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讓自己進入心流狀態的方法

在2016年寫過一篇關於心流的文章後,我花了不少時間在自己的身活中做實驗,漸漸整理出了幾個可以幫助自己進入心流、提高做事效率的方法。

很多人都想要進入心流狀態,藉以提高自己處理事情的效率。雖然大家想得很美好,但是很多人實際上平常在工作的時候的狀態更可能像是下面這樣。

「想像你現在在電影院觀賞一部好看的電影,你現在的情緒正隨著影片中的人物互動和場景轉移起伏著。

但是正當你全神貫注時,身邊的人不斷地拍你的肩膀跟你講話;或是你的手機不斷的想起各式各樣APP的通知聲。雖然電影很好看,但是你發現當有人不斷地拍你肩膀、跟你說話還有手機不斷響起時,你根本就無法全神關注的好好欣賞電影!」

為了要進入心流狀態,可以參考以下的幾個做法

閱讀全文〈4個讓自己進入心流狀態的方法〉

冥想的好處— 這可能是最簡單能夠鍛鍊人類大腦的方式

心流-冥想
心流-冥想

冥想,又可稱為禪修、打坐、坐禪等等。主要的執行方式可以是專注在呼吸

在人類的社會中,冥想這件事情常常會跟各類型的宗教牽扯在一起。但是事實上冥想這件事完全可以跟宗教切割出來、單獨持行。而在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顯示,平時的冥想對執行冥想的人有許多的好處。

閱讀全文〈冥想的好處— 這可能是最簡單能夠鍛鍊人類大腦的方式〉

如何有效提高學習速度?我個人的學習資源分享 #236


最近在研究這個網站的後台資訊,發現學習類的主題還滿受歡迎的。所以我想了一下,決定把之前學習時覺得不錯的資料整理起來,希望對有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人有點幫助。

什麼是最有效提升學習效率的關鍵?

在文章開始之前,我想請問大家:「你們認為要怎麼做才能最有效的提升學習效率呢?』

不確定大家的答案是什麼,但我認為最有效提升學習效率的方式,就是「了解大腦的運作原理」。當了解了大腦如何運作之後,我們就可以好好利用這些特點,達到提升學習效率的結果。

以下會分成線上課程、YouTube、書籍、科學名詞及我之前寫的文章來推薦。
閱讀全文〈如何有效提高學習速度?我個人的學習資源分享 #236〉

為什麼我們應該持續升級自己的認知? #226

認知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不同。

什麼是認知?

我所認為的認知是,

由清晰且正確的概念所形成的做事原則。

如果你把我的大腦跟像是Elon Musk、Mark Zuckerberg、Jeff Bezos、馬雲、郭台銘等人的放在一起,雖然我們在外貌、身高上有著不小的差距,但是如果你再仔細看我的大腦和他們大腦內所思考的,你會發現我跟他們大腦間的認知差距有多麽大。

閱讀全文〈為什麼我們應該持續升級自己的認知? #226〉

有趣的思維模型 #221

最近的我很著迷於研究思維模型(mental model)這個概念,我希望透過生活中的各種模型幫助自己做出決策,因為很多時候當我們能夠問對問題的時候,想要看清楚事情的全貌就不再是難事。

思維模型並不是萬能的,但好的思維模型卻是有用的,它就像是一個漏斗、一個篩選器,當你丟東西進去的時候,只有符合條件的會被篩選出來,其他都會被汰除掉。這種方法不能說是完美,卻有他的效益存在。

像是台灣的某些電子大廠在篩選面試者時,一律只看台清交成的畢業生,其他的履歷全都放在旁邊,甚至如果學歷「血統不純」也可能同樣被汰除。也許這樣的做法有點高傲、自以為是、甚至錯失一些非台清交成的優秀學生,但不得不說這樣的做法能夠在短時間內幫助公司篩選出特定的人才,而不用一個一個慢慢看。

為什麼我們在生活中需要多種思維模型呢?

閱讀全文〈有趣的思維模型 #221〉

關於認知升級與升級的必要性 #218

這段時間以來一直在思考自己的進步是否太慢,而究竟又要怎樣才能更快的升級,而恰巧在看到獵豹總裁-傅盛一系列的文章之後解決了我的疑問

認知,幾乎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技能的差別是可量化的,技能再多累加,也就是熟練工種。而認知的差別是本質的,是不可量化的。

記得在香港約過一次馬雲喝茶,他幾乎不用電子郵件,當時我就琢磨,他為什麼能去指揮那麼大一個帝國?後來發現,他在不斷觀察行業變化,從變化里找關鍵切入點,找資源和人配合。

人和人比拼的,是對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對行業的洞察。執行很重要,但執行本質是為了實踐認知。

關於認知升級為什麼重要,我個人認為重要的地方至少有兩點。

  1. 成為更能洞悉一切的人
  2. 從不同的維度打擊

閱讀全文〈關於認知升級與升級的必要性 #218〉

用串聯和並聯提高做事效率 #209

相信大家在國小的理化課上都學過串聯和並聯這個觀念,而國小課本中的範例就是使用多顆電池串聯或並聯的方式來讓電燈泡發亮。如果讓我們用串連和並聯的方式來解釋做事的方法的話,串聯就是-將一個時間段分給多個任務;並聯就是-在一個任務中完成多個目標。

關於串聯:

串聯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讓你同時開啟多個戰線,而在戰線日漸步上正軌時,便會帶來巨大的綜合效應。

平時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應該一次完整處理一件事之後,再集中精力處理另外一件事。像是有些學生準備大考時可能會一整天花上7-8個小時讀一門學科、隔天再讀另一門,依此類推,不斷的循環下去。但是我認為比較實際的作法應該是把各個學科適當的分配到每一天,因為即使大部分的學科或是工作,並不真的需要連續長達7-8個小時的工作時間才能產出好的效果,可能僅需要拆成兩次3-4個小時,或是四次1-2小時的效果反而更好。

Spaced Repetition

根據艾賓豪斯遺忘曲線,一般來說在我們學習某個新知識的當下是記憶最鮮明的時刻,而隨著時間的過去,我們遺忘的會越來越多。但是如果我們總是能在適當的時機複習學到的觀念,就能重新把記憶抓回來,甚至能夠減緩遺忘的速度。所以如果你一週有七個小時讀某個學科(如英文)的時間預算,把這七個小時的時間拆分成三天2個多小時或是一天1個小時,顯然會比一天7小時更有效率,因為短時間但卻頻繁的接觸,或讓人的記憶更加深刻。

在不同的地方找答案

一個想要在考試上得到好成績的考生,如果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準備」考試上可能是不智的,因為他可能拼命的用效率較差的方式不斷學習;更好的做法應該是撥出一段時間研究如何提高學習效率,或是每天定期運動20-30分鐘幫助提高注意力。這些方式都能有效的提升讀書的效率,而不是一股腦的埋頭苦幹,但整體效率反而更差。

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人即將從屏東出發到台北,但是在交通順暢、預算無虞的情況下卻選擇了徒步行走,並且無比認真的走著,最終花了好幾天才到達終點;而另外一些同樣要去台北的人,卻是不疾不徐的直接前往火車站或高鐵站,輕鬆愜意的抵達終點。

融會貫通

重要的知識和觀念,通常都是彼此關聯又能互相解釋的,像是一間公司在總資產不變的情況下,更多的流動性資產可以讓公司更靈活的支配資金來面對挑戰,像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的時候,很多體質良好的公司雖然有很多固定資產,但是手頭上的能運用現金不夠,就因此導致公司破產;而把這個觀念帶到人的身上來看,一個人身上有更多能在各個工作處所流動的技能,顯然是比哪些僅擁有流動性較低技能的人比起來有了更多選擇權。

像是一個有良好英文能力跟codling技能的人,他幾乎可以在全世界(為全世界)工作,而不容易受到母國的經濟或是局勢動盪影響;而另一方面,一個印尼文及coding技能良好的工程師,可能只能做印尼當地相關的工作,即使他的coding技能跟英文良好的人的程度差不多,但是他們的薪水可能至少差了一個零。

關於並聯

為什麼要在一個任務中同時完成多個目標?因為這樣做的話在相同時間的條件下,你就能比別人完成更多的事情,省下的時間就可以拿來做更多事,而這樣不斷的循環下來你就等於更長壽、體驗了比別人更多的人生。像是有些人平時工作是上班打卡之後就等著下班,唯一的目的就是領薪水;但對其他有些人來說,在工作中這「一件」事情當中,他們可以做的可多了,像是學習並成長、享受樂趣、領取薪水、結交朋友等等。

所以如果你要學習一種語言,絕對不要只是窩在書桌前看書,找出能夠對你幫助最大、滿足最多目標的方式才是王道。像是如果你想學日文又剛好喜歡coding的話,你就可以找「日本人」寫的日文書來看,還有看日本的技術論壇並積極交流,因為這樣等於你同時在學日文、coding、還跟許多的日本人建立連結;如果你想練習英文寫作,不要只是寫寫流水帳,你也許可以開個部落格寫一篇架構完整的文章,而且你應該針對你有興趣的領域長期分析並表達想法,甚至你還能夠把你的文章投稿到相對應的外國網站,因為這樣的話你等於同時在做1.練習英文寫作2.深入了解某個領域3.鍛鍊自己的思維4.推廣自己的想法。

以我的例子來說。像是在過往幾個月學習編程的時候,因為必須大量的看英文教材和影片,所以這段時間下來我除了coding的技能提升了,對於英文閱讀的理解力和聽力也強化了。又或著最近花了不少時間跟先前的日本老師還有他的學生用日文聊天,除了交朋友還讓我有不少的時間能夠練習日文,同時間達成兩件事何樂而不為呢?隨著每個人的年紀和經驗的提升,每個人的時間基本上都會變得「越來越貴」,而要如何真正的有效率的使用自己的時間顯然就變成一件很重要的事。

相較之下很多人做事都只有單一目的,甚至毫無目的,這樣長久看下來其實是很可怕的,因為用串聯和並聯同時完成多個目標的人,跟一般人的世界完全是不同的量級。像是跟一般人比起來,他們學到的事情比較多、體會到的快樂比較多、賺的錢比較多、完成的事情比較多,而當然,他們的勞累程度也會比較多。但是既然串並聯是更高效地完成目標,那這樣用稍微較多的勞累,卻換來更為豐富數倍的結果顯然是非常划算的。

小結

所以往後不過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多思考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情況下,如何有效的同時併聯更多的目標然後一起達成。雖然一開始很痛苦,但是時間一久逐漸上手後你就會發現效率顯著的提高,而複利的效應也會慢慢地展現出來,你甚至有可能突然發現自己跟身邊的人已經完全是不同量級的程度。這一切,都從你開始更高效且有目標地去規劃自己的時間開始。

學習coding最好的方式是什麼?#195

ruby

我覺得答案就是一個字「用」

更確切一點說應該是:

學習最快的方式應該是直接解決自己的問題,然後不斷的犯錯、修正、學習、重新打造,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別人給你的進度學習。

不久前看到5倍紅寶石要招募實習生,讓我非常心動,為了有機會雀屏中選,所以我打算利用目前所學到的前端(一些HTML/CSS/jQuery)還有後端的知識(Ruby/psql/Sinatra),還做出一份吸引人的履歷。(template

在製作履歷的過程中,為了要表達出和template相近的效果,所以我在目前為止的七天內,學習到了簡單的jQuery、如何使用Bootstrap和許多HTML/CSS的眉眉角角。雖然我不敢說在這段時間近步很多,但是我得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學習的比以往更加「深刻」。因為很顯然地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所做的都是為了解決我「自己」所遇到的問題,而不「別人」為我定義的問題。

我一直不斷的在反思甚麼才是更好的學習方式,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歷程後,我開始思考過去幾個月的自學是不是效率並沒有我想像中的高?(但是不可否認的,過去幾個月透過LS打底,慢慢的讓我有了更好的自學能力)。

為什麼要學習coding?

每個人學coding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每個理由的背後都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存在。而我也認為一個好的工程師絕對不是坐等問題上門,而是願意不停地主動尋找、解決自己或其他人的問題。

而我早期的困境是-雖然知道該學coding,但卻不知道更具體的該解決什麼問題,所以只能乖乖地跟著學。但是現在我已經慢慢找到我可以解決的問題。

關於線上/線下課程

其實後來我發現所謂的線上/線下課程,無法就是一套教材搭配及時解答還有code review。但是其實好的教材到處都有,只要你花錢跟花時間搜尋就找得到,而及時解答和code review也不是只有透過課程才能得到解答。

學習一定得透過線上課程嗎?

經過這次做履歷的過程中我發現,要學習coding的知識(或是任何一個領域),其實就找一個你想解決的問題,接著經過1.複製作品2.搞懂細解3.自己做出來4.解說(optional)這幾個過程。以我的例子來說,就是我要解決製作履歷的問題,所以我就找一個template來參考修改、理解細節、接著自己做出來,甚至能不斷的快速做出不同的樣式,基本上就代表很熟練了(但我目前還在修改跟理解的階段)。

我相信很多教材都是經過琢磨和不斷的修正,所以大多數都有良好的品質,但是即使這些產品再好,其實都會落入一個情況,那就是-教得太深、太廣,而且是「別人」為你定義的問題。教得太深太廣其實並不是壞處,但是人腦的作用從來都是用進廢退,今天你學了一大堆的東西你不複習、不用,一定馬上就忘記。

這種感覺就像是從小到大學了那麼多英文,老師總是跟我們說會用到,但是我們不是沒用到,不然就是等要用的時候想不起來;但是當外國人跟我們說一句我們不會的英語,不論是當下請教他或是回去自己查資料,我們都能了解哪句話的意思,當外國人再次說了同一句話我們就可以很快的做出反應。

而我猜這就是解決「自己」的問題和解決「別人」的問題的差異。

自學會不會走火入魔?

自學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學到錯的知識、養成壞習慣,或是自己亂寫code寫得很開心。而透過線上/線上課程的TA,就是幫助你培養聊好習慣和解決問題的好夥伴。

但是,其實不必透過TA也能讓自己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寫code,因為現在網路上有太多的好的教材/文章/問答能夠幫你解決問題,甚至現在各地的meetup都會有很熱情的前輩願意跟你分享資訊或是解答你的問題,而我想這些前輩的能力可能也不亞於課程中的TA。如果真的覺得一直問前輩問題不好意思,那就找機會請他吃個飯、喝個飲料,總之用適當的方式回報對方就對了(你甚至可以請家教)。

教材的正確使用方式

我們當然可以花時間把一份幾百頁的教材細細讀過、每個範例都一一敲過並且理解,但我並不認為按部就班、一字一句的詳讀是個好的學習方法,更有可能是看過就忘。我覺得更好的方法是先看過官方的文檔和一些文章掌握基礎觀念後,就可以開始實作一些“真實世界”的問題。而教材的作用就是當作查詢使用的工具書,或是每天閒暇之餘吸收的知識。當你有需要時你必然會不斷地查詢、回顧裡面的知識,雖然你不是按部就班地把它全部看完,但是在不斷回頭閱讀的情況下,總有一天我們會把它讀完、甚至讀過好幾遍。

所以到底有誰是“背完”辭典、把整本文法書看到“熟透”,才開始「用」英文,然後熟練掌握的?

直接解決自己的問題

雖然這些都是後話,但現在想想我當初應該就直接用實作的方式學習可能更有效率(當然,如果沒有先接觸一些LS教材,我可能會花更多時間鬼打牆)。像是我自己有在寫部落格,那我就應該直接學習如何架部落格,學習如何寫出好看的頁面,還有後台如何架設,而這些東西就更我搞上好久、學習大量的知識;又或者我可以自己寫個爬蟲軟體,抓抓網頁上的資料;幫自己家裡,或是其他有架站需求的朋友架網站。總之,我其實有太多太多的選項。

結論

不管之後有沒有順利錄取5倍紅寶石的實習,我應該都會暫時停止LS的課程一段時間,用解決自己問題的方式學習,而且這似乎才是一名工程師自我養成的方式。

我好想快點學會更多前後端開發的東西啊啊啊啊啊啊。

P.S. LS的課程依舊很有價值,只是我想透過改變學習方式解決我對學習方式的疑惑。

也許當個騙子也不錯-Fake it until you become it#190

createyourownlives-說謊的皮諾丘
說謊的皮諾丘

我是個騙子嗎?我是不是不斷的在騙自己?這樣的想法在我自學Coding時不斷的在我腦海裡浮現。

雖然Launch School的宗旨是Mastery Based Learning(大意就是要把每個章節讀到精熟,才進到下一個章節繼續學習),但是我始終不認為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教材上是比較好的學習方式,所以我總是試圖在速迅完成課程、盡力搞懂內容兩件事中取得平衡。

每次考試的時候我都知道我並不是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九十五的了解課程內容,但我知道我至少了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內容,並且能夠熟練地解決問題。而即使如此,在LS課程不斷要求熟練、深度理解的前提下,我依舊覺得我這種「不求甚解」的態度,就像是個騙子。

考試狀元你在哪?

但是,要求透過精熟教材才能領略一門知識的方式,就感覺像是如果要成為一名傑出的企業家,大學時要就讀華頓商學院、畢業後就讀哈佛MBA,當學好了一切重要的知識,這個人才有辦法好好的領導、管理一個企業。

但是當我們仔細看過世界上傑出的企業家,如奇異執行長-傑克威爾許、Intel執行長-安迪葛洛夫、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等等,有誰是出自於名校的商學院?更不要說現在矽谷大量的創業家很多都沒有商學相關的學歷,很多甚至連大學都沒有畢業。如果精實的讀完教材就能成為最傑出的人才,那台灣的考試狀元們現在還有多少人是「世俗」所認同的社會狀元?

做中學會不會更快?

而且你知道Airbnb的執行長-Brian Chesky是怎麼學習領導的嗎?在建立Airbnb之前他並沒有什麼太多正式領導一個組織的經驗。他大學讀的是設計學院,他學習帶領旗下員工的方式,就是讀完了Intel執行長-安迪葛洛夫的「high Output Management」這本書後開始實作。

而現在Airbnb已經是一間估值300億美金的公司,並擁有上千名員工。如果今天Brain Chesky學完商學院的課程才出來創業的話呢?我看我們大家還是要繼續住貴的哭爸的旅館,而且沒什麼機會能夠在旅遊時住在當地人的家中體驗他們的文化。

皮克斯的創辦人-艾德.卡特莫爾,說到他一開始在紐約理工學院當主管不停地對自我感到懷疑,思考自己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的領導人、管理者,而這個冒名頂替感覺跟著他數十年,才漸漸地消失。他也曾經在一場公開的會議上問參與的主管們:「你們多少人覺得自己像騙子?」,而幾乎在場的所有人都舉起了手。他說:「作為主管,我們一開始都有些不安,剛開始上任時,我們想像工作應該是怎麼模樣,但是工作從來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很多時候當我們實際開始做一件事之後,我們才會發現自己之前的想法只是自欺欺人,跟現實差得遠了。

成長最快的方式

我覺得成長最快的方式,永遠是在大量的刺激、豐富的知識、快速的步調之下野蠻生長。書中的知識非常的重要,因為這些都是前人所留下來的智慧結晶,但我不認爲不停地研讀教材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在掌握了「最小需要知識」之後迅速展開行動才是王道。

如果始終不採取行動,就會像是「聽過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這句話一樣,學了再多、沒有實作或是透過其他方式,把知識內化到我們的身體裡,一切都是一場空。

我猜,世界上至少有兩種騙子,一種不斷騙自己能夠完成目標,但卻採取實際的行動,最終真的達成了目標;另一種也是不斷騙自己完成目標,但卻遲遲不肯採取行動,最終發現自己還離目標很遠很遠。希望我是一個騙子,但是是個最終能夠完成目標的騙子。

最後附上大多數人可能都看過的影片。

一點讀書方法的紀錄-讀書至少讀三遍#188

createyourownlives-study-at-least-3-times

這篇主要是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

我的學習目的一直都是-學得足夠快、足夠好,並儘速實際操作;而不是學得精但學得慢,拖延了實際操作的時機。

目前在學習的時候,我都期望自己至少可以把教材看過三遍,搞不懂就著頭皮往下看,如果真的沒有辦法到三遍(時間考量)的話一定要兩遍。而我認為學習相對較慢的方式就是-試圖把每個重點讀熟之後再往下讀。

關於為什麼按部就班、每個重點讀熟再往下的方式效果比較不好,我在先前的這篇文章有提到一些想法(主要原因是教材編排的順序、還有比較不符合大腦運作的機制。)。今天我會解釋為什麼讀三遍,但卻有辦法學得足夠快然後足夠好

In other words, learning is changes in long term memory.-from Science of Learning, course of edx

以下先解釋在前三次學習可能會發生的情況:

看第一次時:

通常你會很想死,然後很容易就讀不下去了,但是這很正常。在第一次學習的時候,我會“盡量”的搞懂我不懂的地方。什麼叫做盡量搞懂呢?意思就是如果我覺得這個觀念大概OK了,我就會直接往下繼續讀;而如果真的遇到了某個觀念真的太詭異了,花了不少時間還是搞不懂,我就會跳過。

在第一遍學習的過程中,我會把每個我覺得疑惑的觀念還有查到的資料都記錄下來,方便之後對照,而我每天都會複習前一天記錄的問題。通常在第一遍閱讀完之後會累積到不少的問題,但是我常常會發現有些前幾天一直搞不懂的問題,在後面的章節可能就會有介紹、或是突然就搞懂了。所以這也是我認為不該一直逗留,然後死嗑同一個問題的原因。並不是這個問題不重要,而是對我來說顯然有其他更有效率的解決方法。

看第二次時:

在第二次的時候通常會學得比較順,先前不太懂的地方常常會茅塞頓開,但是當然,還是有些地方不太熟。

在進入到第二遍的時候,我會更常跟著思考教材和題目的脈絡,而且第二遍的時候常會注意到之前沒聽到的細節。因為在第一遍學習的時候,光是要了解個別的觀念就可能精疲力盡,無暇思考或注意其他細節或是整體的脈絡。這似乎是跟人腦的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有關,因為我們的大腦實在同時處理太多東西時效率會下降,而難度越高負荷越大。

學習其實就是新的記憶與舊的記憶不斷交互作用、結合的過程。-from Science of Learning, course of edx

多看幾次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讓舊有的記憶跟新的記憶可以不停地互相作用。你看第二次通常會比第一次熟,這時候可以校正原先的觀念,另一方面思考機會的增加,同時也能幫助理解和加強長期記憶。

看第三次時:

照理說第三次就要很順了,甚至應該試著跟著題目的解說自己全部打出來。大腦運作的機制是,當你花費很多力氣,試著把深埋在大腦裡的記憶挖出來並解決實際的問題時,其實更近一步強化了你的長期記憶和理解。所以說,當你不需要(太多)外在的提醒下,就能覆誦或是獨自完成一件事的時候,那就表示這件事已經在你的大腦裡生根了。所以評量自己能不能熟練的解決問題,就看自己能不能夠在只得到一些提示,或甚至完全沒有提示的時候就獨立解決問題。

真的有比較快嗎?

屏幕截图 2017-01-13 00.31.04

為什麼我會說這樣的方式比慢慢精讀還快呢?主要是因為根據LS的資料,Ruby課程完成參考時間是40-80個小時,以我每天讀書(一天6小時)的時間大概是2個禮拜就能完成,但實際上我先前卻花了約240個小時;而在我採取新的方法後,HTTP的完成參考時間是30-60個小時,我大概花了110個小時就完成;到了目前SQL的完成參考時間是40-80小時,但我估計大約也是只要110小時就完成了。因此,如果比較完成參考時間和實際時間的話,兩者的差距是越來越近的。

而就個人主觀的感覺,我確實覺得學得比較快了。

結論

我認為學習的目的永遠都不是單純理解、練到熟練就解決了,學習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拿來實際運用、做出成品。而教材只是幫助我們能自主解決問題的說明書、領路人,就像學開車這件事,一個人如果花了大半年的時間讓自己成為駕訓班之王、完全熟練場內的各種情況和考題,還不如花個一兩個月練到能夠安全駕駛後就上路,這樣反而比不斷的“透過教材學”,來得更快、更好。

所以學習的好方法應該是要掌握“最少必要知識”後就盡快上路。什麼是最少必要知識呢?我對最少必要知識的認知是,如果你要學游泳,當你確認自己學到能浮在水面上、不會溺死之後,就應該開始下水游。

當然,我這樣的說法似乎跟我目前的學習方式似乎有點相衝突,因為我現在是在透過教材學習,把教材全部學完之後再開始做作品,而不是掌握到最少必要知識就開始做成品。但礙於篇幅和時間的關係,我會在之後的文章再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