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創造自己的產品#123

createyourownlives-make-your-own-product
在我前兩年的生活裡,有一位非常我敬佩他的部落客、創業家和作者,他的名字是Chris Guilleabiu。在Chris Guilleabiu早期的生活最先是在非洲當義工,之後開始在全世界旅行,並每天堅持用部落格記錄旅行期間,所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情。一晃眼數年過去了,他的部落格積累了許多讀者,很多人好奇他旅行經驗這麼豐富,有沒有什麼坐飛機的省錢妙招?他發現似乎可以把自己過往的經驗包裝起來當作產品販售,一來可以幫助更多人,二來也可以增加收入,於是他就開始賣自己的產品,『教授如何買到便宜的機票並累積里程』。
過了不久,他又發現很多了對他如何寫作、經營部落格有興趣,剛好寫了一段時間下來,他也累積了不少經驗,於是他又有了新的產品『教授人們如何寫作』。然後不久之後,他竟然開始出書了,先是出了一本書叫做“THE ART OF NON-CONFORMITY”,鼓勵人們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久之後他開始在全球訪探一些用小金額創業,闖出一片天的人們,出了一本全球暢銷的書,叫做“The $100 Startup: Reinvent the Way You Make a Living, Do What You Love, and Create a New Future ”
那時候的我知道這個世界上竟然有這樣的生存方式的時候,我真的是覺得我歎為觀止。竟然只要靠著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技能,就可以創造生活收入的來源。還有他最厲害的是可以不受地點限制的工作–只要有筆電還有網路就可以生存,而且重點是,他賺的金額還真的頗多。
而究竟要如何創造屬於自己的商品我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是著作是我最優先的目標。我曾經看到一段英文我覺得很有趣,“The best way to learn is to teach”,因為唯有你能夠清楚解釋、甚至是用容易讓他人理解的方式傳達一個概念,你才算是真正擁有這個概念。所以老實說,幫助自己真正學會一個領域的知識才是重點,而著作是一個幫助理解這個過程的副產品。而最終,我會持續打磨這個副產品,讓他們真正成為對其他人有意義、能夠幫助他人的知識。
所以,我會持續設定一些自己認為想要學習的主題,然後透過不斷學習、實踐以及紀錄,一點一滴地寫出我認為這些領域重要的地方、他們要如何定義、又要如何使用,最後完成這個領域的著作。
創造自己的產品這個想法,除了是我嚮往的生活方式之外,我甚至偏執的認為,所有人都應該學著創造屬於自己的產品,或著至少要有創造自己產品的能力。因為當你能夠獨立創造一個產品的時候,說明你的技能已經成熟到了一個程度;而除此之外,當我們需要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時,我們必須學會承擔所有的責任,因為這個東西好不好,全部都是你的責任。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作品。

總結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作品,所以我們必然要讓自己有能力活得更好(每個人的好不一樣),也學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當我們選擇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並好好的創造自己的生活那一刻,其實我們就已經主動對我的人生做出了選擇,而這樣的選擇其實就是我們所有人重生的關鍵–從致力於讓自己好好生活開始。
P.S.最近一直在思考,我在寫作方面應該為自己設下怎樣的標準,恰巧看到笑來老師說的一句話:『做到了再說,否則說了也白說。要想盡一切辦法成為“能說那話的人”。』,其實還真的確實是這樣,很多時候說了卻沒有做到,倒也是滿尷尬的一件事。所以從今以後我在這個網站只說我自己做到的事,還有自己學到的事。否則我寫一些自己根本沒有做到的事情,不只對看的人不禮貌,也不是一種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如何運用類比了解Ruby#122

createyourownlives-writting-ruby-is-like-writting-story

在笑來老師的文章中複習到這樣的一段話

一般來說,類比是我們在說明或理解時所使用的思維輔助工具,它的使用過程大抵如下:『為了向對方解釋清楚未知的X …… (或者為了理解尚處於未知的X……) 去找一個與X 類似的、但是對方肯定已經理解的A 說清楚它們之間的關係:X ≈ A 把A (或A 與X 相似的地方) 解釋清楚…… 於是X 不言自明……』

可以用類比幫助了解Ruby嗎?

所以我就開始思考了,這個方法真的有效嗎?那如果我要知道他是否有效,最好的方法就是實際用生活中的例子來測試?於是我選擇了目前正在學習的Ruby語言來套用這個方法。而我到底能夠把Ruby類比成什麼?

在練習Ruby數十個小時之後,我越來越覺得寫Ruby其實就是在寫一段故事。而為了寫好故事必然要先釐清以下幾件事
1.你的故事要解決什麼問題?
2.把故事劃分成好幾個部分
3.把每個部分寫得更詳細一點
4.幫助提高了解程度

你的故事要解決什麼問題?

一段故事可長可短,一般來說我們通常可以用短短幾句話就講完一個長篇大論的故事。比如說,哈利波特七集的系列小說,基本上就是在說:『主角哈利波特在霍格華茲7年學習生活中的冒險故事。』,但是這樣的故事沒有人會滿意,因為它顯然沒有解決聽故事的人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滿足心中好奇的渴望。』,而基本上所有的故事都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存在,並且不斷努力著。

把故事劃分好幾個部分

而為了要把一篇故事寫好,我們一定會有很多大綱或是時間軸,接著再針對各個點去把裡面的細節描寫清楚。就像是J·K·羅琳可能是把哈利波特的生活分成七年來看,先給予這七年都會發生哪些主要的大事件,接著再針對這些大事件一一描述。

把每個部分寫得更詳細一點

把故事分成七年之後我們必然要把故事,一一的詳細寫清楚,否則讀者們是不可能了解情節的發展。此外,有時候故事當中有太多的人物、地點、時空背景等等,作者可能沒辦法或不願意在故事中花太多篇幅的介紹,所以常見的方式是在書的一開始寫上前情提要、主角簡介、時空背景等等。

幫助提高了解程度

一般在寫文章的時候,非常忌諱的就是錯別字太多、邏輯不夠嚴謹、沒有結論。因為種種的這些因素,都有可能破壞讀者閱讀的節奏,最終導致這個故事可能沒有辦法『滿足讀者心中好奇的渴望』。

所以Ruby跟說故事的關係是?

Ruby的存在就是要解決作者或使用者所遇到的問題(可能是寫遊戲、解決繁瑣的問題等等都有可能),而當我們在寫Ruby的時候也必須先完整定義問題(假設我要寫個圈圈叉叉的遊戲)的存在,像是圈圈叉叉的遊戲敘述是長這樣的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09-10-16-51-17

接著,我們要針對整個流程擬出大綱(像是先顯示板子,接著要玩家先下,顯示板子,3個連成一線就贏了等等)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09-10-16-51-23

然後下一步,是要把每個流程寫得更加詳盡易懂(白棋可以下在哪?要怎麼避免下在已經有棋子的空格?遊戲可以在3個連成一線就中止嗎?),讓他能夠說出一個完整的故事。(詳細的內容)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09-10-16-55-37

而為了避免故事太過冗長,或著重要的資訊一再說明或漏掉,一般Ruby或在開始之前,定義很多的Method、constant,讓看的人可以一目暸然,不用每次都花大量的時間看重複的訊息(書籍前面的前情提要、主角簡介、時空背景等等。)(各種Method和Constant)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09-10-16-55-06

並且在撰寫的過程中,不斷的確認是否有錯別字、邏輯是否嚴謹、有沒有結論。因為這些小小的錯誤,都有可能造成電腦無法理解你的故事,進而無法產生你要的結果。(Error)

%e8%9e%a2%e5%b9%95%e6%88%aa%e5%9c%96-2016-09-10-16-58-11

總結

而既然我們可以把Ruby跟寫故事類比起來之後,對我們來說最方便的就是,透過模擬這樣的思維幫你解決問題。我們開始寫Ruby之前要先定義自己的故事是什麼,然後把每個流程大概分類,接著把內容變得更加詳盡。而在撰寫的過程中,把重複出現的資訊盡量簡化,放在前情提要的部分,避免浪費時間和精力。

如果能夠用這樣的思維思考,或許能夠讓初學Ruby或著操作的人有個大概的方向,減少入門的時間。

不知道這樣的類比有沒有實際幫助理解,如果有差的話可以留言跟我說一下XD

【每日寫作】逐漸改變這個網站的走向#121

createyourownlives-i-am-thinking
我今天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我平常寫的這些文章,到底對別人有沒有幫助?雖然當初我對這個網站的定位,是設定成記錄我人生邁向自我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希望可以讓我陪著大家共同成長,也希望讓那些努力掙扎中的人知道-其實你並不孤單,因為誰不是這樣過來的呢?
但是我總不可能寫太多關於自己心情的抒發,因為這樣對讀者不禮貌,他們並不是來看你寫些小確幸的東西。而我也知道,一旦我改變心裡對這個網站的定位,往後我在這個網站上寫出來的東西也將會變得不一樣。我現在的構想是希望能夠像邏輯思維一樣(等級當然差很多),每天死磕自己,讓自己可以產出更多有意義的知識來啟發他人。我知道這會比以往更辛苦一點,但是如果這是有意義的事情,我又為何不做呢?
閱讀全文〈【每日寫作】逐漸改變這個網站的走向#121〉

【每日寫作】“選好書”其實也是一項技能#120

createyourownlives-how-to-select-good-book

我發現最近腦袋有點空空的,有可能是讀書輸入的質量下降,也許是因為改用audible的原因,導致整體輸入沒有像是閱讀吸收的這麼直接。不過透過audible加實體書的學習方法還沒有測試完畢,真正的效果如何還要觀察一段時間再說。

 

這時我突然想起了一個俗語:『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言語乏味。』,雖然有點誇張,但是最近我腦海中思考的質量有點下滑卻是不爭的事實。

 

而這就讓我思考,是不是我讀的書出了什麼問題?對我來說要判斷一本書是不是好書最直觀的方法之一,就是我讀它的時候,它讓我驚豔了多少次、學到了多少東西。雖然這應該不是個最好的判別方式,因為若是有一本書,花了幾乎全部的篇幅在闡述、幫助你瞭解“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即使你只學到了“一個”概念,但那個概念的重要性,也足以讓這本書稱作好書了。

 

而我個人認為,所謂選書的用意就是:『當你為了滿足特定閱讀目的時(不論是檢索是或精讀),能挑到符合你目的,並解決你問題的書。而這樣的書,品質越高越好。』,但是我們總不能每次都靠直接閱讀的方式來判斷,一來這樣耗費大量時間,二來這樣浪費大量注意力。所以找到更好的選書的方法,自然就變得十分重要。

選書應該要有什麼原則?

為了找出答案,我花了點時間又研究了笑來老師如何挑書的原則,他羅列了以下11個要點『1.出版社 2.作者 3.版次 4.印次 5.印數 6.“編”與“著” 7.參考文獻(References) 8.索引(Index) 9.盡量不讀譯作 10.花點時間去讀書評 11.看看牛人在讀什麼』
 
這裡面的2、9、10、11我都可以輕鬆做到,而6其實在我來看差異不大,笑來老師主要應該是在說大陸的出版情況。我把剩下的1、4、5、6看作一體來討論,而7、8又另外討論。在1、4、5、6這幾點,由於我還沒有太多實踐跟體悟,所以在這邊我就先不多做分享,畢竟分享自己沒經驗或沒做過功課的東西也真的滿不禮貌的(對這個領域的人還有看的人都是),所以我想討論的是參考文獻和索引。
參考文獻和索引
關於參考文獻笑來老師是這麼說的:『為了習得知識而去讀書,多是技術文獻之類的“非虛構類書籍”(Non-Fiction)。如果書後沒有詳盡的“參考文獻”列表,那這本書不值得讀——更多的可能性是,那並非是作者用筆寫的,而是他用剪刀漿糊拼出來的東西。這一條格外重要,真的在乎它,就會知道中文書中,可選擇數量其實很少。另外,好書的“參考文獻”往往相當於一個地圖,你按圖索驥,就會找到更多好書、經典書。』,而索引則是:『好的參考文獻,或者說,合格的參考文獻,是要有詳盡的索引的。印刷版的書,沒有索引,就沒辦法檢索——那書的用處何止減半!當然,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更喜歡電子書的重要原因:可隨時全文搜索!

 

我個人的想法是,一本書有越多(科學)資料佐證,表示作者花了很多時間求證、並試圖用各種方式用有說服力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所以相較起來是比較可信的;而相較之下,一本書若是沒有太多參考資料,說穿了就是作者自己的人生經驗,至於正不正確、有沒有效,其實可能就是見仁見智。

沒有參考文獻和索引的書是?

看完了這個原則之後,我挑起了書堆中其中一本書,這本當初買來之前被讀者評論洗腦、作者介紹看起來也好棒棒,但是翻開來閱讀之後卻是一點都沒有學習到的感覺。雖然也只閱讀到一半,但是我對這本書確實是越來越失去耐心。而我翻開這本書,試圖找尋參考文獻和索引,但是卻遍尋不著,而這不就是笑來老師說的沒有參考文獻和索引的最佳實證嗎?

 

而我在翻開A mind of number這本書,背後滿滿都是參考文獻和索引,而作者的文字和內容,確實充滿了各式實用的智慧還有清晰的例證。雖然只是簡單地拿了兩本書來做比較,卻讓我不得不警惕參考文獻還有索引的重要,並且再次思考好好選書的急迫性。

 

但是,參考文獻和索引並不一定需要存在,他們至始至終只是幫助你判斷的指標。因為像是強者中的強者的自傳或是回憶史(Phik Knight和Charlie Munger等),就不太需要參考文獻和索引的支持,因為他們的名字就告訴你不需要質疑(誤)。其實上面提到那本也是類似的書,但是等級確實有差。

選書的重要性

其實事前選書的重要性,應該就像是我們在去陌生餐廳吃飯前,總是會花上不少的時間上網看評價、其他顧客的反饋,總之就是希望可以不要踩到雷,然後挑到一間價格實在、食物美味的餐廳;而讀書作為吸收知識的重要手段,它的重要性絕對不亞於挑選一間有品質的餐廳用餐。回想起來我在今年2月多寫了一篇如何挑書的文章,而一段時間過去了,看來我選書的功力並沒有進步太多,充其量只是選了些“人氣高”的書,並不是真的選了本“好”書。這種情況就像是很多產業的媒體寵兒,有魅力是他們的基本素質,但是不是真的有sense,就要好好甄別了。

 

而最終,我們會發現其實選書也是一種技能。而就像是所有的技能一樣,他們都是可惜得的,只要搭配足夠長的時間、還有正確的方式,都能夠漸漸地掌握這項能力。當我們習得一項技能之後,我們可以很驚訝的發現,這個技能會為我們開啟一個通往新世界的大門。而我們的人生,也將因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註:其實選書的原理中的參考文獻還有索引這兩點,也可以同樣運用到寫作上。讀者一般期望可以看到豐富的實例還有清晰的例證,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去了解書中想要闡述的概念。因此我認為用這種方式寫作,應該有一定的加分效果,所以有寫作習慣的朋友,也可以參考類似的作法。

【每日寫作】什麼是更有效的學習方式?循序漸進或直接像專家一樣生活?#119

createyourownlives-more-effective-way-to-learn
今天稍微翻了一下昨天剛到的一本書,書名叫做“The Art of Learning: An Inner Journey to Optimal Performance”。作者Josh Waitzkin九歲起八度榮獲全美西洋棋冠軍,是《天生小棋王》一書及其同名電影的主人翁。十八歲出版第一本著作《喬希.維茲勤的西洋棋攻略術》,自二十二歲起擔任全球最大西洋棋電腦遊戲《西洋棋大師》代言人。二十二歲初次接觸東方哲學思想,學習太極拳,獲十三次全美太極拳冠軍及多次世界太極拳冠軍;曾於2000、2002、2004年三度來台參加世界太極拳錦標賽。

 

而他在序言說了一段話,讓我覺得興奮不已,他說“What I have realized is that what I am best at is not Tai Chi,and is not chess— what I best at is the art of learning.This book is the story of my method”。

 

而自從開始學習網頁開發以來,我一直致力於學習更好的學習方式,今天整理了一下兩種我目前常看到的學習方式
1.穩札穩打,循序漸進
2.像專家一樣生活

穩紮穩打,循序漸進

我目前用來學習網頁開發的課程-launch school的創辦人,特別提倡一種學習方式,叫做mastery-based learning。mastery-based learning 在維基百科上面的介紹是這樣的”Mastery learning (or as it was initially called, “learning for mastery”) is an instructional strategy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y.Mastery learning maintains that students must achieve a level of mastery (i.e. 90% on a knowledge test) in prerequisite knowledge before moving forward to learn subsequent information.“

 

而這種學習方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要進入到下一個層級之前,必須接受測試,確保有一定的熟悉程度,才能被准許到下一個層級學習。其實這樣的學習方式,其實說穿了,就是循序漸進的學習,而在我們台灣的教育環境之下,普遍的被使用。

像專家一樣生活

在笑來老師的文章中看到一段很值得著墨的文字:

 

“習得任何技能的最根本技巧,就是一句話而已:馬上開始像那些已經精通這個技能的人一樣生活。這是很重要的方法論,它會讓你無視很多障礙,跨越很多障礙,甚至那些障礙對你來說就好像完全不存在一樣。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你不開心的時候,假裝開心,做出笑臉,過一會兒就沒那麼不開心了,甚至真的開心起來…… 這個原理其實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比如,某項技能你不會,但你想會,那就從假裝會了這個技能開始,然後當真去做、去學,沒多久就真的會了…… 我小時候學吉他也是這樣,買來吉他其實是不會的啊,但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有慾望坐在那裡亂彈一氣,就好像會了一樣—— 可真的沒多一會兒就開始漸漸調整自己,讓手的撥動多少有點節奏…… 竟然比之前好聽多了!”

更有效的學習方式是什麼?

Mastery-based learning:長遠來看是最穩紮穩打的,因為它可以讓學生一步一步的去接觸需要學習的知識,而不至於因為進度速度太快,讓學生感到恐慌。但是我個人認為,使用這個方法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夠好的老師以及教材,否則個人自學可能會非常容易找不到節奏,一直困在同樣的地方不同練習,浪費大量時間。

 

像專家一樣生活:其實採取的是相對激烈的學習方式,因為一開始你就被迫解決現實的問題,而且即使你做出來的成品還可以,你還是得要回頭補很多的坑。基本上我覺得這種方式更適合自學者,因為很多人總是希望穩紮穩打,到了最後卻還是沒什麼好的成果。就像我們過往學英文一樣,每天認真背單字考試的學生,總是說得沒有那些大膽跟老外聊天的學生好。

 

而這兩種學習方式到底哪個好,我其實但現在還沒有明確的定見,但我覺得與其單純討論哪種學習方法好,應該還有其他更重要的決定成果的因素。因為一個再好的方法,都有可能因為學習者本身的操作不慎,導致學習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是無效的學習。而比起探究學習方式,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重點,就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重要

不管你採取任何一種學習模式,到最後決定你程度的,應該都是來自於你“刻意練習”的時數。在“我比別人更認真:刻意練習讓自己發光”一書中提到,在人的學習狀況中,一般可以分成三種不同的範圍,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如果一個人的技能要有所進步,就必須讓自己在學習區裡學習,意思就是你要讓自己稍微有點不舒服,然後不停地學著去改善、強化那些你比較弱的技能。而一但這些困難已經被你克服了,你就要試著找出更有效率的辦法,或是繼續改善下一個弱點。對於想持續進步或是保持巔峰的人來說,在學習區學習是一個永無止盡的循環。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這篇論文

總結

而最終我們都必須了解一件事,學習從來就不是舒服的,而是在滿身的不舒適當中習慣了某件事情,再折騰自己去習慣下一件事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而最終的目標,就是得到、甚至掌握全世界人們都想要的東西-希望。
而到底什麼是希望,我們又要如何掌握希望,就等之後有機會再討論吧。

【每日寫作】成為這個社會真正需要的人#118

createyourownlives-be-the-hero
有時候在台灣生活,我都會覺得台灣的步調很慢。不只是生活的速度比較慢,甚至有時候我都會開始懷疑台灣人的生活是不是也開始空轉起來。新聞大量播著沒有營養的節目、討論的話題可能也是不脫遊戲或是影視明星的八卦。整天都在怪罪外在環境,說誰誰又對不起自己,而不是思考自己到底努力付出了些什麼,我常常都會困惑人們到底都在做些什麼。而認真生活的人,永遠看起來是那麼的少。

我們為什麼而生活?

看著人們每天的生活就是一早起來上班、忙到下午後下班。回家之後稍微做一下其他的事情,一天就這麼結束了,然後接著迎接明天的到來。有時候我都會想,人們到底為什麼活著。如果我們關注著永遠只是當下、或著是當天,那我們跟其他只關注吃、睡覺、繁衍的生物,又有什麼其他的不同?『我們必然是要帶著意義的活著,努力朝向未來邁進。』,我心中這樣想著。

閱讀全文〈【每日寫作】成為這個社會真正需要的人#118〉

【每日寫作】工作的意義是什麼?你又為何工作?#117

createyourownlives-tiring-work
今天的我又花了不少的時間思考如何學習coding的效率,但是想著想著,腦海中又有另外一個想法浮現了我的腦海:「到底為什麼我要學coding?」。雖然之前我就有自己的理由,因為學coding可以跟機器對話、是未來的大勢所趨、可以跟全世界最優秀的人一起升級等等,但總覺得還是有點無法說服我自己。難道我學coding只是為了做網頁嗎?啊網頁做完之後勒?所以我要去公司上班嗎?還是自己做?左思右想到最後,我對自己感到有點失望、有點空虛。

 

其實我一直對去公司上班有點抗拒,因為不知道怎麼了,我總是覺得那是一種折損人們熱情的地方。有太多公司的老闆都喊著情懷、改變世界、嘴巴上說得頭頭是道,但你一進去就可以看到他們在doing nothing,或甚至是doing nonsense,而那些所謂的“夥伴們”,可能也不過是免洗餐具罷了。當然我們都知道,在企業擴張的過程當中,壓低成本、外包、採用機器人可能都是不可避免的事。但是如果可以,誰想選擇被壓榨、成為別人完成夢想的墊腳石,而不是去擁抱自己的夢想?

 你都怎麼使用你的時間?

閱讀全文〈【每日寫作】工作的意義是什麼?你又為何工作?#117〉

【每日寫作】嘗試用類比加快理解速度#116

createyourownlives-learning-coding-is-like-becoming-a-engineer
最近一直在思考要如何提高學習coding的效率,而今天在嘗試做“計算機”還有跟“電腦玩剪刀石頭布”(雖然感覺宅氣沖天,但是其實滿好玩的XD)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其實學習coding的過程,就像是養成任何一種其他工程師的步驟一樣。雖然我的發現很蠢,因為coding相關的工作基本上與Computer Science根本就是息息相關,而這個領域就是希望培育出許多專業的工程師,為人類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

為什麼要利用類比?

雖然我很愚蠢,但是我們在學習一件事情的時候,若是能夠利用類比(Metaphor)的方式幫助自己理解,其實是一件很有威力的事情。舉例來說,你要如何跟非天文學領域的人,簡單解釋太陽系和各個行星之間的概念?大部分的人可能不知道太陽系到底是什麼,但是如果這時候你說:太陽系由太陽和圍繞著他公轉的各個行星所組成,我們可以把每個太陽和其他行星,想像成一個又一個”球“,而這些”球“分別又繞著太陽系裡最的”球“太陽運轉,這樣是不是就好懂多了?
閱讀全文〈【每日寫作】嘗試用類比加快理解速度#116〉

【每日寫作】嘗試更有效率的讀書方法-聽有聲書#115

createyourownlives-use-audible-to-learn

學習其實是一件很愉快的一件事,因為每當你了解了一個重要的概念,甚至是真的實踐這個概念到生活中,你的生命從那一刻開始就完全的徹底改觀。這種感覺對我來說比很多的“快感”都還要強烈,因為每當一進入了這種狀況,你就會發現你人生前進的速度又快了一些、人生又重新被塑造了一遍。

“Reading is better than sex.”先前在笑來老師的文章中看到這一句英文的時候我的內心會心一笑,要是真的讓我在兩者之間抉擇的話,我可能真的難以取捨呢。(話說,在google上搜尋“The reason why reading is better than sex.”可以出現各種有趣的答案,像是”you can do it with as many people as you want.”還有”you can do it in public”……不得不說很佩服這些人的幽默感XDDDD)

我們之所以要讀書,就是希望吸收來自傑出人士的想法和技能。在傑出人士們當中,不論是單純想要分享、增加收入或拓展影響力等等,總是有許多的人們願意分享他們的知識和所學,並把它們撰寫成冊,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到這些寶藏。而這種時候像我們這種“凡人”,若是真的有機會接觸到這些無價珍寶,感覺就像是習武之人得到了武林密技一樣興奮(當然練功太於急躁、或是練錯武功導致心智錯亂、氣血大傷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閱讀全文〈【每日寫作】嘗試更有效率的讀書方法-聽有聲書#115〉

【每日寫作】如何突破收入的天花板#114

createyourownlives-break-the-rooftop

雖然我不是一個特別物質的人,但我對於著墨如何創造更多收入倒是滿有興趣的。有時候我會觀察人們的從事的工作、人們的作為還有人們的想法,還有他們的收入。我後來發現到,雖然很多時候人們想要財富自由,但其實很多時候在選擇職業的當下,這個人的收入上限基本上就固定了,而財富自由顯然不這麼簡單就能夠達成的目標。所以當我們努力的試圖得把事情做對的時候(do things right),也需要花上時間思考,如何做對的事(do the right things)。建議搭配如何建立多維度的競爭能力組合這篇文章。

得到回報的正確方式