所有的人們都可以根據這些資料找到我改變的路徑。而我也期許不論是現在或是未來,這些資料都能夠給於那些努力成長、試圖改變人生的人們一點啟發。因為我如果能夠透過這樣的方式有所成長進而改變自己的人生,照理說這樣的套路還有方法論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所以如實的紀錄我的想法還有現況都變得更加的重要,因為這才是最真實的我還有改變的歷史,毫無虛假。

而平時我大多是記錄自己的想法為主,今天我想要多寫一點關於我的現況。林家弘,25歲,畢業於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目前無業在家自學coding中。

就目前台灣的現況來看,青年的失業率可以說是居高不下,2014年時20-24歲的青年失業率達到13.25,相較於100人當中就有13個人是處於非就學或是非就業的情況;而2014年時25-29歲的青年失業率則是6.84%。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從業者」之所以「無法」得到一份工作,其實說穿了就是不具備公司所需要的能力(注意我這邊說的是「從業者」、「無法」,而不是說創業者或是有能力但不就業。)。其實我始終認為從業者要幾乎全權的為自己的現況負起責任。在25-29歲的區間中,沒有工作的僅有6.84%,而剩下的93.16%都有工作,那顯然目前沒有工作的人身上缺乏了某些雇主想要的東西,這部分很有可能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培養技能只能靠自己解決;當然有人會說台灣大環境不好,但如果現況真是如此,那我們就往外發展吧,只要有能力,很多地方都能生存不是嗎?

我始終抱持著一個想法就是-不要抱怨。要不就想辦法解決問題、要不就接受它,因為抱怨往往無法解決實際的問題,頂多是讓你心情一時輕鬆一點。當人滿18歲或是20歲之後就分別是刑法和民法的成年人,你要做什麼基本上沒人攔得住你,但你也因此該為自己負起責任。

如果單純從就職的角度來看,可能是過往的時間並沒有好好的培養一個能受雇的技能。不過起步晚也沒什麼關係,從現在加緊腳步好好努力就是,畢竟人生那麼長,未來還有好幾十年要過呢,現在就舉白旗投降太快了吧。我很幸運,目前結束了先前的工作自學coding中,而家人也願意給我機會繼續學習。當然,我也不希望拖那麼久,就職越快越好(話說今天遇到了一位朋友,他提到了準備公職已經將近三年和目前家裡的近況,我只能說感同身受了吧)。

僅以此篇記錄目前的狀態,也想跟所有目前不論是正在準備公職考試、自學coding、準備出國、求職中或是準備開啟人生下一段旅程的人們說聲:「加油,人生的路還很長,讓我們一同努力。」。

話說這篇應該改成魯蛇的自我激勵文lol

什麼是長壽?死亡可怕嗎?什麼又叫做真正活著?#184

createyourownlives-what-is-life

昨天在笑來老師的講座中聽到一段話:「你想,衡量一個人的壽命,最常用的度量衡當然是時間;大多數人也是這樣習慣的。可是,你有沒有想過,衡量一個人的壽命,還可以用距離作為度量衡,反正每個人都在不停地走,雖然有些人是原地踏步罷,但終究還有一些人是在不停地往前走。那麼,最終,你想想看,實際上是不是走得越遠的人越長壽呢?我覺得是。」。

我聽到這段話的時候整個快跳起來,因為我實在是太贊同這段話了!在前幾天看到李飛飛的求學經歷時,我就開始感嘆每個人每天同樣都是擁有24小時,但卻有人能夠把自己的生活活得如此密集、甚至可以說是精彩;而今天又聽到笑來老師這段話時,讓我心中更確信了一個道理:「一個人是否長壽不是看他帳面上活了多久,而是他究竟經歷了多少、又留下了多少痕跡。」

我認為之所以不看一個人在「時間」上是否長壽,而看他經歷了多少事情作為衡量的指標,就是因為每個人利用時間的方式不同,密度越高越有機會經歷更多不同的有趣事物。

用距離衡量壽命

舉一個極端一點的例子來說,今天有個40歲的人出了車禍或是突如其來的疾病讓他陷入了昏迷,至此之後臥病在床了39年,不過在79歲時奇蹟甦醒,但又在80歲時過世。這個人看起來活了很久,但始終覺得哪裡怪怪的,因為他人生中有39年是空白的啊(假使這段時間他的大腦沒有辦法經歷外界發生的事物。)。再讓我們看另外兩個例子,今天有一個人活到了60歲,但卻每天滑手機、無所事事的殺時間;另外一個人活到55歲,但卻是兢兢業業地認真生活、經營自己的人生,讓生命的每一刻能夠充實。在兩個人的生命各自走到終點時,你們認為誰的人生更「長壽」、而哪樣的人生又會是你們想要的?

我不確定人們的想法是什麼,但我很認同笑來老師說的話,用「距離」而不是「時間」衡量。從今以後我會用我走的距離衡量我的壽命,而不僅僅是用我活了「多久」來判斷自己是否長壽。

關於死亡

但我這幾天在想的是-死亡到底有什麼可怕的?如果我今天死了,世界會有什麼改變嗎?我想我的離去對這個世界上來說不外乎是:親朋好友-難過是必然的,只是根據關係遠近,難過的時間不同;社會-不客氣地說,沒有辦法創造價值的我,消失了說不定對社會還好勒。

老實說如果我今天從社會上消失我會不會覺得有點可惜?當然或許有一點,但還真不會那麼惋惜。不過說歸說,我還是有些事情很想要完成,那就是-盡快賺取足夠的金錢讓我爸媽能夠下半輩子無後顧之憂。而這是我目前最想達到的里程碑,或許也可以說,若是我沒有做到我會非常後悔的一件事。

那在有限的生命歷程當中,我求的到底是什麼?坦白說,我不知道。但是史蒂芬金還有畢淑敏先生的各一段話讓我對生命的看法有了點定見

從我21歲起我的(生命的)期望值是零,而在那之後所有的一切都是額外的激勵-史蒂芬霍金

人生本無意義,意義是活出來的吧-畢淑敏

因此在有限的生命當中,若是我在達到讓我爸媽無後顧之憂之前,我生命中的期望值是負數、後悔指數是正;但若是在我已經達成目標的那一剎那開始,生命期望值轉為正數、後悔指數變為負。簡單一點來講就是在達成目標之前我會,努力不懈地盡快達到我設下的目標;而在我達成目標的那刻開始,我每多活一分一秒都是賺到,而我也必然更加珍惜我自己的生命。生命本就無常,我只想活出屬於我的精彩。

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痕跡

狗在散步時往往會傾向於盡可能地透過尿液留下印記、標記自己的領域;而其實生物活著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傳遞自己的基因。而更扯的是,很多生物在交配完之後乾脆直接去死或是變成肥料,因為任務已經達成。當然我並不是說人活著只是為了交配、雙方結為家庭只是為了傳宗接代。我想說的是,在大多數人的生命當中,人們總是盡可能地希望能在他人眼裡、這個世界上留下些什麼,因為這是證明一個人曾經活著做好的證明。

而同理,對我來說證明自己活著的辦法就是為這個世界上留下許多正面的印記。

Kobe Bryant-曾獲得5次NBA總冠軍、2次NBA FMVP、1次NBA年度MVP、18次入選NBA全明星賽、2次NBA例行賽得分王,而今年洛杉磯市宣布每年的8月24日為「Kobe Bryant Day」。

富蘭克林-出生於美國麻省波士頓,是美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同時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更是傑出的外交家及發明家。他是美國革命時重要的領導人,參與了多項重要文件的草擬,並曾出任美國駐法國大使,成功取得法國支持美國獨立,同時被視為美國國父之一。而現今美國最大面額-一百元美金上仍舊印著這位偉人的頭像。

我無異把自己跟這些表現傑出的人士相提並論,否則我的臉早就啪啪啪地被打得連我媽都認不出來了。但是對於洛杉磯的市民、熱愛籃球的球迷或是美國公民甚至其他國家的人們,這些傑出人士的名字會長遠地留在人們的心中,而在他們「短暫」的生命當中,對不同個體的世界所作出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對於這樣的傑出的人來說,他們是不是也相當於在人們的心中,「活了」很多個輩子呢?

結論

我每天都活得很過癮,即便現在還有很多現實的問題還沒有解決,而我也期盼能夠盡快的將期望值轉正、後悔值轉負。人生本就無常,而我也對人生不會有戀棧,我只期盼能將人生活得精彩、證明自己曾經活著。

P.S.所以有沒有哪個城市改天也來設個「林家弘日」XD。

什麼決定命運#183

crateyourownlives-choice-decide-your-fate

選擇決定命運。

這個題材是出自於得到專欄這一整週討論的題目,而選擇決定命運是笑來老師拋出的最佳解。

當價值觀確立了之後,要做出選擇就變得輕而易舉,畢竟我們所做出的選擇,基本上都是因為我們認為這是在所有的選擇中,「最好」的選擇了。

什麼是價值觀

笑來老師對價值觀下的定義是:「什麼更好、什麼又是最好的。」。這個回答看起來似乎有點簡短甚至不能解答問題,但是稍微琢磨一下之後你會發現,這句話可以說是價值觀的精髓。人們之所以願意把一些觀念放在腦海中甚至接受它,就是在那個當下人們相信這件事是對的、是重要的,而之後甚至會依照這些觀念採取行動。而這一個又一個的觀念和想法在一個人的腦海中建立了整個體現,最終就形成了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價值觀。

價值觀「帶出」選擇

我想稍微分享一下我過去的經驗:在大學時代的我認為錢不多沒關係,找到熱情才是人的生活之道,所以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探索、瞭解、嘗試,期盼能找出屬於自己的天命。所以在大學的五年間我也做了不少的事情,像是去了德國、荷蘭、日本、美國、菲律賓;當了交換生、義工、國外的工作坊;參加了各種社團活動如:國標社、綠腳趾、流浪動物志工隊、菁英班、Coach教練計畫;考取了Toeic、JLPT不錯的成績。我做了各式各樣的東西,希望能找出自己的熱情所在,但是最後我並沒有成功的找出。

而在出了社會之後我才發現,熱情或許很重要,但是有一技之長能夠支撐自己的生活也同樣非常重要;錢不用多沒有關係,但是至少要能夠解決自己、家人現在還有未來所面臨的問題。而當初我認為對的價值觀,就現在的我來看似乎也有些不合時宜。我認為對目前的我來說,最正確的行為就是讓自己快速成長、累積技能、磨練創造價值的能力比什麼重要。而依據這樣的價值觀,我開始不斷的打磨自己的coding、寫作、還有學習技巧就成為了自然而然的選擇。因為我所有的抉擇必然都建立在我目前的價值觀上-成長得快、學得快、賺得快。

當然我同樣覺得擁有熱情非常重要,但是我感趣的主題太多了,我對心理學、認知科學、Coding、寫作、演講、人工智慧、環境保護、動保議題,等等族繁不及備載。但我總不能每個都只沾一點,既然時間有效,那我就會先選擇能夠滿足目前價值觀的事,並且把他們做到最好。至於其他也很有趣的主題,就讓我在人生的路上慢慢體會吧。

如何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思考、實踐、校正」,這是我個人認為不斷「修正」價值觀的方式。我們每個人的觀念基本上都是在我們所處的環境、接觸的訊息、還有跟身邊的人不斷的交流、碰轉、改變之後一步一步建立的。我們要學習不斷的跟自己對話、不斷的去挖掘哪些想法是正確的、哪些又是錯誤的。

而我接下來想要分享,兩個我用來培養價值觀的方式就是

1.閱讀
2.寫作

閱讀

閱讀最大的好處就是讓你有機會接觸許多在各個領域有所心得的人,並且透過他們書寫的文字讓自己知道一些正確的概念還有想法。但是挑選書籍可不是隨便挑書來看即可,畢竟我們要做的事是讓自己擁有正確的價值觀,若是反而讓自己大腦的觀念更加混亂就不好了。因為今天的主題不是在討論如何挑書,所以在這裡我簡單地把我看的書分成兩類(1)非自傳類(2)自傳類

非自傳類

閱讀這類型的書籍最重要的就是要補充知識,而既然是知識就必須要是正確的才有價值。就像是科學上早已證實地球是圓的,而若是有人還是深信地球的形狀是平的甚至不斷閱讀這方面的書籍,想必無法讓自己得到更多正確的觀念。其他我所刷新的知識還有:壓力其實無害於健康、給自己正面的激勵更有效學習、改變人的心態就能改變人生等等。

所以在看這類型的書時,一定要注意作者所說的是看法還是事實?如果是事實的話來源是什麼?如果是看法那他的看法是來自於哪些事實還是來自他人的看法?一般來說國外的作者在著作的時候都會大量引用有科學基礎的知識,這也讓他們的論點更加有說服力(當然沒有正確解讀科學根據也是常有的事)。而比較起歐美的作者,台灣的作者在這方面就遜色很多,所以基本上我比較少看台灣人所著的書。

自傳類

自傳類書籍有趣的是,你可以透過這看這種書籍了解到,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抱持著怎樣的價值觀,又是哪些他們所抱持的信念(那些他們認為最好的事)讓他們一路走到今天。雖然這類書籍的真實性可能被扭曲、成就有可能被誇大,但是你確實能夠從期間感受到自傳類的主角們試圖呈現的訊息,像是他們共同擁有的特質有勤奮、專注、信念等等。而這些特質往往就是他們認為更好或是最好的事,所以才會成為他們所信奉的信條。

寫作

寫作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在跟自己辯證的過程。當你要把一段文字寫出來甚至公諸於世的時候,你必然會詢問自己:「我這樣想對嗎?」、「我會不會遺漏了什麼?」、「我不會根本就在胡說八道吧?」。而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思考能力必然會有所提升,因為沒有人想要刻意讓自己被打臉吧(有這種人請告訴我,讓我來!)。而與其說寫作是一種單向的表達,它更像是一種溝通方式,因為當你能夠看到別人對你的文字還有想法做出反饋之時,你便能夠透過別人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而別人這樣想的根據是什麼。透過這些過程你可以辨別出哪些事情是好的,而又有哪些可能是更好的。

結論

我後來開始認為人們出生的時候就像是猴子,往往都需要經過一番掙扎才能慢慢進化成黑猩猩,而要夠過更大的努力才能真正的進化成一個普通人。而透過打磨我們的價值觀,就是讓自己能夠逐漸進化的關鍵。這一些的改變絕對得來不易,但是當你但發現你一點一點的進步,感受到自己大腦還有人生的轉變之後,所有的付出都會得到應有的回報。

七年就是一輩子,現在七分之一都還不到呢!#181

createyourownlives-start-your-new-lives

兩個持續行動改變生命的例子

劉欣,網名劉大貓。一個90後連環創業者,高中起互聯網創業,從建站無數的草根站長做起,抓住過數次互聯網流量獲取紅利。在過去接觸互聯網創業的6 年時間裡,個人也因為流量及流量的變現,走向了他的財務自由之路,積累了數千萬的財富。而在剛剛過去的今年雙11 期間,他在雙十一前後一個月裡,我們團隊通過有效的獲取流量,流量變現就獲得了百萬的回報。我也將在本次的分享中告訴大家,今年雙11 我們是如何用新的思維做到這一些的。-取自知識創業|劉欣:雙11 期間我是如何通過流量變現獲得百萬收入一文

Scalers,一個游走於口譯世界的IT從業者,堅持連續寫作打1000多天,累積了百萬多字。期間創建了多個成長群,截至今日為止成長群人數超過1000人,每人每年會費2000人民幣(1000 X 2000 X 5 = 1000萬台幣),結結實實的改變了很多人的生命。旗下的共同成長社群主題涵蓋多種語言、健身、晨讀、程式語言、讀書會等等。

屬於我的新生

從我真的“認真”開始新的一輩子算起來,現在也才過了七個多月,如果七年就是一輩子,現在的我大概才7、8歲吧。而誰又會強求一個只有7、8歲的小孩有什麼偉大的成就呢?但是即使如此,我還是期望自己能用更快的速度成長,因為即使是相同的時間,依然有人能夠活出高密度的時間還有生活。而我目前也努力的讓自己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成長的更多。

不過有時候看看別人已經做到的事,自己都會很感慨-當別人認真的在生活的時候,我究竟都在幹麻?當然,單純的比較還有羨慕別人對改變人生沒有任何的幫助。我們更應該做的是轉變心態,認真的找出問題究竟在哪,並且改變它。而其實我們所有的能力都必須靠時間積累而來,那些有著亮眼成績的人們的成就,通常都是建立於他們在某個(或是多個)領域上的專業。而要擁有更強大的能力,所需的時間就越多,就像是下面這個公式一樣

累積學習成果=累積總時數X學習效率

你單位時間學得越多,成果越好;同理,當兩個人效率相同,當你花上越多時間,成果基本上也會越好。所以我們可以很樸實的去推論,當一個人能夠有良好的表現,他要不就是花了很多時間學習、就是花了很多時間在提升自己的效率。而即使這兩種能力能夠由上一代身上繼承,但我深信有效提高這兩種能力的方式取決於我們後天的努力和實踐。

用過去反省現在,用現在準備未來

回顧歷史永遠是幫助我們自處和面對未來最好的方式,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該妄自菲薄,好好正視自己過去所發生的問題,想想這些問題從何而起,而未來的我們又該做些什麼才能讓這些事情不再發生,我們往往可以透過這個方式讓自己避免入坑,並且更積極的面對未來。以下我羅列了一些令目前的我覺得不快、亟欲改變的幾件事:

  • 為什麼我賺錢的速度還不夠快?
  • 為什麼我還沒有足夠的錢能解決很多問題?
  • 為什麼我沒有至少一個足夠強的技能?
  • 為什麼我的心態還不夠成熟?
  • 為什麼我沒有像丁文琪或是喻虹淵一樣清秀的女朋友(誤)?

以上的這幾件事就是我目前積極在改變的,因為我知道很多事情你必定要積極的去處理,因為它們不是小感冒會自己消失;它們更像負債,你現在不好好處理之後只會越滾越大、越來越難處理。

我現在努力在做的事

而根據我之前的推論,最核心能夠有效的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學習能力,而你成果的展現就是你為這個社會創造了什麼價值、解決了什麼問題。現在的我積極在培養的技能和領域有1.Coding 2.寫作 3.英文 4.知識量。而在不久的將來希望能夠把理財和投資的領域也漸漸地放入自己的能力圈當中。

之所以選擇上面這些領域,除了有些是我有興趣之外,另外的主因是這些領域都是擁有巨大複利效應的領域,而且能夠輕易地應用在許多其他領域上。而上面所列出的東西對不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是需要很多的時間精進才有可能有所成就,不過也正是因為對大多數的人來說,花上“足夠”的時間基本上就能讓自己變好,而讓自己變得更好最好的方式就是盡早採取行動。

過去七個月的小結

雖然開始新的一輩子才短短幾個月(另一種算法是7、8年),但我卻已經紮紮實實的感受到了自己的改變。過去的幾個月我已經連續寫了至少180篇文章累積寫了20幾萬字;期間也辦了一場收費的演講,來了18個聽眾(雖然有暗樁lol);開始學習coding約四個月,希望能在明年農曆年後到北京就職;連續朗讀英文、連續冥想達數十天;因為每天面對大量英文文檔,英文的閱讀能力和聽力有不小的提升。

我始終深信帶來改變的唯一方式就是踐行,一個人腦海中若是有千頭萬緒或是成千上萬的點子,但是若沒有辦法用某種形式傳遞、並讓這些想法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有機會化為現實,那基本上是很可惜的一件事。踐行就是讓一個人從夢想家晉身為行動藝術家最好的方式-用自己的行動來證實自己的創意和想法。

所以我想鼓勵任何一個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從現在就開始採取行動,相信時間的積累還有踐行是一切改變的根源。當個行為藝術家,自己堅信什麼,就去實踐什麼。

一起加油!

使用正確的語言,幫你把大腦「洗乾淨」#180

createyourownlives-wash-your-brain

我認為最應該從大腦剔除的句子有

  1. 如果…就可以
  2. 早知道…就不會
  3. 錯不在我…責任是在
  4. 這些句子之所以應該從大腦裡剔除,就是因為語言有塑造我們大腦和價值觀的能力,你越常使用某些語言就越容易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而那些會對你大腦造成「不良」影響的語言和觀念,能夠越早剔除、越早洗淨越好。

    要是…就好了

    這句話可以造出以下的句子:

    「我要是晚幾天出生就只要當四個月的兵了。」-可是你就是早了幾天。
    「我要是出生在美國就好了」-可是你出生的地方就不是美國啊。
    「我要是當初努力一點就好了」-可是就是當初不努力啊。

    基本上我們可以用以上的句型無限造出人們生活會遇到的各種問題,但是對自己說這種話一點都沒有意義。因為當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就是你無能為力、毫無辦法的時候,而大多數人們在說這句話的時候都是想表達自己的無奈和有心無力。與其花時間思考無力改變的事,不如想想如何改變能夠改變的事。

    早知道…就不會

    「早知道股票會大跌我就不會賠這麼多了」
    「早知道努力一點就不會落榜了」
    「早知道川普會當選當初就應該抱他大腿了」

    這個句子其實講了也會是白講,而且跟上個句子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想要改變卻無法改變的事。而當我們想著「早知道…就不會」,不就是因為當初不知道所以才無法避免不是嗎?這種時候起初最該做的就是接受,接著就是思考下次如何避免,而又要如何才能有效的判斷未來。

    錯不在我…責任是在

    我始終認為每個人人生周遭所發生大大小小的事,基本上自己本身都有改變的能力也都有責任。

    「台灣大環境不好所以找不到工作」-可是目前在畢業之後到退休年齡之前,基本上每個年齡層就業率都高於失業率?找不到工作會不會其實是因為的競爭力稍弱、或是面試表現不好?如果台灣真的環境不好要不要考慮去海外工作?

    「我那麼好為什麼找不到男/女朋友,但是隔壁的魯蛇卻…」-所以其他找到男/女朋友的人一定是被下蠱了?一個好的伴侶會想要怎樣的伴侶?怎樣才能成為一個體貼的人?女生都是死要錢,可是很多男生還不是只想要正妹(其實我真的覺得女/男生想找經濟穩定的對象沒錯耶,男/女生想找長得好看的隊)?如果一個男/女生真的夠好,他要「擔心」找不到對象的機率是不是也比較低?

    「最近年輕的新進員工真是爛透了,學校怎麼教的?」-快點叫面試官來罵一下?如果公司真的是一間好公司那強者們早就排隊等著進來了吧?

    而我認為有些話常說有助於大腦的發展

    1. 面對困難,要不就接受、要不就離開、要不就改變,絕對不要抱怨,因為抱怨除了讓你爽一下下,什麼也沒達成。
    2. 實踐才是一切改變的根本。
    3. 學會的東西越多,再學新的東西就只能越來越快。
    4. 學東西是為了拿來用,不然學了要幹嘛?
    5. 學習時遇到困難是正常的。因為學你不會的叫學習,學你會的叫複習。
    6. 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場交易、想要達成什麼都有相對應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