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新知識-元認知能力#133

createyourownlives-metacognition
元認知能力,英文叫做Metacognition。雖然之前就曾經在笑來老師的電子書上反覆地看到這個名詞,但是直到今天得到專欄上開始討論這個話題,加上最近對心理學還有腦神經科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我立刻上網查資料還有到圖書館借書來看。根據得到專欄上的解釋,所謂的英文解釋是“Metacognition: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one&s own thought process”,而中文是「元認知能力:對自己的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

在Metacognition這本書中類比了一個metacognition應用的實例。想像一下今天你的一個朋友興高采烈地打電話跟你分享她剛剛看的電影,她一開頭就批哩啪拉的說了一堆,所以你試圖去了解她到底在說什麼(monitoring),而在大致接受訊息之後,你便可以中斷她的談話、放空、開始跟你朋友討論劇情等等(control)。而真實的元認知能力就是類似的情形,只不過把你朋友跟你談話的作為,換成你自己在做的事;換言之,你監控自己的行為,並做出相對應的行為,而這正是簡單的metacognition的應用。

雖然對元認知能力瞭解的還不夠深入,但我想它最大的價值在於-知道自己到底在搞什麼。我猜想有太多的時候我們都會下意識地進入一些狀態,卻無法自拔。就拿我們每天都會使用的FB、網劇、電視來說,有多少人只要一開始用,就會整個了忘我地投入數十分鐘甚至好幾個小時,並且直到最後才回神自己竟然花了那麼多時間;另一方面,元認知能力應用在學習上也是很有價值的。因為一但你“意識”到你的學習狀態出了問題,你自然會試圖找出解決方法。

但是截至目前為止我更想知道的是,元認知能力既然作為一種能力,那要如何有效加強(冥想似乎可以)?加強了之後又能在哪些領域實際發生效果(似乎能在學習能力和記憶力上有幫助)?

目前都還在只是剛剛開始探索這個有趣的領域,隨著時間應該會有越來越多的認知,到時候再跟大家分享這個神秘又有趣的知識吧。

面對慌恐的人生,要如何找出方向?#132

createyourownlives-what-do-you-want-in-life
「有時候早上醒來,我也會煩惱到底下一步是什麼?但是即使再惶恐,我還是會對著鏡子裡的自己加油打氣,告訴自己可以。」,在我眼前的是一位連續創業家,也是面試我的對象。他在過去幾年創立了幾間公司,據他透露其中幾間公司有進軍海外的意圖,他個人在台灣網路界也頗有名氣。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我們的面試持續了約一個小時,我還記得面試結束前我問了他一個問題「未來你的目標或願景是什麼?」。「我想建立我自己的企業版圖」,他說。噢,對了,他後來跟我說在我們面試的第一分鐘他就決定不錄取我了,真是有趣的面試經驗。

改變的起點

我大概是從大二下一個準備工數的夜晚開始覺悟(萬惡的工數啊),我對環工系的所學一點興趣都沒有,難道我要繼續花時間在這我完全不感興趣的事情上嗎?這樣的人生不是我想要的。而我也是從那個時刻開始真正做出了「主動選擇」,即使我還是不知道未來的我到底想做什麼、該做什麼,但是我就是深信一件事,「我必須活出屬於我自己的人生」。而從大二下的那個時刻開始,直到現在我寫下這段文字的這個剎那,時間已經過去了六年多。

 

其實從古到今,人們對於想要的事情總是渴望能夠越快入手、越快達成越好,就像是人們總是癡迷於一夜成功、一夜致富、一週學會XX,而在英文裡也有一個類似的單詞,叫做”Overnight success”。而關於自己人生的方向,很多人持有一樣的看法,我們總是煩惱著,為什麼別人早就有了明確的方向,但自己卻還在原地踏步?為什麼別人都已經在實現自己的理想了,自己卻還是對未來感到一片茫然?借用笑來老師的話來說,這種情況就是「人們傾向於只看到賊吃肉,而看不到賊挨打。」,人們總是只看到他人光鮮亮麗的一面,卻總是忘了背後所需要付出多少的汗水和努力。就像是Mark Zuckerburg絕對不會在10歲的時候就會建立FB、Elon Musk不會在11歲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會入主Tesla-他們都是經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後,才體悟到自己到底想幹麻。

學著定義一件事

我發現當我們能夠明確的定義一個事件之後,我們就能對這件事情有著更深入的看法。就像是當我定義出跑步對我來說的意義是「用最不傷害身體、最有效率、最能鍛鍊自己的方式讓身體健康,並不斷跑下去。」,而我想清楚了這個定義之後,我就再也不敢藉口跑步前不暖身、跑步後不收操,因為這些方式都有可能讓我的身體受到損傷,和藉由跑步變健康這個目的完全背道而馳。

 

我們每天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總是想著我們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但是我們究竟有沒有仔細想過自己想要怎麼樣的人生?大家也許都會希望自己有足夠的收入,然後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可是然後呢?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過怎樣的生活嗎?你能鉅細彌遺地敘述自己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嗎?還是我們想要的其實只是能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不需要為了金錢煩惱,每天過得很愜意就好?

 

讓我們回到正題,就此打住。所以對你來說,「你到底想要過怎樣的人生?」

 

如果你真的沒有辦法從正面定義一件事,或許也可以試著從反面來定義一件事,這種方式可能還更有效。
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在1986年對一所叫做Harvard School的中學發表了一場演講,主題就叫做「如何讓自己生活悲慘」,他給出了四帖讓生活變得悲慘的良藥。一、要反復無常,不要虔誠地做你正在做的事。二、避免廣泛吸收知識的另一種做法是,別去專研前輩最好的成果。這帖藥的功效在於讓你得到盡可能少的教育。三、當你在人生戰場上遭遇第一、第二或者第三次挫折時,就請意志消沈,從此一厥不振吧。四、為了讓你能過頭腦混亂、痛苦不堪的日子,請忽略這個鄉下人的故事「我只想知道我將來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可以永遠不去那裡。」。

小結

我們大多數的人其實既勤奮又懶惰,我們總是看似勤奮地生活著,卻懶於去做真正最有價值且影響深遠的事,那就是思考。
在你試著想要突破慌恐的人生,找出人生的方向之前,請放下自己的勤奮還有懶惰,花時間好好想想,「你到底想要過上怎樣的人生?」。
待續…

腦神經科學和心理學-這輩子一定要花時間鑽研的學科#131

createyourownlives-knowledge-change-your-lives

心想事成是怎麼回事?

昨天在書本上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名詞,中文叫做自我實現預言(英文是Self-fulfilling prophecy),以下是Wiki的解釋:

 

A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is a prediction that directly or indirectly causes itself to become true, by the very terms of the prophecy itself, due to 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belief and behavior. It is 20th-century sociologist Robert K. Merton who is credited with coining the expression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and formalizing its structure and consequences.

 

In other words, a positive or negative prophecy, strongly held belief, or delusion—declared as truth when it is actually false—may sufficiently influence people so that their reactions ultimately fulfill the once-false prophecy.

 

基本上中文的意思就是說,一個本來不存在、或是虛構的預測被創造之後,人們傾向於開始相信這件事,甚至做出一些事情推播事件的發生,最後竟導致一個看似不可能、也不會發生的事件成真。而這樣的自我實現預言出現在負面的情況比較多,也許是人們天生就畏懼恐懼的發生,而一但相對應的論點被創造之後,人們就傾向相信這件事。

 

舉個例子來說,很多學生在剛升上高中或大學時,在一開始面對新學科的學習常常會受到挫折,而受到挫折之後有些學生就會開始對自己開始產生懷疑,他們會思考:「我到底是不是讀這個學科的料?」、「這個科目太難了…」,而在腦海充斥這樣的情緒之下,進一步的影響他們讀書的意願。然後,第一次考試結果當然不盡理想,而如預想中的「自己辦不到」又再一次的強化了他們認為自己不行的論點,最後期中、期末的成績就真的都沒救了……。

不向命運低頭又是怎麼回事?

在查到了這個自我實現預言之後,我又在Wiki上查到了另外一個名詞,叫做Self-defeating prophecy。這個名詞的中文我不太清楚,不過根據定義這個詞是跟自我實現預言這個名詞有相關性,以下是Wiki的解釋:

 

A self-defeating prophecy is the complementary opposite of a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a prediction that prevents what it predicts from happening. This is also known as the “prophet’s dilemma”.

 

A self-defeating prophecy can be the result of rebellion to the prediction. If the audience of a prediction has an interest in seeing it falsified, and its fulfillment depends on their actions or inaction, their actions upon hearing it will make the prediction less plausible. If a prediction is made with this outcome specifically in mind, it i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reverse psychology or warning. Also, when working to make a premonition come true, one can inadvertently change the circumstances so much that the prophecy cannot come true.

 

跟自我實現預言不同的是Self-defeating prophecy 是對預測的一種反抗行為,也就是說一個預測或是論點被創造之後,個人或群體傾向不讓這件事發生,而最後在個人或群體的努力之下,這個預測被證明是錯誤的。這就像是鄉土劇中或是電影中最常見到男生被女生的父母嫌沒錢、感覺很廢、未來沒出息等等,而為了使他們的預測不成真,男生拼了命的努力最後證實這個女生的爸媽是錯誤的。簡單來說就是不向命運低頭,然後拼了命準備在未來打對方臉,最後還打臉成功。

 

其實有時候真的會驚嘆於學識對人的重要性,因為有些知識一但學到,從此你的人生就完全不同了。

壓力真的有害健康嗎?

就像是每個人的生活當中多多少少都會承受壓力,甚至很多人都認為壓力有害健康,但真的是這樣嗎?在美國一個長達八年的研究當中,追蹤了三萬名成年人,而在研究的最初研究人員問了這些對象們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你在過去一年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嗎?」,而第二個是:「你是否相信壓力對你的健康有害」。

 

而之後他們利用戶政所的死亡記錄查出哪些人過世了。而這項實驗的結果是,那些回答過去一年承受了其大壓力的人,其中有43%的人死亡的風險增加了。而真正有趣的事情是,「只有相信壓力有害於健康的人的風險增加了」。所以假設這項研究的結果足夠正確,那過往的我們對於壓力的認知是不是完全都是錯誤的?而在我們知道我們改變對壓力的想法可以對健康帶來如此大的改變,我們的人生是否在這一刻就此完全改觀了?(有興趣的可以看這個影片。作者著作。)

你是成長型心態還是固化型心態?

在《心態致勝》這本書中提到,根據人們的心態,可以把人們分成兩種類型,第一種是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而另外一種是固化型心態(Fixed Miondset)。Growth Mindset的人格最大的特點就是,視挫折為成長的機會;而Fixed Mindset的人格則視挫折為個人能力的極限。簡單來說Growth Mindset不會輕易被挫折擊倒,而且會越挫越勇、越變越厲害;而Fixed Mindset則是固守已有的能力,遇到挫折就再也無法翻身。

 

但是知道有這兩種人格然後呢?因為我接著要告訴你,心態是可以改變的、也有辦法學習,幫助自己從Fixed Mindset變成Growth Mindset,但是在知道心態是有辦法訓練甚至改變之前,我們有很多人是不是一直默默接受著其實心智、個人能力是不會持續增長的?而在我們知道這些事之後,我們是否就能運用這些知識,試圖讓我們擁有更好的人生呢?

 

不管你信不信學識改變人的一生,反正我是信了。看書去。

知乎live《我的讀書經驗》聽後感#130

createyourownlives-thought-about-reading
在看完笑來老師的知乎live《我的讀書經驗》之後,想要花點時間整理一下我的想法,這些內容主要是我對於在live中所談到的主題的一些反思。

為何要閱讀

每個人閱讀的目的不太一樣,至少對我來說閱讀是為了讓自己獲取更多知識,而獲取之後期望這些知識能改變人生。所以對我來說閱讀的目的是增加學識、改變人生。

為何感覺閱讀了大量書籍,但卻沒什麼效果?

我認為是用得不夠多、讀得不夠多、想得不夠多、時間不夠久。

如何提高閱讀理解力:

1.用:
既然閱讀的最終目的是改變人生,我們就不能不採取行動。我們看了那麼多知識卻沒有實際拿出來用,那我們到底看(學)它幹嘛?而一但你開始實踐,你就能對所學的知識有了更深一層理解,而你有了更深一層理解,你才會更加明白書中到底在說些什麼。
2.寫:
我個人的認知是,寫之所以能夠提高理解閱讀能力的原因在於,當我們單純在腦海裡思考一件事的時候,腦海裡的想法基本是多個段落、相對鬆散的結構,但是當你要透過寫作完整的表達意思時,你必然要把腦海裡的各個段落做有效的連結。而且不像當純的說,有時說得不好可以矇混過去,但是如果你要把文字寫下來,寫得好與不好一看便知,尤其是你放上網路公開。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更要好好的回想、吸收內容,而因為有了寫作的目的,到頭來你在閱讀時,必然會仔細地吸收書中的內容。
3.教:
教之所以有效就在於,教學本身就是個將知識統整、總結之後,用人們易於瞭解的方式將知識傳遞。所以一個人要教得好,他必然要能(1)統整、總結知識(2)自己要夠理解,不然一問就倒(3)構思教學方式前要先能說服自己(4)教學的過程中得到學習者的反饋,調整自己的認知還有教法。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的腦海裡必須不斷的去重新組織、整理我們學到的知識,而也就是這個過程,讓我們有大量的活用這些知識的機會,進一步提升了閱讀理解能力。

如果是必要的知識,即使看不懂書中內容也要把它讀完:

首先想解釋為什麼為了獲取必要的知識,即使不懂也要把它讀完。我們做事應該在正確與否之間選擇,而並非在困難與簡單之間抉擇,既然是一定必要做到的事,不管怎樣,都得要完成。
而為什麼一定要讀完,我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1.學習不是線性的
有很多的著作他的內容和重點的敘述順序,並不見得是從第一章開始循序漸進地說明,有些章節的補述和額外解釋,可能需要其他章節的內容配合才會更加清楚。這就像是大部分著作的第一章通常都是全部內容的濃縮後的概述,如果你在第一章就能夠瞭解全部的內容那也真的滿強的……。所以一開始不懂絕對沒有關係,因為你想要的答案可能就藏在後面的章節裡。
2.將知識放在腦中發酵
(1)當我們認真閱讀時大多是使用focus mode來處理資訊,但有時過度集中反而會適得其反(Einstellung effect),而抽離focuse mode之後則會進入difuse mode,你的潛意識會在此時接手幫你處理你所遇到的難題。(2)當我們學習都會增加神經元上的突觸,而突觸越多,神經元之間更容易交互連結,進而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有錯請指正)。
3.習慣挫折
其實習慣挫折本身可能是學習事情當中,最重要的一個認知。因為簡單來說,過於簡單的知識大家都能夠迅速入門,既然大家都能掌握了那就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學習的誘因。所以困難本身就是一道門檻,告訴你跨過之後會有豐厚的回報。

是否應該隻字不差的閱讀?

在聽知呼live時,發現其他人都在討論說既然老師提倡隻字不差的閱讀,為何又推薦”How to read a book“這篇文章?畢竟這篇文章所提倡的就是”不要從頭到尾隻字不差的閱讀”。我個人認為所謂的學習就是在一個時間維度當中吸收正確的知識,並讓它為我們所用。而那篇文章中所提到的技巧可以大幅的提升短時間內我們對閱讀內容的理解,但是你用這種方式讀書,你多多少少還是會漏掉一些重要的內容,接著就會自以為的”腦補”書中的內容,而與作者傳遞的原意不同。
其實不管用什麼方法閱讀,最終還是要回到”精讀”,因為這才是真正有效的刻意練習。就像我認為不管你使用什麼練習法練習技能,最終取決於你熟不熟練的最終要素,還是你”刻意練習的總時數”。所以我們當然可以好好利用那篇文章的內容幫助我們學習,但既然是需要好好了解的內容,就更要一字一句的好好琢磨,不是嗎?

補充

最後補充兩個在聽live最讓我有收穫的兩件事
1.讀後感不重要,真的拿來用才重要
讀了那麼多書,卻沒有拿來生活中用,那到底讀了有什麼用?只要讀到有感觸的、認同的、值得在人生中實踐的,就停下來好好思考過去哪裡做錯了、如何能不再犯,又要如何在生活中採用,最終真的開始實踐。
2.如何思考?
不停問自己更深入的問題。問自己哪裡做錯了,之後要做什麼改變?思考的方式就是不斷向自己提正確的問題,並且嘗試回答那些問題。

小結:

一點想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麼?#129

createyourownlives-combine-your-abilities

今天的文章是《得到》專欄中提到的一些問題,雖然因為版權的問題而無法轉載文字,但我強烈建議大家可以看看這次專欄中的問題,順便想想到底要如何組合自己能力。如果真的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訂閱裡笑來老師的專欄,我會把二維碼(QR code)附在下面,想要的人自己研究一下,不過我個人認為訂閱絕對是超值的。如果你真的覺得不好的話…我也不能怎樣XD。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從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麼?」,這篇文章裡其實主要討論的就是,我們如何跨維度的建立自己的競爭力?在幾乎所有的單一領域中,第一名永遠就只會有一個,像是運動、音樂、產業等等。大部分的參賽者,也總是為了競逐那唯一個名額而花上大量的精力,甚至擠得頭破血流。而這篇文章所要討論的就是,既然在單一維度上要取勝那麼難,不如就組合自己的各項優勢,讓自己成為跨領域中的佼佼者。

我稍微總結一下這篇文章所想要傳達的內容,如果你要成為跨界中的佼佼者的話,你至少要做到以下三件事(1)頂尖(2)多維度(3)有效組合。
(1)頂尖:你一定要在至少一個領域中有足夠好的成績(不能只是還不錯,而是要夠好)。
(2)多維度:既然在單一領域沒辦法拼過別人,就想辦法靠其他方式決勝負。
(3)有效組合:不是所有能力兜在一起就有用,組合技也要看技能放在一起效果有沒有加乘。

以下是五個問題,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以下的我為李笑來)
1.以你對我的了解,想像一下,除了寫文章之外,我會從哪些個維度去設計這個專欄的競爭力?在每個維度上,我大概能打幾分?
2.認真琢磨一下,在賺錢方面,你的哪一個專業技能能夠比掉80%以上的人?除此之外,你還可以圍繞著它打造多少個維度?以便打造一個他人無法招架的競爭力?
3.仔細觀察一下生活,從過往自己的經歷,他人的經歷,書本中的閱讀,找出更多的運用這種獲得競爭力的方法論的實例。
4.為了在某一個維度上獲得足夠的競爭力,你打算為它投資多少金錢、時間、注意力?你有沒有考慮過行之有效的提高得分的方法?你最早什麼時候就可以開始行動了?錯過了多久?
5.如果你能圍繞著某項技能展開多個維度,你有沒有認真考慮過成本究竟是什麼?在每個維度上你要超過多少分才能“收支平衡”?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本人的答案,反正我本來就還很廢,大家笑笑沒差,但是記得做功課就是。

1.我倒是真的還不太確定,但是我猜裡面會牽涉到建立社群,這部分至少能夠達到80幾分吧?

2.在賺錢方面我倒是目前沒有什麼能夠超過80%的人,英日文或許可以超過80%的人,但是真的放在專業的人面前,大概就只能等著被洗臉。我目前真正在強化可以拿來賺錢的能力是編程(coding)還有寫作,如果硬要算的話還可以加上英文。而目前這樣看起來這樣至少就可以打開三個維度,但是這三者要如何做更有效的組合我還不太清楚。而且coding、寫作、英文要如何打開更多有效維度我也還在思考,希望可以早點找出答案。

3.太多了,族繁不及備載。像是Elon Mask、Muck Zuckerberg、Bill Gate從寫程式到商業巨頭;周杰倫從音樂到餐飲到遊戲;國外很多工作者都是邊做正職邊出書的,像是Cal Newport(教授兼作家)、Malcolm Gladwell(紐約客撰稿人兼作家)。

4.目前是在投資coding和寫作,coding一天約5-6小時,寫作1.5-2小時,課程的錢還有書錢都是小事,所以不值得一提。coding至少會盡力練個3-5年甚至更久,寫作應該會寫一輩子。Coding大概錯過了4-5個月,寫作大概錯過超過一年了吧。

5.關於成本我倒是沒有仔細考慮過,只能說我的思考不夠全面,但是最主要的成本應該就是時間和注意力,還有其他被放棄的組合。我認為coding希望3-5年後就能夠到相對有競爭力的位置,寫作的話可能也要5-7年甚至更久。

除了本來的(1)Coding(2)寫作(3)英文,我下一個會加強的能力應該是商業和投資。還有像是思考能力、吸收速度、邏輯辯證這些都是必修,我在此就不多提了。

我在先前的一篇文章「如何突破收入的天花板」,就有提到類似的觀念,像是“精通”還有“跨界”,而所謂的有效組合我是以創造的“影響力”來看,但是應該也滿符合有效組合的要求。

其實要如何有效建立自己的跨界競爭力是個很大的主題,我也無法一時半刻對這個題目下什麼結論,只是想在這裡拋磚引玉讓大家思考一下「你在哪個領域有相對傑出的表現?」、「有相對傑出能力的領域是否不只一個?」、「要如何有效跨界組合自己的能力?」。
14138325_1316081918411409_1547128518_n

追求卓越#128

createyourownlives-pursue-for-greatness

失敗了的時候大家都知道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但是成功的時候大家都在想些什麼?

 

經過了好幾天的掙扎還有痛苦,我終於完成了新的assignment,然後我也利用完成後的空擋,回頭把之前沒做完的作業做完。在做先前的作業時,我發現我竟然進步了這麼多!以前看起來困難的問題,現在看起來根本就是小菜一碟,我想就這樣好好努力,所有的問題對我來說應該只會越變越簡單吧?

 

今天在聽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這本書時,書中的一個章節剛好在講述許多傑出運動家的故事,像是麥可喬丹、老虎伍茲和拳王阿里等等。這些運動員究竟跟其他人們有什麼不一樣,照理來說這在個領域的人都是非常頂尖的,但是憑什麼只有少數的人統治這些領域?

 

我剛剛抽空看了一下拳王阿里過去在賽場上的影片,在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對他的速度跟技能感到讚嘆,但是除此之外我更好奇一件事情,阿里和他的對手們,到底都在想些什麼?當你是第一的時候,每個人都想把你扯下來。你的對手想擊潰你、觀眾也想看你被擊倒。世人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看著曾經的神走下神壇,而且最好不是走下來,最好可以摔得鼻青臉腫。但是這個時候,這些傑出的運動員都在想些什麼?

 

書中說,老虎伍茲總是喜歡練習一些難度極高的球,像是他練習從沙坑開球時不只是把球放在沙坑上,他有時候會刻意把球多踩幾下,讓球埋得更深之後在開球;麥可喬丹在大學時即使是假日,也都會泡上好幾個小時練球,而在比賽輸球的隔天,他會花上更多的時間來練習投籃。這些球員們總是把自己置於不舒服的環境,讓自己時時刻意練習,強化自己的技能。

 

Marta Vieira da Silva,據說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子足球員,有興趣了解她的表現的人可以稍微看一下這個影片。曾經有記者問她,你覺得要成為一個好的足球員最必要的條件是什麼?她只回答了兩個字“Metal Toughness”。當阿里的挑戰者想要從他手上奪下腰帶時,阿里用他的拳頭粉碎了對手的無知。不過即使強悍如阿里,也總有狀況不好的時候。

 

在1997年,公牛和爵士在籃球場上上演了激烈的廝殺,前四場比賽兩隊戰成2:2平手,而第五場在爵士的主場鹽湖城比賽。在賽前Jordan食物中毒,病情相當的嚴重。但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Jordan即使帶重病上陣,依然繳出了38分、7籃板、5助攻、3抄截的成績,並幫助公牛隊拿下了關鍵的第三場勝利。

 

在今天我完成了作業之後,所湧現出來的感覺不只是滿足感,其實還有一種喜悅,一種稱之為能夠逃避痛苦的喜悅。其實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逃避痛苦是在正常也不過的行為,但偏偏就有一群人,天天把自己置於極度的不舒適當中。強者永遠不會覺得夠了,讓他們變強的永遠不是天份,而是無盡的努力還有“mental toughness”。而這些人也因此比其他人成長的更快、擁有更強悍的技能還有強大的心智。

 

不過我認為一般人不見得要把自己搞得這麼痛苦,但我們至少一定要做到一件事,那就是「好好生活」。對一個熱愛音樂的鼓手來說,不時的跟其他音樂人切磋可能是生平一大樂事;對熱愛競爭的籃球員來說,對手太弱只會讓他想打呵欠;而對一個好好生活的人來說,每天都感到充實,就是最大的滿足。

 

你今天,感覺到充實了嗎?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127

createyourownlives-control-your-own-lives
「我成為了自己的主人,自己的雇主,從此不再擔心那些目光短淺的平庸之輩擋我的路。」這段話是在「無價,洛克斐勒的家書」中的一個段落,講述洛克斐勒先生與自己過往的合作夥伴因為理念不合,最終分道揚鑣的故事。雖然在這個分手的過程中,讓洛克斐勒先生付出了公司一半的股份還有七萬兩千五百元的鉅款(100多年前的72,500鎂啊!),可謂是非常慘痛的代價。

 

但是他卻把這段歷程,視為贏得了自由和光輝的未來。洛克斐勒先生會這麼欣喜和激動並不讓人意外,因為他知道從交易成立的那一刻起,他終於完完全全地成為了自己生命中的主人

 

「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一直都是我奉行的信條之一。而這句話背後的意念,其實也就是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贏得屬於自己的自由。而要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主人也不是簡單的事,你必須學著百分之百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對自己的承諾負責。

什麼是自己生命中的主人

我認為一個人要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主人,至少要在以下三件事情達到相對高的自主性,甚至可以說是完全自由的自主權。而這三件事分別是1.財務2.工作3.思想。由於我認為我個人還沒有太多的資格談思想,因為我顯然還不是那麼有思想的人,所以我今天只想談談財務和工作。

 

在財務方面,最簡單的恆量標準就是財富自由,表示你再也不須為了金錢,而出售自己的時間還有注意力;而在工作方面則是,不論你是否是老闆、freelancer或是僱員,你所從事的工作都應該是出自於自己的選擇,而不僅僅只是為了滿足生活的溫飽。

 

要在這些方面取得自由其實一點都不簡單,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努力不懈來達成目標。

如何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主人?

其實答案就一句話「一次又一次達成對自己的承諾」。既然這是屬於你自己的人生,你顯然要對你所付出的任何決策負責。而你所立下的承諾,尤其是對自己的承諾,更是應該嚴格地遵守。畢竟,如果你連對自己的承諾都沒辦法達成,誰又能相信你能夠達成對別人的承諾呢?我曾經在七月份寫了一篇叫做「既諾必達」的文章,討論了人們為什麼總是沒辦法達成對自己的承諾?而我個人的結論是:如果心中有目標,但是總是只有想想而已,或是努力了一下就放棄了的話,這只表示一件事,那就是「這件事對你沒有那麼重要」。

 

令人汗顏的是,我也常常出現想想或是努力了一下就認為自己已經盡力了的情形。不過另外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是,回頭看看當時七月份的文章,我除了仍舊保持一天一篇文章的習慣(但我一週偶爾也會給自己放個一天假)外,我也漸漸地恢復了閱讀、冥想還有運動的習慣,相信未來只會越來越好。

結論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無非就是想要過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而世上的每個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觀,人們奮鬥的理由也都不盡相同,不論這些目的是為了財富、自由、公益或著權力。如果我們想過上想要的生活,我們就必須擁有捍衛它們的能力;而當你成為了自己生命中的主人,你便能夠駕馭屬於自己的人生。

像專家一樣生活,事前準備篇#126

createyourownlives-lives-like-an-expert
最近持續在上Launch School的課程學習Ruby,在課程中我們定期都必須繳交作業給TA評鑑。不過有趣的是,coding這件事本身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重點是你是否能夠解決問題。而且也許我目前還算是在課程比較前期的部分,所以TA並不會對我的coding架構有太多的修正,只要跑得順、沒有太大的問題都可以。

 

但是也因為如此,我一直在思考一些事,像是「如果我現在就養成壞習慣,之後怎麼辦?」和「我沒有一個好的效仿對象,我怎麼知道自己的coding好不好?」等等。既然我們學習的目的,就是希望技能能為我們所用,並且最好還能夠用得有模有樣,那找出一個讓自己受益的學習方法和楷模的重要性自然不不言而喻。

有效的學習方法-實作

A Mind For Numbers: How to Excel at Math and Science這本書中,作者Babara Oakley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觀點,她說:『接受測驗本身是個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
Testing is itself an extraordinary powerful, learning experience.If you compare how much you learn by spending one hour studying versus one hour taking a test on the same material, you will retain and learn far more as a result of the hour you spent talking a test.

 

一般來說測驗有效的原因就在於,他讓受測者試著整合過去所學習到的知識,“實際的“去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而不只是不停的學習或閱讀,但卻沒有實踐。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讀了一堆英文沒開口和平常天天開口的區別,當你真的實際使用你的所學,你才會知道過去的學習有哪裡不足。

什麼是像專家一樣生活?

而所謂的像專家一樣生活,其實跟接受測驗很類似,都是學習如何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而跟接受測驗不同的是,像專家一樣生活是先藉由探索如何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再一步一步回頭補足自己哪裡不足。也就是說,我們藉由事先了解專家做事的原則、要求自己的標準、如何解決問題等等,然後開始模仿他們的行為,讓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達到他們的水準。而不是事先花大量的時間慢慢的學習所有的知識,然後再開始實作。而在我先前的一篇文章“輸出倒逼輸入”也有提到不少像專家一樣生活帶來的好處。

 

這就像是說,如果我要成為一個programmer,我不見得要事先修普物、微積分和線性代數再開始學寫程式,而是直接從我要學習的語言開始(假如是Ruby),然後像那些工程師一樣直接用Ruby來解決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我可以迅速瞭解專家們如何做事,並且補足我所不足的知識,而不用過度花費時間練習基礎知識,但卻遲遲沒有實踐。

你需要事先了解的事

所以在我們像個專家一樣生活之前之前,我們有必要事先了解這個領域的一些基礎必要問題,讓自己可以快速進入狀況。這些問題像是(以學習Ruby為例)

 

1.Ruby是什麼?
2.Ruby可以解決什麼問題?
3.怎麼學習Ruby
4.Ruby的資源去哪裡找?
5.怎樣才是一個好的Rubyist
6.怎樣的code才算是好的code?

 

在瞭解了這個領域的基礎知識、相關知識還有專家的標準之後,你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可以不斷的透過這些要點,來檢視自己的學習狀況,或是否真的了解這個領域。若是沒有則修正,有則繼續保持。

 

而為了了解到底怎樣的code才是好code,我在google輸入了以下的句子”How good programmer code”,結果我在stack overflow上找到了這個網頁,其中票選回答票數最高的答案是
  • Good code is well-organized. Data and operations in classes fit together. There aren’t extraneous dependencies between classes. It does not look like “spaghetti.” (良好的結構)
  • Good code comments explain why things are done not what is done. The code itself explains what is done. The need for comments should be minimal..(最好用code來表達,而不是靠註解。)
  • Good code uses meaningful naming conventions for all but the most transient of objects. the name of something is informative about when and how to use the object.(好的命名規則)
  • Good code is well-tested. Tests serve as an executable specification of the code and examples of its use.(經過反覆測試的考驗)
  • Good code is not “clever”. It does things in straightforward, obvious ways.(好的code易於瞭解、表達明確,而不一定要看起來好棒棒)
  • Good code is developed in small, easy to read units of computation. These units are reused throughout the code.(unit可重複性高、易於使用、不要太肥大)
所以在未來coding的時候我就必須知道,我要用以上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因為這些都是所謂“好的programer”會做的事情。

小結

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若是有仿效的對象還有參考的標準,就能夠讓我們認清自己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強。如果沒有學習對象,我們難免會像無頭蒼蠅一樣亂闖亂撞,耗費了大量的時間還有注意力。而像專家一樣生活可以幫助你提前活在未來,少走冤枉路。

 

所以,先花點時間研究你想要專研的領域,看看專家們都怎麼做事,然後用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用他們的標準要求自己,這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之一。

 

而其實,像專家一樣生活,還有另外一個巨大的好處,那就是-提前成為未來的你

輸出倒逼輸入#125

createyourownlives-output-make-imput
你還記得你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嗎?而學習過程中,輸入和輸出到底哪個比較重要?

 

關於“說”英文這件事情上,相信大家身邊至少會有兩種朋友。有一種朋友,每天都坐在書桌前苦讀、查字典、背單詞,然後每次考試總是拿到不錯的分數,雖然這種人英文感覺不錯,但總是沒什麼看到他們在跟其他人用英文說話,更不用說是跟外國人了;而另一種朋友,雖然考試成績不怎麼樣、口音有時候也滿奇怪的,但是他們就是很敢開口說話,講得爛沒關係、外國人聽不懂也沒關係,反正語言的目的是交流,講就對了。

 

就這樣過了幾年之後,你猜誰能用英文來跟外國人好好交流?我的答案肯定是後者。

持續輸出的改變

在從今年初開始,我給予了自己一個連續XX天的寫作計畫,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培養自己的意志力、做屬於自己的思想舉重,還有觀察持續行動所帶來的變化。一開始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我希望自己可以每天寫。寫著寫著我發現,我其實沒有那麼多東西好寫。而在網路上的文章畢竟是公諸於世的,為了讓寫出來的東西不要太瞎,這也逼得我每天都去思考一些我認為比較深刻的問題,或是把我的學習心得提煉出來。

 

又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我不希望有時候自己的文章變成只是當下的心情抒發或是解決了自己的疑問,我更想要做的是讓讀到我文章的人,都能夠有所收穫。因為對我來說,不浪費讀者的時間、讓他們都能有所收穫,是最基本的尊重還有禮貌,如果沒有做到這點,寫了也與其不發佈。而這樣的想法改變,也成了另外一種挑戰。

 

所以我要思考哪些主題對人們是有用的?如何整理我的思緒讓人們能夠了解?如何讓我的文章更加通順更有說服力?我在寫文章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思考這些問題,這也幫助我每天思考更多問題、梳理自己的思緒、閱讀更多書籍,因為唯有這樣我才能不浪費每個造訪這個網站的人的時間。現在我在思想、構思文章、整理思緒的成長、甚至是掌握一個多小時寫出一篇1、2000字文章的能力,是我在開始持續寫文章之前,完全沒有辦法想像的。

不完美沒關係,做就對了

一開始我的文章真的寫得很不好,主題也滿特別的,我第一篇和第二篇算是正式公佈在網路上的文章,竟然是寫販賣機還有一種叫做““だっこ型スピーカー””的擁抱式音響(也太有才XD),而且那時還是間隔一、兩個禮拜才能寫出一篇呢。雖然我現在的文章還是寫得不好,但是我至始至終都知道一件事:「這世上永遠不可能有完美這件事,但是我們每一次的改進都會讓我們更趨完美。而最終到了某天,你所不斷打磨出來的成品,在外人的眼中,就像是完美的作品。」。

 

在一開頭的時候我們討論的了輸入與輸出,其實我認為輸入跟輸出並沒有誰先誰後的順序,但是最終沒有輸出的話,輸入再多也沒有用幫助。因為至始至終,我們輸入的目的,從來都是為了輸出。所以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獲取知識;而獲取知識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是要讓它們為我們生活中所用。很多的東西,唯有當我們真正的去“用”的時候,他的價值才會被彰顯,也才有可能真的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份。

 

像專家一樣生活

而說到輸出倒逼輸入,還有另外一個類似的詞可以類比,那就是『像專家一樣生活』。在我們學習或是努力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希望可以像誰誰誰一樣厲害、或是像某某某一樣出色。但如果我說,如果你有一天要擁有跟他們類似的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像他們一樣生活”呢?當你試圖像專家一樣生活的時候,其實就相當於你已經提前活在未來,為未來做打算。當你開始嘗試之後,你就開始思考:「我要怎樣才能像他們一樣?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怎麼解決?」。

 

而這就像是輸出倒逼輸入的道理一樣,當你真的開始做了之後,你自然會知道你缺了些什麼,然後你就會慢慢得把那些你所缺少的拼圖一一補上。

小結

所以從今天開始,讓自己掌握輸出的習慣,開始實踐。相信我,只要你連續嘗試一段時間,一切都將有所改觀。
註:據說輸出到逼輸入一詞最早由Scaler提出,目前他的連續寫作已經到了第1000天;另外一個每天持續寫作的好例子是Seth Godin,已經連續寫了14年。

比熱情更重要的事#124

createyourownlives-live-your-livesYour work is going to fill a large part of your life, and the only way to be truly satisfied is to do what you believe is great work.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d it.–by Steve Jobs

還記得那幾年蘋果聲勢迅速往上竄時,Steve Jobs儼然成為了各界的心靈導師,而2005年他在Stanford的一場演講,更是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人,最著名的那句”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更是在過去不時在我的腦海中響起。

談熱情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因為它給人的是一種生動、有衝勁、足以改變一個人一生的一種情緒。而我也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下「熱情」的定義,我在這邊參考的是互動百科上的定義『熱情指人參與活動或對待別人所表現出來的熱烈,積極,主動,友好的情感或態度』。

但是我認為現實是,很多人根本就沒有屬於自己的熱情,而一味地談熱情根本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因為你對某件事情或是對你的人生有熱情,完全不代表你有能力過好屬於自己的人生,只能說明你對某些事情很有動力,但這跟你有沒有能力解決人生碰到的問題,似乎並沒有那麼的相關。而恰巧現在的人們又把追隨熱情看得比什麼都還重要(尤其是20多歲以下的人們)。

而我認為與其談熱情,不如讓我們來談談,我們覺得人生到底應該是怎麼回事?我們又要如何定義自己的人生?

你如何定義自己的人生?

在過去這段時間以來,我開始學習去定義我遇到的許多重要的事,因為我發現一但能夠清楚的定義一件事,我就對這件事有了更清晰的看法。舉例來說,我認為所謂的工程師就是:「利用自己的技能,推動這個世界的進步。」,所以目前正在自學coding的我來說,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如何透過自己的能力,推動這個世界的進步。而關於選擇哪個公司或是職業,對我來說都算是次要的選擇;另外,我認為所謂的跑步就是:「用最不傷害身體、最有效率、最能鍛鍊自己的方式讓身體健康,並不斷跑下去。」,所以跑步是為了身體健康而不斷的奔跑,所以在運動期間或前後,若是因為暖身不足、姿勢不對等等的原因讓身體受傷,就完全得不償失。

那人生呢?我們又要如何定義人生?對於這個答案我倒是沒辦法給出一個好的答案,但是這邊我想借用笑來老師對人生的看法,他認為對他來說,人生就是要『好好生活』。這句話看起來很樸實、一點都沒什麼特別的地方,但是如果你花點時間仔細著墨後你會發現,僅僅要做到『好好生活』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對很多人來說『好好生活』可能是要有足夠的收入、相對好的生活品質、和樂的家庭、良好的友誼等等。雖然這四項指標看起來也很普通,但是讓我們仔細觀察一下,我們生活周遭裡,真的做到這幾點的人有多少?

談熱情之前,先學著每天好好的認真生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所以我們都有可能對他人努力的方向感到不解甚至是不認同。但唯有一種人,不論他從事的職業或是他做的事情是什麼,我都會十分尊敬甚至是對他們感到敬佩。這些人們,就是「認真生活」的人。他們不願意浪費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把時間投注在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上面。這些事情可能是育兒持家、在工作上謹守本分,又或著是熱心公益、創造事業;他們可能擁有所謂的「熱情」,也可能根本沒有。但是你可以從他們的眼神還有態度中感受到他們的不同,因為這些人才是真真切切的「活」在這個世上、「活」出自己生命的人。

結論

對我來說,我不確定自己的熱情到底是什麼、而人生又是該怎麼樣,至少目前的我都還沒有定論。但是我給自己的要求就是,每天都要好好的生活,認真的過每一天。或許你會說這就是我的「熱情」,但我總知道還有很多事情比熱情更重要,而其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好好生活」。我相信倚靠這種態度生活,絕對不會走偏路。因為好好生活,是所有人都渴望的事,把它當作心靈的標竿,再正確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