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讀書方法的紀錄-讀書至少讀三遍#188

createyourownlives-study-at-least-3-times

這篇主要是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

我的學習目的一直都是-學得足夠快、足夠好,並儘速實際操作;而不是學得精但學得慢,拖延了實際操作的時機。

目前在學習的時候,我都期望自己至少可以把教材看過三遍,搞不懂就著頭皮往下看,如果真的沒有辦法到三遍(時間考量)的話一定要兩遍。而我認為學習相對較慢的方式就是-試圖把每個重點讀熟之後再往下讀。

關於為什麼按部就班、每個重點讀熟再往下的方式效果比較不好,我在先前的這篇文章有提到一些想法(主要原因是教材編排的順序、還有比較不符合大腦運作的機制。)。今天我會解釋為什麼讀三遍,但卻有辦法學得足夠快然後足夠好

In other words, learning is changes in long term memory.-from Science of Learning, course of edx

以下先解釋在前三次學習可能會發生的情況:

看第一次時:

通常你會很想死,然後很容易就讀不下去了,但是這很正常。在第一次學習的時候,我會“盡量”的搞懂我不懂的地方。什麼叫做盡量搞懂呢?意思就是如果我覺得這個觀念大概OK了,我就會直接往下繼續讀;而如果真的遇到了某個觀念真的太詭異了,花了不少時間還是搞不懂,我就會跳過。

在第一遍學習的過程中,我會把每個我覺得疑惑的觀念還有查到的資料都記錄下來,方便之後對照,而我每天都會複習前一天記錄的問題。通常在第一遍閱讀完之後會累積到不少的問題,但是我常常會發現有些前幾天一直搞不懂的問題,在後面的章節可能就會有介紹、或是突然就搞懂了。所以這也是我認為不該一直逗留,然後死嗑同一個問題的原因。並不是這個問題不重要,而是對我來說顯然有其他更有效率的解決方法。

看第二次時:

在第二次的時候通常會學得比較順,先前不太懂的地方常常會茅塞頓開,但是當然,還是有些地方不太熟。

在進入到第二遍的時候,我會更常跟著思考教材和題目的脈絡,而且第二遍的時候常會注意到之前沒聽到的細節。因為在第一遍學習的時候,光是要了解個別的觀念就可能精疲力盡,無暇思考或注意其他細節或是整體的脈絡。這似乎是跟人腦的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有關,因為我們的大腦實在同時處理太多東西時效率會下降,而難度越高負荷越大。

學習其實就是新的記憶與舊的記憶不斷交互作用、結合的過程。-from Science of Learning, course of edx

多看幾次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讓舊有的記憶跟新的記憶可以不停地互相作用。你看第二次通常會比第一次熟,這時候可以校正原先的觀念,另一方面思考機會的增加,同時也能幫助理解和加強長期記憶。

看第三次時:

照理說第三次就要很順了,甚至應該試著跟著題目的解說自己全部打出來。大腦運作的機制是,當你花費很多力氣,試著把深埋在大腦裡的記憶挖出來並解決實際的問題時,其實更近一步強化了你的長期記憶和理解。所以說,當你不需要(太多)外在的提醒下,就能覆誦或是獨自完成一件事的時候,那就表示這件事已經在你的大腦裡生根了。所以評量自己能不能熟練的解決問題,就看自己能不能夠在只得到一些提示,或甚至完全沒有提示的時候就獨立解決問題。

真的有比較快嗎?

屏幕截图 2017-01-13 00.31.04

為什麼我會說這樣的方式比慢慢精讀還快呢?主要是因為根據LS的資料,Ruby課程完成參考時間是40-80個小時,以我每天讀書(一天6小時)的時間大概是2個禮拜就能完成,但實際上我先前卻花了約240個小時;而在我採取新的方法後,HTTP的完成參考時間是30-60個小時,我大概花了110個小時就完成;到了目前SQL的完成參考時間是40-80小時,但我估計大約也是只要110小時就完成了。因此,如果比較完成參考時間和實際時間的話,兩者的差距是越來越近的。

而就個人主觀的感覺,我確實覺得學得比較快了。

結論

我認為學習的目的永遠都不是單純理解、練到熟練就解決了,學習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拿來實際運用、做出成品。而教材只是幫助我們能自主解決問題的說明書、領路人,就像學開車這件事,一個人如果花了大半年的時間讓自己成為駕訓班之王、完全熟練場內的各種情況和考題,還不如花個一兩個月練到能夠安全駕駛後就上路,這樣反而比不斷的“透過教材學”,來得更快、更好。

所以學習的好方法應該是要掌握“最少必要知識”後就盡快上路。什麼是最少必要知識呢?我對最少必要知識的認知是,如果你要學游泳,當你確認自己學到能浮在水面上、不會溺死之後,就應該開始下水游。

當然,我這樣的說法似乎跟我目前的學習方式似乎有點相衝突,因為我現在是在透過教材學習,把教材全部學完之後再開始做作品,而不是掌握到最少必要知識就開始做成品。但礙於篇幅和時間的關係,我會在之後的文章再說明。

快速成長很重要,但你知道怎麼選擇環境嗎?#187

createyourownlives-how-big-you-wanna-be

在現在這個社會當中,很多人試快速成長為重要的事,因為當我們能夠快速成長,就意味著有辦法解決更多問題、體驗更多人生、甚至能夠過得更有品味(因為挖掘享受人生的方式,顯然也是一種能力,是吧?)。

但是談到成長時,不免就要想到環境。大家都說環境很重要,但是我們要怎樣才能選到對的環境,進而幫助自己成長呢?

很多人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應該多跟強者待在一起才會成長得越快,對吧?不過又有很多人說應該要「寧為雞首,不為牛後」,這樣才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到底哪個正確?

就像如果我們是一條魚,到底是在競爭激烈的大池塘當小魚好?還是在競爭不激烈的小池塘當大魚好?

今天我會針對這個主題分享我的看法,我認為能夠幫助一個人有效成長的,最重要的在於:

  1. 有效刻意練習量
  2. 心態致勝

有效刻意練習量

什麼是刻意練習?

首次提出“刻意練習”這個概念的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家K. Anders Ericsson。這套練習方法的核心假設是,專家級水平是逐漸地練出來的,而有效進步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務讓受訓者按順序完成。這些小任務必須是受訓者正好不會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學習掌握的。完成這種練習要求受訓者思想高度集中,這就與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帶娛樂色彩的練習完全不同。-取自百度百科

而有效的刻意練習才是真正的讓一個人成長的關鍵,而有刻意練習的量越多、效果越好。

大池塘真的好嗎?

相對剝奪感

台大電機系可以說是全台灣電機系當中,擁有最高比例成績優異學生的系所。不過由於考試機制的設計,每次的考試當中總是會有相當比例的人拿到低分、甚至該科被當掉。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原先成績非常優良、充滿自信的學生,在強大的競爭壓力、排名比較之下,很有可能讓他腦海中出現一個疑問:「我從小到大都是頂尖中的頂尖,怎麼到了這裡簡直跟個廢物一樣?」。

不過事實上是,這個成績優異的學生在成績上贏了全台灣99.9%的人,但是在這個優秀團體中的挫折感,卻有可能慢慢使他喪失對學習的熱情;但是另一方面,如果這個學生來到了清、交、成這些被台大人覺得「競爭力不夠」的學校,他的成績卻更有可能是該系所的佼佼者。而因為成績較好漸漸的培養出對學術的熱情,他可能慢慢地大幅超越在平行時空中那個台大電機系的自己。

馬太效應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馬太福音

馬太效應為強者愈強弱者越弱之現象,即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現實中就是指,只要獲得了每一點的成功,就會產生累積優勢,使之擁有更大的機會獲得更卓越的成就。也是造就了貧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假使一個優秀的棒球員在美國大聯盟的一級強隊中只能當個遞補,一年162場只能上個20場;但同一個球員在次級強隊中卻有可能是個先發球員,一年甚至可以打滿150場,兩者一年的差距接近130場。經過幾年下來,兩者能夠上場接受高強度的比賽鍛鍊的時間差距只會越來越長,程度自然而然就有所不同。

小池塘又有比較好嗎?

鏡像神經元

意指動物在看到其他個體從事某些行為時,大腦某些神經元會被活化,進而產生感同身受的感覺。而這種現象有助於動物去模仿、甚至是學習如何掌握這樣的行為。

當一個人在身邊同儕相對優秀時,我們的鏡像神經元會不斷的被激發,讓我們會想要模仿對方、近一步加強自己,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原因。也因此,如果在你想加強的領域,你的同儕相對與你有點差距的話,你在成長方面的鏡像神經元可能就沒辦法經常被激發。

馬太效應

同樣的,馬太效應也可能在小池塘發生作用。在小池塘中的硬體資源、導師質量、同儕競爭力可能遠遠不如大池塘,連帶的讓你少了許多可以鍛鍊自己的機會,時間越長、進步的幅度越小。

但其實,不論在哪個環境,更重要的是有效刻意練習量的多寡。

心態致勝

個人的心態

在心態致勝這本書中把人的思維分成「成長性思維」和「固化型思維」,而如果用人格來形容的話就是「進取型人格」和「表現型人格」。進取型的人在乎的是成長、長遠的結果、自己怎麼看;而表現型的人更在乎成績、當下的表現、別人怎麼看。

因此不論在怎樣的環境當中,一個人是否是進取型的人格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樣的人不論在怎樣的環境下-大池塘或小池塘,他們都會盡力地讓自己進步-在繁榮中茁壯、在逆境中成長。

團體的心態

但除了個人的心態很重要之外,一個團體是不是進取性人格的人居多也是非常重要。如果今天一個團體中的成員的心力放在互相競爭、表現自我上,而不是花時間去思考如何達成目標、共同成長的話,這種團體不待也罷。

我再說一次,如果你發現自己所待的團體花在互相競爭、互相扯後腿的時間,大於彼此扶持、共同成長的時間的話,請你儘速退出那個團體。不要浪費自己寶貴的人生,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情,不論什麼都好。

結論

我想要把成長的公式計算如下:

有效成長=心態X刻意練習量

我個人的結論是,一個人能否有效的成長最初也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心態,也就是說-這個人是否有心想要成長。當一個人沒有意願想要成長的話,不論在多好的環境,或是給予多少練習的機會也是沒有用,就像是零不論乘上多少都是零。而刻意練習量,就是成長的放大器 ,當你有心改變之後,越多的刻意練習就能夠讓你有更顯著的成長

所以,如果想要成長,先給自己一個亟欲成長的心,再把自己放在一個亟欲成長、互相扶持的團體,你就會看到自己的不同。

注意力很重要,但你知道怎麼保護它嗎?#185

createyourownlives-how-you-proctect-your-attention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無意間看過的一段電視節目、一段文字或是跟朋友聊天的內容,都有可能會佔據大腦的思緒。而且很多時候這些想法一出現在腦海裡卻又無法避免的不去想它,而這樣的後果往往導致不停的分心、工作效率降低。

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如何保護我們的注意力,又要如何保持專注。

今天主要聚焦在這三點:

  1. 為何要保護注意力
  2. 如何主動使用注意力
  3. 如何幫助自己保持專注

為何要保護注意力?

人幾乎無時無刻都在從外界接收訊息。一開始我們接受到的是極大量的感官訊息(sensory input),這些訊息來自各種聲音、影像、觸覺、嗅覺等等,但是唯有那些我們花上心思去注意的訊息,才有可能轉成工作記憶,而在工作記憶中又僅有少數訊息能夠轉化為長期記憶。

關於接收訊息最終記錄在腦海裡的最好例子就是學習。老師每次在台上講得口沫橫飛、聲嘶力竭,同學們儘管用了洪荒之力認真聽講,但真正被我們吸收的訊息永遠是少數,對吧?

在我們每天接觸的大量感官訊息,只要我們放注意力在上面的東西就有可能被吸收、並被儲存在我們的腦海。所以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想了,我們平常都會接受哪些訊息?而我們又希望把哪些訊息放在我們的腦海裡?是有趣的訊息嗎?值得省思的訊息嗎?還是任何訊息都可以呢?

就像是看電視很快樂啊,但是花那麼多時間看電視到底為的是什麼?你希望你認真思考時,突然出現剛剛電視上看到的有趣畫面,讓自己噗哧一下打斷思緒嗎?肯定不願意吧。你會不會希望出現在腦海裡的是跟重要的人的相處,而不是來自媒體無腦的謾罵和無意義的訊息?

所以從今天開始,「主動」去選擇進入你大腦裡的訊息,並且盡量只挑選那些對你有用的。太過腥羶色、暴力、謾罵、沒有營養的就放一邊去吧。

如何主動使用注意力

「腦中意志的出現是無意識的,因此不能只是因一個人有反社會的衝動或念頭變認定他有罪;但是人對可能的行為是有意識控制力的,因而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心理學家李貝特

我們每天大腦出現的念頭,大多是建立在過往所接受和積累的訊息,而它們不定時、隨機的侵入我們的腦海裡。大多時候我們做不到不讓任何的念頭進入到腦海裡,但是我們卻可以「主動」選擇要吸收哪些訊息,而不是「被動」的選擇。意思就是說,即使無法控制念頭的出現,我們也可以選擇更好的品質還有更好的來源。

而判定如何選擇的方式也很簡單-只選擇對你來說當下或是未來有用的。就像很多中年人會看政論節目,但大多數政論節目真的對社會或是人類群體有什麼實質的意義嗎?或許有,但絕對有更好的選擇。而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看這樣充滿漫罵、立場偏頗、毫無建設性的節目呢?這大概只能說明,喜好跟對人生有益的事,有時根本毫無交集。

如何幫助自己保持專注

當外在刺激進入到我們腦海當中時,它們彼此會互相競爭,佔上風的就可以佔據腦海中的主要位置。就像是現在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可能把注意力放在閱讀、也可能是在聆聽音樂,或甚至是在思考,但是不論你做的是哪種選擇,只有你「主動」選擇並「專注」的訊息可以佔上風。因為專注能夠提升神經元的反應,並且降低競爭區域的活動。

為了要幫助自己專注,我們有以下三個步驟:

  1. 察覺自己的意識
  2. 管理吸收的資訊
  3. 控制自己的行為
察覺自己的意識

關於察覺自己的意識,可以參考三個幫助進入心流的方法。其實主要就是透過冥想(或是任何類似)、寫作等方法幫助自己確認、並思考哪些東西進入自己的意識。

管理吸收的資訊

就像上個段落提到的一樣,盡量選擇相對好的輸入源,過於腥羶色、暴力、謾罵這種,一進到你的腦海就會讓你分心、情緒受到影響、無法專注的東西能避免就避免;相反的,主動吸收相對好的資訊,像是家人的相處、實用的知識、緩和的音樂等等。

控制自己的行為

當你察覺某個念頭進入到你的腦海,並可能接管你現在的行為時,拒絕它、驅趕它,並專注在自己的手頭上更重要的事情。就像是當你看書看到一半,突然想要滑FB確認某件事,但是你一想到常常一滑FB就要花上10幾分鐘,而且跟確認事情比起來,執行手頭上的事情不被打斷似乎更重要。這種時候你就應該壓下開FB的想法、稍微記錄新的待辦事項等之後再做,繼續專注在手頭上的事情。

雖然一開始可能無法控制,但其實當你在控制自己的意念時,你就是在鍛鍊你的意志力。而意志力這種東西就像肌肉一樣,是會越鍛鍊越強壯的。

結論

「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

在《創作者的日常》這本書當中,記載了許多著名的畫家、作家、作曲家等等的每日的日常。他們大多數的人都有一個共通的特質-幫助自己進入專注狀態。這些方式有固定時間寫作、固定飲食、規律生活等等,他們有意識地選擇了參與和不參與某些生活中的事物,並且透過養成習慣幫助自己快速進入到工作狀態,不用花上大量的時間等待好的狀態來臨。

而習慣就是不費力的意志力,就像是你打開Youtube的音樂播放清單一樣-按了開始就會自己運作,不需耗費多餘力氣,省時又方便。所以,讓自己學著如何好好使用自己的注意力,並養成良好的習慣,讓自己的人生多點好東西,而不是被雜訊給佔據、搶奪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注意力。

你想要怎麼的人生,由你選擇的訊息,還有你養成的習慣決定。

學習”How to start a start up”的一點心得#184

how-to-start-a-startup-as-told-by-pg-infographic1

為了思考怎樣才能打造出好的產品,今天花了點時間複習了YC在Stanford所開設的”How to start a start up”的其中兩節課程,還有笑來老師的筆記,而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心得記錄。

怎樣才算是一個好的產品

要打造一個好的產品,至少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 解決用戶的問題
  2. 超出用戶的期待
解決用戶的問題

這是最最最基本一定要達成的指標,一個沒辦法解決任何人問題的產品沒有存在的必要,雖然弔詭的是,幾乎任何的東西在任何時刻都能滿足某些人的要求。

超出用戶的期待

在Amazon剛成立不久時,他們的系統、送貨流程非常不穩定,客戶往往要拖上數天甚至一週才拿得到商品,但是隨著不斷的努力,現在送貨時間已經大幅縮減;而在Prime服務出現後,Prime服務的會員可以在下單兩天內拿到商品;在更近期亞馬遜更是推出了特定城市1小時內貨物送達的服務,會員只需要多付出7.99美金即可。

一般來說人的滿足感很容易疲乏,或是換個角度來說,我們永遠都不滿足。在大多的時候只要有市場上有需求就會有競爭存在,競爭者們為了獲取消費者並然會不斷的升級已得到注目,但這樣也會進一步養大用戶的胃口。所以為了公司或是個體為了生存,必然必須不停的打磨商品,進而不斷地滿足甚至超出用戶的期待。

怎樣的人才是你的客戶

It’s better to have 100 people [who] love you than finding a million who just sort of like you. Build your business one person at a time. Just focus on 100 people. If they love you, they will market the product for you and tell everyone else. Go to your users. Do one scalable thing, one person at a time. It’s actually so simple, that’s the secret… that’s all you need to do.-Airbnb 創辦人

一般來說公司要成長,看的就是客戶成長率還有顧客流失率,客戶成長率越高、顧客流失率越低,一間公司成長的就越快。就統計數字上來說,爭取一個新顧客所需的成本遠大於留住一個舊客戶的成本。

而事實上,一個真正熱愛你的人會為你做出貢獻、真心為你著想、給予意見、希望與你一同成長,但是只是單純喜歡你的人隨時可能會找到下個他們更喜歡的人,並且跟你說再見。

沒有一個商品能夠讓所有的人都喜歡,但是那又怎樣呢?基本上只要有足夠的人真心喜歡一項商品,並願意掏出錢來,這個產品基本上就有盈利的機會。

小結

現在其實還是對產品還有創業一些東西感到很模糊。不過回想起來,當初對創業訊息的一些疑問,現在看起來似乎已經慢慢的被解決;而對現在的我來說,踏上創造屬於自己的產品的道路已經是一條越來越明確的方向,就來看看我能夠走到多遠吧。

搞不懂問題並不是學習者的錯,更可能是沒找到更好的學習方法#183

createyourownlives-dont-understand-is-not-your-fault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學習這個行為都是因為為了某足某個目的才存在,而我目前在自學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在課程結束之後能順利就職。但是我目前的學習目標,絕對不是希望能夠在這個課程上花上約15個月的時間完成課程,然後讓自己的程度超越95%從零開始的競爭者;而是希望自己能在9個月的時間內超越80、甚至85%的競爭者,因為我知道短短三個月的工作訓練,很有可能就超出半年的自學。就我來看,在相對短的時間擁有相對強的競爭力就變成了我的目標。

所以在自學的過程中,不斷的提高學習效率一直都是我致力解決的一件事,而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很多人在學習過程可能都會遇到的問題,那就是-卡死在一個觀念,因為無法理解所以無法繼續學習。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情況。當我們遇到問題沒辦法解決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痛苦、痛苦就讀不下去、讀不下去就無法吸收,整體來看就是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甚至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可能會開始責備自己不夠聰明,又進一步導致自信的喪失,但卻忘記了問題可能出在教材或是讀書方法上。

今天我想探討的是,撇除教材不夠好的情況下,我們要如何逃離卡死一個觀念,然後無法繼續學習的窘境?我的建議是,如果下次你在某個段落反覆看了幾次就是不得其解的話,那就直接繼續往下讀吧。因為會讓你卡死在那邊很可能根本就不是你的錯,而是其他因素造成的。

作者的講解順序

簡單來說就是作者在第一章第一頁提到的問題,答案可能不會在第一章的第三頁或是第一章的任何一頁找到,而是可能在第五章、或是這本書的最後一章的最後一頁才得到解答。大多數的作者會有自己為何如此編排的原因,不論是為了營造情緒、幫助理解或是其他各種理由都有可能,但是不論是何種方式都顯然不可能讓所有讀者得到滿足。

所以與其拘泥於無法解決當下的問題,不如耐心性子往下讀,因為可能你苦思很久的問題,答案就在幾頁之後。

人腦需要時間理解

在《夢的科學,解析睡夢中的大腦中》關於夢的一些研究和記錄當中,提到了一些有趣的例子。

第一個是他們記錄跳傘新手在接受訓練後的夢境,第一次出現夢到跳傘相關的場景的高峰期約是在訓練的三天後,第二次的高峰期約在十天後,科學家們的解釋是:我們儲存記憶的海馬迴逐漸把資訊傳遞到新皮質所需的處理時間,隨後在新皮質裡,這些資訊再度成為夢境的材料。

第二個研究則能解釋夢境如何幫助動物學習技能。鳥在睡覺時,會在夢中重現他們這個物種特有的求偶歌唱法,並且加以改進,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在睡覺時仍不斷地在運作,甚至我們可以說睡眠時大腦進一步地鞏固並強化先前學到的技能。

根據上述兩個研究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學習顯現出的最好成果不會是在當下,通常會是學習的幾天之後。所以你當下搞不懂,那很正常;而若是你在學習的幾天之後才出現豁然開朗的情況,那更正常不過了。

結論

其實人們的智商並不是造就人們學習成果差異最大的地方,長期且有效的刻意練習才是真正造成人與人之間能力差異的重點。刻意練習往往都是刻苦的,因為它讓我們發現我們最不擅長的地方,並逼迫我們去改善它們。

不過並不是在學習過程中感到痛苦,就表示我們正在刻意練習,然後讓自己一點一滴的進步。更可怕的是我們不是在刻意練習,而是在做效率差的、甚至是無效的練習。今天這篇文章就是希望透過分析教材的編排順序,還有一些科學的根據,讓大家找到更有效率的方式,也不要因為沮喪就怪罪自己。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有所收穫,也能更喜歡學習這件事。

不只是投資,試著思考如何壟斷市場#182

createyourownlives-invest-stock

今天在得到專欄看到一些關於機會和投資的觀點,我覺得很有趣,所以想要稍微討論一下這個議題。

就投資股票這個角度來看,盡量投資在那些長期看漲、收益相對高而且風險相對低的股票上,是個非常值得考慮的選項。雖然我沒有特別研究股票,但就我有限的認知來說,若是我現在要投入股票的話,我會盡量購入那些長期來看絕對會持續上漲的股票-即使不一定能在短期內套現,這樣的公司可能像是Amazon、Tesla、Alphabet,或是像鴻海、台積電之類的公司。

這個邏輯看來相較簡單,或者換個比較好懂的說好,投資那些期望值最高的選項。這個邏輯不只適用在投資財富上,在生活中的任一個領域都適用,像是現在自動駕駛技術越來越成熟,以工作賺取收入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立志成為長途駕駛的司機顯然就是相當不理智。因為這個選擇長期來看跌勢明顯、收益相對低而且風險相對高。

而在我先前的一些文章也討論過如何建立多維度能力組合也談過類似的觀念。不過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我想要討論的是比起單純投資,我們可以試著:

提前投入一個領域,並且壟斷市場。

什麼是壟斷?

在討論開始之前,我想要先定義壟斷這個詞

獨占,或稱賣者獨占、獨賣、獨佔,一般指唯一的賣者在一個或多個市場,通過一個或多個階段,面對競爭性的消費者;與買方獨占相反。獨占者在市場上,能夠隨意調節價格與產量(不能同時調節)。獨占能夠藉由在法律上獨享的特權、對供應來源的控制、或是企業間的聯手或協力行為來達成。-取自維基百科

也許有人認為壟斷這件事是壞的,但是我並不全然這麼認為。我們應該把它看成,讓自己在這個領域做到卓越,並且讓最多人能夠受益。就像是Amazon橫掃了很多電商市場、是大大小小的實體零售商店,甚至造成了很多商店失業;但是換個角度來看,人們選擇Amazon正是因為他們提供了最好的服務,而且Amazon也同時提供了不少的工作崗位。所以壟斷這件事真的是壞的嗎?不盡然,但如果像很多早期的國營事業壟斷之後就想擺爛那當然不好。

所以關於壟斷這件事,如果這個市場上只有你能夠做到最好,那你就接著做、造福更多人;如果一群人進來可以把整個餅做大,那當然歡迎大家加入;如果你在這個領域把品質搞得很差,那你就該知所進退趕快退出。

所以重點永遠是把自己做到卓越,而壟斷只是要求自己保持頂尖。

為什麼需要壟斷市場?

  1. 整體來看收益最大
  2. 能夠最有效的利用資源

整體來看收益最大

如果我們從收益上的角度來看,壟斷會有最大的收益基本上無庸質疑,因為你擁有調節價格還有產量的能力,而既然是投資,你本就應該採取收益最大的方式,而壟斷顯然符合這個條件。

能夠最有效的利用資源

如果我們要進入一個領域並做到卓越,那能否有效利用資源就變得相當重要,因為你有了好的支點和槓桿,你才能把效果最大化。就像是今天如果你的目標是把自己的公司打造成世界頂尖的公司,那你理所當然就要爭取最好的人才、全世界的人才,而不是侷限在只用台灣的人才。

如何選擇市場?

既然是投資,那顯然就是要賺取最大收益,至於喜歡與否是選項但並非必要選項。在現階段我能想出最好的答案,就是選擇那些除了長期看漲、收益相對高而且風險相對低之外,即使沒有成功壟斷市場也能讓你有所收穫的領域。像是如果你認為攝影對你的人生有所幫助,那除了單純學習之外,那你可以同時構思如何壟斷攝影相關的市場;而即使失敗了也無所謂,因為無論如何你都會有所收穫。

如何做到壟斷市場?

做到卓越

這永遠都是最重要的前提,沒有做到這點的話別人沒有選擇你的意願。

將資源導向自己(擴大影響力)

儘早開始:所有的事情都是需要積累,你越早開始做就能夠讓自己更快變好,也能夠越多人知道你。

分享資訊:現在很多方式可以在世界(網路)上留下紀錄,不論是文字、影片、課程等等形式都有辦法,而每個紀錄都會一點一滴的幫助你建立屬於你的威望。

幫助別人:透過幫助別人讓大家變得更好,你才知道你有沒有真正在創造價值,而當你有在創造價值才代表你做的是對的事;同時,你也可以透過別人給你的反饋讓自己隨時校正。

結論

上面討論了很多關於如何壟斷這件事,雖然我自己對如何做到還是不太確定,但我知道這是個可以、也應該去執行的方向,之後若是有更近一步的想法,再跟大家分享。

年度回顧及今年度目標#181

createyourownlives-goal-in-this-year

2016年對我來說是收穫很多而且很有體悟的一年,回顧這一年內我陸陸續續地立下了不少目標,其中有達到的、也有沒有達到的。仔細思考後發現我訂定了太多的目標,而且很多目標其實可以達成,但卻因為我並沒有投注足夠的心力所以失敗;還有就是過多的目標反而造成做事效率的下降,而仔細評估後其中有些目標根本可有可無。為了避免新的年度重蹈覆徹,所以仔細思考了一下並跟大家稍微分享我的反思。

閱讀全文〈年度回顧及今年度目標#181〉

25歲、身家五億、百度副總裁如何思考?#180

createyourownlives-how-great-people-think

首先,我承認標題很標題黨,如果你覺得被騙可以左轉不送了,但是在離開前有興趣的話,我建議你可以看一下這兩篇文章你有多久,沒有死磕過一個問題?當你夢想去改變一個行業

 

這是李叫獸(原名李靖)所寫的兩篇文章。邊看的時候可以邊思考一下,自己的思維能否像他一樣清晰、一樣完整,或甚至比他更好?喔對了,這傢伙今年25歲,前兩天共同創辦的公司以1億人民幣賣給百度,同時他本人並出任百度的副總裁,成為該公司有史以來擔任此職務的最年輕的一位。

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這週的專欄當中,討論的是尊重資本量級的差異。簡化一點來說,就是在各個領域中有著巨大成就或甚至是小有成就的人,都有屬於他們厲害的地方,而不僅僅是運氣而已。就像是我當然可以說郭台銘或王雪紅有什麼了不起,還不就是運氣好、血汗工廠、靠爸族等等才能賺這麼多錢。但事實上他們資產和一般人的差異是以億作為單位起跳的,而在賺錢這方面,他們就是比一般人厲害上千萬倍。

所以我們應該去了解自己和厲害的人之間為何存在如此巨大的差異,我們才有機會看到別人的優點、自己的不足,還有該做出哪些事情讓自己不斷成長。

根據兩篇文章中我想挑出兩個我特別感興趣的關鍵字

原則還有簡單

原則:

埃隆馬斯克曾說自己分析問題都要用“第一性原理”(Frist Principle),即用最本源的原則去剖析現象。

你有自己的思維模型嗎?根據查理蒙格指出,他個人有大約100多個思維模型幫助自己做判斷,透過這一個又一個模型幫自己思考、篩選、抉擇,讓他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也因為他的洞見,他成為巴菲特最信賴的夥伴,兩個人一起打造了整個波克夏王國。

對很多高手來說,他們的每個決策和行為都是由不同的思維模型、原則、套路所組合起來。基本上他們不會「隨意」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如果你有在看籃球之類需要持球進攻的運動,你常可以看到球員們行動自如地穿梭在球場中,在眾多人的防守之下不斷嘗試出手得分。雖然這些球員的動作看似華麗而且沒什麼規則,但是當你仔細拆解他們一連串的動作你就可以發現,他們的進攻動作是由許多的固定的動作所集合起來,最終變成難以預測,進而無往不利。

不過這是高手們的舉動,我們一般人總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並沒有辦法持續輸出固定的模式,而這正也是一般人跟高手們的差距。高手一出手就是各種套路,而普通人則是一出手就是什麼套路都沒有,但千萬別跟我說什麼無招勝有招,你又不是令狐沖,你甚至沒有任賢齊帥啊。

因此我認為,所有想讓各種能力更上一層樓的關鍵,就是去精熟許多重要的套路、模型或是原則,並將他們運用在生活當中,作為行事的依據、解決問題的方式。

簡單

輕鬆給自己一個答案,是最大的懶惰。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天巨富洛克斐勒在紐約的大街上讓一個鞋童幫他擦鞋。在擦鞋子的途中,這個鞋童非常熱心的跟洛克斐勒分享該買哪些股票、近期又有什麼重要的財經消息。洛克斐勒聽了這個鞋童滔滔不絕的分享之後受益良多,回到公司後立刻打電話給他的股票經紀人,說了一句話:「把我的股票通通都賣了。」,為什麼他要這麼做?據說洛克斐勒說了:「當連一個鞋童都能跟你滔滔不絕談股市的時候,就是該離開股票市場的時候。」。

在大多時候,當我們下意識地給出一個答案時,我們都應該退一步的去思考:「是否有其他人看法跟我一樣?」、「這樣想的人多嗎?」、「為什麼我們想的一樣或不一樣?」。在大多數的時候,當你的想法跟眾人越一致,你越應該質疑自己的想法。尤其是當這些問題不是落在普世價值,而是在各個行業中比較深入的議題時更要務必小心,因為大家如果都想法一致、都這麼厲害,那應該這些人是老大,想法不一樣的是小弟。但是真實情況是,這個世界上表現卓越的人大多都是那些「特立獨行且正確的人」。

為什麼要特立獨行且正確?

特立獨行:

在大多數的場域中,若是你要得到巨大的收穫你必然要跟別人不同,否則最後一定是大家採取一樣的行動殺得血流成河,此時不如另闢一片藍海,這就是特立獨行。

正確:

前面提到特立獨行,但是光特立獨行沒什麼用,你還得正確才行。不然我現在就要去玉山山腳開始挖石油,因為這也算是特立獨行。但是事實上台灣石油蘊藏量極低,而且顯然玉山山腳也不被認為是有石油的地方,否則為什麼我們都要從海外進口石油來維持2300萬人的生活所需呢?

結論

最後想跟大家說兩件事:1.開始建立自己的原則、套路、模型,並且活用它們。2.永遠要不斷的刻意練習、打磨一切有價值的事物。

每天叫醒你的是鬧鐘?還是夢想?#179

createyourownlives-what-wake-you-up

很可惜,對我來說兩個都不是。我不知道別人的答案是什麼,但是每天我腦海裡都有個聲音說著“Achieve something”,或是可以用另外一句Nike創辦人Phil Knight的一句話來形容也很精確

Make history or be a part of it.

我也時常在思考為什麼我還沒辦法為人類創造巨大的價值。

但是雖然是這樣,我卻沒辦法清醒的時候都在工作,不過別誤會,工作可以分很多型態,不是只坐在電腦前coding,寫作、思考、閱讀、或其他有生產力的事都算,而且我仍然花時間陪家人。但讓我不解的是,為何我竟然會有“殺時間”念頭。而更尷尬的是,即使當我有足夠多的時間的時候,我卻仍舊無法把所有的時間投注進去。

經過分析之後,會造成這樣的原因不外乎:

  1. 有時睡眠不足造成整理效率下降
  2. 不願意讓眼睛長時間暴露在3C產品前
  3. 為了找出寫文章的靈感變得焦慮
  4. 但是這些仍舊是可以克服的問題。另外,就以coding來說,我認為coding是未來10年內必備且最重要的技能,沒有之一,但我在學習時仍舊無法百分之百的投入(一部分是跟時間壓力,還有還沒辦法實際做誠品有關),這也讓我覺得有點困惑。

    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樣很病態,但讓我用小確幸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做不到,我一天不看書、一天不思考就會痛苦的不得了。小確幸?讓給需要的人吧。

    今天看到大陸著名的營銷專家「李叫獸」(原名李靖)所共同創辦的公司,被百度以一億人民倍給收購並出任百度的副總裁。之前就知道李叫獸是個很厲害的人物,但實在對他瞭解不多,於是我就上網搜尋了一下他的資料,找到了以下一段話:「91年出生25歲自媒體作者李叫獸,年紀輕輕出任百度副總裁的故事再一次成為互聯網圈熱議的勵志典範,而25歲的年紀也刷新了百度最年輕副總裁的記錄。」

    25歲?91年出生?跟我同年同歲共同創辦的公司估值一億人民幣,並且出任百度副總裁?Are you fxxking kidding me?雖然所謂英雄出少年,在年輕時代就嶄露頭角的人絕對大有人在,但是看到年紀跟自己相仿的人卻已經創造了巨大的價值,總不免令我再三的省思和檢討自己(先前也有一位叫做劉大貓的25歲連環創業家讓我有這種感覺)。但其實我無意跟他們比較,事實上我更想知道的是-究竟什麼帶來了如此巨大的差距?

    今天在看Jeff Bezos的自傳時,我看到的是一個為了追求自己的目標,不斷將自我推向極限的人。在他們的世界中,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擋他們,只有他們自己能夠讓自己停下來,而這樣的特質正是我在許多卓越人士身上所看到的。而也許,我缺少的就是這樣的特質。但值得開心的是,我又開始重新提醒自己這件事的重要。

    其實很多時候我不喜歡受挫的感覺,但我卻熱愛受挫之後找出答案、心靈超脫的那種愉悅感。今天我所得到的啟示是,我必須用接下來的幾年間,不斷的增強自己的各式能力,並找到能夠為人類創造巨大價值的事情,接著用更之後的數十年去實現這個目標。就像是我很久以前寫的文章一樣Elon Musk的Master Plan給我的反思,所有重要的事都是需要時間的淬煉,而唯有長時間積累,才能夠創造真正的價值。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本書名很有趣,由股神巴菲特所寫的書《Tap Dancing to Work : Warren Buffet on Practically Everything》,希望大家每天都能跳著踢踏舞去做自己想做的事。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