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生命的主人#127

createyourownlives-control-your-own-lives
「我成為了自己的主人,自己的雇主,從此不再擔心那些目光短淺的平庸之輩擋我的路。」這段話是在「無價,洛克斐勒的家書」中的一個段落,講述洛克斐勒先生與自己過往的合作夥伴因為理念不合,最終分道揚鑣的故事。雖然在這個分手的過程中,讓洛克斐勒先生付出了公司一半的股份還有七萬兩千五百元的鉅款(100多年前的72,500鎂啊!),可謂是非常慘痛的代價。

 

但是他卻把這段歷程,視為贏得了自由和光輝的未來。洛克斐勒先生會這麼欣喜和激動並不讓人意外,因為他知道從交易成立的那一刻起,他終於完完全全地成為了自己生命中的主人

 

「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一直都是我奉行的信條之一。而這句話背後的意念,其實也就是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贏得屬於自己的自由。而要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主人也不是簡單的事,你必須學著百分之百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對自己的承諾負責。

什麼是自己生命中的主人

我認為一個人要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主人,至少要在以下三件事情達到相對高的自主性,甚至可以說是完全自由的自主權。而這三件事分別是1.財務2.工作3.思想。由於我認為我個人還沒有太多的資格談思想,因為我顯然還不是那麼有思想的人,所以我今天只想談談財務和工作。

 

在財務方面,最簡單的恆量標準就是財富自由,表示你再也不須為了金錢,而出售自己的時間還有注意力;而在工作方面則是,不論你是否是老闆、freelancer或是僱員,你所從事的工作都應該是出自於自己的選擇,而不僅僅只是為了滿足生活的溫飽。

 

要在這些方面取得自由其實一點都不簡單,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努力不懈來達成目標。

如何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主人?

其實答案就一句話「一次又一次達成對自己的承諾」。既然這是屬於你自己的人生,你顯然要對你所付出的任何決策負責。而你所立下的承諾,尤其是對自己的承諾,更是應該嚴格地遵守。畢竟,如果你連對自己的承諾都沒辦法達成,誰又能相信你能夠達成對別人的承諾呢?我曾經在七月份寫了一篇叫做「既諾必達」的文章,討論了人們為什麼總是沒辦法達成對自己的承諾?而我個人的結論是:如果心中有目標,但是總是只有想想而已,或是努力了一下就放棄了的話,這只表示一件事,那就是「這件事對你沒有那麼重要」。

 

令人汗顏的是,我也常常出現想想或是努力了一下就認為自己已經盡力了的情形。不過另外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是,回頭看看當時七月份的文章,我除了仍舊保持一天一篇文章的習慣(但我一週偶爾也會給自己放個一天假)外,我也漸漸地恢復了閱讀、冥想還有運動的習慣,相信未來只會越來越好。

結論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無非就是想要過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而世上的每個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觀,人們奮鬥的理由也都不盡相同,不論這些目的是為了財富、自由、公益或著權力。如果我們想過上想要的生活,我們就必須擁有捍衛它們的能力;而當你成為了自己生命中的主人,你便能夠駕馭屬於自己的人生。

像專家一樣生活,事前準備篇#126

createyourownlives-lives-like-an-expert
最近持續在上Launch School的課程學習Ruby,在課程中我們定期都必須繳交作業給TA評鑑。不過有趣的是,coding這件事本身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重點是你是否能夠解決問題。而且也許我目前還算是在課程比較前期的部分,所以TA並不會對我的coding架構有太多的修正,只要跑得順、沒有太大的問題都可以。

 

但是也因為如此,我一直在思考一些事,像是「如果我現在就養成壞習慣,之後怎麼辦?」和「我沒有一個好的效仿對象,我怎麼知道自己的coding好不好?」等等。既然我們學習的目的,就是希望技能能為我們所用,並且最好還能夠用得有模有樣,那找出一個讓自己受益的學習方法和楷模的重要性自然不不言而喻。

有效的學習方法-實作

A Mind For Numbers: How to Excel at Math and Science這本書中,作者Babara Oakley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觀點,她說:『接受測驗本身是個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
Testing is itself an extraordinary powerful, learning experience.If you compare how much you learn by spending one hour studying versus one hour taking a test on the same material, you will retain and learn far more as a result of the hour you spent talking a test.

 

一般來說測驗有效的原因就在於,他讓受測者試著整合過去所學習到的知識,“實際的“去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而不只是不停的學習或閱讀,但卻沒有實踐。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讀了一堆英文沒開口和平常天天開口的區別,當你真的實際使用你的所學,你才會知道過去的學習有哪裡不足。

什麼是像專家一樣生活?

而所謂的像專家一樣生活,其實跟接受測驗很類似,都是學習如何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而跟接受測驗不同的是,像專家一樣生活是先藉由探索如何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再一步一步回頭補足自己哪裡不足。也就是說,我們藉由事先了解專家做事的原則、要求自己的標準、如何解決問題等等,然後開始模仿他們的行為,讓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達到他們的水準。而不是事先花大量的時間慢慢的學習所有的知識,然後再開始實作。而在我先前的一篇文章“輸出倒逼輸入”也有提到不少像專家一樣生活帶來的好處。

 

這就像是說,如果我要成為一個programmer,我不見得要事先修普物、微積分和線性代數再開始學寫程式,而是直接從我要學習的語言開始(假如是Ruby),然後像那些工程師一樣直接用Ruby來解決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我可以迅速瞭解專家們如何做事,並且補足我所不足的知識,而不用過度花費時間練習基礎知識,但卻遲遲沒有實踐。

你需要事先了解的事

所以在我們像個專家一樣生活之前之前,我們有必要事先了解這個領域的一些基礎必要問題,讓自己可以快速進入狀況。這些問題像是(以學習Ruby為例)

 

1.Ruby是什麼?
2.Ruby可以解決什麼問題?
3.怎麼學習Ruby
4.Ruby的資源去哪裡找?
5.怎樣才是一個好的Rubyist
6.怎樣的code才算是好的code?

 

在瞭解了這個領域的基礎知識、相關知識還有專家的標準之後,你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可以不斷的透過這些要點,來檢視自己的學習狀況,或是否真的了解這個領域。若是沒有則修正,有則繼續保持。

 

而為了了解到底怎樣的code才是好code,我在google輸入了以下的句子”How good programmer code”,結果我在stack overflow上找到了這個網頁,其中票選回答票數最高的答案是
  • Good code is well-organized. Data and operations in classes fit together. There aren’t extraneous dependencies between classes. It does not look like “spaghetti.” (良好的結構)
  • Good code comments explain why things are done not what is done. The code itself explains what is done. The need for comments should be minimal..(最好用code來表達,而不是靠註解。)
  • Good code uses meaningful naming conventions for all but the most transient of objects. the name of something is informative about when and how to use the object.(好的命名規則)
  • Good code is well-tested. Tests serve as an executable specification of the code and examples of its use.(經過反覆測試的考驗)
  • Good code is not “clever”. It does things in straightforward, obvious ways.(好的code易於瞭解、表達明確,而不一定要看起來好棒棒)
  • Good code is developed in small, easy to read units of computation. These units are reused throughout the code.(unit可重複性高、易於使用、不要太肥大)
所以在未來coding的時候我就必須知道,我要用以上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因為這些都是所謂“好的programer”會做的事情。

小結

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若是有仿效的對象還有參考的標準,就能夠讓我們認清自己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強。如果沒有學習對象,我們難免會像無頭蒼蠅一樣亂闖亂撞,耗費了大量的時間還有注意力。而像專家一樣生活可以幫助你提前活在未來,少走冤枉路。

 

所以,先花點時間研究你想要專研的領域,看看專家們都怎麼做事,然後用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用他們的標準要求自己,這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之一。

 

而其實,像專家一樣生活,還有另外一個巨大的好處,那就是-提前成為未來的你

輸出倒逼輸入#125

createyourownlives-output-make-imput
你還記得你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嗎?而學習過程中,輸入和輸出到底哪個比較重要?

 

關於“說”英文這件事情上,相信大家身邊至少會有兩種朋友。有一種朋友,每天都坐在書桌前苦讀、查字典、背單詞,然後每次考試總是拿到不錯的分數,雖然這種人英文感覺不錯,但總是沒什麼看到他們在跟其他人用英文說話,更不用說是跟外國人了;而另一種朋友,雖然考試成績不怎麼樣、口音有時候也滿奇怪的,但是他們就是很敢開口說話,講得爛沒關係、外國人聽不懂也沒關係,反正語言的目的是交流,講就對了。

 

就這樣過了幾年之後,你猜誰能用英文來跟外國人好好交流?我的答案肯定是後者。

持續輸出的改變

在從今年初開始,我給予了自己一個連續XX天的寫作計畫,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培養自己的意志力、做屬於自己的思想舉重,還有觀察持續行動所帶來的變化。一開始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我希望自己可以每天寫。寫著寫著我發現,我其實沒有那麼多東西好寫。而在網路上的文章畢竟是公諸於世的,為了讓寫出來的東西不要太瞎,這也逼得我每天都去思考一些我認為比較深刻的問題,或是把我的學習心得提煉出來。

 

又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我不希望有時候自己的文章變成只是當下的心情抒發或是解決了自己的疑問,我更想要做的是讓讀到我文章的人,都能夠有所收穫。因為對我來說,不浪費讀者的時間、讓他們都能有所收穫,是最基本的尊重還有禮貌,如果沒有做到這點,寫了也與其不發佈。而這樣的想法改變,也成了另外一種挑戰。

 

所以我要思考哪些主題對人們是有用的?如何整理我的思緒讓人們能夠了解?如何讓我的文章更加通順更有說服力?我在寫文章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思考這些問題,這也幫助我每天思考更多問題、梳理自己的思緒、閱讀更多書籍,因為唯有這樣我才能不浪費每個造訪這個網站的人的時間。現在我在思想、構思文章、整理思緒的成長、甚至是掌握一個多小時寫出一篇1、2000字文章的能力,是我在開始持續寫文章之前,完全沒有辦法想像的。

不完美沒關係,做就對了

一開始我的文章真的寫得很不好,主題也滿特別的,我第一篇和第二篇算是正式公佈在網路上的文章,竟然是寫販賣機還有一種叫做““だっこ型スピーカー””的擁抱式音響(也太有才XD),而且那時還是間隔一、兩個禮拜才能寫出一篇呢。雖然我現在的文章還是寫得不好,但是我至始至終都知道一件事:「這世上永遠不可能有完美這件事,但是我們每一次的改進都會讓我們更趨完美。而最終到了某天,你所不斷打磨出來的成品,在外人的眼中,就像是完美的作品。」。

 

在一開頭的時候我們討論的了輸入與輸出,其實我認為輸入跟輸出並沒有誰先誰後的順序,但是最終沒有輸出的話,輸入再多也沒有用幫助。因為至始至終,我們輸入的目的,從來都是為了輸出。所以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獲取知識;而獲取知識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是要讓它們為我們生活中所用。很多的東西,唯有當我們真正的去“用”的時候,他的價值才會被彰顯,也才有可能真的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份。

 

像專家一樣生活

而說到輸出倒逼輸入,還有另外一個類似的詞可以類比,那就是『像專家一樣生活』。在我們學習或是努力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希望可以像誰誰誰一樣厲害、或是像某某某一樣出色。但如果我說,如果你有一天要擁有跟他們類似的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像他們一樣生活”呢?當你試圖像專家一樣生活的時候,其實就相當於你已經提前活在未來,為未來做打算。當你開始嘗試之後,你就開始思考:「我要怎樣才能像他們一樣?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怎麼解決?」。

 

而這就像是輸出倒逼輸入的道理一樣,當你真的開始做了之後,你自然會知道你缺了些什麼,然後你就會慢慢得把那些你所缺少的拼圖一一補上。

小結

所以從今天開始,讓自己掌握輸出的習慣,開始實踐。相信我,只要你連續嘗試一段時間,一切都將有所改觀。
註:據說輸出到逼輸入一詞最早由Scaler提出,目前他的連續寫作已經到了第1000天;另外一個每天持續寫作的好例子是Seth Godin,已經連續寫了14年。

比熱情更重要的事#124

createyourownlives-live-your-livesYour work is going to fill a large part of your life, and the only way to be truly satisfied is to do what you believe is great work.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d it.–by Steve Jobs

還記得那幾年蘋果聲勢迅速往上竄時,Steve Jobs儼然成為了各界的心靈導師,而2005年他在Stanford的一場演講,更是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人,最著名的那句”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更是在過去不時在我的腦海中響起。

談熱情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因為它給人的是一種生動、有衝勁、足以改變一個人一生的一種情緒。而我也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下「熱情」的定義,我在這邊參考的是互動百科上的定義『熱情指人參與活動或對待別人所表現出來的熱烈,積極,主動,友好的情感或態度』。

但是我認為現實是,很多人根本就沒有屬於自己的熱情,而一味地談熱情根本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因為你對某件事情或是對你的人生有熱情,完全不代表你有能力過好屬於自己的人生,只能說明你對某些事情很有動力,但這跟你有沒有能力解決人生碰到的問題,似乎並沒有那麼的相關。而恰巧現在的人們又把追隨熱情看得比什麼都還重要(尤其是20多歲以下的人們)。

而我認為與其談熱情,不如讓我們來談談,我們覺得人生到底應該是怎麼回事?我們又要如何定義自己的人生?

你如何定義自己的人生?

在過去這段時間以來,我開始學習去定義我遇到的許多重要的事,因為我發現一但能夠清楚的定義一件事,我就對這件事有了更清晰的看法。舉例來說,我認為所謂的工程師就是:「利用自己的技能,推動這個世界的進步。」,所以目前正在自學coding的我來說,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如何透過自己的能力,推動這個世界的進步。而關於選擇哪個公司或是職業,對我來說都算是次要的選擇;另外,我認為所謂的跑步就是:「用最不傷害身體、最有效率、最能鍛鍊自己的方式讓身體健康,並不斷跑下去。」,所以跑步是為了身體健康而不斷的奔跑,所以在運動期間或前後,若是因為暖身不足、姿勢不對等等的原因讓身體受傷,就完全得不償失。

那人生呢?我們又要如何定義人生?對於這個答案我倒是沒辦法給出一個好的答案,但是這邊我想借用笑來老師對人生的看法,他認為對他來說,人生就是要『好好生活』。這句話看起來很樸實、一點都沒什麼特別的地方,但是如果你花點時間仔細著墨後你會發現,僅僅要做到『好好生活』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對很多人來說『好好生活』可能是要有足夠的收入、相對好的生活品質、和樂的家庭、良好的友誼等等。雖然這四項指標看起來也很普通,但是讓我們仔細觀察一下,我們生活周遭裡,真的做到這幾點的人有多少?

談熱情之前,先學著每天好好的認真生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所以我們都有可能對他人努力的方向感到不解甚至是不認同。但唯有一種人,不論他從事的職業或是他做的事情是什麼,我都會十分尊敬甚至是對他們感到敬佩。這些人們,就是「認真生活」的人。他們不願意浪費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把時間投注在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上面。這些事情可能是育兒持家、在工作上謹守本分,又或著是熱心公益、創造事業;他們可能擁有所謂的「熱情」,也可能根本沒有。但是你可以從他們的眼神還有態度中感受到他們的不同,因為這些人才是真真切切的「活」在這個世上、「活」出自己生命的人。

結論

對我來說,我不確定自己的熱情到底是什麼、而人生又是該怎麼樣,至少目前的我都還沒有定論。但是我給自己的要求就是,每天都要好好的生活,認真的過每一天。或許你會說這就是我的「熱情」,但我總知道還有很多事情比熱情更重要,而其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好好生活」。我相信倚靠這種態度生活,絕對不會走偏路。因為好好生活,是所有人都渴望的事,把它當作心靈的標竿,再正確不過了。

學會創造自己的產品#123

createyourownlives-make-your-own-product
在我前兩年的生活裡,有一位非常我敬佩他的部落客、創業家和作者,他的名字是Chris Guilleabiu。在Chris Guilleabiu早期的生活最先是在非洲當義工,之後開始在全世界旅行,並每天堅持用部落格記錄旅行期間,所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情。一晃眼數年過去了,他的部落格積累了許多讀者,很多人好奇他旅行經驗這麼豐富,有沒有什麼坐飛機的省錢妙招?他發現似乎可以把自己過往的經驗包裝起來當作產品販售,一來可以幫助更多人,二來也可以增加收入,於是他就開始賣自己的產品,『教授如何買到便宜的機票並累積里程』。
過了不久,他又發現很多了對他如何寫作、經營部落格有興趣,剛好寫了一段時間下來,他也累積了不少經驗,於是他又有了新的產品『教授人們如何寫作』。然後不久之後,他竟然開始出書了,先是出了一本書叫做“THE ART OF NON-CONFORMITY”,鼓勵人們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久之後他開始在全球訪探一些用小金額創業,闖出一片天的人們,出了一本全球暢銷的書,叫做“The $100 Startup: Reinvent the Way You Make a Living, Do What You Love, and Create a New Future ”
那時候的我知道這個世界上竟然有這樣的生存方式的時候,我真的是覺得我歎為觀止。竟然只要靠著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技能,就可以創造生活收入的來源。還有他最厲害的是可以不受地點限制的工作–只要有筆電還有網路就可以生存,而且重點是,他賺的金額還真的頗多。
而究竟要如何創造屬於自己的商品我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是著作是我最優先的目標。我曾經看到一段英文我覺得很有趣,“The best way to learn is to teach”,因為唯有你能夠清楚解釋、甚至是用容易讓他人理解的方式傳達一個概念,你才算是真正擁有這個概念。所以老實說,幫助自己真正學會一個領域的知識才是重點,而著作是一個幫助理解這個過程的副產品。而最終,我會持續打磨這個副產品,讓他們真正成為對其他人有意義、能夠幫助他人的知識。
所以,我會持續設定一些自己認為想要學習的主題,然後透過不斷學習、實踐以及紀錄,一點一滴地寫出我認為這些領域重要的地方、他們要如何定義、又要如何使用,最後完成這個領域的著作。
創造自己的產品這個想法,除了是我嚮往的生活方式之外,我甚至偏執的認為,所有人都應該學著創造屬於自己的產品,或著至少要有創造自己產品的能力。因為當你能夠獨立創造一個產品的時候,說明你的技能已經成熟到了一個程度;而除此之外,當我們需要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時,我們必須學會承擔所有的責任,因為這個東西好不好,全部都是你的責任。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作品。

總結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作品,所以我們必然要讓自己有能力活得更好(每個人的好不一樣),也學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當我們選擇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並好好的創造自己的生活那一刻,其實我們就已經主動對我的人生做出了選擇,而這樣的選擇其實就是我們所有人重生的關鍵–從致力於讓自己好好生活開始。
P.S.最近一直在思考,我在寫作方面應該為自己設下怎樣的標準,恰巧看到笑來老師說的一句話:『做到了再說,否則說了也白說。要想盡一切辦法成為“能說那話的人”。』,其實還真的確實是這樣,很多時候說了卻沒有做到,倒也是滿尷尬的一件事。所以從今以後我在這個網站只說我自己做到的事,還有自己學到的事。否則我寫一些自己根本沒有做到的事情,不只對看的人不禮貌,也不是一種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如何運用類比了解Ruby#122

createyourownlives-writting-ruby-is-like-writting-story

在笑來老師的文章中複習到這樣的一段話

一般來說,類比是我們在說明或理解時所使用的思維輔助工具,它的使用過程大抵如下:『為了向對方解釋清楚未知的X …… (或者為了理解尚處於未知的X……) 去找一個與X 類似的、但是對方肯定已經理解的A 說清楚它們之間的關係:X ≈ A 把A (或A 與X 相似的地方) 解釋清楚…… 於是X 不言自明……』

可以用類比幫助了解Ruby嗎?

所以我就開始思考了,這個方法真的有效嗎?那如果我要知道他是否有效,最好的方法就是實際用生活中的例子來測試?於是我選擇了目前正在學習的Ruby語言來套用這個方法。而我到底能夠把Ruby類比成什麼?

在練習Ruby數十個小時之後,我越來越覺得寫Ruby其實就是在寫一段故事。而為了寫好故事必然要先釐清以下幾件事
1.你的故事要解決什麼問題?
2.把故事劃分成好幾個部分
3.把每個部分寫得更詳細一點
4.幫助提高了解程度

你的故事要解決什麼問題?

一段故事可長可短,一般來說我們通常可以用短短幾句話就講完一個長篇大論的故事。比如說,哈利波特七集的系列小說,基本上就是在說:『主角哈利波特在霍格華茲7年學習生活中的冒險故事。』,但是這樣的故事沒有人會滿意,因為它顯然沒有解決聽故事的人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滿足心中好奇的渴望。』,而基本上所有的故事都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存在,並且不斷努力著。

把故事劃分好幾個部分

而為了要把一篇故事寫好,我們一定會有很多大綱或是時間軸,接著再針對各個點去把裡面的細節描寫清楚。就像是J·K·羅琳可能是把哈利波特的生活分成七年來看,先給予這七年都會發生哪些主要的大事件,接著再針對這些大事件一一描述。

把每個部分寫得更詳細一點

把故事分成七年之後我們必然要把故事,一一的詳細寫清楚,否則讀者們是不可能了解情節的發展。此外,有時候故事當中有太多的人物、地點、時空背景等等,作者可能沒辦法或不願意在故事中花太多篇幅的介紹,所以常見的方式是在書的一開始寫上前情提要、主角簡介、時空背景等等。

幫助提高了解程度

一般在寫文章的時候,非常忌諱的就是錯別字太多、邏輯不夠嚴謹、沒有結論。因為種種的這些因素,都有可能破壞讀者閱讀的節奏,最終導致這個故事可能沒有辦法『滿足讀者心中好奇的渴望』。

所以Ruby跟說故事的關係是?

Ruby的存在就是要解決作者或使用者所遇到的問題(可能是寫遊戲、解決繁瑣的問題等等都有可能),而當我們在寫Ruby的時候也必須先完整定義問題(假設我要寫個圈圈叉叉的遊戲)的存在,像是圈圈叉叉的遊戲敘述是長這樣的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09-10-16-51-17

接著,我們要針對整個流程擬出大綱(像是先顯示板子,接著要玩家先下,顯示板子,3個連成一線就贏了等等)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09-10-16-51-23

然後下一步,是要把每個流程寫得更加詳盡易懂(白棋可以下在哪?要怎麼避免下在已經有棋子的空格?遊戲可以在3個連成一線就中止嗎?),讓他能夠說出一個完整的故事。(詳細的內容)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09-10-16-55-37

而為了避免故事太過冗長,或著重要的資訊一再說明或漏掉,一般Ruby或在開始之前,定義很多的Method、constant,讓看的人可以一目暸然,不用每次都花大量的時間看重複的訊息(書籍前面的前情提要、主角簡介、時空背景等等。)(各種Method和Constant)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09-10-16-55-06

並且在撰寫的過程中,不斷的確認是否有錯別字、邏輯是否嚴謹、有沒有結論。因為這些小小的錯誤,都有可能造成電腦無法理解你的故事,進而無法產生你要的結果。(Error)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09-10-16-58-11

總結

而既然我們可以把Ruby跟寫故事類比起來之後,對我們來說最方便的就是,透過模擬這樣的思維幫你解決問題。我們開始寫Ruby之前要先定義自己的故事是什麼,然後把每個流程大概分類,接著把內容變得更加詳盡。而在撰寫的過程中,把重複出現的資訊盡量簡化,放在前情提要的部分,避免浪費時間和精力。

如果能夠用這樣的思維思考,或許能夠讓初學Ruby或著操作的人有個大概的方向,減少入門的時間。

不知道這樣的類比有沒有實際幫助理解,如果有差的話可以留言跟我說一下XD

【每日寫作】逐漸改變這個網站的走向#121

createyourownlives-i-am-thinking
我今天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我平常寫的這些文章,到底對別人有沒有幫助?雖然當初我對這個網站的定位,是設定成記錄我人生邁向自我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希望可以讓我陪著大家共同成長,也希望讓那些努力掙扎中的人知道-其實你並不孤單,因為誰不是這樣過來的呢?
但是我總不可能寫太多關於自己心情的抒發,因為這樣對讀者不禮貌,他們並不是來看你寫些小確幸的東西。而我也知道,一旦我改變心裡對這個網站的定位,往後我在這個網站上寫出來的東西也將會變得不一樣。我現在的構想是希望能夠像邏輯思維一樣(等級當然差很多),每天死磕自己,讓自己可以產出更多有意義的知識來啟發他人。我知道這會比以往更辛苦一點,但是如果這是有意義的事情,我又為何不做呢?
閱讀全文〈【每日寫作】逐漸改變這個網站的走向#121〉

【每日寫作】“選好書”其實也是一項技能#120

createyourownlives-how-to-select-good-book

我發現最近腦袋有點空空的,有可能是讀書輸入的質量下降,也許是因為改用audible的原因,導致整體輸入沒有像是閱讀吸收的這麼直接。不過透過audible加實體書的學習方法還沒有測試完畢,真正的效果如何還要觀察一段時間再說。

 

這時我突然想起了一個俗語:『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言語乏味。』,雖然有點誇張,但是最近我腦海中思考的質量有點下滑卻是不爭的事實。

 

而這就讓我思考,是不是我讀的書出了什麼問題?對我來說要判斷一本書是不是好書最直觀的方法之一,就是我讀它的時候,它讓我驚豔了多少次、學到了多少東西。雖然這應該不是個最好的判別方式,因為若是有一本書,花了幾乎全部的篇幅在闡述、幫助你瞭解“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即使你只學到了“一個”概念,但那個概念的重要性,也足以讓這本書稱作好書了。

 

而我個人認為,所謂選書的用意就是:『當你為了滿足特定閱讀目的時(不論是檢索是或精讀),能挑到符合你目的,並解決你問題的書。而這樣的書,品質越高越好。』,但是我們總不能每次都靠直接閱讀的方式來判斷,一來這樣耗費大量時間,二來這樣浪費大量注意力。所以找到更好的選書的方法,自然就變得十分重要。

選書應該要有什麼原則?

為了找出答案,我花了點時間又研究了笑來老師如何挑書的原則,他羅列了以下11個要點『1.出版社 2.作者 3.版次 4.印次 5.印數 6.“編”與“著” 7.參考文獻(References) 8.索引(Index) 9.盡量不讀譯作 10.花點時間去讀書評 11.看看牛人在讀什麼』
 
這裡面的2、9、10、11我都可以輕鬆做到,而6其實在我來看差異不大,笑來老師主要應該是在說大陸的出版情況。我把剩下的1、4、5、6看作一體來討論,而7、8又另外討論。在1、4、5、6這幾點,由於我還沒有太多實踐跟體悟,所以在這邊我就先不多做分享,畢竟分享自己沒經驗或沒做過功課的東西也真的滿不禮貌的(對這個領域的人還有看的人都是),所以我想討論的是參考文獻和索引。
參考文獻和索引
關於參考文獻笑來老師是這麼說的:『為了習得知識而去讀書,多是技術文獻之類的“非虛構類書籍”(Non-Fiction)。如果書後沒有詳盡的“參考文獻”列表,那這本書不值得讀——更多的可能性是,那並非是作者用筆寫的,而是他用剪刀漿糊拼出來的東西。這一條格外重要,真的在乎它,就會知道中文書中,可選擇數量其實很少。另外,好書的“參考文獻”往往相當於一個地圖,你按圖索驥,就會找到更多好書、經典書。』,而索引則是:『好的參考文獻,或者說,合格的參考文獻,是要有詳盡的索引的。印刷版的書,沒有索引,就沒辦法檢索——那書的用處何止減半!當然,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更喜歡電子書的重要原因:可隨時全文搜索!

 

我個人的想法是,一本書有越多(科學)資料佐證,表示作者花了很多時間求證、並試圖用各種方式用有說服力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所以相較起來是比較可信的;而相較之下,一本書若是沒有太多參考資料,說穿了就是作者自己的人生經驗,至於正不正確、有沒有效,其實可能就是見仁見智。

沒有參考文獻和索引的書是?

看完了這個原則之後,我挑起了書堆中其中一本書,這本當初買來之前被讀者評論洗腦、作者介紹看起來也好棒棒,但是翻開來閱讀之後卻是一點都沒有學習到的感覺。雖然也只閱讀到一半,但是我對這本書確實是越來越失去耐心。而我翻開這本書,試圖找尋參考文獻和索引,但是卻遍尋不著,而這不就是笑來老師說的沒有參考文獻和索引的最佳實證嗎?

 

而我在翻開A mind of number這本書,背後滿滿都是參考文獻和索引,而作者的文字和內容,確實充滿了各式實用的智慧還有清晰的例證。雖然只是簡單地拿了兩本書來做比較,卻讓我不得不警惕參考文獻還有索引的重要,並且再次思考好好選書的急迫性。

 

但是,參考文獻和索引並不一定需要存在,他們至始至終只是幫助你判斷的指標。因為像是強者中的強者的自傳或是回憶史(Phik Knight和Charlie Munger等),就不太需要參考文獻和索引的支持,因為他們的名字就告訴你不需要質疑(誤)。其實上面提到那本也是類似的書,但是等級確實有差。

選書的重要性

其實事前選書的重要性,應該就像是我們在去陌生餐廳吃飯前,總是會花上不少的時間上網看評價、其他顧客的反饋,總之就是希望可以不要踩到雷,然後挑到一間價格實在、食物美味的餐廳;而讀書作為吸收知識的重要手段,它的重要性絕對不亞於挑選一間有品質的餐廳用餐。回想起來我在今年2月多寫了一篇如何挑書的文章,而一段時間過去了,看來我選書的功力並沒有進步太多,充其量只是選了些“人氣高”的書,並不是真的選了本“好”書。這種情況就像是很多產業的媒體寵兒,有魅力是他們的基本素質,但是不是真的有sense,就要好好甄別了。

 

而最終,我們會發現其實選書也是一種技能。而就像是所有的技能一樣,他們都是可惜得的,只要搭配足夠長的時間、還有正確的方式,都能夠漸漸地掌握這項能力。當我們習得一項技能之後,我們可以很驚訝的發現,這個技能會為我們開啟一個通往新世界的大門。而我們的人生,也將因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註:其實選書的原理中的參考文獻還有索引這兩點,也可以同樣運用到寫作上。讀者一般期望可以看到豐富的實例還有清晰的例證,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去了解書中想要闡述的概念。因此我認為用這種方式寫作,應該有一定的加分效果,所以有寫作習慣的朋友,也可以參考類似的作法。

【每日寫作】什麼是更有效的學習方式?循序漸進或直接像專家一樣生活?#119

createyourownlives-more-effective-way-to-learn
今天稍微翻了一下昨天剛到的一本書,書名叫做“The Art of Learning: An Inner Journey to Optimal Performance”。作者Josh Waitzkin九歲起八度榮獲全美西洋棋冠軍,是《天生小棋王》一書及其同名電影的主人翁。十八歲出版第一本著作《喬希.維茲勤的西洋棋攻略術》,自二十二歲起擔任全球最大西洋棋電腦遊戲《西洋棋大師》代言人。二十二歲初次接觸東方哲學思想,學習太極拳,獲十三次全美太極拳冠軍及多次世界太極拳冠軍;曾於2000、2002、2004年三度來台參加世界太極拳錦標賽。

 

而他在序言說了一段話,讓我覺得興奮不已,他說“What I have realized is that what I am best at is not Tai Chi,and is not chess— what I best at is the art of learning.This book is the story of my method”。

 

而自從開始學習網頁開發以來,我一直致力於學習更好的學習方式,今天整理了一下兩種我目前常看到的學習方式
1.穩札穩打,循序漸進
2.像專家一樣生活

穩紮穩打,循序漸進

我目前用來學習網頁開發的課程-launch school的創辦人,特別提倡一種學習方式,叫做mastery-based learning。mastery-based learning 在維基百科上面的介紹是這樣的”Mastery learning (or as it was initially called, “learning for mastery”) is an instructional strategy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y.Mastery learning maintains that students must achieve a level of mastery (i.e. 90% on a knowledge test) in prerequisite knowledge before moving forward to learn subsequent information.“

 

而這種學習方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要進入到下一個層級之前,必須接受測試,確保有一定的熟悉程度,才能被准許到下一個層級學習。其實這樣的學習方式,其實說穿了,就是循序漸進的學習,而在我們台灣的教育環境之下,普遍的被使用。

像專家一樣生活

在笑來老師的文章中看到一段很值得著墨的文字:

 

“習得任何技能的最根本技巧,就是一句話而已:馬上開始像那些已經精通這個技能的人一樣生活。這是很重要的方法論,它會讓你無視很多障礙,跨越很多障礙,甚至那些障礙對你來說就好像完全不存在一樣。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你不開心的時候,假裝開心,做出笑臉,過一會兒就沒那麼不開心了,甚至真的開心起來…… 這個原理其實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比如,某項技能你不會,但你想會,那就從假裝會了這個技能開始,然後當真去做、去學,沒多久就真的會了…… 我小時候學吉他也是這樣,買來吉他其實是不會的啊,但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有慾望坐在那裡亂彈一氣,就好像會了一樣—— 可真的沒多一會兒就開始漸漸調整自己,讓手的撥動多少有點節奏…… 竟然比之前好聽多了!”

更有效的學習方式是什麼?

Mastery-based learning:長遠來看是最穩紮穩打的,因為它可以讓學生一步一步的去接觸需要學習的知識,而不至於因為進度速度太快,讓學生感到恐慌。但是我個人認為,使用這個方法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夠好的老師以及教材,否則個人自學可能會非常容易找不到節奏,一直困在同樣的地方不同練習,浪費大量時間。

 

像專家一樣生活:其實採取的是相對激烈的學習方式,因為一開始你就被迫解決現實的問題,而且即使你做出來的成品還可以,你還是得要回頭補很多的坑。基本上我覺得這種方式更適合自學者,因為很多人總是希望穩紮穩打,到了最後卻還是沒什麼好的成果。就像我們過往學英文一樣,每天認真背單字考試的學生,總是說得沒有那些大膽跟老外聊天的學生好。

 

而這兩種學習方式到底哪個好,我其實但現在還沒有明確的定見,但我覺得與其單純討論哪種學習方法好,應該還有其他更重要的決定成果的因素。因為一個再好的方法,都有可能因為學習者本身的操作不慎,導致學習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是無效的學習。而比起探究學習方式,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重點,就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重要

不管你採取任何一種學習模式,到最後決定你程度的,應該都是來自於你“刻意練習”的時數。在“我比別人更認真:刻意練習讓自己發光”一書中提到,在人的學習狀況中,一般可以分成三種不同的範圍,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如果一個人的技能要有所進步,就必須讓自己在學習區裡學習,意思就是你要讓自己稍微有點不舒服,然後不停地學著去改善、強化那些你比較弱的技能。而一但這些困難已經被你克服了,你就要試著找出更有效率的辦法,或是繼續改善下一個弱點。對於想持續進步或是保持巔峰的人來說,在學習區學習是一個永無止盡的循環。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這篇論文

總結

而最終我們都必須了解一件事,學習從來就不是舒服的,而是在滿身的不舒適當中習慣了某件事情,再折騰自己去習慣下一件事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而最終的目標,就是得到、甚至掌握全世界人們都想要的東西-希望。
而到底什麼是希望,我們又要如何掌握希望,就等之後有機會再討論吧。

【每日寫作】成為這個社會真正需要的人#118

createyourownlives-be-the-hero
有時候在台灣生活,我都會覺得台灣的步調很慢。不只是生活的速度比較慢,甚至有時候我都會開始懷疑台灣人的生活是不是也開始空轉起來。新聞大量播著沒有營養的節目、討論的話題可能也是不脫遊戲或是影視明星的八卦。整天都在怪罪外在環境,說誰誰又對不起自己,而不是思考自己到底努力付出了些什麼,我常常都會困惑人們到底都在做些什麼。而認真生活的人,永遠看起來是那麼的少。

我們為什麼而生活?

看著人們每天的生活就是一早起來上班、忙到下午後下班。回家之後稍微做一下其他的事情,一天就這麼結束了,然後接著迎接明天的到來。有時候我都會想,人們到底為什麼活著。如果我們關注著永遠只是當下、或著是當天,那我們跟其他只關注吃、睡覺、繁衍的生物,又有什麼其他的不同?『我們必然是要帶著意義的活著,努力朝向未來邁進。』,我心中這樣想著。

閱讀全文〈【每日寫作】成為這個社會真正需要的人#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