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出倒逼輸入#125

createyourownlives-output-make-imput
你還記得你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嗎?而學習過程中,輸入和輸出到底哪個比較重要?

 

關於“說”英文這件事情上,相信大家身邊至少會有兩種朋友。有一種朋友,每天都坐在書桌前苦讀、查字典、背單詞,然後每次考試總是拿到不錯的分數,雖然這種人英文感覺不錯,但總是沒什麼看到他們在跟其他人用英文說話,更不用說是跟外國人了;而另一種朋友,雖然考試成績不怎麼樣、口音有時候也滿奇怪的,但是他們就是很敢開口說話,講得爛沒關係、外國人聽不懂也沒關係,反正語言的目的是交流,講就對了。

 

就這樣過了幾年之後,你猜誰能用英文來跟外國人好好交流?我的答案肯定是後者。

持續輸出的改變

在從今年初開始,我給予了自己一個連續XX天的寫作計畫,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培養自己的意志力、做屬於自己的思想舉重,還有觀察持續行動所帶來的變化。一開始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我希望自己可以每天寫。寫著寫著我發現,我其實沒有那麼多東西好寫。而在網路上的文章畢竟是公諸於世的,為了讓寫出來的東西不要太瞎,這也逼得我每天都去思考一些我認為比較深刻的問題,或是把我的學習心得提煉出來。

 

又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我不希望有時候自己的文章變成只是當下的心情抒發或是解決了自己的疑問,我更想要做的是讓讀到我文章的人,都能夠有所收穫。因為對我來說,不浪費讀者的時間、讓他們都能有所收穫,是最基本的尊重還有禮貌,如果沒有做到這點,寫了也與其不發佈。而這樣的想法改變,也成了另外一種挑戰。

 

所以我要思考哪些主題對人們是有用的?如何整理我的思緒讓人們能夠了解?如何讓我的文章更加通順更有說服力?我在寫文章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思考這些問題,這也幫助我每天思考更多問題、梳理自己的思緒、閱讀更多書籍,因為唯有這樣我才能不浪費每個造訪這個網站的人的時間。現在我在思想、構思文章、整理思緒的成長、甚至是掌握一個多小時寫出一篇1、2000字文章的能力,是我在開始持續寫文章之前,完全沒有辦法想像的。

不完美沒關係,做就對了

一開始我的文章真的寫得很不好,主題也滿特別的,我第一篇和第二篇算是正式公佈在網路上的文章,竟然是寫販賣機還有一種叫做““だっこ型スピーカー””的擁抱式音響(也太有才XD),而且那時還是間隔一、兩個禮拜才能寫出一篇呢。雖然我現在的文章還是寫得不好,但是我至始至終都知道一件事:「這世上永遠不可能有完美這件事,但是我們每一次的改進都會讓我們更趨完美。而最終到了某天,你所不斷打磨出來的成品,在外人的眼中,就像是完美的作品。」。

 

在一開頭的時候我們討論的了輸入與輸出,其實我認為輸入跟輸出並沒有誰先誰後的順序,但是最終沒有輸出的話,輸入再多也沒有用幫助。因為至始至終,我們輸入的目的,從來都是為了輸出。所以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獲取知識;而獲取知識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是要讓它們為我們生活中所用。很多的東西,唯有當我們真正的去“用”的時候,他的價值才會被彰顯,也才有可能真的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份。

 

像專家一樣生活

而說到輸出倒逼輸入,還有另外一個類似的詞可以類比,那就是『像專家一樣生活』。在我們學習或是努力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希望可以像誰誰誰一樣厲害、或是像某某某一樣出色。但如果我說,如果你有一天要擁有跟他們類似的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像他們一樣生活”呢?當你試圖像專家一樣生活的時候,其實就相當於你已經提前活在未來,為未來做打算。當你開始嘗試之後,你就開始思考:「我要怎樣才能像他們一樣?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怎麼解決?」。

 

而這就像是輸出倒逼輸入的道理一樣,當你真的開始做了之後,你自然會知道你缺了些什麼,然後你就會慢慢得把那些你所缺少的拼圖一一補上。

小結

所以從今天開始,讓自己掌握輸出的習慣,開始實踐。相信我,只要你連續嘗試一段時間,一切都將有所改觀。
註:據說輸出到逼輸入一詞最早由Scaler提出,目前他的連續寫作已經到了第1000天;另外一個每天持續寫作的好例子是Seth Godin,已經連續寫了14年。

比熱情更重要的事#124

createyourownlives-live-your-livesYour work is going to fill a large part of your life, and the only way to be truly satisfied is to do what you believe is great work.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d it.–by Steve Jobs

還記得那幾年蘋果聲勢迅速往上竄時,Steve Jobs儼然成為了各界的心靈導師,而2005年他在Stanford的一場演講,更是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人,最著名的那句”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更是在過去不時在我的腦海中響起。

談熱情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因為它給人的是一種生動、有衝勁、足以改變一個人一生的一種情緒。而我也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下「熱情」的定義,我在這邊參考的是互動百科上的定義『熱情指人參與活動或對待別人所表現出來的熱烈,積極,主動,友好的情感或態度』。

但是我認為現實是,很多人根本就沒有屬於自己的熱情,而一味地談熱情根本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因為你對某件事情或是對你的人生有熱情,完全不代表你有能力過好屬於自己的人生,只能說明你對某些事情很有動力,但這跟你有沒有能力解決人生碰到的問題,似乎並沒有那麼的相關。而恰巧現在的人們又把追隨熱情看得比什麼都還重要(尤其是20多歲以下的人們)。

而我認為與其談熱情,不如讓我們來談談,我們覺得人生到底應該是怎麼回事?我們又要如何定義自己的人生?

你如何定義自己的人生?

在過去這段時間以來,我開始學習去定義我遇到的許多重要的事,因為我發現一但能夠清楚的定義一件事,我就對這件事有了更清晰的看法。舉例來說,我認為所謂的工程師就是:「利用自己的技能,推動這個世界的進步。」,所以目前正在自學coding的我來說,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如何透過自己的能力,推動這個世界的進步。而關於選擇哪個公司或是職業,對我來說都算是次要的選擇;另外,我認為所謂的跑步就是:「用最不傷害身體、最有效率、最能鍛鍊自己的方式讓身體健康,並不斷跑下去。」,所以跑步是為了身體健康而不斷的奔跑,所以在運動期間或前後,若是因為暖身不足、姿勢不對等等的原因讓身體受傷,就完全得不償失。

那人生呢?我們又要如何定義人生?對於這個答案我倒是沒辦法給出一個好的答案,但是這邊我想借用笑來老師對人生的看法,他認為對他來說,人生就是要『好好生活』。這句話看起來很樸實、一點都沒什麼特別的地方,但是如果你花點時間仔細著墨後你會發現,僅僅要做到『好好生活』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對很多人來說『好好生活』可能是要有足夠的收入、相對好的生活品質、和樂的家庭、良好的友誼等等。雖然這四項指標看起來也很普通,但是讓我們仔細觀察一下,我們生活周遭裡,真的做到這幾點的人有多少?

談熱情之前,先學著每天好好的認真生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所以我們都有可能對他人努力的方向感到不解甚至是不認同。但唯有一種人,不論他從事的職業或是他做的事情是什麼,我都會十分尊敬甚至是對他們感到敬佩。這些人們,就是「認真生活」的人。他們不願意浪費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把時間投注在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上面。這些事情可能是育兒持家、在工作上謹守本分,又或著是熱心公益、創造事業;他們可能擁有所謂的「熱情」,也可能根本沒有。但是你可以從他們的眼神還有態度中感受到他們的不同,因為這些人才是真真切切的「活」在這個世上、「活」出自己生命的人。

結論

對我來說,我不確定自己的熱情到底是什麼、而人生又是該怎麼樣,至少目前的我都還沒有定論。但是我給自己的要求就是,每天都要好好的生活,認真的過每一天。或許你會說這就是我的「熱情」,但我總知道還有很多事情比熱情更重要,而其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好好生活」。我相信倚靠這種態度生活,絕對不會走偏路。因為好好生活,是所有人都渴望的事,把它當作心靈的標竿,再正確不過了。

學會創造自己的產品#123

createyourownlives-make-your-own-product
在我前兩年的生活裡,有一位非常我敬佩他的部落客、創業家和作者,他的名字是Chris Guilleabiu。在Chris Guilleabiu早期的生活最先是在非洲當義工,之後開始在全世界旅行,並每天堅持用部落格記錄旅行期間,所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情。一晃眼數年過去了,他的部落格積累了許多讀者,很多人好奇他旅行經驗這麼豐富,有沒有什麼坐飛機的省錢妙招?他發現似乎可以把自己過往的經驗包裝起來當作產品販售,一來可以幫助更多人,二來也可以增加收入,於是他就開始賣自己的產品,『教授如何買到便宜的機票並累積里程』。
過了不久,他又發現很多了對他如何寫作、經營部落格有興趣,剛好寫了一段時間下來,他也累積了不少經驗,於是他又有了新的產品『教授人們如何寫作』。然後不久之後,他竟然開始出書了,先是出了一本書叫做“THE ART OF NON-CONFORMITY”,鼓勵人們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久之後他開始在全球訪探一些用小金額創業,闖出一片天的人們,出了一本全球暢銷的書,叫做“The $100 Startup: Reinvent the Way You Make a Living, Do What You Love, and Create a New Future ”
那時候的我知道這個世界上竟然有這樣的生存方式的時候,我真的是覺得我歎為觀止。竟然只要靠著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技能,就可以創造生活收入的來源。還有他最厲害的是可以不受地點限制的工作–只要有筆電還有網路就可以生存,而且重點是,他賺的金額還真的頗多。
而究竟要如何創造屬於自己的商品我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是著作是我最優先的目標。我曾經看到一段英文我覺得很有趣,“The best way to learn is to teach”,因為唯有你能夠清楚解釋、甚至是用容易讓他人理解的方式傳達一個概念,你才算是真正擁有這個概念。所以老實說,幫助自己真正學會一個領域的知識才是重點,而著作是一個幫助理解這個過程的副產品。而最終,我會持續打磨這個副產品,讓他們真正成為對其他人有意義、能夠幫助他人的知識。
所以,我會持續設定一些自己認為想要學習的主題,然後透過不斷學習、實踐以及紀錄,一點一滴地寫出我認為這些領域重要的地方、他們要如何定義、又要如何使用,最後完成這個領域的著作。
創造自己的產品這個想法,除了是我嚮往的生活方式之外,我甚至偏執的認為,所有人都應該學著創造屬於自己的產品,或著至少要有創造自己產品的能力。因為當你能夠獨立創造一個產品的時候,說明你的技能已經成熟到了一個程度;而除此之外,當我們需要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時,我們必須學會承擔所有的責任,因為這個東西好不好,全部都是你的責任。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作品。

總結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作品,所以我們必然要讓自己有能力活得更好(每個人的好不一樣),也學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當我們選擇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並好好的創造自己的生活那一刻,其實我們就已經主動對我的人生做出了選擇,而這樣的選擇其實就是我們所有人重生的關鍵–從致力於讓自己好好生活開始。
P.S.最近一直在思考,我在寫作方面應該為自己設下怎樣的標準,恰巧看到笑來老師說的一句話:『做到了再說,否則說了也白說。要想盡一切辦法成為“能說那話的人”。』,其實還真的確實是這樣,很多時候說了卻沒有做到,倒也是滿尷尬的一件事。所以從今以後我在這個網站只說我自己做到的事,還有自己學到的事。否則我寫一些自己根本沒有做到的事情,不只對看的人不禮貌,也不是一種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如何運用類比了解Ruby#122

createyourownlives-writting-ruby-is-like-writting-story

在笑來老師的文章中複習到這樣的一段話

一般來說,類比是我們在說明或理解時所使用的思維輔助工具,它的使用過程大抵如下:『為了向對方解釋清楚未知的X …… (或者為了理解尚處於未知的X……) 去找一個與X 類似的、但是對方肯定已經理解的A 說清楚它們之間的關係:X ≈ A 把A (或A 與X 相似的地方) 解釋清楚…… 於是X 不言自明……』

可以用類比幫助了解Ruby嗎?

所以我就開始思考了,這個方法真的有效嗎?那如果我要知道他是否有效,最好的方法就是實際用生活中的例子來測試?於是我選擇了目前正在學習的Ruby語言來套用這個方法。而我到底能夠把Ruby類比成什麼?

在練習Ruby數十個小時之後,我越來越覺得寫Ruby其實就是在寫一段故事。而為了寫好故事必然要先釐清以下幾件事
1.你的故事要解決什麼問題?
2.把故事劃分成好幾個部分
3.把每個部分寫得更詳細一點
4.幫助提高了解程度

你的故事要解決什麼問題?

一段故事可長可短,一般來說我們通常可以用短短幾句話就講完一個長篇大論的故事。比如說,哈利波特七集的系列小說,基本上就是在說:『主角哈利波特在霍格華茲7年學習生活中的冒險故事。』,但是這樣的故事沒有人會滿意,因為它顯然沒有解決聽故事的人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滿足心中好奇的渴望。』,而基本上所有的故事都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存在,並且不斷努力著。

把故事劃分好幾個部分

而為了要把一篇故事寫好,我們一定會有很多大綱或是時間軸,接著再針對各個點去把裡面的細節描寫清楚。就像是J·K·羅琳可能是把哈利波特的生活分成七年來看,先給予這七年都會發生哪些主要的大事件,接著再針對這些大事件一一描述。

把每個部分寫得更詳細一點

把故事分成七年之後我們必然要把故事,一一的詳細寫清楚,否則讀者們是不可能了解情節的發展。此外,有時候故事當中有太多的人物、地點、時空背景等等,作者可能沒辦法或不願意在故事中花太多篇幅的介紹,所以常見的方式是在書的一開始寫上前情提要、主角簡介、時空背景等等。

幫助提高了解程度

一般在寫文章的時候,非常忌諱的就是錯別字太多、邏輯不夠嚴謹、沒有結論。因為種種的這些因素,都有可能破壞讀者閱讀的節奏,最終導致這個故事可能沒有辦法『滿足讀者心中好奇的渴望』。

所以Ruby跟說故事的關係是?

Ruby的存在就是要解決作者或使用者所遇到的問題(可能是寫遊戲、解決繁瑣的問題等等都有可能),而當我們在寫Ruby的時候也必須先完整定義問題(假設我要寫個圈圈叉叉的遊戲)的存在,像是圈圈叉叉的遊戲敘述是長這樣的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09-10-16-51-17

接著,我們要針對整個流程擬出大綱(像是先顯示板子,接著要玩家先下,顯示板子,3個連成一線就贏了等等)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09-10-16-51-23

然後下一步,是要把每個流程寫得更加詳盡易懂(白棋可以下在哪?要怎麼避免下在已經有棋子的空格?遊戲可以在3個連成一線就中止嗎?),讓他能夠說出一個完整的故事。(詳細的內容)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09-10-16-55-37

而為了避免故事太過冗長,或著重要的資訊一再說明或漏掉,一般Ruby或在開始之前,定義很多的Method、constant,讓看的人可以一目暸然,不用每次都花大量的時間看重複的訊息(書籍前面的前情提要、主角簡介、時空背景等等。)(各種Method和Constant)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09-10-16-55-06

並且在撰寫的過程中,不斷的確認是否有錯別字、邏輯是否嚴謹、有沒有結論。因為這些小小的錯誤,都有可能造成電腦無法理解你的故事,進而無法產生你要的結果。(Error)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09-10-16-58-11

總結

而既然我們可以把Ruby跟寫故事類比起來之後,對我們來說最方便的就是,透過模擬這樣的思維幫你解決問題。我們開始寫Ruby之前要先定義自己的故事是什麼,然後把每個流程大概分類,接著把內容變得更加詳盡。而在撰寫的過程中,把重複出現的資訊盡量簡化,放在前情提要的部分,避免浪費時間和精力。

如果能夠用這樣的思維思考,或許能夠讓初學Ruby或著操作的人有個大概的方向,減少入門的時間。

不知道這樣的類比有沒有實際幫助理解,如果有差的話可以留言跟我說一下XD

【每日寫作】“選好書”其實也是一項技能#120

createyourownlives-how-to-select-good-book

我發現最近腦袋有點空空的,有可能是讀書輸入的質量下降,也許是因為改用audible的原因,導致整體輸入沒有像是閱讀吸收的這麼直接。不過透過audible加實體書的學習方法還沒有測試完畢,真正的效果如何還要觀察一段時間再說。

 

這時我突然想起了一個俗語:『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言語乏味。』,雖然有點誇張,但是最近我腦海中思考的質量有點下滑卻是不爭的事實。

 

而這就讓我思考,是不是我讀的書出了什麼問題?對我來說要判斷一本書是不是好書最直觀的方法之一,就是我讀它的時候,它讓我驚豔了多少次、學到了多少東西。雖然這應該不是個最好的判別方式,因為若是有一本書,花了幾乎全部的篇幅在闡述、幫助你瞭解“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即使你只學到了“一個”概念,但那個概念的重要性,也足以讓這本書稱作好書了。

 

而我個人認為,所謂選書的用意就是:『當你為了滿足特定閱讀目的時(不論是檢索是或精讀),能挑到符合你目的,並解決你問題的書。而這樣的書,品質越高越好。』,但是我們總不能每次都靠直接閱讀的方式來判斷,一來這樣耗費大量時間,二來這樣浪費大量注意力。所以找到更好的選書的方法,自然就變得十分重要。

選書應該要有什麼原則?

為了找出答案,我花了點時間又研究了笑來老師如何挑書的原則,他羅列了以下11個要點『1.出版社 2.作者 3.版次 4.印次 5.印數 6.“編”與“著” 7.參考文獻(References) 8.索引(Index) 9.盡量不讀譯作 10.花點時間去讀書評 11.看看牛人在讀什麼』
 
這裡面的2、9、10、11我都可以輕鬆做到,而6其實在我來看差異不大,笑來老師主要應該是在說大陸的出版情況。我把剩下的1、4、5、6看作一體來討論,而7、8又另外討論。在1、4、5、6這幾點,由於我還沒有太多實踐跟體悟,所以在這邊我就先不多做分享,畢竟分享自己沒經驗或沒做過功課的東西也真的滿不禮貌的(對這個領域的人還有看的人都是),所以我想討論的是參考文獻和索引。
參考文獻和索引
關於參考文獻笑來老師是這麼說的:『為了習得知識而去讀書,多是技術文獻之類的“非虛構類書籍”(Non-Fiction)。如果書後沒有詳盡的“參考文獻”列表,那這本書不值得讀——更多的可能性是,那並非是作者用筆寫的,而是他用剪刀漿糊拼出來的東西。這一條格外重要,真的在乎它,就會知道中文書中,可選擇數量其實很少。另外,好書的“參考文獻”往往相當於一個地圖,你按圖索驥,就會找到更多好書、經典書。』,而索引則是:『好的參考文獻,或者說,合格的參考文獻,是要有詳盡的索引的。印刷版的書,沒有索引,就沒辦法檢索——那書的用處何止減半!當然,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更喜歡電子書的重要原因:可隨時全文搜索!

 

我個人的想法是,一本書有越多(科學)資料佐證,表示作者花了很多時間求證、並試圖用各種方式用有說服力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所以相較起來是比較可信的;而相較之下,一本書若是沒有太多參考資料,說穿了就是作者自己的人生經驗,至於正不正確、有沒有效,其實可能就是見仁見智。

沒有參考文獻和索引的書是?

看完了這個原則之後,我挑起了書堆中其中一本書,這本當初買來之前被讀者評論洗腦、作者介紹看起來也好棒棒,但是翻開來閱讀之後卻是一點都沒有學習到的感覺。雖然也只閱讀到一半,但是我對這本書確實是越來越失去耐心。而我翻開這本書,試圖找尋參考文獻和索引,但是卻遍尋不著,而這不就是笑來老師說的沒有參考文獻和索引的最佳實證嗎?

 

而我在翻開A mind of number這本書,背後滿滿都是參考文獻和索引,而作者的文字和內容,確實充滿了各式實用的智慧還有清晰的例證。雖然只是簡單地拿了兩本書來做比較,卻讓我不得不警惕參考文獻還有索引的重要,並且再次思考好好選書的急迫性。

 

但是,參考文獻和索引並不一定需要存在,他們至始至終只是幫助你判斷的指標。因為像是強者中的強者的自傳或是回憶史(Phik Knight和Charlie Munger等),就不太需要參考文獻和索引的支持,因為他們的名字就告訴你不需要質疑(誤)。其實上面提到那本也是類似的書,但是等級確實有差。

選書的重要性

其實事前選書的重要性,應該就像是我們在去陌生餐廳吃飯前,總是會花上不少的時間上網看評價、其他顧客的反饋,總之就是希望可以不要踩到雷,然後挑到一間價格實在、食物美味的餐廳;而讀書作為吸收知識的重要手段,它的重要性絕對不亞於挑選一間有品質的餐廳用餐。回想起來我在今年2月多寫了一篇如何挑書的文章,而一段時間過去了,看來我選書的功力並沒有進步太多,充其量只是選了些“人氣高”的書,並不是真的選了本“好”書。這種情況就像是很多產業的媒體寵兒,有魅力是他們的基本素質,但是不是真的有sense,就要好好甄別了。

 

而最終,我們會發現其實選書也是一種技能。而就像是所有的技能一樣,他們都是可惜得的,只要搭配足夠長的時間、還有正確的方式,都能夠漸漸地掌握這項能力。當我們習得一項技能之後,我們可以很驚訝的發現,這個技能會為我們開啟一個通往新世界的大門。而我們的人生,也將因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註:其實選書的原理中的參考文獻還有索引這兩點,也可以同樣運用到寫作上。讀者一般期望可以看到豐富的實例還有清晰的例證,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去了解書中想要闡述的概念。因此我認為用這種方式寫作,應該有一定的加分效果,所以有寫作習慣的朋友,也可以參考類似的作法。

【每日寫作】提高學習/做事的效率,從減少干擾開始#109

createyourownlives-cut-off-distraction

在文章開始之前,先讓我們想想今天的我們花了多少時間在刷臉書、看訊息、回留言。這些時間中,哪些是真正有價值的被使用的?而哪些時間又是為了放鬆心情?而又有哪些時間是單純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在現代人的生活當中,我們被各式各樣的東西奪取我們的注意力,各種應用程式的提醒推送、即時通訊軟體的被濫用、對他人時間的不尊重等等,都造成了我們深度思考的時間被剝奪,進而造成了做事效率的降低。

集中精神的重要

在A Mind of Number這本書中也有提到,人們要足夠的專注,才有機會形成“知識團塊”(英文是Chunk,意思應該是有意義的資訊的集合,有錯還請指正)。Chunks are compact packages of information that your mind can easily access。在你腦海中的這些團塊,紀錄了對你來講許多重要的資訊,諸如事情要如何處理、必要的知識有哪些,基本上都記錄在一個又一個的Chunk裡面,他就像是你腦海裡的圖書館一樣,你把你所需要的知識放在裡面(書),想用的時候就隨時派得上用場(借書)。

 

但是今天在臉書訊息、Line的通知、信箱的信件等等,不斷的奪取我們注意力的情況下,我們很難有效率地去學習技能、解決問題。因為我們既無法思考得很深入,又不能幫助自己的腦海建立有意義的知識架構,而長久下來,效率低落似乎變成不可避免的結局。

Multi-tasking真的好嗎?

而其實不要說思考的途中被其他事物打斷不好,Multi-tasking其實也是造成效率降低的原因。一般人會Multi-tasking的原因不外乎:1.工作真的太多,常常得處理到一半就必須要救火。2.做得好累,轉換一下心情。第一種情形在工作上屬於不可抗力的因素,但透過團隊的努力,卻事實還是有機會降低工作到一半被打斷的機會;而第二種情形必須要建立在比較有系統化的方式上,否則往往後果也是效率不彰。

 

為什麼不要multi-tasking,因為即使你多麽努力,試圖一切換到新的工作項目就立刻進入狀況,但你腦海中還是免不了會殘存先前工作的片段(因為你的大腦其實也還是在處理先前的工作),而你可能需要數分鐘甚至十數分鐘才能完全投入。那如果你手頭上的工作只做了不到10分鐘又再度被打斷呢?那你真正深度投入的時間有多少?

 

如果不相信分工帶來的影響,現在就去看電視看個5-10分鐘,試著回頭看這篇文章時,完全不要讓自己腦海浮出剛剛看電視的內容。試一下你就知道這一切有多難。

 

其實對每個人來說,稍微放鬆一下都是無可厚非的事情。我有時候也會滑臉書,尤其是心情煩躁的時候會花更多的時間,但是我現在一天花在臉書上的時間不超過10-15分鐘,通常都是滑過去看有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事。但是你到底要花多少時間在上面,就是一件需要商榷的事。

你都拿“生命”做什麼?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要這麼在乎不被打斷,那就要問問我們對於時間的態度是怎樣。如果你希望把你的每分每秒花在值得你生命的人事物上,你就會知道如何衡量自己的時間,因為你付出的每個時刻,基本上都是在“賣命”。而時間,確實也總是一去不復返,你用什麼都買不回來。

如何主動減少被干擾(如何減少干擾自己)?

最好讓自己不要被中斷的方式就是1.關掉所有手機app的通知。2.減少無意義滑手機的時間。3.只看工作相關的訊息

關掉所有手機app的通知

老實說我真的覺得現在app的通知真的有點過度干擾,像是誰誰在哪個社團PO文了,誰誰誰又發新動態了。社群軟體當然是我們瞭解他人近況、增加互動的媒介,但並不代表我們要每分每秒的持續更新。如果真的要關心,我們也可以等手頭的事情處理完之後,再打開來看。

減少無意義滑手機的時間

如果你滑手機只是為了“殺”時間,那你也可以有意義的殺。不要看淘寶、不要看網購、不要玩手遊。你可以看看國際新聞、有意義的文章、背背單字,其實做什麼都可以,要殺時間也可以。但是切記不要過頭、不要沈迷。

只看工作相關的訊息

有時候在工作上會大量的利用line等等的即時通訊軟體來聯絡,我們可能不時的必須刷一下。但是刷完工作相關的訊息,並不代表你需要刷其他好友圈的訊息,就像是一開始說的一樣,其實沒有那麼急著隔一段時間就看一次。如果可以,回家的時候花個5-10分鐘一次看完就好了。老實說,很多訊息好幾天不看也不會對你的人生造成什麼太大的影響。

結論

這幾天在聽有聲書”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 “,一開頭就提到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為自己建了一個石頭塔,把自己關在裡面、停用電子通訊設備,以便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而在書中也提到了另外一個商學院畢業的學生,中途轉職學程式語言,把自己關在地下室的書房當中,也是停用了電子通訊設備。這兩個人的學習效率都有顯著的提高,因為他們成功的避免了很多外在的干擾。

 

而由於這本書的啟發,我也從今天下午開始正式把讀書的地點換到屏大圖書館,而不是每天人多嘈雜的Caffe。今天一個下午實驗下來,讀書專注度確實提高很多,至少再也不會因為高中生喇賽或是路人大笑的聲音受影響。

 

所以,隨時隨地都能被聯繫到真的很重要嗎?我最近剛好換手機,新手機在啟用各種app時都會問我要不要開啟通知,而我把所有的通知都關了。經過幾天的實驗,我的結論就是-根本就沒差。有重要的事不會用網路,而會直接打給你。

【每日寫作】每天都要幫自己“洗腦”#108

createyourownlive-wash-your-brain

當觀念植入我們的大腦之後會形成認知,而認知會影響我們如何採取行動,而可怕的是,錯誤或是不知道正確觀念的存在,往往會鑄成大錯。

就像是中國早期的鍊金術士,希望透過煉丹來製作長生不老的丹藥,我們來看看煉丹的原料都有哪些:金、銀、銅、鉛、錫、汞、石灰、礬石、芒硝、石炭、石棉、砒霜、硃砂、雄黃、雌黃、雲母、曾青、硫磺等等。有注意到原料有哪些東西嗎?其中有重金屬汞、鉛等等,還有劇毒的砒霜,看來早期的鍊金術士沒有辦法把自己變得長生不老,倒是讓自己很快就成仙了。

這些就像是我前提到的險盲一樣,沒有正確的核心概念會很麻煩,而錯誤的核心概念往往由錯誤的資訊和觀念所引起。

而要讓自己有正確認知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輸入好的、正確的觀念到你的大腦裡。就像是你想要身體健康,總得吃乾淨、無毒、有營養價值的食物一樣。而要攝取這些所謂好的觀念,最好的方式就是靠閱讀、跟傑出的人交流,並且反覆的著墨確認,但其實這些做法的重點都只有一個-瞭解如何正確思考。

還記得在大學時代,看到了之初創投的創辦人-Jamie的一篇文章關於思想舉重的文章。那時候我只是恍恍惚惚地把這句話放在腦中:『思想舉重?所以大腦竟然也能像肌肉一樣鍛鍊是吧?』。這也讓我當時就下定決心,我一定也要開始寫文章,鍛鍊我自己的腦力。而當時的想法也為目前持續寫作的我,種下了一顆萌芽的種子。

自從那時候開始,我便會定期地看Jamie的文章。接著我順藤摸瓜的找到了Chris Guillebeau的部落格,更接下來我還發現了Seth Godin這個大寶藏。每個時期的我都有不同的rmole odel,而隨著一段時間的成長,或是心境的轉變,我的model也不停地變化,直到最近影響我最大的是笑來老師

在上面我也提到,對我來說,在不同階段的時候我都有不同的role model。那也是因為對我來說,我也不停的升級自己的認知、試圖找到更正確的概念。我有時候都會回頭去對照當初啟發我的人,還有現在啟發我的人有什麼不同。我會發現,有些人雖然厲害,但是卻已經開始停止成長了,或是對我來說他們的觀念已經不再是“正確”的觀念了。也就是因為此,所以我的價值觀開始與他們不同,我的role model也會開始改變,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

我們有時候不能確保某些觀念一定是對的,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先確信一個概念,並且透過生活中不斷的試誤來判斷是否正確。而當我們發現某個概念基本上已經不太可能被、甚至不可能被推翻了,我們就可以篤信這個概念,並把它植入我們的腦海中,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

為了要保持身體的健康和清爽,我們每天都必須要洗頭、洗手、洗身體,但是有多少人卻不知道每天洗腦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每天都要透過輸入正確的思維、重新複習正確的概念、跟那些足夠聰明的人交流,來確保自己腦海中的概念是清晰的、正確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我們的認知會影響我們如何採取行動,若是不想要多走彎路、甚至是走上一條錯的路,就要保持每天”洗腦“的習慣。這,才是真正的好習慣啊。

【每日寫作】為什麼我們一定至少要有“一技”之長,而且還要夠強#107

createyourownlives-cultivate-your-skill
如果我們想要過上“高品質”的生活,我們必然要有足夠的能力,幫自己解決問題。
讓我們來看一份有趣的數據,世界上最有錢的人們的姓名清單。世界上最有錢的人是Bill Gates,資產750億鎂;第33名是馬雲,資產205億鎂;第94名是Elon Musk,資產107億鎂;第167名是Micky Arison,資產71億鎂;第270名是Israel Englander,資產是50億美金。這些人明明都是世界上前300個有錢的人,每個人家中的可以說是想要過得多奢華、就能有多奢華,但是你注意到一件事了嗎?在這些有錢人當中,竟然也有貧富差距!
第一名的Bill Gate的資產,是第270名Israel Englander的15倍啊,他們之間差了700億鎂啊(大約是2兆200億台幣,分給台灣2千3百萬人,每人可以大約分10萬…)。

贏者全拿的時代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這個社會基本上是一個贏者全拿的時代。你越有能力,你越有機會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問題,甚至是創造出巨大的價值,並且帶來豐厚的財富(不只是金錢)。

享受能力帶來的回報

其實每個人對“高品質”生活的定義不同,就像是每個人對理想生活的定義不同一樣。但是之所以擁有一技之長是好的,那是因為當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去創造價值時,我們就能夠得到相對應的回報。而你能力所創造的價值(甚至可以不用用金錢當媒介),可以為你換得食物、醫療、體驗、知識,等等各式各樣的東西;所以換句話說,當你沒有能力創造價值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沒有機會充分地享受這些成果。
而先前在討論財富自由的定義時就提到,所謂的財富自由應該是:『未來的我們不再需要為了生活所需,而出售自己寶貴的時間。』,如果你的目標是追求財富自由,你更應該努力讓自己有足夠強的能力去創造價值,提高自己的單位時間收入,甚至是將一份時間賣成多份,坐享複利效應帶來的豐厚成果。

未來所面臨的挑戰

更何況未來的世界已經不是人和人和睦相處,或是人跟人相互競爭的世界,更是機器人吃人、機器人取代人類的世界。越來越多人會失業、越來越多人會發現沒有機會。所以我們不只是要有一技之長,這個技能最好還是機器人不能輕易取代,甚至是能駕馭機器人的能力。每個人想要投資的一技之長絕對會不盡相同,但是我們該知道的是,知識的能帶來的成果是非常驚人的,你回頭看看那份有錢人的清單當中,裡面每個人靠自己的知識和才智賺取了多少價值、又為人類的生活帶來多少改變就能懂我在說什麼了。

未來必備的能力

以下是我認為未來幾年還是很重要的能力
1.英文能力(可能還有5年的紅利期)
2.程式語言能力(只會越來越重要)
3.高效率的學習能力(極度重要)
4.正確的邏輯思考能力(一切的根基)
所以開始累積自己的能力吧!先把一個技能培養到足夠專精,讓自己有能力面對人生中大大小小的挑戰。接著再透過先前積累起來的經驗,幫助自己在新的領域學習,當你能夠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得到成功,你就為自己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知識壁壘,讓自己能夠免於各種風險,並有機會體驗更不一樣的人生。

【每日寫作】人生要幸福,重點就是別當險盲#106

createyourownlives-dont-be-blind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文盲的定義是什麼?文盲,即不識字、無讀寫能力的人。-取自維基百科。而我個人對險盲的定義,指的也就是無法辨識風險、只有莽撞和衝動的人。

為什麼別當險盲很重要,因為很多時候在人生當中,我們忘記去思考每件事最重要的核心意義是什麼?而僅次於核心意義的重點是什麼?而哪些事情比起核心意義又可以稱之為幾乎不重要?

我們瞭解事情的核心意義嗎?

就讓我們拿賣食物的小吃店或是餐廳來做例子,對於這樣的店家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答案應該很簡單,就是『食物好吃』,基本上如果食物不夠好吃,不管你的裝潢多美、服務生多正、價格多低,都沒有用,因為你連最基礎的要求都沒有達到(當然如果你的店是賣女僕的陪伴,而不在食物好不好吃,那就跟單純的餐飲店不同了。)。

生活中有哪些人倫悲劇?

同樣的,我們可以試著對人生來下定義,而這次我們不試著從正面來找答案,我們要用反面來看。先問一個問題:『最常見不可抗力的人倫悲劇有哪些?』,答案可能有很多,讓我隨便找幾個例子:家中失火、交通意外、一氧化碳中毒、溺水等等,這些類型的悲劇,常會造成生命的直接損傷;而相較之下,『可掌握的人倫悲劇有哪些?』,我認為答案有:家中有大量債務、親人久病纏身、夫婦感情不睦、長輩遺產分不清等等,而這些事情輕則造成生活嚴重受影響、重則造成生命損傷或是親友互弒;當然更輕微的一點還有無法順利教養子女、家長無謀生能力等等。

當我們一但知道有可能會造成人倫悲劇的原因有哪些之後,其實我們就很有機會來防範這些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而要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我們要回到核心來找解決方法。

重點是要保全生命

所以當你要買車的時候,能夠多花點錢買一台耐撞一點、系統好一點的車,就不要惋惜那幾十甚至幾百萬升級安全系統。錢要花在對的地方,而看到那些花了幾十萬再改車子的外觀,但是改了之後板金還是薄的跟紙片一樣的車,我只能祈禱台灣的交通能夠越來越好了。

讓我們看看以下的新聞:『知名台商「鎢鋼大王」的二千金,前晚駕駛百萬名車酒駕,先是擦撞停等紅綠燈的公車與路旁的捷豹轎車,未下車察看反而直踩油門闖紅燈,高速衝撞行駛中的BMW轎車,所幸無人傷亡。』,如果今天開的是Toyota的車呢?我想情況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如果我們想要平時在路上更安全、更有保障,買一台真正安全的車就是我們需要努力的目標。

重點是要做足功課

而第二種人倫悲劇中的債務,最常見造成的原因就是投資失敗、生意失敗、賭博、親友生病、救濟親友、熱心公益等等。大部分的人為何會投資失敗呢?就讓我們拿“玩股票”這件事來說,那些在玩股票的人,真的大部分都是在「玩」。真正對經濟情勢、產業現況、國家政策等有深入了解的真的不多。因為就只是「玩」,所以從頭到尾都無法辨別風險、如何增加迴避風險的機會,而永遠只是落入“被賺”的循環。而其實最終的原因可能不是任何的外在因素,基本上就是自己功課做得不夠。

那我們看看以下的一段文字:『上週, Ben Goertzel 和他的創業公司 Aidyia 將他們管理的對沖基金裡的所有股票交易完全交給了人工智慧(AI)來進行交易,期間沒有任何人類干預行為。作為 AI 界的領軍人物和首席科學家, Goertzel 如是說,「如果我們都死了,人工智慧還是會照常交易。」』-取自inside
現在在用對沖基金來賺錢的,已經進化到在用機器輔助運算了,那些只在憑感覺、聽信名嘴、不願意做功課仔細辨別風險的人,是否該好好警覺?

總結

因此,若是要活得長久、活得幸福,就要去了解為何會疾病纏身、為何會負債、為何不能保持身心安全、為何不能解決問題。前一陣子在看奧運的跆拳道比賽,我們的選手在比賽中領先,但卻在看似穩穩收下勝利的情況下,最終被對手逆轉。雖然早就從新聞知道結果,但我還是打開電視看重播,因為我想知道,這位選手經歷了什麼心態?人們到底又為什麼會讓勝利溜走?而這種情況,又該如何避免?

而瞭解別人為何會疾病纏身、為何會負債、為何身心會不安全、為何無法解決問題,都是一樣的道理,只有找出事情的規律,我們才能避免風險和掌握趨勢。

【每日寫作】為何我們應該鼓勵別人,追求自己的目標#105

createyourownlives-encourage-others

因為從很久以前我就知道,擁有一個目標,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我真正醒悟,發現自己需要尋找自己人生意義的時刻,大概是大二下的時候。從那個時刻開始,我每天幾乎無時無刻都在想:『我的熱情到底是什麼?我到底未來過的或是什麼樣的生活?』,有時的我沮喪、有時的我失眠、有時的我因為自己的無能而落淚(寫了都覺得有趣XD)、有時的我誤以為自己找到了答案,而這樣的事情,幾乎在每天的生活中輪流上演。而直到最近,我才開始慢慢的放下自己的焦慮還有恐懼,也逐漸確定了自己的目標,而到了這些時刻為止,大約經過了六年的時間。(天阿,六年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啊…)
所以當人們有了目標之後,我們更應該去鼓勵他們,因為這個世界上冷言冷語太多,相較之下,鼓勵這種東西根本就是無比稀少的東西啊。
說到目標,大部分的人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而相較之下,有目標的人就更顯得難能可貴。但是雖然目前可能還沒有目標,這並不代表我們就需要自怨自艾,因為目標(或者你想說熱情)從來就不是與生俱來的,它們往往都是在人生中各項經驗和體會的交集,而很多時候它們更需要我們刻意去理解甚至是創造。

如果你還不了解自己的目標…

想要了解自己的目標,從善用自己的注意力開始。Pokemon Go出來之後,我就很喜歡說一句話:『如果你想成為神奇寶貝大師,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抓神奇寶貝就對了!』,所以反過來看,如果你想要了解自己的目標,你就要有決心花足夠的時間,來幫助自己找到目標。
我其實還沒有辦法完整的說出,這段時間我是因為經歷了些什麼,最終才幫助自己得到了結論。而我最近很喜歡一句話“Lady luck favors those who tries”,我只知道其中最關鍵的事是,永遠不要放棄找出答案,因為只要你願意持續努力,有很大的機會你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意外的驚喜。
目前的我,只能給以下幾個建議,希望大家(我也是)都能花時間好好想想
1.你想要過上怎樣的生活?
2.什麼是你人生值得追求的事?
3.你能夠為別人創造什麼價值?
4.你應該培養什麼能力來累積自己的資本?
5.如何善用自己的注意力(你的注意力花在哪,你就會去哪)?

如果你已經瞭解了自己的目標…

我必須先說聲恭喜你,因為人生有了目標之後,事情就簡單太多了。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想盡辦法完成目標。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很多時候人們總是喜歡潑其他人冷水,一次又一次的嘲笑其他人,似乎別人有目標是件很可笑的事。但是人因夢想而偉大,世界上有多少偉大的發明、對人類有傑出貢獻的是,都是由這群“夢想”家所帶領我們達到的。
很多時候,我們做什麼並不需要別人批准,甚至別人認同,只要你自己覺得是對的事,你就應該去做。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固執地堅持己見,而應該靈活地去一步一步的驗證自己的想法,等到你深信不已之後,就把這個念頭深植到你的大腦裡,成為你身體的一部份。就像是lean startup的精神一樣:『先抱持一個觀念,然後不停的測試,最後找到MVP之後,再野蠻生長。』。
所以你應該要做的,就是堅定自己的信念,然後一步一步的向其邁進。但是一路上,你絕對會碰到很多挫折、很多困難,但這是很正常的,因為人生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如果你遇到挫折就想放棄目標,或是你訂下目標不久就開始淡忘,都只是一次又一次的說明:『你其實沒有那麼想完成它。』。而若是有這種情形出現,你必須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出在哪?試著找出問題之後,再繼續前行。

我想做的是什麼?

我建立自己的網站,並為網域取名為create your own lives最大的希望就是,透過自己成長的軌跡告訴大家,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透過持續的努力,達到屬於自己的目標、完成屬於自己的夢想。而在不久的將來,我也希望能夠幫助許多人共同成長,讓我們一起完成屬於我們自己的目標。
但是很多時候,人微言輕,你的地位不夠或是不被認同,所說出的話是沒人願意聽的。不過沒有關係,我會透過一步一步的成長,並記錄我的成長歷程,讓大家知道一開始的我一點都不耀眼。但是我透過每天持續的努力,幫助自己朝向自己的目標邁進。如果我都可以,大部分的人絕對也可以。
我們想做什麼,不需要別人授權。因為至始至終,這都是屬於你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屬於那些這輩子沒有參與過你的人生超過10小時,每次都只是出一張嘴想要“改變”你的人。我總是請我媽不要擔心我,因為我比她更擔心我自己,如果我自己都找不出答案了,她擔心有什麼用呢?
說到底,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旅程,而我們最需要的,就是不時有些補給站,讓自己可以恢復體力,繼續朝向目標。而我們每次的鼓勵,恰好有可能就是那些旅途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所以不要吝惜自己的鼓勵,多幫助身邊的其他人,讓更多人能夠完成屬於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